书城养生从头到脚谈养生大全集
19786200000082

第82章 细节决定活百岁——关注健康细节,不让微小酿造大祸(6)

4.蒸桑拿:每周进行一次蒸汽浴或桑拿也能帮助加快新陈代谢,排毒养颜。蒸桑拿时要注意饮水。浴前喝一杯水可帮助加速排毒,浴后喝一杯水补充水分,同时排出剩下的毒素。

对号入座,家庭装的夏季灭“火”方

夏季天气炎热,人爱上火,有人认为上火就应该吃清火药,所以一家老少,不管谁上火都用同一个办法,殊不知,不同的人上火原因是不同的,不可一概而论。对症下药才能除病。

1.孩子易发肺火

夏天,有些孩子动不动就发热,只要着一点凉,体温立刻就会升高,令妈妈们苦恼不已。中医认为,小儿发热多是由于肺卫感受外邪所致。小儿之所以反复受到外邪的侵犯,主要是由于肺卫正气不足,阴阳失于平衡。

针对这种“火大”的孩子,应及时给予中药对证治疗,如孩子属肺热郁闭可给予通宣理肺丸、麻杏石甘汤,阴虚肺热可给予养阴清肺口服液或者金果饮,湿热泻给予葛根芩连汤等,同时,应多给孩子饮水,多吃蔬果,少吃巧克力,肉类等高热量食品。

2.老年易发肾阴虚火

夏天阳气旺盛,容易导致老年人肾阴亏虚,从而出现腰膝酸软,心烦,心悸汗出,失眠,入睡困难,同时兼有手足心发热,阳痿,早泄,盗汗,口渴,咽干或口舌糜烂,舌质红,或仅舌尖红,少苔,脉细数。应对证给予滋阴降火中药,如知柏地黄丸等,饮食上应少吃刺激性及不好消化的食物,如糯米、面团等,多吃清淡滋补阴液之品,如龟板胶、六味地黄口服液等,多食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及富含铁等的食物,如动物肝、蛋黄、西红柿、胡萝卜、红薯、橘子等。

3.妇女易发心火

妇女在夏天情绪极不稳定,特别是更年期的妇女,如突受情绪刺激,则会烦躁不安,久久不能入睡。这主要是由于心肾阴阳失调而导致心火亢盛,从而出现失眠多梦,胸中烦热,心悸怔忡,面赤口苦,口舌生疮,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小便短赤疼痛,舌尖红,脉数。应给予中药对证滋阴降火,如枣仁安神丸、二至丸等。多吃酸枣、红枣、百合或者干净的动物胎盘等,可养心肾。

夏日祛火强身三步走

夏日天气炎热,很容易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而且夏天人特别容易上火,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

朱丹溪说夏日属火,主心,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季节。这时候天气炎热,高温会影响人体内阴阳平衡,所以人火气大,容易情绪焦躁。因此夏季养生主要是通过滋阴来达到”去火除烦”的效果。

那么,夏日去火除烦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补足水分

因为高温炎热的缘故,夏天人特别爱出汗,这就容易导致水分流失,所以夏日要随时补充水分。而温水是最好的选择,常喝温水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包括冷却体内燥热,促进表皮回圈,还能冲刷口腔中的细菌菌落,抑制生长,比较不会口臭。即使常呆在冷气房的人,水分蒸发较少,一天也要喝1300 左右,流汗时更要多喝。上火时适合喝柠檬水,多吃柑橘类等酸味的水果。不喜欢水淡无味,也可多喝舒缓茶饮,例如薄荷、苦茶、菊花、金银花等花草茶。

第二,饮食清淡

夏天饮食需清淡,不宜多吃水分低的食物,如饼乾、花生等坚果,否则会引起火气。另外夏天应该喝牛奶。很多人认为夏季喝牛奶会加重”上火”,引起烦躁。其实,夏饮牛奶不仅不会”上火”,还能解热毒、去肝火。中医就认为牛奶性微寒,可以通过滋阴、解热毒来发挥”去火”功效。

第三,注重睡眠

因为炎热,夏季23点前睡觉这一点很难做到,但夏季恰恰是最需要保证在23点前睡觉的季节。因为,23点到凌晨1点是气血回流到肝脏的时间,如果不睡,等于强迫肝脏继续工作,就会引起肝火。所以夏季一定要想方设法让自己睡好。脑力工作者,不妨每晚泡泡脚,这可以帮助人进入睡眠状态。其做法如下:

先用温水浸泡(女性水要淹到小腿三分之二处近三阴交穴,男性到脚踝即可),再慢慢加热水,泡到脚热、微微出汗就可以休息。足浴对改善皮表回圈很有帮助,泡一个星期就会发现愈来愈容易出汗,即使在冷气房,皮肤也不会干燥。

第三节 温度决定生老病死,寒邪是万病之源

病由寒生,远离寒湿才健康

人生病,多是因为寒湿造成的,寒湿会阻滞阳气的运行,使血流不畅、肌肉疼痛、关节痉挛等。因为湿困脾胃,损伤脾阳,或患者平时脾肾阳虚而致水饮内停,所以多表现为畏寒肢冷、腹胀、泄泻或浮肿等。

中医认为,寒湿常伤人阳气。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给大自然以光明和温暖,失去阳气,万物便不能生存。如果人体没有阳气,体内就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活力,不能供给能量和热量,生命就要停止。

祛除寒湿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身体温暖起来,因此,健康与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掌握人体生杀大权的是气血,而气血只有在温暖的环境里,才能在全身顺畅地流通。如果温度降低、血流减慢,就会出现滞涩、淤堵,甚至血液会凝固,那么人就将面临死亡,而且人的体温上升,不仅会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还能在正常细胞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大量杀死癌细胞。此外,温度过低,会使体内的寒湿加重,外在表现就是上火。

所以,要涵养我们身体内的阳气,就要远离寒湿,温暖身体。

让身体温暖起来的办法有很多,姜红茶是祛除寒湿的最佳饮品。胡萝卜、苹果等属于阳性食物,可榨汁饮用。安步当车,让身体动起来,为自己选择几项适合的运动;放弃淋浴,经常泡个热水澡;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好习惯。

以上这些方法不仅能让身体暖和起来,而且随着免疫力的提高,人体能克服许多顽疾。

湿邪主浊气,致病难痊愈

我国自古就有把一年分为五季的说法,即春、夏、长夏、秋、冬。长夏一般是指现在的七、八月份,在中原一带相当于夏秋之交,此时雨水较多,湿热熏蒸,气候潮湿,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之时。湿的特点是重浊下行,氤氲缠绵。湿气过重,就被中医理论称为“湿邪”。湿邪为阴邪,侵入人体后会遏伤人体阳气,阻碍人体气机的生发和运行。阳气受阻,人体自愈力就难以发挥,故而湿邪致病往往较难痊愈。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很多疾病都归因于寒邪入侵,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们忍饥受冻,疾病以寒邪为主。而如今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单纯的伤寒已经很少见了,多是寒邪与湿邪交织,在人体形成一股浊重之气,阻碍人体气机,导致生病。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会注意到这样奇怪的现象,就是冬天很少见到着凉感冒的人,反而是夏天常有这样的病症发生。冬天气温低,受寒湿侵犯容易理解,而夏天这么热,怎么还会有寒湿呢?其实这正是现代人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炎炎夏日,人们多待在空调房中,身体该出汗时却被空调冷气所阻,汗液发不出来就瘀积在体内,导致体内湿邪堆积,造成阳气虚衰。尤其是到了七、八月份的长夏天气,湿气达到最盛。而人体五脏之脾最喜燥恶湿,长夏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脾主运化,可以运化水液,运化水谷,把吃进去的粮食、水谷精微营养的物质以及水液输送给其他的脏器,起到一个传输官的作用。脾的这种传输的作用对生命来说至关重要,故而中医把它称为人的“后天之本”。而体内湿气过重会导致脾脏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人体各器官也会因得不到及时充足的营养而出现问题,导致人体生病。

由此可知,祛除湿邪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功课之一。那么我们该如何判断自己体内有没有湿邪呢?有个最简单的办法,如果早晨起床时感觉特别疲劳,头发昏,没精神,浑身不清爽,那么你体内肯定是有湿了。另外,注意自己早上刷牙时,是不是有恶心的感觉,如果有,多半是有湿邪入侵了。

当检测到体内有湿,我们又该怎么祛除体内湿气,以及日常应该如何抵御湿邪入侵呢?最根本的就是要保护好体内阳气。夏天该宣泄的时候就要宣泄,天热开空调无可厚非,但不要让空调对着人吹,更不要晚上睡觉时一直开着,温度的调节也要适度,不可过低。如果感觉吹完空调后不舒服,可服用健脾化湿的药物,如藿香正气等;冬天该收藏时就要收藏,注意保暖,室内温度不可过高。此外,还可用调节饮食来化湿避邪,最简单有效的就是喝薏米红豆汤。此汤可当水喝,也能当饭吃。从入夏开始可一直喝到秋高气爽,能有效防止湿邪入侵,养血祛湿。

薏米红豆汤

材料:薏米、红豆(赤小豆)各适量。

制法:把薏米、红豆洗净后,各取适量,加水熬成粥。失眠者可加些莲子同煮,着凉感冒者,可加几片生姜同煮。

寒气重不重,摸摸手脚就知道

前面我们说过“百病寒为先”,寒气是导致许多疾病发生的关键。那么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的体内有没有寒气呢?这里有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摸摸手脚的温度。

传统中医主为,头为诸阳之会,四肢为阳气之末。也就是说人的四肢是阳气灌溉的终点。如果手脚温热,就说明体内阳气比较充足。如果手脚温度不够,甚至有些人常年四肢冰凉,这就说明体内阳气不足,内有寒气。

医生用手感知出来的手脚的温热程度,一般分为手足不温、手足冰凉和手足厥冷三种程度。手足不温是指手脚的温度比正常温度低,感觉不暖和,这往往是阳气亏虚的先兆,可能有轻微的寒气;手足冰凉则是指手足温度明显降低,摸起来凉凉的,有时还伴有出汗症状,这就说明体内阳气已经明显亏虚,体内寒气很重了;而第三种程度手足厥冷则是指手脚温度极低,甚至有的人会连肘关节、膝关节之下都是冰凉的,这就是提示体内的阳气已经极度亏虚,寒气过重,往往会直接伴随着疾病的发生。

除了四肢寒冷之外,还有一些人手脚心容易发热,总想挨着凉的东西太舒服,但人又特别怕冷,容易出虚汗,这也是体内有寒气的表现。因为体内阳气太虚。不能回纳,就浮散于外,使手脚出现了虚热的假象。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所说的手脚温度是指持续一段时间的温度,而不是指一时的温度状况。例如有些人腹疼时也会伴随手脚冰凉,但疼痛缓解后,手脚温度就会恢复正常,这类特殊情况,不是寒气所导致的。

阻断寒气入侵的五条通路

寒气其实也是一个欺软怕硬的家伙,专拣软的捏,它们通常会先寻找人体最容易入侵的部位,找到之后就大举进攻,并且在那里安营扎寨,为非作歹。所以我们与其等寒气入侵到人体以后,再费尽心思地去驱除它,不如事先做好准备,从源头上切断寒气进入我们体内的通道。

一般来讲,头部、背部、颈前部、脐腹部及足部是人体的薄弱地带,都是寒气入侵的主要部位。

头部。中医认为,“头是诸阳之会”,体内阳气最容易从头部走散掉,就如同热水瓶不盖塞子一样。所以,在严冬季节如果人们不重视头部的保暖,导致阳气散失,就会使寒邪入侵,很容易引发感冒、头痛、鼻炎等病患。因此,冬天在外出时戴一顶保暖的帽子是很必要的。

颈前部。颈前部俗称喉咙口,是指头颈的前下部分,上面相当于男性的喉结,下至胸骨的上缘,时髦女性所穿的低领衫所暴露的就是这个部位。这个部位受寒风一吹,不只是颈肩部,包括全身皮肤的小血管都会收缩,如果长时间这样受寒,人体的抵抗能力就会有所下降。

背部。背部在中医中称“背为阳”,又是“阳脉之海”,是督脉经络循行的主干,总督人体一身的阳气。如果冬季里背部保暖不好,就会让风寒之邪从背部经络上的诸多穴位侵入人体,损伤阳气,使阴阳平衡受到破坏,人体免疫功能就会下降,抗病能力也会减弱,诱发许多病患或使原有病情加重及旧病复发。因此,在冬季里人们应该加穿一件贴身的棉背心或毛背心以增强背部保暖。

脐腹部。脐腹部主要是指上腹部,它是上到胸骨剑突、下至脐孔下三指的一片广大区域,这也是时髦的年轻女性穿着露脐装所暴露的部位。这个部位一旦受寒,极容易发生胃痛、消化不良、腹泻等疾病。这个部位面积较大,皮肤血管分布较密,体表散热迅速。在寒冷的天气里暴露这个部位,腹腔内的血管会立即收缩,甚至还会引起胃的强烈收缩而发生剧痛,持续时间稍久,就可能会引发不同的疾病,因此,不管是穿衣还是夜晚睡觉,都要注意脐腹部的保暖。

足部。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对头而言属阴,阳气偏少。而且双脚远离心脏,血液供应不足,长时间下垂,血液回流循环不畅;皮下脂肪层薄,保温性能很差,容易发冷。脚部一旦受凉,便会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缩,使人体的血流量减少,抗病能力下降,以致隐藏在鼻咽部的病毒、病菌乘机大量繁殖,使人发生感冒,或使气管炎、哮喘、肠病、关节炎、痛经、腰腿痛等旧病复发。

因此,在冬季人们应该保持鞋袜温暖干燥,并经常洗晒。平时要多走动以促进足部血液循环。临睡前用热水洗脚后以手掌按摩足心涌泉穴5分钟。在夏季,要改掉贪图一时凉快而用凉水冲脚的不良习惯。

按摩是驱除体内寒气的有效方法

按摩也是驱除体内寒气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按摩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