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吃错会生病,吃对不吃药
19786000000037

第37章 一阴一阳谓之道,合乎阴阳才精到——食物的阴阳属性决定身体的平衡(5)

当人体出现气不足的症状后,除了调整生活方式外,就是要补气,以使正气充足旺盛。补气的方法有很多,食补、药补、运动、调情志等都可以起到补气的作用。但是,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当你气不足的时候,千万不能盲目补气,否则不但不会达到补气的目的,还会影响身体健康。因为这里还牵扯到了血的问题。

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血又是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中医还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所以,如果你出现气不足的症状,很有可能是血不足造成的。血虚无以载气,气则无所归,故临床常见气血两虚的病症。如果真是因为血不足,那就需要先补血,否则就成了干烧器皿,把内脏烧坏;如果是因为淤滞不通,就可以增加气血,血气同补。这样才能达到补气的作用。

气血双补需以食用补血、补气的食物、药物慢慢调养,切不可操之过急。常用的食物有猪肉、猪肚、牛肉、鸡肉等,常与之相配伍的中药有党参、黄芪、当归、熟地等。药物调理需在中医指导下服用。

骨气即阳气,栗子鹌鹑汤养骨气,享天年

在日常生活中,“骨气”这个词极为常见,但很少有人将其与养生长寿联系起来。在一般人看来,所谓“骨气”,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正气”,指一种刚强不屈的人格。我们平常说一个人有骨气,骨头硬,就是指这个人不屈服,敢于站出来维护自己的主张。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人有骨气,有的人则没有?为什么古人把这种行为称为“有骨气”,而不是别的什么?骨气和人的健康长寿究竟有没有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气”是构成人体,维持延续各种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来源于摄入的食物养分以及吸入的清气,其作用是维持身体各种生理功能。所以,血有血气,肾有肾气,那么骨自然也就有骨气。正是由于骨气的存在,才促使骨骼完成生血与防护的功能,人死后,虽然骨骼还在,但骨气已经没了。同样的道理,许多老年人正是因为骨气减弱了,才会很容易受伤。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养骨实际上是在养骨气。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有些武林高手,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依然身体硬朗、声如洪钟,这就说明他们的骨气保养得很好。

由此可知,养骨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下面给推荐一款养骨食谱:栗子鹌鹑汤

栗子补脾健胃、补肾强筋;大枣健脾益气生津;鹌鹑补中益气。三者合炖,可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或手术后身体虚弱、虚劳羸瘦、气短倦怠、纳差便溏之症,补益之效甚佳。

具体做法:先准备好栗子5枚约60~70克,大枣2枚,鹌鹑1只约80~100克。将鹌鹑扭颈宰杀去毛(不放血),去除心、肝以外的内脏,洗净放入锅中;栗子洗净打碎,大枣去核,与适当调味品同放入锅内,倒入清水250毫升;用旺火煮沸15分钟后,改有文火炖90分钟;炖至鹌鹑熟烂即可,饮汤吃肉。

同时养骨还应该从我们的生活细节做起。俗话说“久立伤骨”,一个姿势站立久了,要寻找机会活动活动,或者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一会,尤其是长期从事站立工作的人,如纺织女工、售货员、理发师等,更要注意身体调节,否则每天都要站立数小时,下班后筋疲力尽、腰酸腿痛,容易发生驼背、腰肌劳损、下肢静脉曲张等。这里,我们给大家一些建议:

首先,根据条件和可能,调节工作时间,或与其他体位的工作穿插进行,比如站立2小时,其他体位工作2小时,也可以工作2小时后休息几分钟。不能离开站立工作岗位时,可用左右两只脚轮换承受身体重心的办法进行休息,或者每隔半小时至1小时,活动一下颈、背、腰等部位,至少要让这些部位的肌肉做绷紧——放松——绷紧的动作,每次几分钟。

其次,长期站立工作应穿矮跟或中跟鞋,以便使全脚掌平均受力,减轻疲劳。平跟鞋脚掌用不上劲,高跟鞋腿部用力过大,都会很快引起疲劳不适。

最后,长期站立工作时应做工间操,方法如下:原地踏步3分钟,提起双足跟,放下,再提起,或者左右足跟轮流提起,放下,每次3分钟。提起脚尖,让脚跟着地,双脚轮流进行,每次3分钟。轮流屈伸膝关节,也可同时屈膝下蹲,双上臂向前抬平,然后复原,每次3分钟左右。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着太阳养阳气

世间万物都了离不开太阳,失去了太阳一切生物就失去了生命力,人也一样。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有云:“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也就是说,人的生命系于“阳气”,只有固护阳气,才能百病不生,人们才能拥有鲜活的生命力。而我们养生的重点就在于养护身体内的阳气。

那么阳气要如何养呢?其实,天地之间最大的阳气就是太阳,太阳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体阳气的变化。长期待在写字楼里的人总是感觉仄仄的,没有生气,如果能每天抽时间晒晒太阳,就会觉得整个人都精神很多,这是太阳给我们的力量。所以我们说:人只有跟着太阳走,才能找到内在的力量。

但是,现在跟着太阳走的人非常少了。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跟着太阳走的,但是现代人很难做到,每天要起很早去上班,春夏秋冬都是一个点,晚上太阳早下山了,还得加班加点的工作,一天都见不到太阳的脸;古人“锄禾日当午”,夏天在太阳底下干活,虽然汗流浃背但是身体阳气充足,不会得这样那样的怪病,但是现代人却坐在空调屋里吃着冰西瓜,偶尔出门也要涂防晒霜、撑遮阳伞,恐怕被太阳晒到,身体里的阳气根本生发不起来。太阳是最好的养阳药,我们却利用不起来,这真是一种极大的损失与浪费。

为了养好阳气,我们建议大家可以经常抽出时间晒晒太阳,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晒太阳就是一种最好的养阳方式。阳光不仅养形,而且养神。养形,就是养骨头。用西医的说法就是:多晒太阳,可以促进骨骼中钙质的吸收。所以,多晒太阳就是老年人养骨的最好方式。对于养神来说,常处于黑暗中的人看事情容易倾向于负面消极、处于光亮中的人看事情正面积极,晒太阳有助于修炼宽广的心胸。

另外,晒太阳的时间不要太长,半小时左右就行,什么时候的太阳感觉最舒服就什么时候去晒。晒太阳时一定不要戴帽子,让阳光可以直射头顶的百会穴,阳气才能更好地进入体内。

常练静功,控制人体阳气消耗

阳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都会消耗阳气。如体力劳动,我们知道适当的体力劳动可以促进身体健康,但是过度的体力消耗就会伤阳气而影响健康;如思维活动,适当的思维活动可以有利于大脑的开发,但是如果一天24小时不停地在进行思维活动,或者思索一些妄心杂念,就会消耗你体内的阳气,得不偿失;如性生活,过度纵欲是最损耗人的精气的,关于这一点,我们会在后面的内容中详细介绍。

总之,不论体力活动或脑力活动,都要把握好度,否则就会消耗你为数不多的阳气。而常练静功是控制阳气消耗最有效的方法。从古至今,人们练习的静功有很多,其功用无非是使形体和思维都安静下来,减少体力活动,排除杂念,以保护体内的阳气。我们从中选取了最著名的两种静功法,以供大家参考。

1.听息法

这种静功来源于庄子的著作,所以又名庄子听息法。所谓听息法,就是听自己呼吸之气。初下手时,只用耳根,不用意识,不是以这个念头代替那个念头,更不是专心死守鼻窍或肺窍(两乳间的膻中穴),也不是听鼻中有什么声音,而只要自己觉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让它瞒过,就算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等,皆任其自然变化,不用意识去支配它。这样听息听到后来,神气合一,杂念全无,连呼吸也忘了,渐渐地入于睡乡,这才是神经得静养和神经衰弱恢复到健康过程中最有效的时候。这时就要乘这个机会熟睡一番,切不可勉强提起精神和睡意相抵抗,这对病和健康有损无益。

睡醒之后,可以从头再做听息法,则又可安然入睡。如果是在白天睡了几次,不想再睡了,则不妨起来到外面稍激活动,或到树木多、空气新鲜的地方站着做几分钟吐纳(深呼吸),也可做柔软体操或打太极拳,但要适可而止,勿使身体过劳。然后,回到房内或坐或卧,仍旧做听息的工夫,还可能入于熟睡的境界。即使有时听息一时不能入睡,只要坚持听息就对全身和神经有益处。

2.胎息法

胎息,是指仿效胎儿的呼吸。胎息法是通过呼吸锻炼和意念控制来增强和蓄积体内阳气,从而达到修养心身、强弥散,从脐带出入而起到吐故纳新作用,构成了胎儿的特殊呼吸代谢方式,即为“胎息”,也称之为保健祛病目的的一种静功法。古人认为,胎儿通过脐带而禀受母气,以供其生长发育之需;母气在胎儿体内循环“内呼吸”,以与出生后口鼻之“外呼吸”方式相对。脐部作为胎息的枢纽,遂有“命蒂”、“祖窍”之称。由于胎儿出生之后,脐带剪断,“胎之一息,无复再守”,外呼吸替代内呼吸,从而形成了“虽有呼吸往来,不得与元始祖气相通”的格局。

胎息法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能练成的。初学行气,必须从浅开始,并且要持之以恒,才能最终练到胎息的境界。初学行气的具体方法是:以鼻吸气入内,能吸多少就吸多少,然后闭气,心中默数从一到一百二十,然后将气从口中缓缓呼出,这样鼻吸气→闭气→口呼气→鼻吸气,反复不已,并逐渐延长闭气的时间,心中默数的数目逐渐增大,最终可默数到上千,即可出现养生的效果。当然这种行气方法的一个重要诀窍是吸气多,呼气少,呼吸时极其轻微,不能使自己听见一点呼吸的声音,有一个方法可以检验呼吸是否合乎标准,即用一根鸿毛放在口鼻前,吐气时鸿毛不动,说明呼吸轻微,合乎要求。这种呼吸方法也就是现在气功锻炼中的基本呼吸方法。这样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练习,就能逐渐达到胎息状态。

对于很多人来说,刚开始练习静功时,最不容易做到的就是排除杂念。这时候就需要你进一步坚持下来,久而久之,杂念自然会减少,心平气和,呼吸均匀,情绪稳定,自然舒适。收功后就会感觉到一种美感,好像刚刚沐浴过后一样,心情畅快,充满了活力。

《不生病的智慧全集》

生命阳气勃发,重在养护脊椎与骨盆

从中医角度,阳气是推动整个人体运转的动力。阳气的活力很强,不停地运动着,推动血液、津液的生成与运行,推动脏腑组织的各种生理活动。而老年人体内的气血往往开始不够用了,就像汽车快没油了、机器的燃料即将耗尽一样。虽然凭着残余的一点点动力还可以应付日常所需,但它已经带不动你跑步了。这也是为什么老年人总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黄帝内经》有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思是阳气就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给大自然以光明和温暖,如果失去了它,万物便不得生存。对人而言,肾就是一身之阳,像人体内的一团火,温暖、照耀着全身,使器官有足够的能量来运转。所以,人只有保住肾,才能永远健康,永远充满活力。

中医认为,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髓藏于骨骼之中,故肾精充足,才能使骨髓充盈及促进血的生化。而骨骼获得充足的骨髓营养,才能强壮坚固。所以说,肾精具有促进骨骼生长、发育、修复的作用,即肾主骨。那么,养骨与养肾也必须相辅相成,脊椎和骨盆健康,才能保证造血、造髓功能良好,从而使肾得到滋养。

有资料显示,艾灸法不仅可以补肾益精,而且能强骨固齿。具体方法就是:每晚临睡时,端坐凳上,将艾条点燃后,在下肢的绝骨、涌泉穴上悬灸,每穴2至3分钟,至局部红晕,再请家人帮助,施灸肾腧,大杼穴,每穴2~3分钟,至局部出现红晕即可。

[TP]涌泉、肾腧、大杼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两种腰部按摩的方法,让肾气旺起来。

1.两手掌对搓至手心热后,分别放至腰部,手掌向皮肤,上下按摩腰部,至有热感为止。可早晚各进行一遍,每遍约200次,具有补肾纳气之功效。

2.两手握拳,手臂往后用两拇指的掌关节突出部位,自然按摩腰眼,向内做环形旋转按摩,逐渐用力,以至酸胀感为好,持续按摩10分钟左右,早、中、晚各一次,能有效防治中老年人因肾亏所致的慢肌劳损、腰酸背痛等症。

梳发升阳,百脉顺畅——梳头也是养生术

自古以来,历代养生学家推崇梳头这一保健方法。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以梳头作为健身妙方,他常是“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在《酒醒步月理发面寝》诗中说:“千梳冷快肌骨醒,风露气人霜莲根。”享年86岁高龄的南宋诗坛寿星陆游,以梳理头发作为养生之道,到了晚年,他那稀落的白发中竟长出许多黑发来。高兴得顿生灵感,吟道:“客稀门每闭,意闷发重梳”;“破裘寒旋补,残发短犹梳”;“醒来忽觉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唐代医家孙思邈善于养生,正因他坚持“发宜常梳”,荣登百余岁寿域。清慈禧太后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是让太监为她边梳发边按摩,使她到了花甲之年仍满头秀发,老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