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吃错会生病,吃对不吃药
19786000000033

第33章 一阴一阳谓之道,合乎阴阳才精到——食物的阴阳属性决定身体的平衡(1)

《黄帝内经全集》

第一节 平衡阴阳,调节人体健康的长寿砝码

阴阳为万物生存法则,阴阳平衡即养生

明代杰出医学家汪机说:“阴阳之道,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者必谨先之。”因此,我们想养生,要治病,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先从阴阳开始。那么,究竟什么是阴,什么是阳呢?

阴阳的观念,很早就出现了。

史书记载,在周幽王时,有一次发生地震,百姓恐慌不已。幽王向大臣询问地震的原因,大臣伯阳甫解释说,是因为天地之气失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意思是说,地下的阳气伏在阴气的下面,被阴气所逼迫,想出出不来,两股力量争斗,所以发生地震。

可见,当时阴阳的概念已经被用来解释自然现象。其实,阴阳的原始意义很朴素,所谓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其根据就是日光的向背——面向太阳的一面为阳,背对太阳的一面为阴。

后来,阴阳从早先描写具体状态的概念逐渐延伸成一种概括性的概念。例如,高的地方容易照到阳光,照到阳光的地方总是温暖、明亮、生命旺盛……这些就都属于阳。反之则属于阴。概括地说,凡是积极的,运动的,热烈的……就属于阳;凡是消沉的,静止的,冷凝的……就属于阴。

万事万物都有阴阳,那么人也不例外。如:体表与内脏相对,体表在外为阳,内脏在里为阴;内脏之中,位置高(以膈肌为界线)的心、肺为阳,位置低的肝、脾、肾为阴;脏与腑相对,腑的功能通达、运动为阳,脏的功能收藏、沉静为阴……

阴阳还可以概括人的生理功能。人体的物质基础(血肉筋骨)属阴,而生理功能活动(如心要跳动、肺要呼吸)属阳,二者互相依存,协调运作。生理功能活动(阳)的发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而营养物质(阴)的吸收产生,又必须依赖于脏腑的机能活动(阳)。

正常情况下,人体中的各种阴与阳之间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协调状态,如《黄帝内经》所说的:“阴平阳秘”。但是,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了阴阳的平衡被打乱,疾病就发生了。疾病的实质就是人体内阴阳的失衡。

既然疾病是由于阴阳失衡引起,那么治疗疾病也围绕调整阴阳来进行,目标是恢复阴阳的平衡协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在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于本”。意思是说,阴阳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事物的生成和毁灭都是来自于这个根本法则,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阴阳上求得解决。养生这也是这个道理,必须从阴阳上着手,通过各种方法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

阴阳出错会生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传统中医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正邪抗争,各有胜负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用阴阳盛衰来解释。

所谓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失衡,如果阴阳一方低于正常水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水平,或双方都不同程度地低于正常水平,身体就会表现出虚症。阴不足则会阴虚生内热;阳不足则会阳虚生外寒:阴阳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不足,则虚寒、虚热并见或出现阴阳两虚。

身体阴阳失衡后,会表现出各种症状来,主要有以下两种:

1.阳胜则热

阳胜,指阳邪致病,导致机体机能亢奋,体内阳气绝对亢盛的病理变化。阳主动,主升而为热,所以阳偏胜时,多见机体的机能活动亢奋、代谢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阳胜表现为阳证,也就是阳多阴少,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口渴、发热、脉搏跳动快等,这类症状,又称为热证。

2.阴胜则寒

阴胜,是指阴邪致病,导致机体机能障碍,体内阴气绝对亢盛的病理变化。阴胜多由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寒湿中阻,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

阴胜表现为阴证,也就是阴多阳少,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口不渴、不发热,手足冷、脉搏跳动慢等,这类症状又称为寒证。

以上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也是疾病发生的根本。

因此,要想保持身体健康不生病,就要保持体内阴阳的平衡。一个人身体的各个方面只有保持恰到好处的平衡,生命才会显得有活力,生理机能才会很好,心理承受力会很高。

《人体平衡养生手册》

掌握阴不足的警讯,及时阻止疾病入侵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元代名医朱丹溪对人体阴阳认识的基本观点,在中国传统养生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观点是他运用“天人相应”的理论,通过分析天地、日月的状况,人体生命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生理特点以及情欲无涯的一般倾向而得出的结论。

朱丹溪认为,世界万物都有阴阳的两面,太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天大于地,太阳始终如一,而月亮却有阴晴圆缺,从这个自然界来说,就是“阳盛阴衰”的体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当然也存在着这种状况。

朱丹溪还认为:“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只有青壮年时期阴精相对充盛,但青壮年时期在是人生之中十分常短促,故人之以生多处于阳有余阴不足的状态。为什么青壮年时期阴精相对充足呢?阴气难成,因为只有在男十六女十四精成经通后阴气才形成,阴气易亏,“四十阴气自半”,男六十四、女四十九,便精绝经断,从这个时候开始,人的阴精也就越来越少,所以,“阴气之成,止供给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已先亏矣”,这是时间上相对的“阴不足”。

不仅如此,人还往往受到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相火妄动就可引起疾病,而情欲过度,色欲过度,饮食厚味,都可引起相火妄动,损耗阴精。《色欲箴》中指出“珣眛彼者,徇情纵欲,唯恐不及”,阳既太过,阴必重伤,精血难继,于身有损,“血气几何?而不自惜!我之所生,翻为我贼”。这是从量的对比上理解“阴不足”。丹溪感叹,“中古以下,世风日偷,资禀日薄”的社会风气,强调无涯情欲的“阳”与难成易亏的生殖物质的“阴”,存在着这种难以摆平的“供求”关系。

“阴不足、阳常有余”的理论直到现在也具有重大的意义,“阴”是我们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基础,所以不要透支它,农村长大的人,比城市长大的人可以经的起更长时间的透支,这是由于农村长大的人,在幼年时期睡眠较早,身体储存的能源较多,现代的孩子,比上一代都晚睡,将来可透支的能量必定较少,生大病的机会一定也比较多也比较早。

另外,现在为生活和工作奔波的人,由于大量消耗身体的能量,人体中的血气只能够维持日常工作或活动需要,一般的疾病侵入时,人体并不抵抗,疾病长驱直入,由于没有抵抗的战事,因此也没有任何不舒服的疾病症状,但是会在人体的肤色、体形及五官上留下痕迹,有经验的医生能够识别出来,许多人都觉得自己非常健康,有无穷的体力,每天忙到三更半夜,尽情透支体力也不会生病,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阴虚,透支阴而不自知,等到大病来侵时悔之晚矣。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储蓄能源,好好保护我们的“阴”,不要以为精神好、身体壮,就随意消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在透支而不自知。

那么当我们的身体阴不足时,身体是如何提醒我们的呢?

1.喜欢吃味道浓的东西

现在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吃辣一族”,很多人没有辣椒就吃不下饭。这在中医上怎么解释呢?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人的脾胃功能越来越弱了,对味道的感觉也越来越弱,所以要用浓的东西来调自己的肾精出来,用味道厚重的东西帮助自己调元气上来,来帮助运化,说明元气已经大伤,肾精已经不足。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现在人压力太大,心情太郁闷了,因为味厚的东西有通窜力,而吃辣椒和大蒜能让人心胸里的淤滞散开一些。总而言之,我们只要爱吃味道浓的东西,就表示身体虚了。

2.年纪轻轻头发就白了好多

走在大街上我们会发现,好多年轻人就已经有了白头发,这是怎么回事呢?中医认为,发为肾之华。华,就像花朵一样,头发是肾的外现,是肾的花朵。而头发的根在肾,如果你的头发花白了,就说明你的肾精不足,也就是肾虚了。这时候就要补肾气了。

3.老年人小便时头部打激灵

小孩和老人小便时有一个现象,就是有时头部会打一下激灵。但是老人的打激灵和小孩的打激灵是不一样的。小孩子是肾气不足以用,肾气、肾精还没有完全调出来,所以小便时气一往下走,下边一用力上边就有点空,就会激灵一下;而老人是肾气不足了,气血虚,所以下边一使劲上边也就空了。所以,小便时一定要咬住后槽牙,以收敛住自己的肾气,不让它外泄。

4.成年人胸无大志,容易满足现状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刚刚三四十岁就已经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了,只想多赚钱维持生计,再比别人过得好一点就可以了,这实际上是肾精不足的表现。中医理论认为,肾不仅可以主“仁、义、礼、智、信”中的“智”,还可以主志气的“志”,肾的神就是“志”。一个人的志气大不大,智力高不高,实际上都跟肾精足不足有关。小孩子肾精充足,所以他们的志气就特别高远。而人到老年,很多人会说,我活着就行了,什么也不求了,这其实就表明他的精气快绝了。

5.下午17点~19点发低烧

有些人认为发高烧不好,实际上发高烧反而是气血充足的表现。气血特别足的话,才有可能发高烧。小孩子动不动可以达到很高的热度,因为小孩子的气血特别足。人到成年之后发高烧的可能性就不大了,所以,发低烧实际上是气血水平很低的表现,特别在下午17点到19点的时候发低烧,这实际上是肾气大伤了。

6.成年人了还总流口水

我们知道,小孩子特别爱流口水,中医认为,涎从脾来,脾液为“涎”,也就是口水。脾属于后天,小孩脾胃发育尚弱,因此爱流口水。但是如果成年人还总是流口水,那就是脾虚的象了,需要对身体进行调养了。

7.迎风眼睛总是流眼泪

很多人都有迎风流泪的毛病,但因不影响生活,也就不在意。在中医里,肝对应泪,如果总是迎风流泪的话,那就说明肝有问题了。肝在中医里属厥阴,迎风流泪就说明厥阴不收敛,长时间下去,就会造成肝阴虚,所以遇到这种情况,要及时调理,以免延误病情。

8.睡觉时总出汗

睡觉爱出汗在医学上称为“盗汗”。中医认为,汗为心液,盗汗多由于气阴两虚,不能收敛固摄汗液而引起,若盗汗日久不愈,则更加耗伤气阴而危害身体健康。尤其是中青年人群,面临工作、家庭压力较大,体力、精力透支明显,极有可能导致人体植物神经紊乱,若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补“阴”,则必然受到盗汗症的“垂青”。

9.坐着时总是不自觉地抖腿

有些人坐着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抖腿,你也许会认为这是个很不好的毛病,是没有修养的表现,但其实说明这个人的肾精不足了。中国古代相书上说“男抖穷”,意思是男人如果坐在那儿没事就抖腿,就说明他肾精不足。肾精不足就会影响到他的思维;思维有问题,做事肯定就有问题;做事有问题,就不会成功;做事总是不成功,就会导致他的穷困。所以,中国文化强调考查一个人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10.春天了手脚还是冰凉的

有很多人到了春季了手脚还是冰凉的,这主要就由于人体在冬天精气养得不足造成的。我们知道,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连树枝都长出来了,人的身体也处于生发的阶段,但是人体肾经循行的路线是很长的,人的手脚又处于身体的末端,如果冬天肾精藏得不够的话,那么供给身体生发的力量就少了,精气到不了四肢,所以也就出现四肢冰冷的症状了。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补肾了。

以上所说的这些现象,都是阴不足的表现,都是在警告我们要对身体状态做出改变了,否则情况就会进一步恶化,疾病也就会趁“虚”而入了。

《不生病的智慧大全集》

疾病分阴阳,防治各有方

天地有阴阳之分,人体有阴阳之分,疾病同样有阴阳之分,阴性疾病和阳性疾病的发病原因不同、症状不同,防治也应该有所不同。

1.阴性疾病的预防

阴性疾病一般发病慢,治疗也比较慢,需要经过长期的调理才能痊愈。这种病主要由寒气引起,而寒气主要是从腰腿以下侵入人体,人在受到寒气侵袭的时候,就会肢体蜷缩,禁锢以及手脚僵硬,伸屈不畅。

根据阴性疾病的起因,其预防应着眼于保暖人体的下半部,尤其是脚部做起,所以说“人老从脚而始”。从现在医学来看,天冷时,人的胃肠消化功能就会比较脆弱,同样食物在低温环境下也会比较容易变凉,因此一些原来就患有肠胃疾病的人,症状会变得多发而更加严重。即使是以前没有肠胃疾病的人,这个时候也很容易免疫力低下,胃痛发作,或者腰部受凉,导致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所以,预防阴性疾病首先要注意保暖,坚持每天用热水泡脚,然后用手指搓揉脚跟、脚掌、脚趾和脚背,非常容易手脚冰凉的人或者关节炎患者,还可以在睡觉时将脚垫高,以改善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