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不生病的智慧大全集
19785900000118

第118章 深谙养生之道,带病延年长生(8)

2.选择合适的运动鞋、棉袜和运动装。

3.寻找合适的运动伙伴,让他们了解您的病情,了解出现意外要如何处理。

4.天气不好、身体不适时要停止运动。

5.随身携带糖尿病救助卡,并带一些糖果、饼干等小食品,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糖尿病人有其特殊情况,因此在运动锻炼中除遵循正常人的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及因人而异选择运动量、运动项目外,还有以下几点是应当提请注意的:

1.尽可能在饭后1-2小时参加运动,这时血糖较高,不会发生低血糖。

2.避免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作用最强时进行运动,注意降糖药放在餐前30分钟左右服用,这样病人在饭后1-2小时参加运动是比较安全的。

3.不宜在空腹情况下运动,有晨练习惯的病人运动前要进点食,如喝一杯牛奶加几块饼干,并随身带几块糖果。

4.避免在恶劣气候条件下户外运动。户外特别野外运动后,要检查脚和手,及时发现外伤,预防感染。

5.若运动中出现不适,例如饥饿感、出冷汗心悸、心跳加快,应考虑低血糖反应,及时补糖;如果出现胸闷、胸痛或腿痛,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尽可能到附近医院就诊、检查。

标本兼治——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自然疗法

中医治疗糖尿病是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主,采用益气养阴、清热活血等治疗原则,调整人体内环境,改善患者代谢状况。中药降血糖短期效果较西药弱,但作用缓和而持久,且由于许多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传统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治疗。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现时治疗糖尿病已将现代医学检查项目包含在内,做到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临床一般将患者分为阴虚型、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三型分型论治:

1.阴虚燥热型(多见于糖尿病的早期)。临床表现:烦渴多饮、随饮随喝;咽乾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主要采用养阴清热方法。一般选用一贯煎加味治疗(主要中药有生地、沙参、枸杞子、麦冬、川楝子等)。

2.气阴两虚型(多见于糖尿病的中期)。临床表现: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重;口乾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主要采用益气养阴方法。一般选用生脉散加味治疗(主要中药有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生地、苍术等)。

3.阴阳两虚型(多见于糖尿病病程较长者)。临床表现: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乾;多饮多尿、混浊如膏;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萎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主要采用温阳育阴方法。一般选用金匮肾气丸治疗(主要中药有肉桂、附子、生地、茯苓、山萸肉等)。

第五节 安慰脑血管,让它不再病变

治疗脑血管疾病,你还得寻根溯源

脑血管病主要是由于脑部缺血或出血,从而对人体脑部造成短暂或持久的局部损害,同时或单独有一支或多支脑血管的基础病变的疾病。它包括静脉和动脉血管病变,伴有或不伴由其引起的急慢性、短暂或永久、局灶或弥漫等各种结构和功能损害。脑血管疾病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增高,造成身体运动障碍人数急剧上升,后遗症几率占发病总数的80%,生活不能自理者更是高达43%,是致残率最高的一种疾病。

如今,脑血管疾病已非老年人的专利,患者人群已逐步走向年轻化。高血压、吸烟、喝酒是脑血管疾病的主因,5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群由于无规律的生活方式,常常有着使起病急、病情重的显著特点,病死率远远高于老年患者。

医学名家洪昭光先生在其《心脑养生智慧》一书中提到,“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生的脑卒中患者为150万~200万人,发病高达125/10万~180/10万,其中10%的患者为45岁以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脑血管病。但我国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又明显高于欧美人群,脑卒中致残率高达75%,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1~3年内约25%的患者会发生脑梗死,其中50%的患者可致残或死亡,我国每年因脑血管病死亡的人数约120万,病死率高达75%,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高于脑梗死。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3年内因褥疮、肺炎、尿路感染等导致患者死亡的高达41%。”

脑血管疾病如此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令人“闻之色变”,但快节奏生活下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却逐年增加。在我国,脑血管病主要呈现出六大特点:

1北高南低是我国脑血管疾病患者分布情况的一个显著特点,北方脑血管病患病率比南方高11~14倍,这种差异除地理环境因素外,与高血压病的分布一致。

2.城市人群的生活水平普遍高于农村人群,快节奏的生活导致更多的无规律饮食,因此脑血管疾病患病率也比农村高出血多。

3.男性更受脑血管疾病的青睐。在我国,男性在的各方面的压力都比女性大得多,这也就导致了男性脑血管疾病高于女性的发病率,但年龄因素影响较大,随着年龄增大,其发病率、病死率也随之上升。我国平均发病年龄为60.9岁,较西方提前10岁左右。

4.职业性质也决定了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高低,一般来说,从事重体力劳动者及农民因身体能量消耗较大,发病率也较高。

5.不同的种族在脑血管发病率上也有区别,汉族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民族,而在少数民族中,以朝鲜族和白族发病率为高。

6.发病率的高低也与季节有关,脑血管发病季节以冬春季居多,高峰自12月份开始,可持续至次年三四月份。复发性脑卒中病死率远高于首次脑卒中。

随着脑血管疾病日趋攀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但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对脑血管疾病要逐步重视起来,普及相关的医学知识,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来,尽量在源头上掐断脑血管疾病滋生的根。

哪些因素诱使脑血管病大爆发

如果一个人的爷爷死于脑血管病,而且他的爸爸也患有脑血管病,那么这个人就一定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这是因为脑血管病是可以遗传的一种疾病。如果父母曾经患有中风,那么子女患病的危险就会大为增加。女性在进入更年期以后,更容易患动脉硬化,中风的危险系数大为增高。专家指出,饮食失衡、营养过剩、缺乏体育锻炼是患病原因。

急性脑血管疾病俗称中风,病因复杂,但都与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等因素有关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风患者患有动脉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血压是中风最常见的病因。脑出血患者93%有高血压病史。

3.脑血管先天性异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原因。

4.心脏病。如心内膜炎,有可能产生附壁血栓。心动过缓则可能引起脑供血不足。

5.代谢病当中糖尿病与中风关系最密切,有30%~40%中风患者患有糖尿病。

中风的发病呈急性、突发性,但病理过程则多是缓慢的。在病理变化过程中,中风的诱发因素促使变化过程突然升级,而发生中风。中风的诱因为以下几点。

1.情绪不佳(生气、激动)。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酒不当)。

3.过度劳累、用力过猛、辉量运动、突然体位改变(如站立起、起床等)。

4.气候变化、妊娠、大便于结、看电视过久、用脑不当等。

5.各种疾病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血友病、心脏病、血粘度高、心动过缓、血管硬化等。

6.服药不当,如降压药使用不当。

健康自测:你和脑血管病是零距离吗

脑血管病虽然可怕,但是只要我们高度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就会从日常的生活中看出一些疾病的信号。实际上,因脑卒中死亡的患者中有6—7成起因于脑梗塞。其中,初期只表现为小块血栓的隐性脑梗塞患者所占比例较多,如果在这个时候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就有可能避免危重状态的发生。有关专家根据这种现象,推出一种简便的自测方法,患者可据此判断有无隐性脑梗塞。

1.挟豆粒。大豆30粒和2厘米大小的豆腐若干块置于小碟内,用筷子交替挟豆粒和豆腐块放到另一碟子里,反复5次。如果需时30秒以上,就要引起注意。

2.直线前行。在地板上划1条5—10米长的直线,左右脚交替踩在上面向前走,不能准确踩线或身体摇晃者,小脑或脑干往往有异常。

3.画螺旋线。在纸上以5毫米间隔画螺旋线4圈,然后用另1种颜色的笔在5毫米间隔中间加一条线,要求10秒钟完成。如果添上去的线有两处以上与螺旋线碰到一起,就有可能存在隐性脑梗塞。

那么,怎样预知脑血管发病呢?当身体出现下列征兆时,预示可能要发生脑血管疾病。

1.眩晕。眩晕类似严重的头晕,突然发生,视外界景物有转动感晃动感,程度轻重不一,并且持续时间较长。不一定伴有耳鸣,有时略恶心。如果同时发生视物成双,说话舌根发硬,应警惕。

2.短时间语言困难或偏身无力。常突然发生,短至一二十秒即过,长者十几分钟至数小时而自行恢复。恢复后不留任何症候。这是前脑缺血的征兆,可能导致半身不遂。

3.突然发生剧烈头痛。患高血压的老年人如果突然严重头痛,伴呕吐,甚至短时神志不清晰,即使这些症状短时间自动消失,应立即测量血压,检查是否有血压骤升现象。血压骤升会破坏”自动调节”而引起脑组织缺血。如果患有周身动脉硬化而且头痛越演越烈、不断呕吐、神志迷糊,更应及时检查。这时很可能已产生脑血管破裂出血。

4.半身麻木。如果中老年人常左右侧半身发麻,应考虑是否脑内小血管有病变。如果麻木同时伴有一侧上下肢乏力,更应注意。

5.突然健忘。如中老年人突然对过去数年旧事完全忘记,持续数小时后好转,在记忆遗忘期间心情常局促不安,这是急性脑血管病发作前常常出现的先兆。如对这些先兆有所认识并及时诊治,就有可能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即使已发生脑血管病也可能获得早期治疗。

健康指南:预防脑血管病的“六字诀”

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应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预防措施包括: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脂水平。对有吸烟、酗酒习惯的人,特别是合并其他疾病者,宜戒烟、戒酒,改善饮食习惯。对肥胖、高黏滞血症均需加以控制,严格注意生活条理,增强对抗疾病的信心。

预防中风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六个字,被称为“六字诀”。那么到底是哪六个字呢?

1.稳

即稳定情绪。极度愤怒或紧张均可诱发中风,故患者应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态。狂喜、暴怒、忧郁、悲哀、恐惧和受惊都可能诱发中风。

2.防

即防止便秘。大便干结易使腹内压增高、血管外周阻强、血压骤增,造成脑动脉破裂而发生中风。要多吃蔬菜和水果,不吃辛辣、油炸食品,以保持大便通畅。

3.低

即饮食低脂、低盐。动物脂肪易使血脂升高,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增加中风的可能性。食盐过多可引起水钠潴留,使血压进一步升高。长时间血压升高可诱发中风。

4.忌

一忌饮食过饱。腹部饱胀影响心肺功能,还可造成大量血:液集中到肠胃,使心、脑等器官供血相对减少,容易诱发中风;二;忌看电视时间过久。久看电视,大脑持续紧张,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管收缩,血压进一步升高;三忌随意突然停药。若擅自停;服降压药可造成血压大幅度反跳,导致中风的发生。

5.练

即坚持适度的锻炼。每天坚持散步、做体操或打太极拳,以增强体质,防止中风。

6.诊

即早治”小中风”。”小中风”的主要表现为自觉半身无力或半身麻木,突然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甚至不会说话,但持续时间短,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发生”小中风”的患者在一年内有42%发生中风。

饮食合理,中风远离

中风是一种发病急骤而又很危险的疾病,一般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随后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中医所说的中风,类似现代医学中的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以及面神经麻痹等疾病。一般以中老年人为多。

由于脑中风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心脏病均与饮食有关,所以预防中风必须注意饮食,只有饮食合理了,才能让中风远离。

1.多食高蛋白质饮食

蛋白质饮食可降低中风发病率,长期食用高蛋白饮食能延缓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血管弹性减退,使脑血管的反应性得到改善。近来研究发现,蛋白质中的甲硫氨酸和牛磺酸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对血压的调节功能,降低血压,改善血管弹性,还能促使钠盐从尿中排出。牛奶、鱼、瘦肉、蛋白中都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

2.适量摄入碳水化合物

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如大米、麦等含有较多的糖,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可在体内转变为甘油三酯,使血脂增高,长期的高血脂可引起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所以每天碳水化合物要适量,不宜过多,有人提出中老年人每餐主食只吃八成饱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