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大全集
19785800000074

第74章 身体的守护神就是我们的心意——善养神的人才能长寿(3)

第三是三个“快乐”。一是顺境时要助人为乐。在助人的过程中,自己的人格也得到了升华,心灵也得到了净化。二是要知足常乐。无须将心灵的标准定得过高,要懂得满足,懂得感恩,懂得该放下的时候就放下,让心灵解脱。三是逆境中要自得其乐,不能气馁。逆境时意味着光明就在前面,正如巴尔扎克说过:“苦难是生活最好的老师。”放下心头沉重的包袱,走出命运的长冬,也许便会迎来生命的春天。

人的心理状态处于一种动态的,一旦失平衡便会出现心理上的苦恼或障碍。正常情况下心理平衡的维持有这么几个方面:

1.认知水平

挫折在人的一生中经常会发生,不可避免,但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即如俗语所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社会支持系统

“家庭是避风港”,“一个好汉三个帮”,这些社会生活哲理揭示了社会支持对人的心理平衡的影响。换句话说,家人、朋友的理解、支持不仅可以帮人分担痛苦,同时还可以使人不再感到孤独的绝望,因此建立必要的社会支持网络是重要的。

3.提高适应与应对技能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适应与应对技巧一般是书章之外的“知识”,对许多年轻人来说,习惯于从书本中获取知识,不习惯或不知道有许多知识与技能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吸取与积累。因此,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积累与“观察”、“借鉴”他人的技巧,也是维持心理平衡,减少心理不平衡和挫折的一条途径。

4.寻求帮助,“不耻下问”

若自己难以摆脱心理上的情绪的不快,应该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咨询与帮助,不要认为这是自己的软弱,有“精神病”。其实不然,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一种专业帮助,它能起到“拐杖”作用,可支持和帮助人度过心理的“失平衡”。

第二节 人有多少坏情绪,就有多少病——七情伤人甚六淫

七情与人体五脏六腑的关系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在认识周围事物或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对任何人、事、物,都不是无动于衷、冷酷无情的,而总是表现出某种相应的情感,如高兴或悲伤、喜爱或厌恶、愉快或忧愁、振奋或恐惧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称之为“七情”,在正常范围内,七情的变化对健康影响不大,也不会引起什么病变。但是,一旦因内外刺激而引起七情太过,则能导致人得多种疾病。

1.怒伤肝

中医认为,怒伤肝,怒气直接影响着肝。这是因为发怒的时候,气是往上冲的。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如果遇到一些非常愤怒的事情,就会觉得血往上涌。因此有心脑血管方面疾病的人就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发怒。因为怒的时候,一下子气血往上冲,那就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内经》上讲,肝脏是藏血的,发怒的时候直接影响到肝脏,肝血、气血往上冲往上涌,这时人非常危险,有的人甚至会脑出血。

2.喜伤心

按理说七种情绪里面喜是一种好的情绪,怎么会伤心呢?这里的喜其实说的是大喜,是指过分的高兴、兴奋,因此喜欢过分就会损伤心气。因为“喜则气缓”,大喜之后这个气就缓,就是涣散开来的意思。太高兴、太兴奋,气往往就会散掉,而产生喜笑不休、心悸、失眠等症,严重的甚至会发疯。

3.思伤脾

《黄帝内经》说:“思则伤脾。”是指思虑过度会影响到脾脏。如果一个人多愁善感,老是在考虑问题,考虑得太多往往不思饮食,或者饮食不和,则会影响到脾胃。

曾经有人做了一个调查,调查了500名肠胃病患者,结果发现因情绪不好,思虑过度得病的占到了74%,足见《黄帝内经》中说的“思则伤脾”是有道理的。《黄帝内经》还说“思则气结”,思虑过度,气就淤积在那里,脾胃不能把它运化走,所以就容易得病。因此,千万不可思虑过度。

4.忧伤肺

传统中医认为,情志的异常变化对肺脏的功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人们在忧伤的时候,很容易损害肺脏,例如肺脏功能不好的人,经常会莫名其妙地想哭。

另外,肺主皮毛,所以忧愁在伤害肺脏时,还可以把疾病表现在皮肤上,例如经常忧伤的人,比较容易患荨麻疹、斑秃、牛皮癣等皮肤疾病。

5.恐伤肾

中医认为,肾脏是人们表达惊恐之志的主要脏器。惊恐是人对外界突发刺激的应激反应。人在受到剧烈惊恐之时,会出现大小便失禁,这与肾主前后二阴,肾主两便的功能相符。人受到惊吓后,会突然昏厥,不省人事,这与肾藏精、生髓充脑有关系。惊恐在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是有一定的益处的,可以引起警觉,避免机体遭到危害,惊恐过度会耗伤肾气,使得肾气下陷,二便失禁,遗精滑泄,严重的惊恐,还会导致人的死亡。

因此,情志和身体是直接相关的。当身体出现问题时情志会出现相应变化,而情志所致的疾病也用调养身体的办法来治疗。如果一个人每天都把情志调到最佳状态,那么疾病自然也就不敢“进犯”了。

家不和,被人欺;心不和,病来袭

在这里,我们要讲的和是指和谐,我们经常说“家和万事兴”,那么家不和呢?家不和的后果谁都知道,冯巩演过一个小品讲的就是“家不和,被人欺”的故事,大意是说有个女小偷跑到一户人家去偷东西,却被女主人怀疑是男主人的情人,最后当然是那个小偷被抓了。那个饰演警察的演员就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家庭不和外人欺。”其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例子,如果有一家人总是吵架,互相猜忌、怨恨,外人提到他们家的时候就会流露出看不起的神情。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们还是要讲养心的道理,养心也要讲究一个和谐,否则就会招致疾病来袭。

这个道理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个哲学原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因素。一个人生病了,发烧感冒流鼻涕,医生可能就会说:你是感冒了。最近天气变化无常,受风寒了。其实这都是外因,为什么天气变化无常你就感冒了,而别人却不会感冒呢?根本原因是你的身体免疫力降低了,不能抵挡外界的侵扰,所以很容易生病。而心是五脏六腑的统领,要想身体不被疾病侵袭,首先就要保持内心的和谐,这样五脏六腑才会和谐,即使有一两处不和谐,心也能把它调整过来。如果内心都不能做到和谐,就好比大厦的根基不稳,来一场大风可能就把它摧毁了。

做到内心和谐,主要是做到:悲喜有度,不要伤了身体;遇到令人愤怒、忧虑的事情也要尽量把心放宽,多想想有利的方面;任何事情都不要太较真,“难得糊涂”其实就是一种很高的养生境界。

无病生疑,疑病生——病由心生

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本来是件好事,然而凡事都要谨防“过犹不及”,有些人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哪里有点不舒服就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不治之症”,到医院去检查,各项指标都正常。比如有一个人从一份医学杂志上看到肝炎可以遗传,吓得脸色立刻就变了。原来他父亲患有肝病,他觉得自己也有了这种病,到医院检查,却发现什么病都没有。

曾听一位医生朋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来找他,说自己胃胀,甚至感到胃蠕动变慢,食物通过都有困难了,他肯定地对医生说:“我得了胃癌。”经过检查,医生发现他只是有点消化不良,问他为什么凭空说自己的了胃癌,他说书上就这样写的,越看越觉得自己得了这种病。

这就是疑病症,这种病的患者会因自己体内的某些轻微不适而表现出高度紧张和担心,并努力寻找引起这种不适的原因。另外,这些人诉说的症状分散而多样化,涉及身体的不同部位,而且诉说的症状明确、细致。比如第二个例子中那个人竟然能感觉到胃的蠕动,事实上,人是根本感觉不到的。

凡患疑病症的人,基本上都有敏感、多疑,以及主观、固执的性格特点,加上缺乏医学知识,又总是断章取义地去运用医学知识,在自我暗示的作用下,产生错觉。有的人虽然身体有点小毛病,但看得过于严重,整日忧心忡忡,也可能引发疑病心理。

当一个人产生了疑病心理或患有疑病症的时候,就会陷入无尽的烦恼中,不仅损害身心健康,还会因为无病乱投医而给自己增加经济负担。因此,有疑病心理的人一定要努力使自己相信医生和科学诊断,这样将有助于疑病心理弱化甚至消失。

要消除疑病心理,关键在于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打消对疾病的恐惧。“心病还须心药治。”如果医生说的和医院检查的结果都不能让你相信没病,那么就应该去找心理医生聊聊天,只有从心理上解决了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身体“疾病”的困扰。

有疑病心理的人,要多与朋友及亲人交流,见多识广才能心胸宽广,最好能多学一些医学知识,而不是断章取义地用在自己身上,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喜伤心,猝死往往由于乐极生悲

旧时有所谓“四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种突然的狂喜,可导致“气缓”,即心气涣散,血运无力而淤滞,便出现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一类病症。成语“得意忘形”,即说明由于大喜而神不藏,不能控制形体活动。清代医学家喻昌写的《寓意草》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昔有新贵人,马上洋洋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岳飞传》中牛皋因打败了金兀术,兴奋过度,大笑三声,气不得续,当即倒地身亡。这样的“悲惨喜剧”在当代也屡有发生。

2006年中秋佳节,现年64岁身体健康的梁伯,因为几个外出工作的儿女都回家欢庆中秋,喜庆之余几杯酒落肚,到晚上11时许,他突然出现心前区痛、大汗淋漓,急送市中医院内科抢救治疗。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此时,患者已四肢冰冷,呼吸困难,全身重度发绀,处于心源性休克。医生及时制订了严密的救治方案,经过一系列积极抢救,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下来。

但医生、护士还来不及擦干脸上的汗水,听到有人急呼:“医生救命!”随即看见,有一位姓江的病人因急症送进内科来了。原来,江亚婆家也是儿孙欢聚一堂,但素有高血压、心肌病的江亚婆,面对这喜庆情景一时难以自持,以致引发心脏病、心力衰竭。入院时心率仅30~40次/分,四肢冰冷,神志不清。内科医生沉着镇定,给予抗心律失常、提高心率、保护心肌和抗心衰的治疗,结合中药振奋心阳益气养阴,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这两个病例提醒人们,大喜、狂喜同样不利于健康。过度兴奋,同样具有把人推向绝境的作用。而且,对于时常经受巨大压力的人来说,过度兴奋比过度悲恸离“绝境”更近!这是为什么呢?

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同人的生理免疫能力有相似之处。经常出现的巨大压力,如同经常性的病菌入侵,使心理的抗御力如同人体里的白细胞那样经常处于备战与迎战的活跃状态,故心理虽受压抑但仍能保持正常生存的状态,不至于一下子崩溃。

过度兴奋则不同,对于心理经常承受巨压的人来说,与形成既久的被压抑的心理反差是那么的巨大,使心理状态犹如从高压舱一下子获得减压,难免引起灾难性后果。那些挣扎太久、立即要达到竞争优势终点的人,经过多年奋争、屡屡遭难而终于昏厥在领奖台上的人,那些企盼到极并达到最终目标而变得疯癫的人,那些负重多年不得解脱而一旦获得解脱竟不能正常生活的人……都是从过度兴奋这一条道路走向绝境的。

为了防范上述悲剧的发生,防止过度兴奋,同防止过分悲恸同等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学会释放心理压力。为了释放心中的狂喜,可以借助于山川的明媚、朋友的温情乃至心灵自设的“拳击台”,有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而智慧高超的人,或者由于体质虚弱而一时无法调和心理巨变因素的人,常常使用保守的方式来应对突降的幸运所可能引发的过度兴奋。这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怒伤肝,生气是慢性自杀的导火索

现代人都知道气大会伤身,而且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明白生气是最原始的疾病根源之一,不但浪费身体的血气能量,更是人体患各种疾病的原因所在。在《黄帝内经》灵枢篇中,就有相关记载:“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干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起居。”

长期生气会在人的身上留下痕迹,从外表就能看出来,比如一个人长期脾气火暴,经常处于发怒状态,那他多数会秃顶。头顶中线拱起形成尖顶的头形者是生气比较严重的,而额头两侧形成双尖的M字形的微秃者,也是脾气急躁的典型。

生气为什么会造成秃顶呢?中医认为,人发脾气时,气会往上冲,直冲头顶,所以会造成头顶发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秃顶。严重的暴怒,有时会造成肝内出血,更严重的还有可能会吐血,吐出来的是肝里的血,程度轻一点的,则出血留在肝内,一段时间就形成血瘤。这些听起来虽然可怕,但千真万确。

有些人经常生闷气,这会使得气在胸腹腔中形成中医所谓“横逆”的气滞。生闷气的妇女会增加患小叶增生和乳癌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