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大全集
19785800000007

第7章 流传千年的养生大道——走进《黄帝内经》的神妙世界(6)

阴阳学说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学。中医学上认为“阴”代表储存的能源,具体到形上包括血、津液、骨、肉,性别中的雌性等;而“阳”则代表能源的消耗,是可以通过人体表面看到的生命活力,无形的气、卫、火,性别中的雄性等都属于阳。“阳”的生命活力靠的是内在因素的推动,即“阴”的存储。

在我们国家,西北的温度要较东南低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差别呢?《素问》说:“西北方阴也,东南方阳也。”阳就是用,就是释放;阴就是体,就是收藏。从地域上讲,整个西北方向以收藏为主,整个东南方向以释放为主,所以就产生了温度上的差异。

“阴阳”的收藏也相当于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是吸收和释放的过程,阴的收藏是合成代谢,而阳却是分解代谢。合成代谢从能量角度看是一个吸能、储能过程。它使ATP等可直接放能的高能化合物减少,产热减少,物质储存增多,血津液骨肉等有形成分得到补充,总趋势是一个同化外界物质的向内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从能量转变为有形物质,即“阴成形”的过程。分解代谢是分解消耗物质,释放能量的过程,它使ATP等可直接放能的高能化合物增多,产热增加,物质储存减少,总趋势是一个异化体内有形物质向外释放能量的发散过程,主要表现为消耗体内的有形物质而释放能量的过程,也可以说是“阳化气”的过程。

人体只有注意养收、养藏,即养阴,才有更多的能量供给人体的生命活动,生命才能持久地运转。一位德国的传染病专家米勒曾说过:“在从事体育活动或工作时,能量消耗的增加会缩短人的寿命。”例如,一只鹪鹩在一生中也就是2~4年中所消耗的能量相当于一只鹦鹉、乌龟一生50~100年中所消耗的能量。一个生物用完了它所有的能量就会死亡,米勒的话很有道理。有人曾将动物比做燃烧的蜡烛,燃烧越旺,它的寿命就越短。

所以,在人的生命中,要养阴惜阴,就要像仙鹤、乌龟一样好好地养护我们的身体,养护我们的“阴”,只有这样才能使生命更健康、更持久。

不拘一格,因人施养——《黄帝内经》养生原则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见过这样的事情:有时候,两个人吃了同样的东西,一个人没事,而另一个人可能就会出现问题。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体质、年龄、性别等不同,所以对同一个事情会有不同的反应。而这就要求我们在养生的过程中,应当以辩证思想为指导,因人施养,这其实也是《黄帝内经》所主张的。

因人施养,主要就是按照人的年龄和体质进行护理、保健。

1.按照年龄施养保健

人之生命,本源于先天精气,它制约着机体脏腑、经脉、气血的盛衰变化,从而使人的生命活动表现出由幼稚到成熟、由盛壮到衰竭的生长壮老的过程。对此,《黄帝内经·灵枢·天年》中以百岁为期,以10岁为一阶段,详细论述了各段的表现及生理特点。原文是:

“人生10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20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30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40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踈,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50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60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70岁,脾气虚,皮肤枯;80岁,肺气衰,魂魄离散,故言善误;90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由此可见,生命过程的各个阶段均具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养生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因龄施养,选择适宜各个年龄阶段的养生方法,才能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儿童生长发育迅速,但同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抗病能力低下。心理发育也未臻完善,易受惊吓致病,情志不稳,可塑性大,易于接受各方面的影响和教育。因此,这一时期养生的特点是养教并重,以保养元真,教子成才为目标。除了合理喂养,注意寒温调护,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外,还要重视早期教育,促进孩子智力发展。

处在青春发育期的人,这时候机体精气充实,气血调和。随着生理方面的迅速发育,心理行为也出现了许多变化。此时期的养生保健工作一方面要提高身体素质,进行全面合理的饮食调摄,满足青少年生长发育迅速,代谢旺盛的生理需求。另一方面要培养他们有健康的心理。家长和教师要以身作则,给青少年以良好影响,同时又要尊重他们独立意向的发展和自尊心,采用说服教育、积极诱导的方法,与他们交友谈心,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

中年是生命历程的转折点,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这时候的养生保健至关重要。如果调理得当,就可以保持旺盛的精力而防止早衰、预防老年病,可望延年益寿。中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肩负社会、家庭的重担,加上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矛盾,易使思想情绪陷入抑郁、焦虑、紧张的状态,长此以往,必然耗伤精气,损害心神,引起早衰多病。此时就要求中年人静神少虑,精神畅达乐观,不要为琐事过分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同时要注意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善于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休息,节制房事,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人到老年,脏腑、气血、精神等生理机能的自然衰退,机体调控阴阳协和的稳定性降低。再加上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的改变,退休和体弱多病势必限制老人的社会活动。狭小的生活圈子带来心理上的变化,常产生孤独垂暮、忧郁多疑、烦躁易怒等心理状态,其适应环境及自我调控能力低下,若遇不良环境等刺激因素,易于诱发多种疾病,较难恢复。老年人养生保健时应注意这些特点,做到知足谦和,老而不怠,树立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和锻炼,分散注意力,促进气血运行。审慎饮食起居,老年人食宜多样,食宜清淡,食宜少缓,食宜温热熟软,谨慎调摄生活起居,防止外邪侵袭。同时还要合理用药,药宜平和,药量宜小,多服丸散膏丹,少用汤药,只有这样,方能收到补偏救弊,防病延年之效。

2.按照体质施养保健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中有“阴阳匀平……命曰平人”。《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但是机体的精气阴阳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总是处于动态的消长变化之中,使正常体质出现偏阴或偏阳的状态。因此人的正常体质大致可分为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和偏阴质三种类型。正是由于个体体质的差异,所以养生也必须根据不同的体质特点,采用相应的养生方法和措施,纠正其体质之偏,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

阴阳平和质的人,其特征表现为:身体强壮,胖瘦适度;面色与肤色虽有五色之偏,但都明润含蓄;食量适中,二便通调;舌红润,脉象缓匀有神;目光有神,性格开朗、随和;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思维敏捷,工作潜力大;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具有这种体质特征的人,不易感受外邪,很少生病。只要各种养生方法调养得宜,没有不良生活习惯和嗜好,不受暴力外伤,其体质不易改变,容易获得长寿。

偏阴质人的体质特征为:形体适中或偏胖,但较弱,容易疲劳;面色偏白而欠华;食量较小,消化吸收功能一般;平时畏寒喜热,或体温偏低;唇舌偏白偏淡,脉多迟缓;性格内向,喜静少动,或胆小易惊;精力偏弱,动作迟缓,反应较慢,性欲偏弱。具有这种体质特征的人,对寒、湿之邪的易感性较强,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寒证、虚证;表证不发热或发热不高,并易传里或直中内脏;冬天易生冻疮;内伤杂病多见阴盛、阳虚之证;容易发生湿滞、水肿、痰饮、淤血等病症。由于本类体质者阳气偏弱,长期发展,易致阳气不足,脏腑机能偏衰,水湿内生,从而形成临床常见的阳虚、痰湿、痰饮等病理性体质。所以此类体质的人在精神调养上,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感情,消除或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动则生阳”,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并长期坚持,注意“避寒就温”,培补阳气。可多食羊肉、狗肉等壮阳之品,或选用鹿茸、蛤蚧、冬虫夏草等补阳祛寒、温养肝肾的药品调养。

偏阳质人的体质特征为:形体适中或偏瘦,但较结实;面色多略偏红或微苍黑,或呈油性皮肤;食量较大,消化吸收功能健旺,大便易干燥,小便易黄赤;平时畏热喜冷,或体温略偏高,动则易出汗,喜饮水;唇、舌偏红,苔薄易黄,脉多滑数;性格外向,喜动好强,易急躁,自制力较差;精力旺盛,动作敏捷,反应灵敏,性欲较强。具有这种体质特征的人,对风、暑、热邪的易感性较强,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热证、实证,并易化燥伤阴;皮肤易生疖疮;内伤杂病多见火旺、阳亢或兼阴虚之证;易发生眩晕、头痛、心悸、失眠及出血等病症。由于此类体质的人阳气偏亢,多动少静,故日久必有耗阴之势。若调养不当,操劳过度,思虑不节,纵欲失精,嗜食烟酒、辛辣,则必将加速阴伤,发展演化为临床常见的阳亢、阴虚、痰火等病理性体质。所以此类体质的人在精神调养上,一定要遵循《黄帝内经》里所说的“恬恢虚无”、“精神内守”养生之道,平日要有意识控制自己,遇到可怒之事,用理性克服情感上的冲动,自觉地养成冷静、沉着的习惯。饮食起居方面,应注意避暑,保持居室环境安静,饮食宜清淡,多食西瓜、苦瓜等清凉之品,忌食辣椒、姜、葱等辛辣燥烈食物,少食羊肉、牛肉等温阳食物。此外,要积极参加锻炼,比如跑步、游泳等,以散发多余阳气。

关于根据年龄养生与体质养生,在后面的章节我们还将分别以篇的形式详加讨论,这里就不再赘述。

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的长寿之道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挚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