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大全集
19785800000006

第6章 流传千年的养生大道——走进《黄帝内经》的神妙世界(5)

《黄帝内经》又讲:“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这里的中央黄色就是土的颜色,黄色居于七彩色带的中央。在中医的五行论中,肝属木,肺属金,心属火,肾属水,分主春、秋、夏、冬。而五行属土的脾脏没有季节可主,但脾又是哪个季节都主十八天,毫无偏向,也是“中庸之道”的体现。

也有一种说法讲脾主长夏。长夏就是夏季和秋季之间湿热最重的那一段时间,正好处在一年的中间。这同样反映了土既在中间又在四方,不偏不倚的特点。人就是五行属土的一种动物,所以人身上同样有这种特点,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中庸”。

人体中的气血也是一对阴阳,血为阴为体,气为阳为用。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所以,只有气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正因为人体内部有着深刻的“中庸之道”,相互约束,相互制衡,人类才得以千百年地生存下来,没有像任何一种动物或植物一样湮灭绝迹。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之所以经久不衰,也是因为中国地处中央、奉行中庸之道,不欺人也不被人欺,一心一意地搞发展,才没有像其他文明古国一样,盛极一时后灰飞烟灭。

现在有很多人不理解中医,认为中医不科学,因为中医不可能像西医那样提供各种精确的数据,或者拍一长串片子让你看到自己身体的某一部位,中医只是通过望、闻、问、切就能断定一个人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不是太玄了吗?其实,这正是中医的高明之处,中医讲究阴阳平衡,五行相克,一物降一物,有因必有果,这就是中庸之道的魅力。因此,中医靠的是悟性,不可能一个人看了几本书、学了一些理论就能掌握中医的精髓,某些人不接受中医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易患何种病,先看自己属哪种体质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为什么有些人动不动就生他惯常得的病,比如说腹痛、恶心、呕吐,或者多饮、多尿、疲乏,或者感冒、发烧、头痛等,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一个人容易患什么病是跟他的体质有关的,但什么体质容易患什么病呢?《黄帝内经》中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有些人动不动就感冒、发烧、流鼻涕、寒战等,也就是中医上说的风邪病,这些人的特征是肌肉脆弱、腠理疏松,也就是说皮肤松懈不紧凑,凡是肌肉隆起的部位不结实,腠理疏松并且皮肤不致密的,肌肉通常就比较脆弱,这样的人也就容易患感冒等病。

有些人容易患上多饮、多尿、眩晕、胸痹、耳聋、目盲、肢体麻疼、下肢坏疽、肾衰水肿、中风昏迷等病症,也就是中医上讲的消渴病,这些人的特征是五脏比较柔弱。那怎么才知道自己的五脏是否柔弱呢?凡是皮肤薄弱、眼睛深陷、眉毛上扬的人,性情比较刚强,容易发怒,发怒使气机上逆,于是血随气上而积聚在胸中,造成气血脉运行不畅,郁积的气血逐渐转为热象,邪热能损耗阴液,肌肉得不到津液供养而变得更为瘦薄,最后成为消渴病。所以,如果平时出现多饮、多尿或者昏迷等症状,就要好好养护我们的五脏了。

有些人容易患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屈伸不利等,一般情况下,腠理疏松而肌肉不结实的人,就容易患上这种病,也就是中医上的痹症。

那么什么样的人容易患腹痛、恶心、呕吐等肠胃型的疾病呢?一般情况下,皮肤瘦薄不润泽,肌肉不坚实而缺乏润泽的人容易患这种病,这样的人肠胃功能都不会很好,因此邪气就容易积聚而患病。

生活中请多关心一下自己的身体,若发现自己的健康出现了问题,那就抓紧时间好好养护自己的身体,使身体恢复到原来的最佳状态。如果自己的身体没有任何不正常,那恭喜你,但是也要从现在开始好好保养自己的身体,让身体永远处于一种百病不侵的状态,这才是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如何认识“五劳”和“七伤”

在中医学里,有“五劳七伤”之说,用来形容人身体虚弱多病。那么,究竟什么是“五劳七伤”呢?《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认为“五劳”是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伤”是忧愁思虑伤心,大怒气逆伤肝,寒冷伤肺,大饱伤脾,房劳过度、久坐湿地伤肾,恐惧不节伤志,风雨寒暑伤形。总的说来,这些均为诸虚百损之症。

1.五劳

“久视伤血”,是指如果一个人长时间用眼视物,不但会使其视力下降,还会导致人体“血”的损伤。因为肝主血,人的视力有赖于肝气疏泄和肝血滋养,故有“肝开窍于目”的说法,所以眼睛过度劳累会损伤肝脏,进而影响血的调节。因此,如果盯着电视或电脑太长时间,不但会损伤肝脏,还会消耗体内的血。

五劳图

“久卧伤气”,是指人如果只躺卧不运动,人体内的气脉就运行不起来,就会伤及人的肺气。

“久坐伤肉”,其实伤的是脾。在办公室里经常会遇到这种人,他就喜欢坐着,从不起来走走,非常的懒,能坐着就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这样的人其实脾湿已经非常严重了,由于不爱运动,脾的运化功能非常差,才会出现这种状况。这种人吃饭也不会香。

“久立伤骨”,其实伤的是肾,因为肾主骨,如果老站着的话,就会伤及肾,腰部、腿部就会出现问题。

“久行伤筋”,其实伤的是肝,因为肝主筋,过分劳累和运动就会伤及肝脏,肝脏就会出现问题。

2.七伤

“忧愁思虑伤心”,一个人如果过于忧愁思虑,就会伤心神。

“大怒气逆伤肝”,一个人在大怒的时候对肝脏损伤很大,而大怒时憋着、忍着也会伤肝,所以最好不要生气。

“寒冷伤肺”,现在许多人不顾及自己的身体而大量喝冷饮,这样对肺气的伤害是很大的,而且也伤胃。有一些孩子脸上有痤疮,就是因为过度喝冷饮造成的。

“大饱伤脾”,一个人如果吃得过饱就容易伤脾,脾的运化功能不好了,就会伤及身体。

“房劳过度、久坐湿地伤肾”,如果行事频繁或者久坐湿地就会伤肾。所以在办公室感觉疲惫的时候可以伸懒腰,这样对调动身体的气机是非常有好处的,这是因为双臂向上伸拉的是胆经,胆经是生发之机。

“恐惧不节伤志”,如果一个人整天处于恐惧的状态下,就会伤及的肾脏,从而影响一个人的志气。因为肾主志,小孩子志向之所以都很远大,就是因为他们的肾精非常足,而成年以后肾精就没那么足了,所以,志气也大不如从前了。

“风雨寒暑伤形”,如果一个人不根据气候变化来改变穿衣,那么对他的形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有些女孩子有时候觉得小腿肚比以前粗了,其实就是因为经常不保护好腿部,让其受寒,为了抵御寒冷,更多的脂肪就会积聚在腿部。

造成“五劳七伤”的原因很多,有的还与食品的“五味”、节令的“四时”,甚至风向的方位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中医养生学认为:在养生时,要注意酸、甜、苦、辣、咸的适量,切不可偏食;在生活起居上,要按季节的交替、冷暖,适时增减衣服,适当锻炼,顺乎自然。这些都是强身健体,预防“五劳七伤”的必要措施。欧阳修曾云:“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传说,苏东坡给自己的饮食立下一条规矩:每顿酒量不过一蛊,肉不过一碟。即使是款待贵宾,肉菜也不超过三种。如果赴宴,他也先把饮食规矩言明在前。有人问苏东坡何必对自己的饮食限制这般苛刻,东坡云:“守分以养福,宽胃以养气,省费以养财。”如能长期坚持苏东坡的养生之道,又何惧“五劳七伤”呢?

第四节 钻石之旅——《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精要

由工人伐木想到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大自然对所有的生命都是一视同仁的,不论是细菌,还是病毒,抑或是人和动物,都给予生存的权利。这就是说人类是生活在细菌中的,那么既然有细菌和病毒,人为什么不得病?这很好解释,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当人体处于平和状态的时候,是可以和所有的细菌、病毒和平共处的。而如果身体状况变差,那么细菌、病毒这些邪气就有了可乘之机,会压过身体里的正气,正气不如邪气,那人就会得病了。

人体就像一个国家一样,如果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都是均衡、稳定、强盛的,外敌是不会侵略你的,人体也是这样,如果各方面系统功能正常,致病因素是不可能侵犯你的。中国有句俗话“黄鼠狼子专咬小病鸡”,意思就是说身体虚弱的小鸡容易遭到黄鼠狼的攻击。身体强壮就是正气,黄鼠狼就好比外来的邪气,身体强壮才是逃脱劫难的基本条件。

这种邪气包括风、燥、寒、暑、湿等邪气,它们从肌表侵入腠理后发展为各种疾病。比如有的人形成风邪病,有的形成消渴病,有的形成寒热病,有的形成痹症,有的形成积聚病。为什么同时得病的人,有的患这种病,有的患那种病呢?难道这是自然界特别产生不同性质的邪气吗?否则怎么会有这些差别呢?

《黄帝内经》中以工人伐木为例,解释了这个问题。工人用斧头去砍木材,由于木材的阴阳面有坚脆的差别,坚硬的不容易砍,脆弱的容易碎裂,而遇到树枝有节的部位,甚至还会损伤斧头。同一棵树木,每个部分都有坚脆的不同,不同的树木,彼此的差异就会更大。如果是花叶生长较早的,遇到风霜,就容易凋落;如果是质脆而皮薄的,就容易干枯;如果皮薄而含水多,遇到长期的阴雨,就容易溃烂;如果是刚生长的树木,遇到狂风就容易折断,树根就容易动摇,树叶就会零落。不同的树木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还会产生不同的损伤,更何况人呢?所以说,即使有些人患病的原因是相同的,但是患的病却有可能不同。

总而言之,我们要健康无疾,就要内养正气,外避邪气。那么养正气,究竟怎样养呢?其实很简单,《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只要注意以下三点就可以了。

第一,重视精神调养。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可导致脏腑气机紊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因此平时要重视精神调养,做到心情舒畅,精神安定,少私而不贪欲,喜怒而不妄发,修德养性,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要尽量避免外界环境对人体的不良刺激,如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睦的人际关系,幸福的家庭氛围等。这样则人体的气机调畅,气血平和,正气充沛,可预防疾病的发生。

第二,注意饮食起居。保持身体健康,就要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等,如在饮食方面要注意饥饱适宜,五味调和,切忌偏嗜,讲究卫生,并控制肥甘厚味的摄入,以免损伤脾胃,导致气血生化乏源,抗病能力下降。在起居方面要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来安排作息时间,培养有规律的起居习惯,如定时睡觉、定时起床、定时工作学习、定时锻炼身体等,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劳逸方面,既要注意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交替,又要注意劳作与休息相结合,做到量力而行,劳逸适度。

第三,加强身体锻炼。运动是健康之本,经常锻炼身体,能够促使经脉通利,血液畅行,增强体质,从而防病祛病,延年益寿。

另外,规避邪气的措施也很多,如顺四时而适寒暑,避免六淫邪气的侵袭。六淫邪气各有主时,春风、夏热(暑)、长夏湿、秋燥、冬寒,应做到因时养生以避邪养正,正所谓《黄帝内经》所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此外,外避邪气还要戒除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熬夜、洗头时做按摩、有病就吃药、光脚走路,等等。

总之,通过采取内养和外防两方面的措施,人就可以达到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健康长寿的根本

在《黄帝内经》中,岐伯提出了中医养生方法的总原则,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所谓“法于阴阳”,就是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四季的变化而适当增减衣被等。所谓“和于术数”,就是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如心理平衡、生活规律、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不过度劳累等。

数千年前所提出的这些原则,讲起来通俗易懂,方法也简单易行,但要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因为,人们往往是在失去健康的时候才懂得健康的重要,快要失去生命的时候才知道生命的可贵。近年来,老年疾病的年轻化,中青年猝死人数的增加,著名企业集团老总们的英年早逝,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希望那些不注重自身健康的人要学会“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不要等到失去健康再后悔不已。

上面提到一个阴阳的概念,而且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听到,那么到底什么是阴阳呢?阴阳其实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是事物相互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它是自然界的规律,世界万物的纲领,事物变化的根源,事物产生、消灭的根本。它认为阴阳是处处存在的,凡是明亮的、兴奋的、强壮的、热的、运动的、上面的、外面的事物,都是“阳”;而凡是属于阴暗的、沮丧的、衰弱的、冷的、静的、下面的、里面的事物则都是“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