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细说趣说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
19785300000039

第39章 职务称谓(4)

法老的由来

法老是古埃及君主的尊称,是埃及语的希伯来文音译,其象形文字写作,意为大房屋,在古王国时代(约公元前2686~前2181年)仅指王宫,并不包含国王本身。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三世起,开始用于国王自身,并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第二十二王朝(公元前945~前730年)以后,“法老”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古埃及的国王在习惯上被通称为法老。法老作为奴隶制专制君主,掌握全国的军政、司法、宗教大权,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法老自称是太阳神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令臣民将其当作神一样来敬仰与崇拜。

知识小链接:何为木乃伊

木乃伊是在人工或自然条件下长久保存的干尸。木乃伊一词源自波斯语,原义为蜡,欧洲人用来指古埃及涂抹防腐香料保存至今的尸体,中国自明代以来将其音译为木乃伊。古埃及宗教习俗极重视遗体保存,早在第二王朝便开始制作木乃伊。其方法为先将尸体内脏挖出,在腹腔

填以乳香、桂皮等香料,缝合后把尸体浸入特制的防腐液中,经70天取出,再裹上麻布,填以香料,涂上树脂,遂成为完整的木乃伊遗体。埃及气候干燥,木乃伊干尸极易保存。类似埃及木乃伊的干尸在其他民族的墓葬中亦有发现,著名的有北亚巴泽雷克冢墓中的木乃伊,南美安第斯山区古印第安文明遗址的木乃伊,例如在马丘比丘遗址墓穴壁龛中就曾发现木乃伊173具,中国新疆也发现有古代木乃伊。

宰相的由来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相连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宰是主宰之意,相是辅助之意。宰相的主要职责是辅佐皇帝,总揽政务。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而不断变化,先后出现过丞相、相国、大司徒、中书令、尚书令、参知政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等。

根据史料,早在商周时代就已经有太宰、尹、大师的官职,这些官职都起着辅佐天子管理国家的作用,但并不具备后来宰相的权势。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相的名称开始出现。在秦国最早设置丞相之职。秦国由于变法彻底,发展迅速,是战国时代的第一个设立郡县制的国家,并于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命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由此产生了丞相之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宰相作为官制被确定下来。

在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宰相的名称变化不一,但宰相的职责始终没有变化。

公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宣布废除宰相,但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实际上就是明朝的宰相。

清朝时期,权力集中于军机处,军机大臣实际上也就是宰相。

知识小链接:名相狄仁杰

狄仁杰是武则天时期著名宰相。他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他执法刚正廉明,以身护法,甚至敢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立唐嗣。他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举贤为意,凡举之臣,皆为唐朝中兴之臣。他先后举荐了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干练的官员,朝中政风为之一变,皆为中兴名臣。有人对他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回答:“举贤为国,非为私也。”

将军的由来

在春秋之前还没有将军这个称谓,掌管军事的官职叫司马。那时国家军队数量并不多,天子只有六军(每军2500人),诸侯最多不超过三军。各军的统帅叫卿,卿以下叫大夫(师),大夫以下叫士。到了春秋时代,诸侯为了扩大势力范围,不断增加兵力,大国诸侯常常拥有三军以上的兵力,而在编制上诸侯只能有三军,只能设三卿。于是,就把扩充军的统帅称为“将军”,意即率领一军的意思。作战时军队得由一人统一指挥,因此,在将军中选拔出大将军或上将军来全盘指挥。到了汉代,军队数量更多,单设一位大将军管不过来,于是又出现了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级别。以后,各朝的将军虽不尽相同,但将军这一官阶仍然分成若干级别。

知识小链接:王羲之为什么做过右军将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将军的名号最滥。曹魏在大将军下设“中领军将军”用来统帅中央军集群,并将护军都尉更名为护军将军,来主持武官的选拔委派。后来这两种级别最高的将军也逐渐增设。其他有左、右卫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等。实行九品官制后,大将军或开府将军均被列一品,骠骑、车骑、领军、护军等将军均为二品,左、右卫将军以及前、后、左、右将军均为三品,校尉为四品。长史、司马、主簿、参军等在将军府担任参谋工作的武官为五、六品。基本军官则仍然是以“尉”为名,最低的塞尉为九品。到了后来将军越封越多,晋代将军仅名号就有40种,而将军名号与所承担的指挥职务完全无关,甚至习惯上前、后、左、右将军是授予文官的称号,比如东晋时王羲之就是“右军将军”。而南梁的将军名号居然多达240种,在区分品级外又分成44班。北魏有60多号将军,都是用来“褒赏勋庸”,并没有军事指挥权。

驸马的由来

古时,“驸”指的是马,三匹马拉一辆车,左右两边的马称为“驸”。“驸马”则是掌管皇帝之“驸”的人,是很不小的官。汉武帝时开始有“驸马都尉”这种官职,掌管皇帝舆车之“驸”,年俸两千石。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往往被封为这个称号以后“驸马”就成了皇帝女婿的别名了。

知识小链接:驸马的变革

汉武帝时开始设置这种官,起初多让皇室或外戚及王宫大臣的子弟担任。到三国时,魏国的何晏因与公主结婚,被授予驸马都尉之职。其后,杜预与司马懿(晋宣帝)的女儿堂山公主结婚,也拜为驸马都尉,魏晋之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驸马已不是官职,仅是称号而已。到了清朝,驸马改称“额驸”,含义基本相同。

外国贵族爵位名称的由来

人们总会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表示贵族的尊贵地位,而且今天的英国仍有这些称谓,那么这些称谓是怎样来的呢?

Duke(中文译为“公爵”)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是罗马帝国后期人们对那些负责保卫帝国安全的高级军官的称呼。后来入侵的“蛮族”人借用这个词,把他们建立的国家中实际掌管大片领土的那些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称为公爵。不过,那时这个词并不是爵位。后来,欧洲国家逐渐把这个词当做高级贵族等级的名称来使用。

Marquis(侯爵)一词来源于古日耳曼语,最初是日耳曼国家的人对镇守边境地区的军政要员的称呼,后来成为专指低于公爵而高于伯爵的贵族称号。这个词在法国、意大利从17世纪起就逐渐不用了,而在西班牙从来不用。

Earl(伯爵)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在罗马帝国晚期,帝国的臣民们用它来称呼皇帝的近臣。中世纪早期,欧洲一些国家国王手下的官员也称为伯爵。在法兰克,伯爵一度指的是某一城市的首领或某一地区的法官。以后这个词变成了比公爵略低的贵族的称号。但在佛兰法尔(今比利时等地)、巴塞罗那等地,伯爵和公爵的地位不相上下。英国人把伯爵叫earl,这个词源于古英语的earl,原意是武士。从11世纪初丹麦的国王卡努特统治英格兰时期起,一个ear1管好几个郡。1066年以后,earl的辖地减少到只有一个郡那么大,不像以前那么风光了。

Viscount(子爵)一词也来源于拉丁文。在法兰克加洛林王朝时期,人们把伯爵在某个地区的代理人称为子爵,或者称为副伯爵。后来这个词便成为欧洲国家贵族爵位之一,列于伯爵和男爵之间。

Baron(男爵)一词来源于古日耳曼语,原意指男人。从中世纪早期起,人们就把租种国王土地的人称为男爵。在日耳曼人中,男爵一词在很长时期内实际上指的是自耕农。以后这个词才逐渐演变成下层贵族的称号。当然,在现实中还用准男爵、骑士等一些名称来称谓贵族,但这些都是在这五等爵位以后随着社会变化而出现的,并没有取代这五等爵位。

知识小链接:英国的爵位

英国的爵位分为爵士和勋爵两种,勋爵指获得“大英帝国勋章”、“大英帝国军官勋章”或者“大英帝国司令勋章”的人。英国女王一年封两批爵位,每批1000人左右。在英国,许多人对帝国勋章梦寐以求。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即使再风光,再有钱,没有勋爵或爵士的头衔仍然是没有身份地位的普通人,进不了上流社会,成不了“上等人”。英国足球明星贝克汉姆成为勋爵后,就被特许到专供贵族使用的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给儿子举行洗礼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