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哈佛教授常给学生讲述的200个心理健康故事
19783600000011

第11章 走出自闭的世界(1)

孤独是现代社会的流行的心理疾病。当我们用孤僻、自私、冷漠为自己筑起一道厚厚的心墙时,我们的内心也将因此而受到沉重的惩罚。

勇敢走出自我封闭的怪圈,打破漠然的坚冰,逃离囚禁我们的城堡,奔向阳光普照的地方。

冷漠无情,就是灵魂的瘫痪,就是过早的死亡。

——哈佛国际经济学教授 杰佛里·萨克斯

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

——哈佛心理学、哲学教授 威廉·詹姆斯

迷惑的哈里森

一个人如果孤立无援,那他一生就很难幸福;一个人如果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就犹如在雷区里穿行,举步维艰。“条条大路通罗马”,八面玲珑的人可以在每条大路上任意驰骋。

哈里森在一家公司做一名管理人员。在公司产品遭遇退货、赔款而濒临倒闭,公司高层们急得团团转而又束手无策时,哈里森站了出来,提供了一份调查报告,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此举不仅一下子解决了公司的难题,还为公司赚了几百万。

因工作出色,哈里森深受老总的重视,不久就成为全公司的一颗明星。凭着自己的智慧和胆略,他又为公司的产品打开国内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两年时间内为公司赚回几千万利润,成为公司举足轻重的人物。

哈里森踌躇满志,以为销售部经理一职非他莫属,然而,他没有被提职。本来公司董事会要提拔他为公司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却由于在提名时遭到人事部门的强烈反对而作罢,理由是各部门对他的负面反映太大,比如,不懂人情世故,不和同事交往,骄傲自大……让这样一个闭门自封的人进入公司的决策层显然不太适宜。

销售部经理一职被别人担任了,他只好拱手交出自己创建、自己培养成熟的国内市场。这就好比自己亲手种下的果树上所结的果子被别人摘走一样,令他非常痛苦和不解。

他不明白,公司怎么能这样对待自己呢?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后来,还是一个同情他的朋友为他破解了他的迷惑。

那一次,他出去为公司办理业务,需要一批汇款,在紧要关头却迟迟不见公司的汇票,业务活动“泡汤”,令他很难堪,实际上是一个出纳员给他穿了一次小鞋,因为,平时他对这个出纳不巴结、不献媚、不送小礼品,也就是说没有把她放在眼里。

还有一次他在外办事,需要公司派人来协助,却不料人才刚到,马上又把人撤回去了,原来是一些资格较老的人觉得他很“孤傲”、“目中无人”,在工作上从不与他们交流……所以想尽办法拖他的后腿,让他的工作无法展开。

尽管哈里森工作业绩辉煌,但他忽视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那些他不熟悉的、不放在眼里的小人物,在关键时刻照样会坏他的大事,阻碍他在公司的发展和成功。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只好伤心地离开了公司。

可以说自从世界上出现人类以来,相互交往就一直存在,即使是病人,聚在一起也比独处要轻松,尤其是现代社会,与世隔绝,独处一室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做法,人际关系就像是一盏灯,在人生的山穷水尽处,指引你柳暗花明的又一村繁华。创造完美的人生就从摆脱你的孤僻、自闭开始。

许多杰出的人士,之所以被能力不如自己的人击垮就是因为不善与人沟通,不注意与人交流,被一些非能力因素打败,在美国,如今罗宾汉式的孤胆英雄已被团队精英所取代,不能融入人群无异于自毁前程,把自己逼入死胡同。

穷困潦倒的英雄,是常见的事,但只要懂得与群体感情的投资,就能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一个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犹如一颗陨落的红星,连一分热也不会留下来。

——罗曼·罗兰

懂得付出的小男孩

人活着应该让别人因为你活着而得到益处。

有一年的圣诞节,保罗的哥哥送给他一辆新车作为圣诞礼物。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他的办公室出来时,看到街上一个小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并不时触摸它,满脸羡慕的神情。

保罗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小男孩。从他的衣着来看,他的家庭显然不属于自己这个阶层。就在这时,小男孩抬起头,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是啊,”保罗说,“这是我哥哥送给我的圣诞礼物”。

小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是你哥哥给你的,而你不用花一角钱?”

保罗点点头。小男孩说:“哇!我希望……”

保罗原以为小男孩希望的是也能有一个这样的哥哥,但小男孩说出的却是:“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保罗深受感动地看着这个男孩,然后问他:“要不要坐我的新车去兜风?”

小男孩惊喜万分地答应了。

逛了一会儿之后,小男孩转身向保罗说:“先生,能不能麻烦你把车开到我家门前?”

保罗微微一笑,他想他理解小男孩的想法:坐一辆大而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面前是很神气的事。但他又想错了。

“麻烦你停在两个台阶那里,等我一下好吗?”

小男孩跳下车,三步并作两步地跑上台阶,进入屋内。不一会儿他出来了,并带着一个显然是他弟弟的小孩。这个小孩因患小儿麻痹症而跛着一只脚。他把弟弟安置在下边的台阶上,紧靠着坐下,然后指着保罗的车子说:“看见了吗?就像我在楼上跟你讲的一样,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他不用花一角钱!将来有一天我也要送你一部和这一样的车,这样你就可以看到我一直跟你讲的橱窗里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走下车子,将小弟弟抱到车子前排座位上。他哥哥的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爬了上来。于是三个人开始了一次令人难忘的假日之旅。

在这个圣诞节,保罗明白了一个道理:给予真的比接受更令人快乐!

有位名人说:“人活着应该让别人因为你活着而得到益处。”的确,学会给予和付出,你会感受到舍己为人,不求任何回报的快乐和满足。哈佛大学一位心理学家说:“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代社会的通病。”学会付出是人类光辉灿烂人性的体现,同时也是一种处世智慧和快乐之道。

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罗素

学会布施的故事

没有善良——一个人给予另一个人的真正的发自肺腑的温暖,就不可能有精神的美。

哈佛大学的印度研究所,有一位十分慈爱的老教授,他老爱讲一个故事,告诉人们要学会布施,他的一生也在践行着他的人生哲学。

从前有一个非常吝啬的人,他从头上的每一根头发到脚上的每一个脚指头都很吝啬,他从来没有想过要给别人东西,连别人叫他讲“布施”这两个字,他都讲不出口,只会“布、布、布……”个半天,好像一讲出这两个字,自己就会有所损失。

佛陀知道了这件事后,就想去教化他,于是到了他住的城镇去开示。佛陀告诉大家布施的功德:一个人这辈子之所以富有,比别人长得高、长得帅,所有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跟上辈子的布施有关。

这个吝啬的人听了佛陀的教示之后很感动,可是他仍然布施不出去,他为此深感烦恼,便跑去找佛陀,对佛说:“世尊呀!我很想布施,但是做不到。”佛陀从地上抓了一把草,把草放在他的右手,然后要他张开左手,佛陀说:“你把右手想成是自己,把左手想成是别人,然后把这把草交给别人。”这个吝啬的人一想到要把这把草给别人,就呆住了,急得满头大汗,仍然舍不得给出去,最后,他突然开悟:“原来左手也是我自己的手。”就赶紧把草给出去,自己也为此深感欣慰。第二次他只花了约一分钟,就把草给出去了。后来,他只要很简单地就可以把草给出去。佛陀又说:“现在你把草放在左手,把右手张开,将草交给别人。”第一次他也是想了半天才给出去,第二次他很容易就交出去。最后,佛陀对他说:“你现在把这把草给别人。”他便把这把草给了别人。经过不断的练习,这个有钱人便把财物布施给别人,最后把房子也布施给了别人,结果终于得到了他以前从未有过的幸福。

施予的追求没有资格的限制,再吝啬、再冷漠的人,只要决心想给予,就可以通过训练开启布施之心。

所以,在生活中,让我们学会“布施”吧,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让我们得到更多,学会给予,才能收获幸福;懂得付出,才能有更多收获。

善良的,忠实的心里充满着爱的人,不断地给人间带来幸福。

——马克·吐温

吝啬的汤恩

对一个有优越才能的人来说,懂得平等待人,是最伟大、最正直的品质。

有个勤劳而忠实的男孩叫汤姆,他一个人住在一间小屋子里,并且拥有一座在村庄里最美丽的花园。小汤姆有很多的朋友,但其中有一个磨坊主汤恩。汤恩是个很富有的人,他总是自称是小汤姆最忠厚的朋友,因此每次到小汤姆的花园来时,都以最好的朋友的身份拎走一大篮子各种美丽的花,在水果成熟的季节还拿走许多水果。

汤恩经常说:“真正的朋友就该分享一切。”而他却从来没有给过小汤姆什么。

冬天的时候,小汤姆的花园枯萎了。“忠实的”磨坊主朋友从来没去看望过孤独、寒冷、饥饿的小汤姆。

汤恩在家里对他的家人说:“冬天去看小汤姆是不恰当的,人们经受困难的时候心情烦躁,这时候必须让他们拥有一份宁静,去打扰他们是不好的。而春天来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小汤姆花园里的花都开放了,我去他那采回一大篮子鲜花,我会让他多么高兴啊。”

磨坊主天真无邪的儿子问他:“爸爸,为什么不让小汤姆到咱们家来呢?我会把我的好吃的、好玩的都分给他一半。”

谁想到磨坊主却被儿子的话气坏了,他怒斥这个白白上了学,仍然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他说:“如果小汤姆来到我们家,看到了我们烧得暖烘烘的火炉,我们丰盛的晚饭,以及我们甜美的红葡萄酒,他就会心生妒意,而嫉妒则是友谊的大敌。”

磨坊主汤思的高论让我们看到了吝啬的人在面对生活时的丑恶嘴脸。吝啬者金钱、财富都不缺,然而其灵魂、精神却是在日趋贫穷。

吝啬果真能给吝啬者带来愉快吗?不能。其实吝啬者的生活是最不安宁的,他们整天忙着的是挣钱,最担心的是丢钱,唯恐盗贼将他的金钱全部偷走,唯恐一场大火将其财产全部吞噬掉,唯恐自己的亲人将它全部挥霍掉,因而整天提心吊胆,坐立不安,永远不会是愉快的。

所以,我们要打破吝啬的樊篱,走出吝啬的灰暗,寻找生命中那一份与人分享的蓝天。

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感到,聋子闻到。

——马克·吐温

孤寂的玛丽

幸福并不是靠别人来布施,而是要自己去赢取别人对你的需求和喜爱。

5年前,玛丽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自那以后,她便陷入了一种孤独与痛苦之中。“我该做些什么呢?”在她丈夫离开他近一个月之后的一天晚上,她对朋友哭诉,“我将住到何处?我将怎样度过一个人孤独的日子?”

朋友安慰她说,她的孤独是因为自己身处不幸的遭遇之中,才50多岁便失去了自己生活的伴侣,自然令人悲痛异常,但时间一久,这些伤痛和孤独便会慢慢减缓消失,她也会开始新的生活——从痛苦的灰烬之中建立起自己新的幸福。

“不!”她绝望地说道,“我不相信自己还会有什么幸福的日子。我已不再年轻,孩子也都成家立业。我孑然一身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抱着这种孤独,玛丽得了严重的自怜症,而且不知道该如何治疗。好几年过去了,她的心情一直都没有好转。

有一次,朋友忍不住对她说:“我想,你并不是要特别引起别人的同情或怜悯。无论如何,你可以重新建立自己的新生活,结交新的朋友,培养新的兴趣,千万不要沉溺在旧的回忆里。”她没有把朋友的话听进去,因为她还在为自己的孤独自怨自叹。后来,她觉得孩子们应该为她的幸福负责,因此便搬去与一个结了婚的女儿同住。

但事情的结果并不如意,由于她的孤僻,她和女儿都面临一种痛苦的经历,甚至恶化到母女反目成仇。玛丽后来又搬去与儿子同住,但也好不到哪里去。后来,孩子们只好共同买了一间公寓让她独住,但这更加重了她的孤独。

她对朋友哭诉道,所有家人都弃她而去,没有人要她这个老妈妈了,玛丽的确一直都没有再享有快乐的生活,因为她认为全世界都在孤立她。她实在是既可怜,又可悲,虽然已过半百了,但情绪还是像小孩一样没有成熟。

在加州奥克兰的密尔斯大学,校长林·怀特博士在一次女青年会的晚餐聚会上,发表了一段极为引人注意的演讲,内容提到的便是这种现代人的孤寂感:“20世纪最流行的疾病是孤独。”他如此说道,“用大卫·里斯曼的话来说,我们都是‘寂寞的一群’。由于人口愈来愈增加,人性已汇集成一片汪洋大海,根本分不清谁是谁了……居住在这样一个‘不拘一格’的世界里,再加上政府和各种企业经营的模式,人们必须经常由一个地方换到另一个地方工作——于是,人们的友谊无法持久,时代就像进入另一个冰河时期一样,使人的内心觉得冰冷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