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国学养生密码:国学精粹与百姓养生
19781800000012

第12章 葛洪和《抱朴子养生论》(1)

葛洪其人

葛洪(283~363年),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养生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世称葛仙翁。

据《曹书·葛洪传》记载,葛家是一个名门望族,葛洪是家中第三子,叔祖父是三国时方士葛玄。13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他本来想成为一个儒者,博览了经史子集,但是后来对神仙导引之法产生了兴趣,师从葛玄弟子郑隐学习炼丹术。葛洪的岳父鲍玄精通“内学”,也教给了葛洪,所以葛洪汇集了诸师之长,“兼综练医术”。后来,他因为参加镇压农民起义的军事活动被封为“关内侯”。葛洪晚年,本想当勾漏(广西)令,途经广州时,为地方所留,隐居在广东的罗浮山中,一方面炼丹,一方面从事著述,直至他81岁时死亡。

葛洪是道教的传人,他一生笃信道教理论,不遗余力地宣传道教学说。他认为道教和儒教比较起来,道教是本源,儒教是末流。道家和儒家的主要区别在于,儒家喜爱势利,孜孜追求名利;道家追求的是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因此主张“抱一而独善”,通过自身修炼而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欲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无欲无求,去除无穷的妄念,节制妄动的情思,淡泊恬愉,以养其心,以颐其神,存心济人,端正己行,这样就能不请福而福来,不禳祸而祸去,使人得以尽其天年而终。这是一种典型的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在当今纷纭繁杂、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虽不可取,但它养生的方法却值得借鉴。

葛洪一生中著作较多,著作中包括了大量的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对后世医家、养生家影响极大。

其中《抱朴子》是一部综合性的著作,分内篇20卷,外篇50卷。内篇说的是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祛病等事,属于道教的著作。其中《金丹》、《仙药》、《黄白》等部分是总结我国古代炼丹术的名篇。外篇说的是人间得失、世道好坏等事。其中《钧世》、《尚博》、《辞义》等篇,是著名的文论著作。《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是他在广东编著的一部简便实用的方书。收录的方药大部分行之有效,采药容易,价格便宜。而且,篇帙不大,可挂在肘后随行(即今天所说的袖珍本),即使在缺医少药的山村,以及旅途中,也可随时用来救急。所以,受到历代群众的欢迎。葛洪的医学著作,据史籍记载,尚有《金匮药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葛洪以“我命在我不在天”为养生精神,以“不伤不损”为养生根本,以“保精”、“辟谷”、“导引”、“行气”为养生方法,将道教养生的精妙展现于世。

大凡名医,必有一段艰难的求学历程,他们通常以超人的毅力去探索和学习。葛洪的一生可谓精彩,而且颇具传奇色彩,他的睿智帮助他开拓了医学上的新领域,在临床急症医学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我命在我不在天,养生以不伤为本

葛洪是重生主义者,认为人的生命无比宝贵,死而不能复生。但应如何对待短暂的人生呢?葛洪既反对消极无为、生死齐一的生命观,也反对“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天命观及传统的鬼神迷信思想。他大胆提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观点,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先进的思想论断,从此也成为道教的重要教义之一,是道教徒向死亡宣战的口号,意为个人的生命同天地一样,都是由自然之气所化生,人如果凭借智慧通过造化之理,盗取阴阳之机,修道守气,返本归根,就可以与道同在,寿与天齐。认为人的寿命长短取决于自己,而不是由天地掌握。这是一种以人生为本,肯定人生价值的积极态度。

葛洪认为养生延寿就要重视身体保养。疾病形成是一个漫长过程,是由于人们防患意识淡薄,平日不注意护形、养神而致。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愈如抽丝。”一旦造成无法挽回的不良后果,后悔晚矣。因此,葛洪建议人们从生活细节入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只要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有效地预防威胁人们生命的疾病,从而延长自己的寿命。为此,他从预防为主的角度,提出了“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论点,具体论述了伤身的13个方面,即“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这13个方面几乎概括了人们生活中所有的不良生活习惯,如果任何一个方面伤得太久,都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和寿命。所以,他进一步指出,这些看似细小的问题往往不被人察觉,而一旦时间长久形成规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人的健康,甚至“积伤至尽则早亡”。

针对这不知不觉而容易产生的“十三伤”,葛洪还制定了“不伤身”的养生法,共有30条,主要内容囊括了人们生活中的所有细节问题,如不是很饥饿的时候一定不要强迫自己吃东西,不渴的时候也不要喝东西;身体要经常劳动,但又不能过分;吃东西要尽量少,但不要少到使自己饥饿的程度;冬天的早上不要空肚子,相反,夏天的晚上不要饱食;早上不要起得太早,但也不要太晚了;不用过度用眼、用耳;要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但也不要过于温暖或贪凉;不要在露天下睡觉,睡觉的时候不要露着肩膀;喝酒后不要迎风吹;天气不好,如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等天气都尽量不要出门;五味也要适度,不能过于偏好某一种口味,否则就会伤及五脏,等等。

除此之外,葛洪还特别强调精神的调养。他提出“无忧者寿”的格言,告诫人们把世事看得淡一些,不要陷入名利、色情的烦恼之中,对社会世俗的矛盾采取超然的态度。现代心理学证明,人的情绪确实对人身健康影响甚大,所以养生学特别强调人的心理卫生,要求人们尽量拥有坦荡乐观的情绪。

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葛洪的养生法其实主要是围绕提高人体免疫力进行的,只要免疫力提高了,病邪也就很难侵入人体,即使有病邪侵入体内,人体强大的免疫力也会将疾病对身体的侵害降到最低限度,这就是葛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思想核心。所以说,要想健康长寿,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是关键。

行气的最高境界是达到胎息状态

行气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气功。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总结出历代气功家练功的基本方法,并身体力行,加以实践。他指出:“行气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驱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疮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饥渴,或可以延年命,其大要曰胎息而已。”也就是说,行气的最高境界在于胎息。

那么,什么叫胎息呢?胎息是指仿效胎儿的呼吸。古人认为,胎儿通过脐带而禀受母气,以供其生长发育之需;母气在胎儿体内循环弥散,从脐带出入而起到吐故纳新作用,构成了胎儿的特殊呼吸代谢方式,即为“胎息”,也称之为“内呼吸”,以与出生后口鼻之“外呼吸”方式相对。脐部作为胎息的枢纽,遂有“命蒂”、“祖窍”之称。由于胎儿出生之后,脐带剪断,“胎之一息,无复再守”,外呼吸替代内呼吸,从而形成了“虽有呼吸往来,不得与元始祖气相通”的格局。葛洪提倡模仿胎儿以脐呼吸,如在胞胎之中,这是道教返元归根的思想。他认为人能返回婴儿的先天呼吸,真气自然旺盛,便能与道合为一体,真正成仙了。

但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达到的。初学行气,要持之以恒,才能最终练到胎息的境界。初学行气的具体方法是:以鼻吸气入内,能吸多少就吸多少,然后闭气,心中默数从一到一百二十,然后将气从口中缓缓呼出,这样鼻吸气→闭气→口呼气→鼻吸气,反复进行,并逐渐延长闭气的时间,心中默数的数目逐渐增大,最终可默数到上千,即可收到养生的效果。当然这种行气方法的一个重要诀窍是吸气多,呼气少,呼吸时极其轻微,不能使自己听见一点呼吸的声音。有一个方法可以检验呼吸是否合乎标准,即用一根鸿毛放在口鼻前,吐气时鸿毛不动,说明呼吸轻微,合乎要求。这种呼吸方法也就是现在气功锻炼中的基本呼吸方法。这样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练习,就能逐渐达到胎息状态。

除此之外,葛洪还介绍了以胎息法行气时的注意事项,例如,行气当以生气之时,勿以死气之时;练功前要节制食欲,“不欲多食,及食生菜肥鲜之物,令人气强难闭”。还要保持和谐的情绪和开阔的心胸,安静少躁,避免七情干扰等,这些宝贵的经验之谈,至今仍被练功者奉为必须遵循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