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藏医养生密码:藏医养生大智慧
19781700000007

第7章 疾病在藏医心目中的印象(2)

尿的浮皮:浮皮较薄为寒症,浮皮较厚为热症等等。

如果尿液清亮,颜色淡黄,热气均匀,泡沫一致,沉淀物少,漂浮物薄,冷却后仍然清亮淡黄,这就说明这是正常的尿液,也说明此人是健康的。

把尿静置后根据尿液的颜色等变化的观察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位等。

三、脉诊

脉诊同样是藏医诊断学中非常重要和具有特色的方法之一,与中医学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但藏医的脉学,亦有较多的本民族特色.如诊脉的位置,诊脉与脏腑、季节等的关系.

1.脉诊的方法

(1)脉诊的准备工作:

脉诊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受患者的起居、饮食和情绪的影响,因此,脉诊之前要有一些准备。在前一天晚上,最好不要剧烈运动,包括较重的体力劳动、房事等,应当早些休息,并且保持安定的情绪。因为过度的情绪波动会影响脉象的真实情况,因此,应避免过怒、过忧甚至过喜。在饮食方面,最好避免过多的油腻荤腥、难于消化之品。

(2).诊脉的时间:

切脉最好在清晨太阳刚出来的时候,与尿诊相似,因为这个时候人体尚未开始活动,受情绪及体力活动的影响最小,而且天气也处在阴阳均衡、寒热调和之时,所以最能反映身体的真实情况。

(3)诊脉的位置:藏医诊脉的位置,与中医相似,但略有差异。中医诊脉以腕后桡骨头颈突处为“关”,关之掌侧为“寸”,关之肘侧为“尺”,三个部位顺序以食指、中指及无名指按诊寸、关、尺。藏医诊脉也有冲、甘、恰(即寸、关、尺)之分,也用食、中、无名三个指头分别按诊冲、甘、恰三部,但藏医的寸,位于腕后第一横纹一寸之处,藏医以大拇指末节的长度为一寸,因此,藏医的诊脉部位较汉族医学者略偏向肘窝部,是为二者之部位有所不同。另外,藏医有时同进以左右双手诊患者双侧之脉,这在汉族医学中是从未用过的,汉族医学总是先诊一侧之后,再诊另一侧之脉搏。

藏医有时也诊切足背的脉搏,相当于汉族医学的趺阳脉,但只是在危重病菌人的情况下,才诊候足背脉,以决定病人的生死预后。一般病人不诊此脉。

(4)按脉手法的轻重:藏医按脉轻重,与汉族医学也有一些不同。汉族医学诊脉时,三指同时用力,分浮、中、沉三种力量切脉,浮取三指轻按于皮肤上以诊脉,中取指稍加力量,按至肌肉处,重取指三指同时用力,按至深处着骨为止。藏医虽也有轻按、中按、重按之分,但却是指候冲脉处应轻按,候甘脉处应中按,而候恰脉处则须重按。故两种医学于此点略有不同,但也是大同小异而已。

2.病态脉象

正常人的脉象称为平脉,平脉有三种,称阳脉、阴脉及中性脉。阳脉一般见于男性,其脉象粗壮而缓慢,有时也可见于女性;阴脉脉象为细而速数,多见于女性,但也偶见于男性。至于中性脉,其脉象长而光滑,柔和,不徐不疾,于男性女性均可见到。先辨清平脉,才能分清病脉。

藏医认为,在人体患病时,则脉象出现异常。藏医所述的病脉种类很多,大致包括浮、沉、洪、细、大、小、滑、涩、满、实、空、迟、数、长、短、缓、紧、弱、粗、硬、柔、促、扁、间歇、慢等、二十多种。但在妇女怀孕时,可出现滑利而高突的脉搏象,这属于正常范围,不是病态。

在不同的病症中,有不同的病态脉象:

隆病:一般有浮脉,粗大和空虚的脉,有时且偶可出现间歇脉。

赤巴病:出现细而紧的脉。

培根病:出沉而弱的脉。

如果是二种以上的合病,则脉角较为复杂一些,如隆和热的合病,有空而数的脉;培根和赤巴合病,有沉而紧的脉;隆与培根合病,则出现空而迟的脉象。紫培根症可有粗壮而满实脉。

血液病的脉:滑利和高突。

黄水病的脉:涩而略带颤抖。

虫病:扁平,有如受挤压,则向两侧跳动。

麻风病:涩,有时也稍有颤抖。

骚热病:粗,浮且实,有时可有滑象。

扩散伤热证:细紧而发硬。

瘟热病:细且数。

疠热病:扁平,时强时弱,有时细,有时空。

急性痛疼:短而促,如旗帜在劲风中飘扬。

中毒:可为细数,但有时粗,强弱不一。

肉中毒:细数,沉而扁平。

未成熟热:细数,如风飘动。

增盛热:洪大而紧。

陈旧热:细而紧。

空虚热:空虚而急。

增盛热:沉肌紧。

隐性热:沉面紧。

浊热:沉细而数。

疮疡发热:粗壮,数而实。

消化不良:大而实,久则沉细乏力。

痞瘤肿块:弱而不明显。

水肿病:脉沉细,重按脉紧。

外伤病:组织中有异手的——侧脉象不显。脓疡:细数而发颤。

三、脉象与五行和季节的关系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指这五者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等关系。在中医中,五行学说是广泛应用的一个说理工具。藏医在脉学中也利用了这个学说,用它来解释在诊脉时所出现的一些现象。

脉象与季节等的关系,是个根据自然界生物生长规律互相配合的现象,其关系如下:

春季,万象更新,草木开始发芽,它与五脏中的肝脏相应,也与胆腑相应,因此脉象是紧。春季共三个月,其中只有七十二天属春季,十八天脾土。另外,肝脉与眼睛又相联系在一起。与天上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翼宿、角宿相应。

夏季,万物葱茏,它与五脏中的心脏相应,与六腑中的小肠相应,因此其脉象旺盛壮粗。夏季共三个月,其中七十二天夏季,另有十八天也属脾土的长夏。心脉还与舌头相联系,心脉的异常可在舌头上表现出来,它又与天上二十八宿中的氐宿、心宿、箕宿相应。

秋季,万物已经结实成熟,它与五脏中的肺脏和六腑中的大肠相应,其脉跳动短促而粗。秋季共三个月,其中七十二天属秋季,另有十八天也是属于脾土。肺脉还与鼻子相联系,肺脉的异常也可以从鼻部表现出来,它又与天上二十八宿中的牛宿、室宿和娄宿相应。

科季,大地在凛烈的寒风中冰冻,它与五脏中的肾脏相联系,也与膀胱相连系,脉象是捕动迟缓而柔和。冬季共三个月,其中的七十二天属冬季,另有十八天属脾土。肾脾土。肾脉还与耳朵连系,因而肾脉异常时可在耳朵或听觉方面表现出来。它又与天上二十八宿中的昴宿、觜宿、鬼宿相应。

四、其他脉象

藏医认为,当脉象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时,则疾病主凶,预后不良。比如健康的人患急性病,脉象理应较旺盛,如果出现相反的细弱无力的脉象,预后不吉。同样,长期消耗性慢性病,而脉象反而旺盛浮洪而大的,也是不吉之象。同样的道理,凡出现相反的脉象,如患寒性病出现热象的脉,或热性病出现间歇停顿的脉象,都说明病症严重,预后不良。此外,藏医在历史上还记载有夫病诊妻脉、父病诊子脉等等,类似汉族医学中古代的“太素脉”,现已不用或很少用了。

藏医主张治病需要四大原则

人们一般习惯得了病才去治疗,不注意平时的饮食、起居,但在藏医学上很强调这一点。《四部医典》中有:“医治疾病的善方有饮食、起居、药物、外治共四种”。还在《后序本》中载:“调养治法虽然有一千零二种,然而概括起来,只有饮食、起居、药物、手术外治等四种”。看来藏医在治疗疾病上主张饮食、起居、药物和外治四者相结合的原则。

一、合理的饮食

藏医学认为,合理的饮食会使身体健康长寿。如果在饮食方面发生低、超、反的情况,便会生病,甚至会威胁到生命。因此善于安排饮食是很重要的。所以人们都必须懂得健康的饮食习惯,对各种饮食不能过量和过饥,需要均匀地食用。饮食过量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症等胃病,饮食量不足则直接影响身体发育气色(血液循环)。调节饮食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易于消化食物对健康有益,反之难以消化的饮食不能过量饱食。

得之于饮食适当的益处是:全身轻松,食欲强,各器官功能灵便,体格健壮,大小便及排泄顺畅。

治疗隆病有益的饮食包括:驴肉、马肉、经年的陈肉、人肉、植物油、经年的陈酥油、红糖、大蒜、大葱、牛乳、黄精、蔗糖酒等。

治疗赤巴病有益的饮食包括:牛乳、新鲜酥油、野生动物肉、山羊肉、麦片稀粥、蒲公英、冷开水、凉水等。

治疗培根病有益的饮食包括:绵羊肉、野牛肉、猛兽肉、鱼肉、蜂蜜、开水、纯浓麦酒等。

二、合理的起居

起居分为日常的起居行为、季节性的起居行为等两个方面。

日常起居行为是为了一切众生身心安乐和延年益寿,应该经常佩戴犹如药宝丸,最佳柯子,灵丹妙药的护身符。在生活中禁忌不合适饮食和起居,要经常克服能诱发一切疾病的外缘。对于各器官不能使其疲困不堪。藏医对卫生方面很讲究,经常洗浴,能增长精液,增加身体的热量,容光焕发,能消除身体发痒,多汗、有气味,制止消瘦,降低体温。

季节性的起居行为,在藏医中分为孟冬,季冬、孟春、季春、暑季、秋季等六个季节。应根据冬夏日更替,春秋相象,日偏南偏北等不同时节选择适当的起居行为。诸如:夏季燥热,住在阴凉的房子里,洒凉水,穿着一些具有冰片、檀香、马兰草等气味的衣服。要服用甘、酸、咸三种味的轻、温、油性的食物等。

冬季夜晚较长,容易饥饿,因而身体的元气就会耗损。所以要用芝麻油在身上涂抹搓摩,要吃一些肉汤油性的食物,穿皮衣,常穿鞋子,要晒太阳或烤火等。

春季因太阳暖和之故,在芬芳的园林林荫处休息,减少活动量,用豆粉齐搓擦身体以消培根病。暑季里阳光非常炎热,用冷水洗澡,酒里掺点冷水后饮用,减少活动,不在太阳下久停,穿着要单薄,在清爽的凉房里休息,要居住在阴凉清爽的地方。

秋季为草芽及禾穗成熟时期。秋热之故,易起赤巴病,要服用甘、苦、涩味的饮食,寒热要均匀等。总之,依据上述六种不同时节,选择适当的起居行为对预防疾病有着特殊的作用。

隆病患者适宜选择温暖的地方居住,身边最好有朋友陪伴;赤巴病患者应该选择阴凉的地方静心休养;培根病患者则要注意经常散步,并选择温暖的地方停坐。

三、药物治疗

在中华医药之林中,神秘的“藏医药”其中一朵引人注目的奇葩。人们在惊奇于它不同寻常的疗法,感叹于它独特而神奇的疗效时,都禁不住要问:藏医药为何如此神奇。

藏医治病疗效好,尤其对某些特殊的疑难症,有其独到之处。这种特色与青藏高原民俗文化圈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也是漫长历史岁月的积淀。藏族群众很早就懂得“有毒就有药”的道理。

隆病患者应当食用味甘、酸、咸,性润、重、软的药物;赤巴病患者应当食用味甘、苦、涩,性凉、稀、钝的药物;培根病患者应当食用味辛、酸、涩,性锐、糙、轻的药物。

四、手术外治

手术外治有针刺放血、火灸、热敷、药浴、外敷、断除后遗症的穿刺等。其中外治实践早已在群众中很流行。春季和秋季里自然温泉法医治的疾病有白脉病、关节炎、皮肤病、骨质增生、肾病等。不仅在西藏和其它藏族地区,在新疆及内蒙古等区的医生也延用至今。手术中针刺放血和灸法在群众中十分盛行,尤其是农牧民当中广泛使用。

综上所述,藏医治疗学的要点是上述所讲的饮食、起居、药物、手术外治四个方法。

在治疗实践中,要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分为九条:

①对诊断没有把握的疾病,要象猫等老鼠那样,耐心等待,观察。

②对诊断后确有把握治疗的疾病,要象在山顶竖立旗帜一样,明确地告诉患者该病有办法医治,并立即进行治疗。

③虽然对疾病有了认识,但是药力尚未击中疾病,这时首先要搞清病因,再采取措施。

④于以前其它医生治疗过的疾病,要详细分析低、超、反的具体情况后,即象水鸟捕鱼一样,毫不耽误地进行治疗。

⑤对于严重的疾病,要从药物、外治手术、饮食、起居等四个方面进行治疗。犹如同敌人打仗一样,须采取歼灭战的办法,消除疾病。

⑥病情不严重的,须从饮食、起居、药物、外治四个方面逐步治疗。好象登梯一样,一步一步上去。

⑦对单一型的疾病,须像英雄攻打敌人一样,要果断,而不妨害其它,以免诱发其它疾病。

⑧对混合型(合并病)的疾病,须特别重视四大调和,哪种疾病严重,便先医治哪种病。

⑨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对精气等七大物质,居住处所、季节、体型、年龄、病情轻重,发病部位,体温、体质、习惯等都要全面考虑,正确掌握药物的剂量,犏牛应负犏牛的驮子,绵羊就负绵羊的驮子,即按实践情况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