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民间养生密码:民间养生大智慧
19781600000022

第22章 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养生之道 (2)

咸味一接触舌头,就会使口水聚集。咸味药物则能使身体坚实,有疏通作用,可以治疗闭塞梗阻症,用以罨熨时则可以产生胃火,有健胃的作用。但是如果用量过多的话,则会产生头发脱落、头发变白、面部皱纹增多、体力衰弱等现象,也能诱发麻风、丹毒、血液病、赤巴病等许多疾病。

苦味能使口臭消失,引起反胃。苦味药物则可使心智敏锐,能开胃、驱虫、止渴、解毒,也能医治麻风、晕眩、瘟疫、赤巴病等疾病,有收敛的作用,还可以干燥溃烂、脂肪、骨髓、大小便等,治疗乳房炎症、声音嘶哑等症。但服用过量时,则有诱发体力衰弱、隆病、培根病等的危害。

辛味一到口里就会感觉刺激舌头,欲流眼泪。辛味药物则能治疗下颌病、喉蛾、麻风、水肿等,也能愈合创伤,开胃助消化,去腐生肌,泻下,疏通脉管等。但服用过量时,会损耗精液和体力,发生抽搐、颤抖、眩晕、腰背疼痛等现象。

涩味一到口中便会感觉黏舌、黏颚,有粗糙的感觉。涩味药物则能医治血病、赤巴病、脂肪增多症等,有去腐生肌、愈合伤口、润泽皮肤的功效。但如果服用过量的话,则容易产生胃液淤积、便秘、腹胀、心脏病、消瘦等症。

藏药历史悠久,来自钟灵毓秀的雪域高原,现在很多人非常重视藏药的治疗和保健作用,在遇到现代医学或中医解决不了的病症时经常会求助藏医藏药,而神奇的藏药也经常会给人们带来希望和惊喜。

苗家养生,一个古老民族的特色养生方法

原始苗医与“巫医合一”

在苗医的发展史上存在一段较长的“巫医合一”时期,但是由于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记载的医籍,所以,苗族医药发展没有明显的分期。这种“巫医合一”的方式,用苗族的俗语来讲,叫做“巫医一家,神药两解”,到清代还很盛行。民国《剑河县志》载:“民知尚稚,笃信鬼神,患病者不事医药治疗,惟气灵于巫祝,有跳神走阴诸名色。”民国《兴仁县志》载:“黑苗巫曰密那,遇病延之,杀犬而禳,名曰打老魔。”上述记载很多,除方志外,清·田雯《黔书》载:“苗人……病不服药,惟祷于鬼,谓巫为鬼师,鬼师乘以愚人。”由此可见,苗族医药中,巫师治疗疾病并非个别现象,而是一个历史现象,有的地方延续至今,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情况。

苗族的巫师,在湘西称“巴对雄”,在黔东南称“相孬嘎”,在川滇黔交界区称“笃能”,女巫又称“迷婆”或“迷那”。苗族在历史上由于苗巫文化的影响而笃信鬼神,日常生活中婚、丧、疾病、节日,都要请巫师主持祭祀仪式。许多村寨都有1~3名巫师,巫师必须熟习各种鬼神的名称、性质和祭祀的方法,会背诵咒语。人生病时,苗巫师对病人施行巫术,称“过阴术”或“望鬼术”,有一套完整的方法。

单纯以巫术治病,除了有心理治疗作用外,一般与医学无关。但巫师是苗族早期社会的一种分工,又是本民族最早的知识分子,由于医药经验的积累,有一部分巫师掌握了一些医疗技术,施行巫术的同时,还兼用草药和其他方法治病。后来,巫师由于社会地位的下降而衰落,他们当中一部分人分化为职业苗医,但在行医过程中,依然不同程度地包含着巫术的内容和形式。

苗医外治法也有很大一部分起源于巫术,虽然它们已完全脱离了巫术的内容与形式。如苗医的滚蛋疗法,最早是巫师敲蛋占卜望鬼时,为加强其法术的神秘性,将煮热的蛋滚动全身而形成。滚蛋疗法在苗医中广为流传,操作简便,疗效较好。更为独特的是,苗医应用滚蛋后蛋壁和蛋黄的颜色变化以诊断并判断预后,这同巫师敲蛋占卜有着某种联系,构成了苗医的诊法特点。其他如化水疗法、踩铧口疗法等,也有类似情况。

在临床治疗中,一些苗医(或病人自己)主张神、药结合,一方面用药治疗,一方面求神请祖。由于对许多疾病的发生无法解释,对危重病的发展死亡无法理解,只好求助于鬼神而与巫“合作”,既彼此利用,又互相对峙,形成“巫医一家、神药两解”的局面,这种现象至今在某些局部地方仍然存在。

“巫医合一”是苗族医学发展史中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是由于缺乏科学知识,社会发展缓慢而又极不平衡的历史原因造成的,说明了苗族医药的形成过程,脱离巫术的不彻底性和复杂性。但是,虽然巫术阻碍了医学的发展,却并未吞噬医学的精华,阻止医学的破土而出,这是由于苗族医药扎根于山区群众之中,又有几千年的实践经验作为基础,所以不能以“巫医合一”作为否定苗族医药存在的理由。现在,随着苗族人民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这种“巫医一家”的状况已逐步解体。

苗医的特色诊断方法

苗医在理论上有“两病两纲”之说,“两病”指冷病和热病,苗医学将一切疾病都归为这两大类,“两纲”即“冷病热治、热病冷治”两大治则。苗医通过望、听、嗅、问、摸、弹等方法搜集疾病的症状和体征,然后结合各种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辨清冷、热二病,分别所属病证,从而为确定治疗原则和具体治法提供重要依据。下面就具体介绍苗医的诊断方法:

1.望诊

主要望形态、神志、面色、眼球、四毛(头发、眉毛、睫毛、毫毛)、口舌、耳壳、鼻、指纹、指甲、手掌、二便、病灶等,尤在望四毛、口舌、鼻、指纹、指甲、掌纹方面独具特色。

(1)望四毛:病人头发光泽,无明显改变,主病情轻而易治;若头发失泽,枯槁而乱,是重病久病之象,治疗较难;小儿头发干枯无泽、卷曲,眉乱而坚,为“牛胎”病;头发枯黄而乱,多为“猪胎”病。眉毛乱而失泽,欲皱眉而眉不举,称“眉下坎”,是重症病象;眉光秃而面腻为“麻风证”;眉如新月多聪贤,眉乱细软失泽多体弱。望毫毛主要是以两鬓角下、两肘、两膝以下部位,观其色泽、顺乱情况,毫毛竖而卷曲为慢性病,竖乱、枯槁、失泽为重病。望耳壳,耳壳枯黄、薄而透亮为冷病、久病,耳壳紫红为热病,小儿耳壳萎黄、薄而透亮、指甲色紫、喜咬指为“花胎”病。

(2)望口舌:通过对口腔黏膜、口唇色泽、形态、舌质、舌色、舌态、舌苔等变化来诊断疾病。口腔黏膜色红为热病,色淡为冷病,色紫暗而黑为重症;黏膜呈沟路形糜烂、分泌脓液、味臭为“白口腻”,口内生疮色白如菌朵样突起叫“白口菌”;唇色深红为热病,苍白失泽为冷病,孕妇唇苍白谨防难产,唇青时时吐涎,母子难全;久病突见唇若涂朱或人中色白,或上唇缩短,皆为病情危重之象;舌红为轻热,绛红为重热,紫而干为极热,舌淡白或青蓝或紫润者皆为冷病,舌边缘长出两条肉筋抱住大舌(叫双龙抱柱),或舌生恶肉头大蒂小、溃烂而臭,或舌下长出一条似舌非舌的半月状肿物,将大舌往上顶者均为热病;舌胖大淡润,边有齿印者为冷病。

(3)望鼻:鼻腔淡白无泽、鼻尖色白,或青、黄失泽为冷病;若腔内潮红或赤肿,或鼻尖色红为热病;男子鼻翼色黑下连人中,多有阴茎、睾丸疾患,女子鼻翼色黑多有经带疾患;鼻内生瘤称为“鼻舌”,初病鼻煽为热病,久病鼻煽为冷病;病中鼻尖歪斜主病危。

(4)望指纹:

(5)望指甲:指甲色苍或青,按之回血缓慢,或久病甲青者为冷病;指甲红紫、按之回血快者为热病;指甲扁平或凹陷,周围隆起,多为肝病;若数根或全部指甲中心呈一横条鼓出多为心病;若呈竖条破裂多见于“米黄症”或老年人(老年性甲退化)。

(6)望手掌:大、小鱼际红赤为热病,苍白为冷病,黄而枯瘦为慢性病,枯燥色黑为肾病,长期色红,刮之退色,即刻复红为肝病。大鱼际的弧形褶皱纹下端近掌根处的分叉叫“撑叉”,其位置低则孕育功能强,位置高则体衰而孕育功能弱,位置靠近掌心处称不育线,多为孕育能力差。

2.听诊

主要通过听病人说话、呻吟、咳嗽、呼吸、打嗝、肠鸣、排屁等声音变化诊断疾病。若声音高亢有力,或重浊气粗者为热病;声低沉长无力者多为冷病。初病语音声嘶为热病,久病声嘶为冷病。因恼怒而咳声连作,气不得续,甚或咳血为“气咳”,连续大声呻吟,双手抱腹、翻来滚去,表情痛苦,面色苍白或青,伴大汗淋漓者多为“鲤鱼摆滩经”。

3.嗅诊

是医生通过嗅病人的体气、口气及排泄物、分泌物的气味变化以诊断疾病。如大便焦臭、小便浑浊而臭,或排屁臭如腐蛋,或汗后有酸臭味均为热病。若大便腥臭、小便清长无臭,或久病屁多不臭均为冷病。

4.问诊

主要问发病时辰、冷热、疼痛、汗出、饮食、睡眠、二便、经带等内容。如初病发冷热,或先热后冷、先冷后热、冷热相兼皆为热病,长期发冷怕冷或低热者,均为冷病;急性头痛为热病,久病头痛为冷病;急性腹痛、饱痛、绞痛、刺痛、白天发作、喜冷拒按者均为热病,腹部久痛、饿痛、隐痛、冷痛、夜晚发作、喜温喜按者为冷病;腰部急痛、胀痛、热痛为热病,久痛、冷痛、木痛、酸痛、隐痛为冷病。初病有汗,汗热身热者为热病;病中无汗,或久病汗出,或夜间汗出、汗冷身冷者为冷病;病重而大汗淋漓不止者为危候。病中喜冷饮、多食易饥者为热病,喜热饮或口淡食少为冷病,喜食泥土、生米等异物者多为“蛊疾”,喜吃自己的衣襟、布扣、谷米者为“米黄证”;若久病重病不进饮食,突然狂食暴饮不知饱食足者为病危,预后不良。

5.摸诊

主要指摸脉及病人体表的有关部位。苗医将脉象称为“大脉”(马之意),以喻脉搏跳动像马奔跑一样有节律。脉象有病脉、喜脉、寿脉之分,脉位有头部脉、寸口脉、腕部、五指、内外踝、内外膝眼下、足背、左乳下共16处。

6.弹诊

医者用五指提弹患者腋前、肩背、脊旁、肘窝、腘窝等处大筋或皮肤,若紧束不知疼痛,或随着提弹有色块隆起,或提弹处皮肤迅速出现乌黑色淤点或淤斑,并伴有剧烈头痛或胸腹痛,面苍唇白,指尖逆冷,恶心欲呕或吐泻等,多为“翻”病。

苗医学的熏蒸疗法及苗族养生法

熏蒸疗法是用药物蒸发的气体熏蒸身体以治病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源于苗民对蒸气的认识,结合苗医善用鲜药熏洗外治的经验而产生,是苗族医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治疗方法。

最早的熏蒸疗法是用烧红的砖块放入药液中,以产生蒸气。现代流传的熏蒸疗法一般是将药物煮沸,上罩以蒸桶(箱),叫病人坐进蒸桶之内,再把蒸桶盖好,但不能盖严,要略留通气孔,利用药水蒸气熏蒸病人全身,以达治疗目的。这种方法产生的药物蒸气压力大,力量强。

熏蒸疗法以全身皮肤为给药途径,用蒸气热力作为传导媒介,药物的渗透作用较强,能达全身各处;药物的作用也较为均匀,吸收也较快。由于治疗过程中由始至终,热强度均能保持恒定,因此更利于药物的稳定吸收,疗效较好。

熏蒸疗法的适用范围较广,内、外、皮肤等科疾病均可治疗。苗族民间医生常用此法治疗风湿痹症(风湿性关节炎)、偏瘫肢体麻木、半身不遂(中风后遗症)、肌肉萎缩(周围神经炎)、浮肿(急性肾炎)、皮肤疮痒疥癣等。当然,不同的病症用的药物要有不同。

有些简单的熏蒸疗法在家里就可自行操作,非常简便,这里就介绍一种治疗风湿(风寒湿痹)的简单方法:用伸筋草、黑骨藤、透骨香、生乌头等药物,放入盆中加水加热产生蒸气,以熏洗疼痛肿胀的风湿关节局部,每次熏洗10分钟左右,一日一次。

苗家人的养生保健法

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乐观的民族,千百年来,苗族人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聪明智慧,总结出一套适合本民族的养生保健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很好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苗家人民的养生保健方法包括饮食疗法和体育疗法。

饮食疗法是根据不同季节食用某种食物或饮料达到一定的保健或治疗作用。如清明节前后采摘清明菜洗净,加入糯米饭中做成“清明粑”蒸熟食用,可以清热解毒或治劳伤筋骨疼痛,夏日则常以酸菜、酸汤为菜肴或饮料,可生津解暑、开胃止泻;冬腊月则酿制糯米甜酒食用,活血行血、补体御寒。另外还有“热羊冷狗”之说,认为羊肉尤其是羊肝具有清热泻火之功,夏天适当食之可泻热清暑,冬季则食狗肉补虚御寒、强筋健骨。

苗族人民也非常活泼开朗、能歌善舞,他们常利用节日或农闲时间,以家具或农具为体育运动器材,举行拳、棍、刀、弩、叉术,及板凳舞、猴儿鼓等项目比赛或表演,既娱乐了情志又锻炼了身体,起到了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作用。

蒙医,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医学

走进历史悠久的蒙医蒙药

蒙医蒙药是祖国药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蒙古族人民长期同疾患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有着悠久的历史。

蒙古族牧民一般称医生为蒙医喇嘛,因为过去在草原上行医的都是喇嘛。从前,牧民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只有出家当喇嘛才能学经,学一些文化,而懂得蒙医蒙药的也大多是有文化的喇嘛。

蒙医蒙药与中医中药相类似,但更接近于藏医藏药(据说这是蒙古族接受藏族文化的一部分)。蒙医看病是采用问、望、触三种诊法,与藏医一样是用双手切脉的。不同的是,蒙医切脉时,一手的三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在患者小臂的上面,说是切五脏六腑,另一手的三指在下面,说是切神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