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国医养生密码:国医养生大智慧
19781500000002

第2章 国医养生之道与理论精髓(1)

“道”、“医道”、“道以医显”

“道”是什么呢?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一个“道”字,“道”不仅仅是理性、规律或原则,它更是一种体验,一种切身的感受,一种信息,一种身体力行的实践,一种深入骨髓、自然到让人无法察觉的习惯。中国有个词叫“福至心灵”,这个词用英语是无法翻译的,其实很多中国的词语都无法用西方语言直接翻译,即使译出来,也失去了其原本的意蕴。所以,何谓“道”,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和核心就是道,这还是要用中国的思维来理解。

古人有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讲得很深刻。其实,道,就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从哲学上来讲,就是很宏观、很全面地看一个事物。就像中医,谈养生治病不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把人体看做一个小宇宙,与天地阴阳五行都有关系,人体各部也不是彼此独立的,你头疼就可能是全身的哪个经络出了问题。中医还讲饮食要法地道,居处要法天道,而且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制喜制怒,因为饮食、居住和情志都是可能导致生病的因素。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这样,是站在很高的位置去看事情,很善于从斗转星移、日月变化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能够从毫不相干的事物中总结出相同点,所以中国的语言中有很多比喻、类比。比如用“白驹过隙”来形容时光流逝,这究竟是怎样的迅疾飘忽呢,需要你自己去想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句子让人读了就有一种惆怅之气;还有《黄帝内经》中“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虽然没直接说出形状、功能,但一个比喻,把心的重要性说得很形象。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所谓“道”,其实就是存在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已经习以为常的语言、行为和思维习惯,只是我们生活在这种大的环境下,已经不敏感罢了。

与中国文化相对的就是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多关注“器”,也就是形而下的层面。拿西医来说,其发展的过程就是重解剖、重实验,这是由他们的思维方式决定的,他们更相信从解剖和实验中得到的结论。因此,西医要借助很多仪器和数据来进行诊断,他们认为这就是科学。但是,西医近些年遇到了一个尴尬,就是很多人明明感觉身体不舒服,而医院的检查数据却显示一切正常。不过,正是因为西方文化的这种“器”的本质,它更易于理解,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而学习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就是悟性,是福至心灵的一刹那。

“医道”,是古代对中医学的称谓。在浩瀚的中华文化经典中,“医道”始终独立而鲜活地存在着:一方面,“道以医显”,即医道是中国文化最集中的体现,阴阳、五行、中庸等观念在医道中无不尽其所极地铺设张扬;另一方面,对习医者而言,从医入道又是一条必经之路。大到天地宇宙,小到个体生命,天与人尽在此中融合,象与数也不再虚无缥缈,而是如我们的每一次呼吸那样真实而令人感动……总之,学习祖国医学一定要懂得传统文化,一定要参悟中华之“道”的根本所在。

国医之道就是生活之道

中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的国粹,同时也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医学。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西医不能解决的问题,却被中医解决了,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现在很多人说,中医一讲就是抽象的阴阳五行,太深奥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那么的深不可及。至于中医之道,那就离生活更远了,无从谈起。

其实,中医是非常生活化的医学,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是大多数人不曾真正认识它而已。比如被蚊子咬了抹点芦荟,压力大、工作累就去做做足疗,这些都是中医应用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例子。

而中医之道,也在几千年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渗入我们的血液,让我们觉察不出来了。大家都知道春天多吃荠菜和香椿芽对身体好,可是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按照中医的观点,阳气乃生命之本,春季正是阳气生发的季节,而荠菜性平温补,能养阳气,又是在春季生长,符合春天的生发之机,所以春天吃荠菜对身体就比较好。另外,按照中医理论,凡是向上的、生发的东西都是阳性的,而香椿芽长在椿树的枝头,又在早春就开始生长,这表明它自身有很强的生长力,代表着蓬勃向上的一种状态,也能激发身体中阳气的生发。可见,我们祖辈传承下来的一些生活习惯中都暗含着中医之道。

中医历来强调预防疾病,在世界医学史上,也只有中医有一套悠久而完善的预防疾病的方法——养生之道。养生之道,就是生活之道,也就是国医之道。它强调生活方式要朴素,饮食结构要简单,它不仅让无病的人使用之后,能够保障生存质量和自然寿命,而且让不遵守养生之道而有病的人使用之后,也能够保障生存质量和自然寿命。强调养生,是中医至今不衰败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医与西医的根本区别。

另外,中国人都奉行中庸之道,骨子里或多或少都有一种随大流的观念,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中庸之道能成为一个国家的共性呢?这里我们只从中医的角度来讲。

《黄帝内经》里说:“中央生湿,湿生土……其虫倮。”“倮虫”,就是人,即没有毛的动物。人为倮虫,五行属土,而土生于中央,集合了东西南北土的特点,又把土散向东西南北,处于中间又无处不在,这就是土的本性。而人就是五行属土的一种动物,所以人身上同样有土的特点,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中庸。

人体内部运行同样讲究中庸,人体中的气血分阴阳,血为阴为体,气为阳为用;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只有气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现在,“中庸”这个词有时候带有贬义的色彩,其实这是把中庸之道理解得过于狭隘了。中国人讲究的中庸不是“合事老”,而是谋求一种平衡与和谐,这也正是中医的魅力所在。中医讲究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互相制衡,一物降一物,有因必有果,只有身体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时,人才是健康的,如果哪一方的力量占了上风,不受制约,人就会生病。

以上种种,都体现了中医之道,它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和血液,通过生活的点滴来映照我们的心灵,默默无闻地引导、护佑着我们。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几千年来,中医靠自己独特的诊疗手段,在防病治病和重大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民众的福祉与社会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于中医,古人有“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一说。在古人看来,治国与治身的道理是相通的,“知治身,则能治国”。上医是指深谙治乱之道的宰相,他能襄赞国君治理天下,使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中医就好比是能治国的宰相,只是行业职责不同,中医是技术高明的医生,他告诉人们各种预防和养生方法,使人们防患于未然而得享天年。而所谓的下医,就是技术一般的医生,他们只能凭借药物来祛邪治病。

关于“上医医国”,还有人解释说上等的中医可以看清一个国家的未来,之所以这样说也是有缘由的。秦国有一个医生叫和,有一次在给一个国王看病的时候,和说:“大王你这个病治不好了,因为你过于贪恋与女色。不仅你的病治不好了,你死之前还会把责任都推卸给大臣,并杀掉这个大臣,等国家灭亡以后,这个大臣就成了罪人。”后来,这个国家的发展真像和说的一样。

再说“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中医把人看做是一个活跃的、运作良好的、系统的有机体,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人自身打破了自身的运作规律。比如,吃一碗饭就饱了,因为好吃就吃三大碗;人困了不睡觉,熬夜熬到天亮,等等。对于这种情况,好的医生,也就是“中医”会告诉你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让身体进行自我修复,他们是不主张开方下药的。而“下医”怎么办呢?他只会见病就开药,病人说头疼,他开治头疼的药,还有咳嗽,再加上治咳嗽的,还发热,那发热的药也加进去,总之就是有一种症状加一种药,完全不管什么辨证论治,他根本不明白什么是“证”。吃各种药把病症压下去,表面上好像是好了,实际上是落下病根了,循环往复,最后病入膏肓。

由此可见,见病治病只是一种消极的措施,能见微知著,使人民臻于幸福康乐、健康长寿之境者方能成为“上医”和“中医”。

未雨绸缪,不治已病治未病

在《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大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聪明的人不会在生病了再想着去治疗,而是未雨绸缪,预防在先,防患于未然,这在祖国医学中叫做“治未病”。

据记载,扁鹊弟兄三人均为名医,尤以扁鹊最负盛誉。某日扁鹊为魏王针灸,魏王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医术最高?”扁鹊不假思索道:“长兄最高,我最差。”魏王诧异。扁鹊接着说道:“我长兄治病于病发之前,一般人不知他是在为人铲除病源、防患于未然,所以他医术虽高,名气却没有传开。而我是治疗于病情发作和严重之后,人们能看到我为患者把脉开方、敷药刺穴、割肉疗伤,我也确实让不少病人化险为夷,大家就以为我的医术比长兄高明。”

最高明的医术是治未病,扁鹊认为能够及早消除疾病的隐患,将身体遭受疾病侵蚀的危险降到最小,这才称得上是“上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