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影响世界青少年的101个心理寓言(101个心理学寓言)
19780900000006

第6章 成长地标:青少年要知道的成长心理(3)

图书馆的老鼠可能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争一时的面子竟然害的自己丧命。假如他不装模作样,坦言自己不认识字会,也许他现在正在图书馆里勤学苦读,没准将来真是一只博学多才的老鼠。

其实每个人的知识都很有限,如果只图一时的面子就可能像这只老鼠一样自受其害。

好面子从心理学上来讲是维护个人尊严,塑造良好形象。面子心理的一种表现就是因为怕丢脸面而对自己所犯的错误百般掩饰,但爱好面子的人不知道,在自己极力回避错误的同时,面子也就遗失殆尽了。

其实,如果能坦诚面对自己的弱点和错误,再拿出足够的勇气去承认它、面对它,不仅能弥补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更加谨慎端正,而且能加深周围人对你的良好印象,从而很痛快地原谅你的错误,这不但不会失面子,反而是最大限度地得到了面子。

在不利的环境下我们要勇于说“不”,千万别过多地考虑“面子”,而陷入“面子观”的怪圈之中。把心放开,淡看“面子”,才能赢得更多。

鹦鹉为什么排名最后:模仿他人并不能成就自己

森林里举办百鸟音乐会,节目一个比一个精彩。百灵鸟清脆悦耳的合唱,夜莺婉转动听的独唱,雄鹰豪迈有力的高歌,大雁低回深沉的吟咏……博得了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惟有鹦鹉不以为然,脸上挂着嘲讽的冷笑:"哼,既然大家认为它们唱的好听,我就给你们来个绝招,保证让音乐会达到高潮。"

终于该鹦鹉上场了,她昂首挺胸地走上舞台,神气地向大家鞠了一躬,清清嗓子就唱了起来。

第一支歌,她学百灵啼;第二支歌,她学雄鹰叫;第三支歌,她学夜莺唱;第四支歌,她学大雁鸣……她垂着眼皮唱了一支又一支,完全陶醉在自己的歌声里。

音乐会评奖结果公布了,鹦鹉以为自己稳拿第一,可是她从第1名一直找到第16名,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又从头找了一遍,还是没有找到。就这样,她仔仔细细、反反复复、一口气找了12遍,到底还是白费劲儿。

"怎么可以遗漏掉我的名字呢?"鹦鹉刚要挤出鸟群去找评奖委员会问问,快嘴喜鹊一把拉住她说:"鹦鹉姑娘,你的名字在这儿呢!"

鹦鹉顺着喜鹊的翅膀尖一看,她的名字竟排在名单的尾巴上。

鹦鹉难过地哭了。她满腹委屈地找到评奖委员会主任凤凰,说:“我……我难道还……还不如乌鸦吗?为什么把我排……排在最末一名?”

凤凰诚恳地对她说:“艺术贵在独创。你除了重复别人的调子外,有哪一个音符是你自己的呢?”

心灵茶坊

鹦鹉模仿能力不弱,百灵、雄鹰、夜莺、大雁,它都能学得惟妙惟肖,原以为这样的模仿可以高居榜首,可结果大跌眼镜。因为百鸟演唱会不是模仿秀,没有自己特色的鹦鹉注定没有立足之地。

鹦鹉的模仿行为从心理学上来讲是一种从众行为。从众,在心理学中的意思是“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者信念改变”。一般说来,从众是个人对大众的思想言行等无法做出正确判断而跟从或在群体的压力下转变原来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一致的思想认识和言行举止。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从中心理倾向,总是倾向于大多数人的想法或态度,以求自己不那么孤立无援。研究发现,坚持某种意见人数的高低是左右从中心理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正所谓“人多力量大”,“法不责众”就是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明,极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主张。

从众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遵守一定规则,形成一致行为,完成群体目标。但“从众心理”多数“盲从”,它会消灭个体的独立性和创造力,容易混淆是非,也容易诱发集体犯规。我们应该注意加以克服,避免盲目从众,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想想那可怜的鹦鹉吧,跨越“从众”的矮墙,告别平庸,走向卓越。

失斧疑邻:变化的不是别人,而是猜疑扰乱了心境

从前,有一个樵夫上山去砍柴。他装了满满一担柴,还剩一半没有装。为了赶到市场上去卖,他急急忙忙挑起柴担就走,把砍柴的斧子失落在山沟里。卖完柴以后,看看天色不早了,就急匆匆往家赶。

第二天早晨,他一觉醒来,又要上山去砍柴,发现砍柴的斧子没有了。于是,他把家里的人都叫起来,问他们看见斧子没有,家里的人都说没有看见。家里的人又帮他里里外外寻找一遍,也没有找到。

他家吵吵嚷嚷寻找斧子,惊动了四邻。邻居的儿子从院墙上探过头来,关心地问道:“你们家丢斧子了?”

他没好气地说:“斧子被贼偷走了,你看见没有?”

邻居的儿子摇摇头,然后迈着大步走出自家的院子,去办自己的事情。小孩子好奇,他走到大街上还回头看看樵夫家找斧子的忙乱情景。

樵夫心想:看这小子说话的样子,斧子一定是他偷的,不然,他怎么第一句话就问我家丢斧子的事呢?看这小子走路的样子,匆匆忙忙,一定是做贼心虚,怕露马脚,斧子一定是他偷的。看这小子的表情,探头探脑,就像小偷,这斧子不是他偷的还有谁呢?

过了几天,樵夫想起来山上还有一担柴。他想把这担柴卖了,再买一把斧子。他来到山沟里,捆柴装担,捆着捆着,从柴堆里露出自己丢的那把斧子。

樵夫卖完柴,往家里走,在家门口又遇上了邻居的儿子。两个人交谈几句,就各自回家了。这时,再看邻居的儿子,说话、走路、表情、态度,没有一样像是偷斧子的小偷,完全是一个正派的青年。

心灵茶坊

樵夫怀疑邻居时,邻居的一言一行、表情神色都开始变得不正常;真相大白后,邻居的一切又变得十分可爱。是邻居变了吗?当然不是,整个过程,别人没有任何变化,变化的只是樵夫的心境。从始至终都是樵夫的猜疑心在作祟。

猜疑心理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盲目想像。在人的头脑中,猜疑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通常,对环境、对他人、对自己缺乏自信的人喜欢猜疑。例如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另外,自我防卫能力强的人也喜欢猜疑。他们或者曾经因为在交往过程中轻信他人受骗,蒙受过巨大的精神损失和感情挫折,结果万念俱灰,不再相信任何人;或者处于防范意识,始终“提高警惕”。

无端猜疑和防范别人的结果,必将使自己也失去支持和帮助,这就等于自己堵住自己前进的道路。所以,为自己着想,我们要学会摆脱猜疑心理。若做到这点,除需要个人拓宽胸怀,增大对自己、对别人的信任度外,还需要敞开心扉,将心灵深处的猜测和疑虑公之于众,增加心灵的透明度,唯有此,才能求得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消除隔阂,获得最大限度的谅解。

小花猫离不开大黄狗:依赖,会让自己更被动

小猫很自卑,总以为自己没有用、没有出息,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因此,他需要高大的大黄狗和他在一起,有了大黄狗,他才有安全感。

不过,有了这样的依赖心理之后,小猫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跟着大黄狗。但更令人不理解的是:小猫都快要成为大黄狗的附庸,一切都听从大黄狗的安排,为大黄狗找食物,在大黄狗打假的时候做他的帮凶,空闲的时候还要帮大黄狗抓虱子……,大黄狗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有一天,小公鸡实在看不下去,就对小猫说:“你这样不累吗?还不如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想吃的时候吃,想睡的时候睡呢?何必依附于大黄狗,自己倒不自由了。”

让小公鸡感到惊讶的是,小猫反驳道:“我没觉得这样不好,如果没有大黄狗,估计我什么都做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