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
19780400000044

第44章 掌控婚姻心理学,营造幸福生活(3)

4.离婚不离德

很多夫妻由于合不来,长期打打闹闹,最后不得不分道扬镳;有的家庭虽然风平浪静,不打不闹,但夫妻彼此没有感情,同床异梦;有的经不起金钱、权势和美色的诱惑,充当了第三者或引进第三者,等等。

夫妻一方总是心理不平衡,非搞得另一方身败名裂,才解心头之恨,这是不可取的。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对方,都没有好处,而且这种行为也是极不文明的,有的甚至是违法的。既然夫妻没有感情可言,那就友好地分手,道一声再见,做到好聚好散,切勿在经济、心理和身体上报复对方。

5.通过心理、环境和社会适应后,应积极准备再婚

再婚选择时,要吸取以前的教训,重视对方的人品。要正视现实,不要还生活在幻想中。同时,要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再婚不能急于求成,更要理智,稍有不甚则会酿成更大的一杯苦酒。因为第二次离婚,将会比第一次离婚面临更多、更大的非议和社会压力。

做好再婚前的心理准备工作

再婚,已成为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再婚者特殊的生活经历、坎坷的婚姻历史、加之传统文化的影响,常使这些人在处理再婚问题时,遇到一些矛盾,出现一些心理障碍。

许多中年人,特别是女性,对待再婚总是顾虑太多,迟迟下不了决心。除了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外,还因为她们自身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障碍。

1.婚姻恐惧心理

有些离婚者曾经历过痛苦的感情折磨,她们对原配偶的歧视、虐待和背叛行为刻骨铭心,对不幸的婚姻心有余悸。“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她们害怕再经历一次失败婚姻。因此,不敢奢望再婚后得到幸福。

2.自我贬值心理

不少离异或丧偶女性受封建贞操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已经和他人有过婚姻生活,自己的价值已经降低,从而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不敢追求新的幸福。

3.先子后己的心理

一些带有小孩的单身者,特别是女性,再婚前首先想到的是孩子问题。母爱的利他与无私使得她们面对再婚问题时,首先考虑的是再婚是否有利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倘若未来的家庭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或者孩子坚决反对,她们情愿牺牲自己的幸福,放弃自己的追求。

4.对原配偶念念不忘

一些丧偶者,对原配偶的感情专一、热烈、持久,时常回忆过去的幸福生活,重温昔日的温情。认为再婚是对原配偶的亵渎。即使考虑再婚,在选择对象时也常以原配偶作为对照,品德才学、气质性格不如者,甚至不像者都不予考虑。如此大大缩小了择偶范围。

如果因上述原因而拒绝再婚的话是不可取的,因为追求婚姻幸福、家庭美满是每个人的权利。只要你放开自己,克服上述心理障碍,一定可以获得幸福的婚姻。

再婚前的心理准备

1.摈弃怀旧心理,面对现实

有过一次,甚至几次婚姻经历的人,对过去生活的体验是不会轻易忘记的。特别是过去夫妻恩爱、家庭美满幸福,只是因丧偶而面对再婚的人,常常沉湎于对往事的回忆之中,产生心理重演,追恋前婚,思念前配偶之感。一般说来,新的配偶最嫉恨的就是对方感情的怀旧,认为对方对自己无情无义,认为自己受了侮辱与愚弄,这必然影响夫妻关系、家庭和睦。事实上,怀旧既不能追回昔日的甜蜜,还可能丧失眼前的幸福。因此,对于再婚者来说,应该面对现实,珍惜新的生活,注意发现爱人的优点,体会对方为获得自己的爱而做出的努力,注意发掘彼此和谐的因素,共同为创建新生活而努力。

2.克服嫉妒心理,宽宏大量

嫉妒似乎是爱情的伴随物,适宜的嫉妒是爱情专注的表现,有利于巩固夫妻感情。但过分的嫉妒会导致理智的减弱和丧失。有的再婚者会强迫对方忘却前夫或前妻,阻止爱人保留原配偶的相片、遗物等,甚至干涉、阻挠对方对前婚生子女尽义务。实际上,过分的嫉妒往往会引起爱人的逆反心理,你越不让他(她)思念原配偶,他(她)越感到你自私专横、不近人情,从而越思念原配偶。因此,再婚者应注意克服这种狭隘心理,以自己的宽厚与善良向爱人显示出你的无私和高尚。

3.消除“排他”心理,共建幸福家庭

一般说来,再婚家庭的子女对“后爹”、“后妈”都会有一定的对立情绪。有的再婚者,也难以将对方的孩子视如己出。特别是看到对方的孩子有一些自己看不惯的品行时,常常不自觉地产生厌恶之感,这是“排他”心理的表现,在感情上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常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夫妻的和睦,甚至家庭的存续。因此,再婚者应克服“排他”心理,对对方的孩子要倍加关心,生活上、教育上应与自己的孩子一视同仁。让他们重新获得父爱或母爱,逐渐消除其对立情绪和不信任感,大家共同努力,共建幸福家庭。

4.丢开戒备防范心理,彼此信任

一些再婚者,特别是女性,再婚后戒备防范心理较强。有的表现为谨小慎微、顺从忍让;有的表现为对对方的孩子百依百顺,不敢管教;还有的表现为经济上留一手,攒私房钱……这些做法均是不可取的。这说明她们在心理上与爱人及其孩子还没有真正融合。正确的态度应是积极主动地与他们沟通感情,以坦诚与爱心换得他们的信任和理解。既然结婚了,都是一家人,就不应该戒备。有些人离婚后,伤透了心,尤其是有些女性,她们对异性普遍感到怀疑,不相信会有真正的爱情和幸福。这种心理,对再婚是很不利的。

再婚后的不良心理与调适办法

徐女士心烦意乱地躺在床上难以入睡,听着身边的丈夫鼾声如雷,越听心里越烦,不禁想起了前夫。前夫很有情调,对自己很好,即使做爱也是温情款款,哪像现在的丈夫这种强奸式的性生活。没有前戏,也没有激情后的抚慰。前夫虽不爱说话,却一贯小心翼翼,连睡觉时都安安静静的,哪像现在的丈夫这样每天吵得自己无法入睡。徐女士心烦地翻了个身,又想起现在的丈夫确实能干,公司开得红红火火,可跟自己说话时总爱发火。然而在公司总与异性客户或女性职员打得火热。前夫却永远那样文文静静的,常常陪自己聊天,从不在自己面前提别的女人。

再婚夫妻大都经历过心灵的创伤以及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初婚时受固有生活习惯的影响。所以再婚后两个“完全陌生”的人同床共枕,一时间都难以适应,其中大部分人有一定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如得不到及时的调适和排解,任其发展势必对再婚家庭构成威胁。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再婚男女常碰到的不良心理,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吧。

1.对比心理

由于其中一方或双方已经有过一次婚姻,再婚夫妻在进行外部对比的同时,还有内部对比。不能说这种比较不正常,关键是怎么比较。如果是用原配偶的优点与现配偶的缺点相比较,那就进入了一个误区。特别是当双方闹矛盾时,这种不公平的比较心理就越发膨胀。这种心理使人表现得处处挑剔与不满,会恶化其情绪、扩大同现配偶间业已存在的矛盾,不利于再婚的美满。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应当积极地、全面地评价对方、了解对方、认识对方的优点,帮助其克服缺点,使对方成为自己理想中的配偶。有矛盾时最好就事论事,不要进行有损感情的比较,更不要说伤害对方的话。因为在伤害了对方的同时,也使自己对重建的家庭失望,容易导致婚姻的再度破裂。

2.猜疑心理

目前社会上有相当多的人认为离过婚的人定然是有严重问题的人。这种观点缺乏依据、与事实不符。其实,生活中有相当一些离婚者不涉及道德问题,只是因为夫妻双方性格不和、感情破裂而已。但是这种不正确的观念却左右着相当一部分再婚者,比如双方发生矛盾时,猜疑心理就会显露:如果他(她)是一个好相处的人,为什么同他(她)原来的爱人合不来,而要闹离婚呢?这种猜疑心理的存在,对于夫妻间的真诚相处非常有害。另外,再婚夫妻一方或双方鉴于前次婚姻破裂的经验教训,在财务问题上也往往不信任对方,戒备心理常在,于是实行经济封锁、分心、留后手、闹独立,使现实家庭名存实亡,毫无温馨可言。

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在于消除对离婚者的偏见。这种偏见常使离婚者不敢向新的恋人如实袒露自己离婚的原因,而往往把责任完全推到原先的爱人一方。其实,把自己的弱点、缺点乃至错误毫不隐瞒地告诉对方,会加深相互间的信任与了解,有利于感情的稳固。既然重建了家庭,就应该毫无保留地共同使用一切财物,这样才能密切夫妻感情。

3.嫉妒心理

上面的案例中徐女士对当前的婚姻有成见,还有个不可忽略的原因,那就是嫉妒心理,看到成功的丈夫与别的女性交往心中感到别扭。其实,这也不是个别现象。许多再婚者常受嫉妒或计较对方以前的婚姻生活,不时地揭其隐私、捅其伤疤,甚至侮辱对方人格,挫伤对方的自尊心,天长日久必将影响双方的感情。因此,再婚夫妻必须防范嫉妒心理,特别是性爱型嫉妒,要重视对方的心理贞操,珍惜双方间的感情,抚慰对方饱受创伤的心灵,才能使两颗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4.报复心理

当然也有不少被动离婚者,对前配偶心怀怨恨,在重新选择对象时只要求某些方面超过前任,以达到报复的目的。这种选择常带有盲目性,不讲感情基础,非但不能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平衡,而且也使再婚后家庭基础不稳固。为此,婚姻心理学家认为:再婚后重要的是对自己不断反思,重新评价自己在过去家庭中的表现,找出前婚的误区,并不断地完善充实自己,这才有助于在新组合的家庭中和另一半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提高现在婚姻的质量。

5.自私心理

自私心理是再婚夫妻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是在经济和财产方面想控制对方。当双方均有孩子时,则时不时地会冷落对方的孩子,偏向自己的孩子。这种想控制钱财和对待孩子的不公正态度,更容易使夫妻双方产生敌对情绪,使婚姻更加不稳定。

再婚夫妻容易在自私心理的作用下各自偏袒自己的亲生子女,由此家庭战火常燃。如何正确处理和亲生子女及继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关系到再婚生活是否幸福的关键问题。

(1)不要让孩子支配自己的生活。俗话说“满堂子女不如半路夫妻”,离异者再婚时适当考虑儿女的感受是必要的,但不要因为孩子而冷淡了夫妻感情。孩子毕竟会长大成人,总会建立自己的家庭,而夫妻则是终身的伴侣。摆正孩子在自己生活中的位置,可以减轻因再婚而产生的对孩子的负疚心理。只要再婚配偶和自己的子女能够和睦相处,并且自己的子女没有因你再婚而出现明显的身心异常,那么就不必对子女感到深深的愧疚,应该在夫妻生活上多下点工夫。

(2)对待继子女和亲生子女应一视同仁,不要偏袒。在生活、教育、关心爱护等各方面都应该一视同仁,并注意培养孩子们之间的亲密感情,这样家庭才会和睦。即使继子女一时误解你的一片苦心,但也不必苦恼,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终会明白你的良苦用心。

(3)别逼着继子女喊自己爸爸或妈妈。这样只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感情的培养。但孩子们喊爸爸妈妈自然要高兴地答应,喊叔叔或阿姨也不要介意,随其自然就好了。

(4)要尊重继子女的生活习惯。很多孩子认为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是对亲生父母感情上的背叛。如果逼着继子女去完全适应自己,会引起他们的反抗或仇视。要学会容忍。当然对于不良生活习惯,要在容忍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改正。

(5)不要期望继子女对自己像对亲生父母一样感情深厚。无论如何,在孩子的意识中,继父母都无法与亲生父母平起平坐。也不要期望成为一位出色的继父或继母。因为你做得再好,孩子也不一定领情,只会使自己陷于失望与痛苦之中。

(6)要理解和支持孩子看望他们的亲生父亲或母亲。或许在这种时候你并不开心,但也不要表露出不满的情绪,理解和支持继子女会赢得他们的尊重与感激,孩子的亲生父亲或母亲也会感激你。这样有利于再婚生活的和睦与幸福。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毕竟是她(他)有缘而来,组织了家庭,就必须有心灵的承诺、责任和义务。再婚不同于初婚,重建婚姻与家庭比破坏一个婚姻和家庭更困难,因而再婚夫妻一定要克服心理障碍,要在日常生活中彼此宽容、适应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