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
19780400000004

第4章 心理学到底是什么(2)

误解二:心理学家会催眠

很多人对催眠术感兴趣,觉得它很玄妙,再加上几部颇有知名度的“心理电影”的误导,例如日本恐怖片《催眠》,让人们觉得心理学家能催眠。

其实,催眠术只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也不是所有心理学家必然会的“招牌本领”。它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在心理治疗中使用的方法之一。

误解三:心理学家的研究对象是变态的人

很多人都说他们走进心理咨询室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可能还有过思想斗争:“去还是不去?人家会不会认为我是精神病?朋友知道了会怎么看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很多人对心理学的看法: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心理有问题就是变态;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所以与心理学有干系的非专业人士都不正常。

其实,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是针对正常人的。有些人把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混淆了。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精神病学家主要从事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治疗,他们的工作对象是所谓“变态”的人,即心理失常的人。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普遍的人。

误解四:心理学就是解梦

这种误解的产生同样和弗洛伊德分不开。对于多数了解心理学的人来说,解梦是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最吸引人的部分。这是因为人们总是喜欢挖掘自己和别人内心深处的秘密,而梦被当做透视内心世界的一扇天窗。由于弗洛伊德对于心理学家的“代表性”,许多人把弗洛伊德的理论等同于梦的分析,进而使解梦成为心理学的代名词。好莱坞的电影与此也是脱不了干系的,例如《最后分析》,是很多人对心理学的最初了解的来源。《爱德华大夫》是好莱坞第一部涉及精神分析的作品,票房成绩斐然,使精神分析题材类电影盛行。这部影片的中心内容就是解梦,其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也是许多人以为的心理学家的口头禅:“晚安。做个好梦,明天拿出来分析一下。”

其实,解梦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所使用的心理治疗技术之一,仅仅是心理学热带雨林中的一株树木而已,不能等同于整个雨林。

误解五:心理学知识=一般常识

有不少人对心理学家所做的事情不屑一顾,认为他们花很长时间而得到的研究结果只不过是一些人尽皆知的常识。我们认为这样的评价是不公平的。心理学知识不是一般常识,它所研究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一般常识所能回答的问题。

误解六: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

很多人将心理咨询等同于心理学。这是一种误解。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心理咨询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认识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扰,更幸福地生活下去。心理咨询的对象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对夫妇、一个家庭或一个群体。通常,心理咨询是面向正常人的,咨询者虽然有各种心理困扰,但并不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果是严重的精神疾病,那就要交给临床心理学家或精神病学家来处理了。

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学效应你不可不知

投射效应

生活中,在认识和评价别人的时候,我们常常免不了要受自身特点的影响,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以自己的想法推测别人的想法,觉得既然我们都这么想,别人肯定也这么想。俗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讲的就是这种情况。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投射效应。

所谓投射效应是指当人们不知道别人的情况(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时,往往会主观地认为别人有同自己一样的特性。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喜欢假设别人与自己有某些相同的倾向,喜欢认为自己具有的某些特点别人也具有。投射效应是以己度人,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等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例如,贪婪的人,总是认为别人也都嗜钱如命;自己经常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

生活中的主观投射心理,常常对我们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有害。为了避免投射效应,我们需要学会换位思考,也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对方。在与人交往时,如果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对方着想,理解对方的需要和情感,我们就能与他人进行很好的交流和沟通,也更容易达成谅解和共识。

贝尔效应

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有人认为他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但他心甘情愿地走了另一条道路——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此举被称为贝尔效应。

贝尔效应体现的是一种崇高的牺牲精神,是一种甘愿为他人作嫁衣的无私精神。

贝尔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热情帮助和真诚提携别人,鼓励他们赶上和超过自己,不要嫉贤妒能,要具有伯乐精神、人梯精神、绿地精神。作为一名国家干部、一位公司领导、一位教师……在人才培养中,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大业为重,以单位和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

禁果效应

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越是被禁止的东西或事情,越会引来人们的兴趣和关注,使人们充满窥探和尝试的欲望,千方百计试图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或尝试它。这一现象被称为禁果效应。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学依据在于:无法知晓的“神秘”事物,比能接触到的事物对人们有更大的诱惑力,也更能促进和强化人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需求。我们常说的“吊胃口”、“卖关子”,就是因为对信息的完整传达有着一种期待心理,一旦关键信息在接受者心里形成了接受空白,这种空白就会对被遮蔽的信息产生强烈的召唤。这种“期待——召唤”结构就是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基础。

生活中禁果效应是很常见的。比如,历代统治者经常把他们认为是“诲淫诲盗”的书列入“禁书”之列,如我国的《金瓶梅》和西方的萨德、王尔德、劳伦斯等人的作品。但是被禁不但没有使这些书销声匿迹,反而使它们名声大噪,使更多的人挖空心思要读到它们,反而扩大了它们的影响力。

再比如,有些家长总是喜欢禁止孩子做这做那,比如不让读不健康的书,不让早恋,不允许玩游戏、网络聊天,等等。但是如果一味地严厉禁止,却不讲明利害,就容易产生“禁果效应”,增加孩子的好奇心,使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甘冒风险去尝试那些也许并不甜的“禁果”,这反而使教育走向了反面。因而,在教育孩子时,家长和老师应该注意教育方式,避免进入“禁果效应”的误区。

进门槛效应与反进门槛效应

进门槛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槛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容易接受更高更大的要求。

进门槛效应启示我们,应当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他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认真加以分析、考虑,不能一下子向别人提出过高的要求,否则会欲速不达或事倍功半。

在说服别人时,我们可以采用这个心理效应。说服一个人的原因是你和他的目标有差距。如果这个差距不大,直接说明理由,还是可以达到说服目的的。但是如果这个差距很大的话,你直接开口,只能遭到强烈的抵触,再回转难度就大了。这时采用进门槛效应对你的说服很有利。比如说,一个推销人员直接提出销售目的的时候,很容易遭到别人的抵触,但如果他一开始只是说想走进屋子喝口水,这个要求相较而言就让别人容易接受得多,进了屋子后,再提出其他要求,就有可能不会遭到拒绝了。

同样,在管理工作中,为了有利于调动成员实现目标的积极性,应该将总目标或综合目标分解成若干个经过成员努力可以实现的子目标。而一旦实现了子目标,迈过了第一道“门槛”,通过积极引导,成员就会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然后逐步提高目标层次,成员便能最终达到预期目标。

另外,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提出一个大要求后再提出一个同类性质的小要求,这个小要求就有可能被人轻易地接受。这一现象与“进门槛”恰好相反,因而人们称其为“反进门槛效应”,也叫留面子技术。

“反进门槛效应”的产生与心理反差的错觉作用密不可分。大要求与小要求会引起心理反差。一般来说,要求之间的差距越大,其心理反差就越大,给人的错觉也越大。这正如鲁迅所说的,你要求在墙上开个窗户,大家都反对;如果你提出要扒开屋顶,大家就同意开窗户了。因为开窗子这个小要求与扒屋顶这个大要求相比差得很远,大家以为自己得了便宜,免除了扒屋顶的后遗症,便答应了开窗户的要求。

在运用留面子技术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要学会不露痕迹地使用留面子技术,要让对方处在无意识状态下。

其次,我们要学会合理的让步法。一般来说,让步越大,其效应越大。但是,一旦被人认为这种让步是虚假时,其信任程度就发生了变化,他对你的让步就不信任了,从而你不管提什么要求,他都会认为是高的。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它是指人们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突出这一晕轮或光环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