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百年清华给青少年讲述的人生智慧
19780000000033

第33章 心怀博大的人文情怀(2)

朱自清义务写校歌

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师、著名诗人和学者,然而,他一生的职业却是教师。他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他把自己一生的心血全都倾注在教育上了。在朱自清的众多著作中,有他撰写的五首校歌和四首清华大学年级歌。这些充分表达了他不同时期对莘莘学子的勉励之情,以及他对年青一代的殷切期望。

在清华任教期间,朱自清写了“清华大学第五毕业级级歌”、“清华大学第十级新生级歌”、“清华大学第八级毕业级歌”和“清华大学第九级级歌”。这四首级歌,虽不是校歌,但同样也表达了朱自清对学生的期望。写于1937年的第九级级歌,写得豪迈、深沉,道出了学子们的抗战心声:“莽莽平原,漠漠长天,举眼破碎河山。同学少年,同学少年,来挽既倒狂澜。去向民间,去向民间,国家元气在民间。莫怕艰难,莫怕熬煎,戮力同心全在咱。”这首歌词勉励同学们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抗战到底,也抒发了朱自清自己的心志。

点石成金:

朱自清用写校歌的方式表达了他发自肺腑的对下一代的真切关怀,一词一句都浸透着对学子们的良好的祝愿。的确,留给后人最有价值的东西往往不是物质上的富足,而是精神上的充实。物质只是一时的,精神却可永垂不朽。

与祖国死生甘愿同依

1985年,华罗庚这位在中国大地上生长起来的数学大师已身患心肌梗塞的重症,然而,他却怀着一颗“祖国中兴宏伟,死生甘愿同依”的心愿,继续勤奋地工作着。

6月,华罗庚应日本亚洲交流协会之约,率代表团赴日本访问、讲学。12日下午,在日本数学学会会长的陪同下,华罗庚走进了东京大学报告厅。他穿着崭新的西装,手持拐杖,神采奕奕地出现在听众面前,会场上爆出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华罗庚登上讲台,他先用中文讲,由翻译译成日语;后来讲到专门数学问题时,他征求了会议主席和听众们的意见改用英文讲。他流利的英语、洪亮的声音、精湛的论述,使人倾倒。会场上秩序井然,人们都为能亲自聆听到这位久负盛名的大数学家的演讲而感到快慰,不断地用掌声向他表示敬意。华罗庚也很兴奋,讲得满头大汗。他先把外衣脱了,接着领带也解掉了。原定45分钟的讲演,他在征得了大会主席的同意后,又继续侃侃而谈,一直讲了65分钟。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他坐了下来,说了一句人们没有听清的话,就突然“咕咚”一声从椅子上滑了下来,失去了知觉。

点石成金:

学术虽然不分国界,学者却有国别。一个有着强烈的荣誉感和爱国深情的学者不仅因为他卓越的学术成就而伟大,更因为他爱国的伟大情怀和高尚情操而令人尊敬。

明骂暗护

朱自清对青年学生一直都关怀备至。有一次,他系里的两个学生打架,一个是民主青年同盟的,一个是国民党三青团的。打架的原因当然是政治性的,两人都到老师面前告状。朱自清先生怕民主青年同盟的这位同学吃亏,背地里劝他让一点。吴晗在知道这件事情以后,便写信提出意见,请他要考虑政治上谁对谁不对。大概措辞的口气尖锐了一些,第二天,朱自清就跑到吴晗家里,非常认真严肃说明自己的用意:说了进步学生几句,目的是保护他免遭三青团的报复。事后,吴晗把这情况告诉了民青的同学,这个同学也很是感动。

点石成金:

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表面上不好听的话语中可能包含着对我们极其有益的东西。因此,我们要学会欣然接受他人尤其是师长的批评,并从中体会他们对我们的保护和关怀之情,吸取教训,学会做人。

季羡林笔下的清华园

季羡林1930年考入清华外文系,1934年毕业留德,在德国一住就是10年,直到1945年才回到北京。在清华国学大师陈寅恪推荐下,季羡林任教北大,创办东语系。但他惦念的还是清华,每逢沿着梁实秋笔下的那条古道回清华,心里总有说不出的快乐。他在《清华颂》里写道:“清华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每当严冬初过,春的信息在清华园要比别的地方来得早,阳光也比别的地方多;当青草从融化的雪地里探出头,我们就知道春天已悄悄来了。过不了多久,满园就开满繁花,形成花山花海。再一转眼,就听到满园蝉声,荷香飘溢。等到蝉声消失,荷花凋零,红叶又代替了红花。待到红叶落尽,白雪渐飘,满园就成了银妆玉塑,‘既然冬天到了,离春天还会远吗?’我们就盼望春天的来临。”

点石成金:

人类从大自然中来,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的一种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也只有在自然中,人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归宿和心灵的宁静。因此,我们切不要被繁忙的物质生活牵住了脚步,须要经常亲近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怪师出怪徒

“怪师”出“怪徒”,刘文典的弟子沈有鼎,时常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头发和胡子也总是邋邋遢遢的,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长衫,也不系扣子,一边走路,一边思索着微笑或喃喃自语,只要有人向他提问题,他就会拉着你讨论不休。他还经常出现在“西南联大”附近的茶馆或小饭馆里,随身提着一只小小的破旧箱子,里面装了书和零碎的钱,因为他常常请人喝茶来讨论问题,茶是请你喝了,但只有当他觉得你的意见有意思时,才肯让你吃他买的那碟花生或者瓜子。在“西南联大”,不管是哪一个系的教授开的课,只要他感兴趣,就会去旁听,有时还会站起来发问,甚至插嘴说你讲错了,常常搞得教授们下不来台,这也包括金岳霖。有一次金教授提到一本新出版的数理逻辑专著,沈有鼎从容站起来说:“这本书你是读不懂的。”金先生悄悄坐下,却不以为忤逆。

点石成金:

当我们说一个人“怪”时往往是指他不按照规则出牌,总是游离在社会常规之外,让人难以接受。其实不然,有些很“怪”的人恰恰是十分有个性、有棱有角的人,他的“怪”也许正源于他独特的思想和性格中的真诚而坦率。了解到了这些,我们就应该去理解并尊重那些我们的生活中所谓的“怪人”。

智慧拓展:

一、联系现实

你偏科吗?

1.想一想,自己在学习中是否有偏科现象?

2.如果你有一门功课较差,仔细考虑一下,找出这门功课薄弱的原因。

3.思考一下,制订一个合理的计划,将自己的弱项尽快地补充起来。

二、美文欣赏

忆清华(节选)

梁实秋

工字厅在河之南,科学馆之背后,乃园中最早之建筑,作工字形,故名。房屋宽敞,几净窗明,为招待宾客之处,平素学生亦可借用开会。工字厅的后门外有一小小的荷花池,池后是一道矮矮的土山,山上草木蓊郁。凡是纯中国式的庭园风景,有水必有山,因为挖地作池,积土为山,乃自然的便利。有昆明湖则必安有万寿山,不过其规模较大而已。清华的荷花池,规模小而景色佳,厅后对联一副颇为精彩——

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

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横额是“水木清华”四个大字。联语原为广陵驾鹤楼杏轩沈广文之作,此为祁隽藻所书。祁隽藻是嘉庆进士、大学士。所谓“仙居”未免夸张,不过在一片西式建筑之中保留了这样一块纯中国式的环境,的确别有风味。英国诗人华次渥兹说,人在情感受了挫沮的时候,自然景物会有疗伤的作用。我在清华最后两年,时常于课余之暇,陟小山,披荆棘,巡游池畔一周,不知消磨了多少黄昏。闻一多临去清华时用水彩画了一幅“荷花池畔”赠我。我写了一首白话新诗“荷花池畔”刊在《创造季刊》上,不知是郭沫若还是成仿吾还给我改了两个字。

思考:找到《苏州园林》一文,进行比较阅读。然后,谈谈你对中国式庭院建筑的认识。

三、集体讨论

中心议题:对于“和谐”的理解

我国正在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而和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季羡林先生认为:“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时至今天,我们又提出和谐这一伟大的概念,这是我们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一个伟大的礼物,希望全世界能够接受我们这个‘和谐’的概念,那么,我们这个地球村就可以安静许多。”

那么,你是怎样理解“和谐”的呢?找到几个同学或朋友,在一起讨论对“和谐”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