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初,朱自清在上海、江浙一带教书时,认识了一批真正称得上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如叶圣陶、郑振铎、夏丏尊等。他们都是江浙人,有着江浙知识分子特有的理性和宽容。像朱自清一样,他们都是新文学的热心鼓吹者,写得一手漂亮的白话散文。他们接受过“五四”新文化的洗礼,但传统文化的根基也很深,无论对中西之学,都采取平和的一视同仁态度。大概都不曾出洋留学,因此与土地的关系比较密切,他们身上没有一般自由知识分子的那种精英气,而是多了一股源于本土的平民气息。他们体现出来的人格更是一种传统儒家的君子人格,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自然和谐、个性气质的恬淡平易、人格建树的稳定完美”。
朱自清无论从文化个性还是精神气质来说,都与叶圣陶等人十分默契,他与他们几乎是一见如故,并成为终身的挚友,而且在风云变幻的几十年的岁月中,始终保持着差不多同步的人生轨迹。
点石成金:
茫茫人海,找一个朋友容易,获得一个知己却很难。知己是和我们同心合契、共创奇迹的那个人;知己是同我们和谐相处、分享成果的那个人。常言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己是生命的另一半,是人生项圈上那颗最耀眼的钻石。
良师益友情可贵
王国维和罗振玉都是举世公认的国学大师,但在一开始,罗振玉发现王国维却完全出于一次偶然。
1896年,罗振玉在上海组创学农社并设立农报馆,编辑出版《农学报》,需要聘用翻译人员,以便把欧美及日本的农科书籍和农学书报介绍到中国来,于是于1898年6月以私人资本在上海新马路梅福里开设东文学社。
据罗振玉的外孙刘蕙孙讲,戊戌年正月初二,罗到《时务报》馆给馆主汪康年拜年,进门以后,一看没人,于是便一直走到楼上,见一小房间里有个人,桌上放一包花生米,摊着一本书自己倒酒自己喝,不觉有点奇怪。进房一看,其人读的是《文选·两都赋》,喝的是绍兴酒。便觉得有些奇怪,于是便进来问询,那人立刻站起来并让他坐,原来是《时务报》校对员海宁人王静安(王国维字静安),两人便坐着聊了起来,觉得此人才华和学术修养都不凡。然后又看到他为其友撰题的扇面上有咏史绝句,其末句为“千秋壮观君知否,墨海西头望大秦”,乃“大异之”,认为他确有过人之才,于是劝他入东文学社,并说王国维有秀才功名,可以直接进入师范班。又说,他身为公学监督,愿助一臂之力。王问:“我靠什么生活?”罗于是问清楚了每月工资30元,遂说:“你去读书也可以,我在《农学报》馆给你挂个名,闲时写写文章即可,月薪40元,则家用及本人生活都可以维持了。”王于是到东文学社学习。那年王国维才22岁,他后来能够成为大学者,跨进东文学社门槛这一步,实在是一个关键的契机。王国维非常感激,当年曾写诗以“匠石”隐喻罗振玉:“匠石忽顾视,谓与凡材殊。”
1911年11月,两人一起东渡。在这之前,王国维的兴趣本来在西方哲学,到这时忽然转向了国学。据刘蕙孙回忆,这也是罗振玉力劝王国维的结果。
点石成金:
良师益友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看似平凡普通,却在你的生命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们向你传授知识和智慧,锻造你的人格,帮你指点错误,教给你方法,为你指引方向,使你进步得更快,这对你而言是一股很大的力量。
月是故乡明
漫长的岁月中,季羡林总是牵挂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对故乡的思念从未停止过。当年他留学刚到德国哥廷根不久。一天,他在日记里写道:“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甚至想得不能忍耐。”他在1989年11月写的《月是故乡明》一篇散文中,用在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环境下看到的月亮,同故乡的月亮做了比较,他说:“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他在《人间第一爱》这篇短文中写道:“我一生走遍了大半个地球,不管到了什么地方,只要想到我那可怜的母亲,眼泪便立即潸潸涌出。一直到了今天,还常有夜里梦见母亲哭着醒来的情况。”其实,故乡里的一草一木,小时候认识的每一个人和知道的每一件事,他都忘不掉,这些经常出现在他的梦中和他所写的优美散文中。
季先生真诚地关心着自己的故乡。他对故乡的穷困忧心如焚,他也对故乡的每一点进步和每一件美好的事物由衷地赞美。他知道,建国以前故乡是山东省最穷的一个县中的最穷的小村,这种状况即使到了70年代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他曾经说过:“一想到自己的家乡的穷困,一想到中国农民之多之穷,我就忧从中来,想不出什么办法,让他们很快地富裕起来。我为此不知经历了多少不眠之夜。”他经常向见到的临清人打听故乡的收成情况。他看见天旱就为故乡人民着急,听见下雨就充满欢喜,他说:“我是乞借春雨护禾苗。”季先生就是这样,时时刻刻关心着家乡的收成,日日夜夜企盼着故乡人民尽快富裕起来。
1982年9月,季先生回到了故乡。当他看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的故乡人民“陡然富了起来”,“浓烈的幸福之感油然传遍了全身”,他情不自禁地写道,“我觉得自己的家乡从来没有这样可爱过。”
他总结说,这次回故乡,“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所见所闻,触目快意。”
点石成金:
所谓“月是故乡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非常柔软的地方,在那里珍藏着一份浓浓的乡情。不管我们身在何方,内心始终都有一扇窗永远向着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敞开,我们的身上也会带着故乡给我们打下的深深的烙印。是的,无论身在何方,我们永远无法割舍那份对故乡的思念。
闻一多的七子之歌
1925年5月闻一多踏上回国的旅程。轮船驶进吴淞口后,望着祖国初夏的满目苍翠,闻一多突然脱下西装上衣解下领带扔到江里,然后走进他的“如花的祖国”。然而20世纪20年代的祖国向诗人展示的不是鲜花遍地,而是山河破碎、哀鸿遍野。
他正赶上伟大的“五卅”爱国反帝运动的高潮。闻一多将原本为留美同仁所办《大江》杂志上的《七子之歌》等诗篇提前发表在《现代评论》上,并有跋语写道:“这是许多年来到国外旅行因受尽帝国主义霸气而喊出的不平的呼声”,希望“在同胞中激起一些敌忾,把激昂的民气变得更加激昂”。《七子之歌》将七块被帝国主义掠去的土地比喻成失去母亲的儿子。“澳门”即是第一首。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母亲啊/请叫儿一声乳名: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七子之歌》所饱含的悲愤、孤苦、企盼之情,至今仍是那样感人肺腑、撼人心魄。在澳门回归之际,仍如当年一样拨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弦。
点石成金:
爱国是最起码的道德,也是最高尚的情操。只有爱国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但是,爱国不是一种空洞的语言表达,它需要用行动来贯彻,也许你现在还不能为祖国做出大的贡献,但你现在的知识和能力积累都会为将来的“大贡献”打下基础,从这个角度讲,完善自我也是爱国的一种表现。
智慧拓展:
一、方法导航
1.在生活中,向良师益友学习,应当掌握以下一些要诀:
(1)说话行事都要谦虚一点,对于老师或朋友提出的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反驳,经过理性思考之后再下结论。
(2)态度要诚恳、认真,不要给人“只是随便问问”的感觉,最好能做笔记。
(3)及时对他们的帮助表示感谢,为人礼貌才会给人留下好印象。
2.使朋友喜欢你的六条原则
(1)对朋友真诚地感兴趣。
(2)经常保持微笑。
(3)记住每一个朋友的名字。对朋友来说,这是任何语言中最甜蜜、最重要的声音。
(4)做一个好听众。
(5)谈论朋友感兴趣的话题。
(6)同对方谈论他自己,用一种诚恳的方式进行。
二、美文欣赏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
你是,鲜艳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四月天。
思考:你认为这首诗的风格是怎样的?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进行比较阅读。
三、名人故事
罗曼·罗兰的良师益友
罗曼·罗兰22岁时,总觉得自己富有文学艺术的素质,倾向于选择文学作为自己的事业,可是照世俗的理解,文学事业又有什么用处呢?于是他决定给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写封信,寻求指点。
在写这封信时,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做好了收不到回信的准备,没想到几个星期以后,他收到了托尔斯泰长达38页的亲笔回信。在信中,托尔斯泰向这位从未谋面的异国青年,谈了选择个人道路的原则。他热情地鼓舞罗兰,指出:“搞文学艺术,非要明确为人类不可!不要说谎,不要害怕真理。”罗兰感到这封信像一扇开向无穷宇宙的门,使他受到了一种生活的启示。
这封信使罗曼·罗兰下定决心从事文学事业,后来,他终于成为世界著名作家,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思考: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发?在现实中,你有十分仰慕的名人吗?如果有,尝试着仿效罗曼·罗兰的做法,虚心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