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百年清华给青少年讲述的人生智慧
19780000000023

第23章 治出自己的处世哲学(1)

与人相处是一种基本的能力,一个人,如果连与他人的关系都处理不好,很难想象他会将事情做得完美无缺。“人情世故”四字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不是简单的圆滑处世,不是假意的虚伪逢迎,不是单纯地屈服于现实,而是真正懂得生活的意义,安详地走完自己的人生。

人不可貌相

常言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句话好像特别是为刘叔雅先生而设的。

刘先生的一位学生幼时读《新青年》,看见刘先生清新美丽的文笔,绵密新颖的思想,便幻想作者必定是一位风流倜傥、才气纵横的“摩登”少年。他后来又从书铺里看到刘先生的大作《淮南鸿烈集解》,读一读卷首古气磅礴的自序,再翻一翻书中考据精严的释文,才又悟到作者必定是一位架高鼻梁眼镜、御阔袖长袍而状貌奇伟的古老先生。因为有这一种观念在脑子里,所以考入清华那年,大一国文不选杨遇夫先生,不选俞平伯先生,也不选朱自清先生,而选了这位善解文字给人种种不同印象的刘叔雅先生。

但当第一次看见刘先生时,这种矛盾无稽幻想,一下子就逃走得了无踪影了。那日国文班快要上课的时候,他坐在三院七号教室里,一心想亲近这位渴慕多年的学术界名流的风采。可是铃声响后,走进来的却是一位憔悴得可怕的人物。四角式的平头罩上寸把长的黑发,瘦削的脸孔安着一对没有精神的眼睛,两颧高耸,双颊深陷;长头高如望空之孤鹤,肌肤瘦黄似辟谷老头,中等的身材羸瘠得虽尚不至于骨子在里边打架,但背上两块高耸着的肩骨却大有接触的可能。状貌如此,声音呢?不听也就罢了,一听时真叫人连打几个寒战。既尖锐兮又无力,初如饥鼠终类寒猿。不过,虽说刘先生外貌不怎么动人,然而学问却广博精深,性情却热烈诚挚。刘先生是国内有名的学者,这是谁都知道的。当他教学生《圆圆曲》、《万古愁》两篇文章时,把明末清初的事迹如数家珍般地一一说给学生们听,并且在黑板上列举了许多典故。

点石成金:

如果刘先生的这位学生先见到了先生本人,可能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先生会写出或清丽、或缜密的文章来,这是因为人们往往会犯“以貌取人”的错误。其实,文品与人品未必一致,外表和内心也可能有很大差异,所以,看人不能只看表面,应该通过长时间的接触,从其言行举止和思想观念等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热心肠的钱钟书

其实,做学问的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古板、孤僻,他们很多人都有着火热的心肠。钱钟书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位曾经陪护过钱钟书的护士在回忆起钱钟书时满怀感动。

每当回忆起照顾钱先生的日子,这位阿姨总是深情地说:“他心肠好,脾气也好,从不在我面前说半句重话。你想想,像干我这个的,有啥地位呀,可他跟我说话时,极客气,十分尊重人,生怕刺伤你。即使疼得要命,他也忍着,生怕影响到我休息。不像有些人,有一点疼就不得了,能把好几个人支使得团团转……”

有一次,钱钟书家里人送葡萄来病房。陪护阿姨洗了一部分喂他,他一边吃一边看着碗。吃了一小部分后,说什么他都不肯再吃。阿姨说:“你吃啊,还有这么多。”原来他不肯再吃,是想留下一些让阿姨吃,让她也尝尝鲜。阿姨说没洗的还有好多,他才“哦”了一声,再开始吃。后来,每次不管吃什么,他都这样。

一天,钱先生闭着眼睛躺在病床上。阿姨以为他睡着了,就和进来查房的护士小声地聊了一会儿。护士问阿姨为什么从外地来北京的医院当护工,阿姨说家里穷,正在盖房子,需要钱。当时,在北京做医院陪护的,一个月最多只挣五六百块钱。

当天下午,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来医院。钱先生忽然问她要钱,他说:“我要3000块钱!你给我带3000块钱来!”杨绛觉得有些奇怪,便问道:“你躺医院里,要钱干吗?”钱先生顿了顿,忽然用家乡话与杨绛说起话来。陪护阿姨当时在场,由于听不懂他们说的家乡话,所以没在意他们说钱的事。

第二天,杨绛再来医院时,拿了3000块钱给阿姨。阿姨惊奇地问:“干吗给我钱?”杨绛指了指钱先生笑道:“他听说你家在盖房子,怕你缺钱,叫我拿来给你的。”

阿姨叙述这件事时,一脸感激地说:“哎呀,我当时都不知说什么好,他是那样有心的一个人!我知道他们不会叫我还钱的。钱先生去世后,杨先生又另外给了我4万块钱。他女儿也极好,平时怕我为省钱不吃饭,每次来都大袋大袋地带许多食品来,都是在大商场买的。她说外面卖的怕不干净。可惜她那么早去世了……”

点石成金:

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关怀和友爱,但又常常因为种种的原因而不去首先给予别人关怀和爱,这不是聪明人的做法。因为爱是相互的,正是由于钱钟书先生对陪护阿姨好,阿姨才会真心地感激和爱戴他,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也一样,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去对待别人。

化干戈为玉帛

叶公超在北大、清华当教授时,年轻气盛,一副绅士派头。他一直教西洋文学,吴晗、钱钟书、王辛笛、季羡林、常风、赵萝蕤等,他都教过。叶公超上课“很少早退,却经常迟到”,有时竟达15分钟之多。有一回,叶公超又迟到了,调皮的学生们就悄悄地与他捉起了迷藏,他们从教室两侧的楼梯偷偷溜走了,制造不上课的假象。叶公超进了教室后,明白了,但是也见怪不怪。等同学们都聚齐时,他便以自嘲式的口吻调侃学生:“我上趟上课来得不慢,你们却走得更快。”他是绝对的自由主义者,教学原则是熏陶,他把教室当作师生切磋学术的场所。“要来便来,不来不勉强”。因为他的课有魅力,来的人总是相当地多。

叶公超在某校任教时,他家的隔壁住着一家美国人。那家有个10来岁的小男孩,非常顽皮,经常翻过墙来骚扰叶公超的正常生活;有时候还搞个恶作剧,令人防不胜防。叶公超不胜其烦,多次出来制止这个小家伙。但小男孩非但不听,反而恶语相向。于是一大一小就对骂起来,说的都是美国脏话。一次,两人正骂得不亦乐乎时,小男孩的父亲听到声音赶了出来。正巧听到叶公超正在厉声大骂:“I′llcrownyouwithapotofshit!”(我要把一桶粪便浇在你的头上!)那位家长慢步走了过来,并没有发作,而是问叶公超:“你这一句话是从哪里学来的?我有好久好久没有听见过这样的话了。你使得我想起我的家乡。”叶公超是在美国读完中学才进大学的,所以美国孩子们骂人的话他都学会了。他曾说过,学一种语言,—定要把整套的咒骂人的话学会,才算彻底。就是他这一句“大粪浇头”的脏话,使得邻居和他从此成了朋友。

点石成金:

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一些摩擦和磕磕碰碰,当冲突发生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用谩骂或者武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心平气和地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用一个微笑去化解一段恩怨总比用武力去制造一场战争要好得多。

言传身教

1936年2月29日夜,数千名军警闯入清华校园,按黑名单大肆搜捕学生。但名单上的学生领袖很显然已经被师生掩护起来,军警一个也没抓到,只抓走了数十名无辜的同学。部分同学怀疑军警手中的名单是教务长潘光旦提供的。军警撤出清华园不久,一群学生在科学馆门前围住了他。

一名同学激动地问他:“名单是谁送给军警的?”潘先生情急之下难以辩白,竟说不出话来。愤怒的学生夺下他的拐杖,狠狠地扔在地上。潘先生用一条腿边站边跳以保持平衡。二年级的林从敏与方锯成还比较冷静,从左右赶紧扶住了他,拾起拐杖。部分同学仍怒不可遏地围在旁边呼喊,但并没有动手殴打。

梅校长闻讯匆匆赶来,看见潘先生衣冠不整,头发凌乱,还在勉强笑着,忙扶着潘先生站到礼堂台阶上。梅校长一身灰色长袍,立在潘先生身旁,面对几百名同学,有半分钟一言不发,显然是在尽量抑制他的愤怒。

人群中呼喊推打的同学一见校长的脸色,都安静了下来。终于,梅校长缓缓地说:“在清华竟出现这样野蛮的行为,我万分痛心,你们一定要发泄闷气的话,来打我校长好了。我以校长的身份来处理这件事,自然有公平的办法。”同学们自知行动过分,都一言不发,默默地望着梅校长扶着蹒跚的潘先生走进科学馆。

点石成金:

梅校长用自身的行动教会了学生们一个道理:无论遇到什么情况,自己必须保持冷静,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冤枉别人,更不能在没有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做出某些野蛮的举动。这是做人的一个基本道理,不要盲目冲动,冲动容易暴躁伤身体,更容易伤害他人、制造遗憾和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