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百年清华给青少年讲述的人生智慧
19780000000022

第22章 倾听心灵深处的声音(2)

成了名人的张保发还是那个诚实而淳朴的“小桥师傅”。连续3年的暑假,张保发都踊跃参加清华大学举办的义务修车活动。每年免费为来自贫困地区的100名清华学子免费修车。到现在为止,他已免费修了300多辆自行车。

张保发的女儿以爸爸的修车经历写了一篇声情并茂的作文,在其所在学校引起了强烈反响。

“我只有初中文化,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以我的诚实劳动来供孩子上学,最好也让孩子走进神圣的清华园。”信阳人张保发憨厚地憧憬着未来。

点石成金:

一个人能否得到他人的尊重,并不取决于其能力的大小和职位的高低,真诚、朴实、为他人着想、踏实做事的人必会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认可。生活中,对于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比如售票员、食堂的打饭师傅、修理工等人员,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尊重,否则,我们自己就会失去作为社会文明人的基本素质,终有一天也会受到他人的歧视。

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清华文学院院长冯友兰与逻辑学家金岳霖同岁。1983年,两位老先生在做88岁“米寿”(米字拆开是八十八)时,冯友兰写了两副对联,一副给自己,一副送金岳霖。给自己的一副是:“何止于米,相期以茶;胸怀四化,意寄三松。”意思是不能止于“米寿”,期望能活到“茶寿”(茶寿:是108岁,“茶”字上面“艹”是二十,下面也可拆为八十八),为国家四化的实现而努力,意寄陶渊明抚松而徘徊的境界,并不计较现实的得失,意境很高远。给金岳霖的对联是:“何止于米,相期以茶;论高白马,道超青牛。”前两句同,后两句是对金岳霖逻辑和论道方面的赞叹:论辩比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要高,论道超过骑着青牛的老子。这体现出他对金岳霖评价很高。可惜不久金岳霖就去世了,没有能“相期以茶”,冯友兰自己也没能“相期以茶”,离“茶寿”还差13年。

点石成金:

“何止于米、相期以茶”这八个字巧妙地表达了冯老对于生命存在的乐观心态和面对死亡的平和与从容。“死亡”是生命中的必经过程,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也无需回避的。人的整个生命应该如泰戈尔的一句诗:“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对于过去写的东西,我并不感兴趣

“对于过去写过的东西,我并不感兴趣。”

这是整整二十年前,钱钟书先生会晤香港《当代中国作家风貌》编者彦火先生谈及编纂文集时,明确给出的答复。这也是一代学术大家淡泊名利的典型例子。直到生命的最后,他对集中出版旧著的看法,始终没有改变,新版《钱钟书集》代序可以为证,他的夫人杨绛先生在序言,亦即《钱钟书对〈钱钟书集〉的态度》一文中,再次申明钱钟书的意见:

他不愿意出《全集》,认为自己的作品不值得全部收录。他也不愿意出《选集》,甚至压根儿不愿意出《集》,因为他的作品各式各样,糅合不到一起。作品一一出版就行了,何必再多事出什么《集》。

钱钟书从来没有以大师自居;他从不愿跻身于大师之列;他不开宗立派,不传授弟子;他绝不号召对他作品进行研究,也不喜欢别人为他号召,因为他认为严肃认真的研究是不用号召的。《钱钟书集》不是他的一家之言。《谈艺录》和《管锥编》是他的读书心得,供会心的读者阅读欣赏。他偶尔听到入耳的称许,会惊喜又惊奇。《七缀集》文字比较明白易懂,也同样不是普及性读物。他酷爱诗。我国的旧体诗之外,西洋德、意、英、法原文诗他熟读的也不少,诗的意境他是深有领会的。所以他评价自己的《诗存》只是恰如其分。他对自己的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以及散文等创作,都不大满意。尽管电视剧《围城》给原作赢得了广泛的读者,但他对这部小说却不大满意。他的早年作品唤不起他多大的兴趣。“小时候干的营生”会使他“骇且笑”,不过也并不认为见不得人。谁都有个成长的过程,而且,清一色的性格其实并不多见。钱钟书常说自己是“一束矛盾”。《钱钟书集》的作品不是格调一致的,只不过同出钱钟书笔下而已。

钱钟书六十年前曾说,他志气不大,但愿竭尽毕生精力,做做学问。六十年来,他就写了几本书。《钱钟书集》收录了他的主要作品。若照他自己说的“志气不大”,《钱钟书集》只能是菲薄的奉献。希望他毕生的虚心和努力,能得到尊重。

点石成金:

光辉的历史固然能够为人带来名利双收的美事,但同时它也更容易成为一种负担。因为,肤浅和短视的人会心甘情愿地为过去的成就和声名所累,从此“飘浮”起来,停滞不前。钱钟书先生则不然,他对过去的成就能冷眼相待,不断进行自我否定,这种“放得下”的心态让他一直不骄不躁、沉稳踏实地走向了学术的巅峰。

做个真正的精神贵族

《我们仨》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钱钟书家庭的三名成员都是那种“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们享受的是其乐融融的亲情,品尝的是比美酒更香醇的好书。他们生活的高品质完全在于精神方面,而在物质方面,却是极其简朴的。钱先生曾告诉我这样一件趣事:一天,某种“消费杂志”的一位记者来约稿,虽婉言谢绝仍不肯罢休,后来那位记者低头一看,忽然起身告辞了。钱先生笑着说:“大概他看见我布鞋上有个破洞,不像是个高消费者吧,呵呵。”多年来,他们省下的钱都拿来帮助有困难的同事和晚辈,钱先生逝世后,杨先生按照他俩早已商定的办法,把一生的积蓄都捐给他们的母校清华大学,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不使国家英才被无情地埋没。两位先生在“大节”方面更是无愧,数十年来两位先生始终“修辞立其诚”,绝不做违背自己尊严和良知的事。

点石成金:

物质上的财富并不是最可宝贵的,因为有形的东西终会归于尘土,所谓“钱财乃身外之物”,物质上的丰裕填补不了灵魂的空虚和心灵的贫乏。只有读书、助人、情感、美好的生命体验等等精神财富不会随时光流走,成为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幸福源泉。

不与伟人合影的周培源

清华教授周培源先生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懂得相对论的人,他曾在爱因斯坦身边学习和工作过,但是他竟然没有一张和爱因斯坦的合影,虽然仅有的一张中国人为爱因斯坦拍摄的照片就是他拍摄的。

1936年,周培源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工作,参加了爱因斯坦亲自主持的研讨班。一年中,周培源亲自聆听爱因斯坦的教诲,和他一起探讨学术问题,这对他以后的相对论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临回国时,周培源到爱因斯坦家中话别,怀着崇敬的心情为爱因斯坦拍摄了一幅在书房中的照片,作为留念。

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逝世,《人民日报》第一次发表了这张照片。周培源的女儿如玲问父亲当时为什么不跟爱因斯坦合影留念。周培源回答道:“他是这么伟大的人,我怎么可以随便和他照相呢?”

周培源非常崇敬周恩来总理,而且他在工作生活中有许多机会接近周总理,但是他从来没有单独和总理拍过生活照。他说他不愿意耽误总理的宝贵时间。

点石成金: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榜样、偶像和崇敬的人,但是不同的人对于此问题的处理方式却不一样。有的人煞费苦心地寻找机会与之见面、合影,查找他们的资料、寻求各种秘闻,这样做就难免落入俗套甚至流于一种低级趣味。而周培源先生则不同,他将对爱因斯坦和周总理的崇敬之情深藏于心底,“不与伟人合影”不仅是对伟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独立人格的尊重。这样的人,即使站在太阳的旁边也依然能散发出自己光芒。

超脱于金钱之外的季羡林

季羡林一直都是一个超脱于金钱与物质之外的人,一位曾与季先生有过合作经历的编辑就对季羡林的高尚人格有真实的感触:

这位编辑当时去拜访季羡林老先生就是为了《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的出版一事。这份沉埋半个世纪的文稿是先生认真保存多年、主动提供给《清华文丛》的。作为《清华文丛》的负责人,拿到如此珍贵的历史文献,真是大喜过望,但又不免有一点小小的顾虑,因为当时正有一份吴宓先生的讲义手稿,明知在某人手里,但是这个人就是不肯拿出来,私下里说:希望讲个“价钱”。那“价钱”之高,是令人望而却步的。将他人的文稿掠为己有,还自诩为“保存有功”,并且索要高价,这样的事在90年代已不稀奇。前车之鉴使这位编辑不得不小心地问中介人孙敦恒教授,要不要对季先生有一点“表示”?孙果断地说:“不用。你的‘表示’,季先生是绝不会接受的。”事实果然如此,而且出乎意料的是,先生在为本书写的跋中竟然对我表示感谢!同为“学者”,那位将吴宓文稿据为己有并以此来索取高价,与先生的境界相距何止十万八千里!

拜访的那一天,正好是冬天。由于气喘病,先生几乎足不出户。当这位编辑走进先生那堆满书籍、几无立足之地的小房间时,房间内的摆设与先生自己、家人穿着的朴素令他吃惊。说老实话,有点寒碜。这位编辑记起了先生自传中讲到了自幼“家贫”的话。上大学一开始是想学经济的,但终于选择了文学。搞文学,也有致富的办法,但先生毅然摒绝。争名夺利的任何场合,先生绝对退避三舍,直到晚年仍以清贫自守。

点石成金:

正如《论语》中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靠卑鄙的手段或不正当的方式得来的金钱,不仅是人的一种耻辱,也必定会招来灾祸。季先生的清贫自守提醒我们重新审视金钱的意义,与高尚的人格、坦然的心境、安静美好的生活相比,金钱是微不足道的。

智慧拓展:

一、方法导航

我们应该怎样崇拜“偶像”?

1.选对崇拜的对象,即你所崇拜的对象身上一定要有一些可供你学习和参考的积极的东西,摒弃追星似的盲目狂热,选择榜样似的理性对待和学习。

2.利用对伟人的崇拜提升自己。让被崇拜人物的高尚品德、创业意志和进取精神影响和感染我们,启示我们该如何对待生活、对待学习、对待未来,以及对待成功与挫折。

3.多学习名人的传记、著作、格言,寻找成功者的足迹;找机会与英雄人物、科学家、艺术家与企业家见面,和他们对话,从中受到感染和吸取力量;在崇拜的同时,让理想和信念在心灵深处萌发扎根。

4.崇拜某人,就要努力超过此人。克服可望而不可即的怯懦心理,在崇拜中激励自己。

二、美文欣赏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讨论:你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你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够怎样度过?与同学们进行讨论。

三、推荐书目

杨绛作品:《洗澡》、《我们仨》、《隐身衣》、《读书苦乐》、《干校六记》。

四、集体讨论

零用钱该怎样花?

举出如下一些青少年消费事例,大家讨论他们做得怎么样?为什么?

1.小雨用自己的零花钱购买了文具,请老师帮忙寄给灾区的同学。

2.阿丽快过生日了,好朋友温新用自己攒的零用钱给她买了一个音乐盒,当做生日礼物送给她。

3.小磊用自己攒的零花钱请王欣到麦当劳吃了一顿。

4.小力是个读书迷,他用自己积攒的零花钱购买了自己喜欢的书籍。

5.于洋酷爱搞发明制作,他用自己的零花钱购买了自己所需的材料。

6.阿振是个游戏机迷,只要有了零花钱,放学后他准往游戏厅跑。

7.小强终于攒够了钱,购买了羡慕已久的、和刘云一样的运动鞋,心里非常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