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人生运势500问2
19777400000004

第4章 择吉(3)

由于正月里不能剃头,人们为了尊重习俗,就会自然避开。继而就产生了另一种说法,二月二理发是一年初始时期最佳的理发日子,即“二月二龙抬头”,去掉旧发,抬头挺胸。二月二这天理发真的能给人带来好运吗?这仅仅是习俗而已,与人的运势和命格变化没有关系。人们为了讨个吉利,才选择这一天剃头。久而久之,人人都如此去做。

二月二为什么要爆玉米花

古代民间有一种习俗,二月二的时候要爆玉米花,讨个好彩头。这个习俗同样具有典故。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以后,玉皇大帝非常不高兴,认为民间怎么可以让女性统治天下。为了惩罚人间,于是玉帝下令三年内不许降雨,让百姓干旱而死。但是,司掌天河的龙王不忍看到民不聊生的惨状,于是偷偷降了一场大雨,令天下再次得到滋润。玉帝得知这个情况,怒不可遏,就将天河龙王打下天宫,镇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并立了一块碑,上面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百姓感念天河龙王的恩惠,为了将他救出,于是天下黎民一起去找开花的金豆,但是一直无所获。后来某一次农历二月初二,人们在院中凉晒玉米种,准备春播之用。但见玉米种子如同金豆,便想起可以用玉米代替金子,将玉米爆成花就可以了。于是人们便把玉米放进锅里炒起来,待玉米被炒得开了花,果然如花朵一般。人们欣喜若狂,于是便在院中设案焚香,供上“开花金豆”让玉帝看见。龙王知道是百姓救他,便对玉帝请求说:“金豆开花了,玉帝您可以放了我吧。”玉帝见状,无话可说,只有放了龙王继续管理天河。此后龙王经常施云布雨,滋润天下。农历二月二爆玉米花的习俗也流传下来。每年到了这个时候,人们都会一边爆米花,一遍祈求上天保佑,来年能得好丰收。

三月初三是什么日子

上巳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但实际上春秋时期已经成为普及的节日。其中,“祓除畔浴”活动是上巳节必做的事情,即到河中沐浴,以示驱除过去一年的病害,使未来一年不得疾病和瘟疫。除了沐浴,人们在这天还会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用以驱除蚂蚁、潮虫等虫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蛀;妇女把莽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驱除头风。

为什么清明节要“插柳”

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所以,清明节插柳以驱鬼辟邪。人们受到佛教观世音菩萨持柳观念的影响,认为柳木是能够辟邪的一种神圣物品,称之为“鬼怖木”。为了防止鬼害,世人将柳倒插在门上,或者戴在头发里驱鬼魔。

插柳除了有驱鬼的含义之外,在一些地区还将插柳作为纪年华的方法,用以冠礼,表示少年步入成年。这种习俗是古代“寒食节”遗留下来的习惯,并不是特别普及。

为什么说端午节是祛疫求安康的日子

农历五月初五为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民俗将之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五、夏节、天中节、浴兰节、屈原日、诗人节等。

我们所熟知的端午节活动是吃粽子,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赛龙舟,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带香包,炒五毒,贴符,放黄烟子,等等。除了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以外,其他活动多是以辟邪驱五毒为根源而产生的活动,所以有人说端午节是一个祛疫求安康的节日。

所谓五毒,指蟾蜍、蝎子、蜘蛛、蛇、蜈蚣五种毒虫。由于端午节这个时间段天气闷热,瘟疫流行,又是五毒虫频繁出没的时节,容易咬伤人的身体,所以人们贴符咒、喝雄黄酒、熏草药的目的就是驱除虫害和疾病。因此,一些地区出现了“炒五毒”活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地区以辣椒、葱、姜、蒜、香菜作为“炒五毒”的菜品。而江苏中部以韭菜、茭草(或金针菜)、木耳、银鱼、虾米等作为“炒五毒”的菜品。虽然菜品选择不同,都是以口味或者形状来预示着消灭五毒。

从端午节的其他活动中,特别是饰品的佩戴,也能看出端午节是祛疫求安康的节日。例如妇女的头上佩戴“豆娘”,身上带着“健人”。所谓豆娘头饰,形状各有不同,源于古代的步摇,有的像艾叶,有的做成仙佛的模样,有的是鸟、虫、鱼、百兽,有的是花类。而健人是旧时江浙一带端五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有的上面配上钟、铃、缨及蒜、粽子等形状的饰物。

端午节戴香包,戴五色线,已经是约定俗成的民俗习惯。五色线是以五种颜色的线穿拧起来戴在颈、手、脚上,又名“长命缕”、“百索”。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最早香囊内放的是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用以驱虫、辟邪,因为味道不好闻,所以改用驱虫的草药,包含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等药物。香囊佩在胸前,香气扑鼻,既能起到祛病的作用,又能增加美观。

除了这些之外,一些地区的人家用艾草编剪而成虎形,或剪彩纸为虎形,粘以艾叶,佩戴在头发上或者身畔,用作辟邪之物。有些地方的人在端午节时在小孩的额头抹上雄黄,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驱毒,二借猛虎镇邪。

在闽南、台湾等地,将端午节正午的水称为“午时水”,认为其具有祛病驱疫的效用。人们将正午的饮用水来擦拭身体,据说能袪除百病。

为何说七夕是祈祷福禄寿喜的节日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传统节日七夕节,这一天月、日皆为七,于是也叫重七。过这个节日的主要是少女,节日活动以乞巧为主,所以又被称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这一天,妇女们涂脂抹粉,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祈求上天降下好姻缘。整个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彰显女人的贤良淑德和多才多艺。

“七夕节”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即对牛郎星、织女星的一种认识和美好设想。它也源于人们对时间的崇拜。古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成时间概念,而“七”同“期”因、音同,固有一星期之说。“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初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再者,“七”与“妻”同音,所以由“七”自然能联想到女性。

其实七夕不只跟女人的婚姻爱情有关,虽说七夕被称为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但事实上它的内容包含广阔,其中所做的活动不只是祈祷福禄寿喜的,我们从七夕的习俗活动就可以看出。

一般的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吃巧果、拜织女等活动,都是女性对爱情和婚姻的美好祝愿。而供奉“磨喝乐”的目的在于祈求全家团圆。磨喝乐是一个小孩的形象,相传是释迦牟尼的儿子。七夕供奉磨喝乐时,参与者宜男宜女。人们之所以要拜这种宗教色彩浓厚的神像,是有一定原因的。当代学者王今栋在《“磨喝乐”考》中说:“人们把善良美丽的牛郎织女的相会,看做是一次幸福的会见,就像释迦成佛后回宫说法一样……人们在牛郎织女故事中得不到满足的地方,都能在悉达太子成佛的情节中找到安慰。悉达太子成佛后,留下他亲生的儿子磨喝乐,也做佛身,并且久住人间成变化身,成为团聚、欢乐幸福的象征,正符合人们的心理需要,特别填充了牛郎织女七夕相会又离别的情感上的空虚,所以人们喜爱这样一种偶像。”可见,磨喝乐象征美好、圆满、浪漫。

“种生求子”也是七夕的一种活动,人们在七夕前几天于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村社人家的模样,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寓意多子多福。

还有一种“拜魁星”的七夕活动,是专为读书人准备的。相传七月七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文事、功名,故有“一举夺魁”、“魁首”之说。过去读书人想要金榜题名,就会在七夕祭拜魁星。

七夕时,儿童会给牛过生日,寓意丰收、家庭和美。

由此可以看出,七夕绝不是单纯的“情人节”,它所包含的内容诸多,只不过今人只取其一罢了。

月饼寓意着哪些祈福内涵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的必备食物。除了月饼以外,人们还吃象征团圆的果品,以求家和万事兴。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其实它最早是古人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拜月时只有女人可以祭拜,男人不可以,因为月神为女神,不可亵渎,而男性面对美丽的月神会想入非非。用月饼祭拜月神的活动,经过千年时光的洗礼,到后来演变成中秋吃月饼的习俗,用以象征团圆,同时作为节日的礼品之用。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一些学者认为,这是月饼产生的源头。到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他引进芝麻、胡桃仁,人们将其作为制作月饼馅料的辅料,叫做“胡饼”。

“月饼”一词,是在南宋《武林旧事》中最早提及的。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中, “月饼”一词多次谈到,不过并没有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到了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中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当时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深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食品。明清时代,正是月饼普及为我国各地的中秋美食的时期。

其实,月饼对于今人来说就是团圆和美的象征,人们只要记住了这一点,与家人共聚,吃着美味香甜的月饼,和和气气地过日子,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和簪菊花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九被称作“阳”的原因是根据《易经》得来的。《易经》当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所以九月初九是日月并阳,故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沿袭至今。

重阳节有很多习俗,除了祭祖、登山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如佩茱萸、簪菊花。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它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气味辛辣芳香,根可以杀虫,性温和,可以驱寒毒。所以人们给茱萸起了个雅号叫“辟邪翁”,将之作为辟邪祛病、消灾解难的工具,因此重阳节也有别称为“茱萸节”。

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消失,簪菊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其实,簪菊花习俗最早来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好酒、作文、爱菊闻名,每到重阳节菊花开时,他都会与友人一同登山赏菊,在菊花前饮酒作乐。再者,菊花有药用作用,可去肝火、清咽利胆、明目,所以人们认为菊花为长寿之花,可以延年,因此菊花又名“延寿客”,有长命百岁之意。重阳节赏菊、喝菊花酒的习惯也由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

为什么说腊八逐瘟神

农历十二月通常被称为腊月,每年腊月初八是我国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而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是古代先民欢庆丰收,感谢祖先,感激各种神灵的祭祀仪式。祭祀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等跟家居有关的神煞。

“腊”有三重含义:一为接替,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二为“腊”通“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为“逐疫迎春”之意,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据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所以腊八亦名“成道会”。

由于腊八有祭祀的传统,又有佛教的影响,所以其神话意义更重,因此人们将之作为驱邪庇身的节日。

腊八喝腊八粥,也有逐瘟神、辟邪的意思。传统腊八节最早是喝“赤豆粥”,原因是传说水神共工的一个儿子品行不端,共工非常不喜欢他,但是又惩治不了他,任它危害人间。不过此子非常害怕赤豆,人们为了驱逐此子,所以每逢腊月初八煮赤豆粥,用以逐瘟神。

过年如何饮食才能趋吉避凶

过春节时,人们免不了要吃些大鱼大肉,但是饮食上一定要有讲究,吃东西或杀生,在俚俗中看来都是有所避忌的。

首先,正月的头七天不可以杀生,初一不可杀鸡、初二不可杀猪、初三不可杀狗、初四不可杀羊、初五不可杀牛、初六不可杀马、初七不可伤人。相传女娲造人是以此为顺序的,因此不同日子伤害相应的生灵,等于逆天违神,容易被鬼神缠住,变得神经质,乃至伤及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