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诗词赏析
19776500000017

第17章 叙事诗(1)

万里长江横渡——《水调歌头·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①。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②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③: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④静,起宏图。

一桥⑤飞架南北,

天堑⑥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⑦,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⑧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上。

题解

195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运行。正在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改变了大江南北的交通状况。彻底治理黄河、长江的宏伟计划也在酝酿之中。在这种形势下,1956年5月,毛泽东视察湖南后,又开始武汉视察。在武汉期间,酷爱游泳的他在6月1日~4日三次畅游长江。第一次,从武昌游到江口,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从汉阳穿过长江大桥游至武昌。这首词就是毛泽东在横渡长江后写下的。

注释

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三国时吴国国君孙皓曾想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到武昌,百姓们不愿意,所以有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②楚天:战国时楚国是疆域最广阔的国家,因此在古代人们把中国南方的天空泛称为楚天。

③子在川上曰:《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指时间流逝得飞快。

④龟蛇:指龟山和蛇山。

⑤一桥:指正在兴建的武汉长江大桥,它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桥梁,是20世纪50年代的重大工程之一。毛泽东曾听从别人的建议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改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后来又根据别人意见复原了这两句。

⑥天堑:古人把长江看做“天堑”。《南史·孔范传》:“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

⑦西江石壁:指计划中的长江三峡大坝。

⑧神女:巫山神女,相传是炎帝的女儿,曾在巫山帮助大禹治水,死后葬在巫山。

赏析

毛泽东酷爱游泳,而且他对长江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曾把浩瀚的长江比做天然的游泳池,并多次畅游长江,这首词就是作者在畅游长江后所作。词中,作者通过描写在长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词的上阕写作者的行踪、游泳的感受以及对江水奔逝的联想。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化用旧时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反其意而用之,表现出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兴奋、轻快心情。开头两句以工整的对仗交代了作者南巡时从长沙来到武汉的行踪,点明了游泳的地点,为下文做了铺垫。

接着作者从正面点出“游泳”的题意,“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作者横渡万里长江,浮游在江面上,看到的是广阔无垠的天空。这两句既写事又写景,既突出了长江的浩大气势,又写出了横渡的壮举,显示了作者藐视天堑的恢宏气度。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这三句写作者游泳时的内心感想,强调风吹浪打的生活要比闲庭信步的生活强得多,在动静两种环境的强烈对比中,鼓励人们要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养成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

上阙的最后,作者由眼前奔流的江水想到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的话是对光阴易逝的感叹,作者在这里赋予其崭新的意义,说明社会主义建设的紧迫感,鼓舞人们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词的下阙作者又带我们回到眼前,他用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壮观的社会主义“宏图”。“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这三句以“风”字领起,瞩目两岸景色:长江上是风吹千帆齐飞动,两岸是龟蛇二山静相望,描写完这壮美的自然景色后,作者又转写中国人民在风浪滚滚的大江上,开始实施全面改造长江的宏伟计划。在这里,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一个“起”字则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

接着作者又由眼前的景象开始对未来展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第一座长江大桥就建在龟山、蛇山之上,虽然大桥刚开工不久,但是作者已经想象到它将凌空而起,跨越长江两岸,使自古以来南北分隔的天堑变成通畅无阻的大道。不仅如此,作者还要改造长江、利用长江,要“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也就是说,要在长江三峡兴建拦江大坝,拦住上流的雨水,在急流奔腾的长江三峡中,建造一个辽阔平静的人工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结尾两句作者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连神女都会为之惊叹的美好景象。作者把“起宏图”这一巨大变化与历史上的神话衔接起来,向世界展示出它的无穷魅力,这既显示出全词的浪漫色彩,又增强了艺术魅力,可谓是别出心裁、独具匠心。

总的来看,这首词境界宏伟,气势雄丽,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典范,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小见大,词的题目写的是“游泳”,但是内容不局限在游泳这件事上,而是把游泳同长江的建设联系在一起,并用神话为长江的宏伟建设抹上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从而歌颂了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魄力。

初稿对照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借问瘟君欲何往——《七律二首·送瘟神》

一九五八年七月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①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②,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③,欣然命笔。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④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⑤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⑦。

牛郎⑧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⑨。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这两首诗最早发表于1958年10月3日《人民日报》。

题解

新中国成立前,血吸虫病一直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流行、蔓延,患者达1000多万人。此病不但能使人致残,而且死亡率极高,因此危害极大。在疫区,许多村庄人烟稀少,大量田地变成荒野,这也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的摧残。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十分关心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在1955年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的伟大号召。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58年,江西省余江县首先根除了血吸虫病。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余江县根除血吸虫的创举,毛泽东读了这篇报道后,兴奋得彻夜难眠,第二天恰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37周年的日子,所以他在清晨“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两首七律。

注释

①余江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

②浮想联翩:联翩,本指鸟一个接一个地飞翔,这里指脑海中的想象一幕接一幕地不断浮现。

③南天:南方的天空。

④华佗:三国时名医,创有麻沸散、五禽戏。

⑤薜荔:也叫木莲、鬼馒头,野生常绿藤本植物,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⑥遗矢:腹泻,拉肚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倾之,三遗矢矣。”

⑦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人们住在地球上,因地球自转,在不知不觉中,一日已经行了八万里路。地球赤道全长四万公里,合八万华里。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所以住在地球上的人们也在“巡天”。

⑧牛郎:我国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上天后变成牛郎星(牵牛星),位置在银河系边上。

⑨舜尧: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两位圣君,《孟子·告天下》中有“人皆可以为舜尧”。

红雨:比喻落花,唐代李贺《将进酒》中有:“桃花乱落如红雨。”

三河:黄河、淮河、洛河,这里泛指河流。

赏析

当得知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为害极广的血吸虫病后,毛泽东的心情激动万分,以至于夜不能寐,在他的脑子里不断涌现出许多动人的景象,这种激动的感情在艺术上结晶为这两首七律,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赤诚之心和爱国、爱民之情。在第一首七律里,作者回顾了血吸虫病被消灭前的情况,描述了“瘟神”给中国带来的无穷灾难。首联“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抒发了作者的悲愤之情。我国自古以来就土地辽阔、江山秀丽,但是一个小小的血吸虫病竟然让祖国大好的河山变得肃杀暗淡,即使是像华佗那样妙手回春的名医,也对小小的血吸虫毫无办法。用华佗与血吸虫作对比,说明自古以来,血吸虫病就危害着我国人民。

颔联“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这两句描绘了“瘟神”猖獗时所造成的悲惨景象。因为血吸虫的危害,许多村庄荒芜,满地是野藤断榛,到处都是粪便;人大量死亡,随处可见荒坟飞磷,几乎成了鬼的“乐园”,这不仅有力地证明了“青山绿水”为什么“枉自多”,同时也说明根治血吸虫病,彻底送走“瘟神”的迫切性。

颈联“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道出人民寻求解脱的强烈呼声。人们随着地球的自转日行八百里,游遍地球,围绕地球公转遨游太空,看见了无数的星河。但是年年岁岁惨况依然、苦难依旧,人们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求帮助他们治疗疾病、消灭“瘟君”的救星。通过“坐地”“巡天”的超凡想象,作者在尾联引出了神话传说中的牛郎。牛郎是劳动人民的化身,他当然关心人民的疾苦,可是要问他血吸虫的事情,他也会哀叹地说:“一样悲欢逐逝波。”这与首联相呼应,说明不但华佗治不好血吸虫病,就连天上的神仙牛郎也束手无策,既然这样,那解决人民疾苦,消灭血吸虫这个“瘟神”的艰巨任务就落在了共产党的肩上,于是很自然地引出第二首七律。

第二首诗情绪热烈、语调高亢,与第一首哽咽、阴郁的感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首联“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意气风发的画面。在经历了冰封雪裹的严冬之后,大地万物开始复苏,千万条杨柳随风飘拂,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就把“千村薜荔”、“万户萧疏”的阴郁气氛一扫而光,接着作者热情地赞颂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认为他们个个都像英名贤德的舜和尧一样,充满了智慧和力量。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这两句为我们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大好春光。春雨随着人们的心愿变成波浪,为人民造福,青山有意变为桥梁,为人们提供方便,整个中国呈现出一派兴盛的气象,这与前一首中的“绿水青山枉自多”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说明了消灭血吸虫病前后不同的景象。

写完大好山河后,作者在颔联又开始写英雄的人民,“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劳动人民在高耸入云的山岭上挥舞着锄头,劈山开渠;他们挥动着铁臂,改造着江河,甚至连江河都震动起来,这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改造自然,征服山河的伟大力量,在这里,作者将自己“人定胜天”的思想化成美妙的诗句,从而展现了动人心魄的魅力。

在全诗的最后,作者点明了主题“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他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明确地告诉“瘟神”:在我们这片美好的土地上,现在已经没有你的容身之地了。用烧纸船、点蜡烛的形式来送瘟神,是我国民间古老的习俗,作者借用过来,表达了他对“瘟神”的嘲笑,以及胜利后的自豪和喜悦之情。

在品读毛泽东的这两首七律时,有的人机械地把它们分开,说第一首反映的是旧社会,第二首反映的是新社会,这是不科学的,因为血吸虫病的流行、治理和根治有一个发展过程,而这两首诗正是这个过程的体现,所以说它们是一个整体,机械地分开就违背了诗的实际意义。

初稿对照

七律二首·送瘟神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三万里,巡天遥度一千河。

牛郎若问家中事,昔日瘟公尚在么?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无心翻作浪,青山有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蜡烛满天烧。

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①》

一九五九年六月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②逝川③,故园④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⑤,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⑥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⑦。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