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可以使人知己短,可使人保持清醒,可使人弥补短处,可使人纠正过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自我反省是极为重要的。真正懂得反省的人,经过时光的荡涤,便能冲洗掉俗世中纷纷扰扰的尘埃,给自己一个美好单纯的人生。
星云大师说,现在很多人常常自作聪明地遮蔽自己的错误,不仅不肯认错,还会为自己所犯的错误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星云大师曾经举例,当有的年轻人未能把吩咐给他的事情做好的时候,不仅不做自我检讨,反而会找来各种推辞,比如在行堂的时候打碎了碗,他并不认为这源于自己的鲁莽和冒失,反而会抱怨“地太滑了”,“磨石子路太硬,不方便走路”或者“碗太不结实了”之类。他自作聪明地认为这些借口似乎能够堵住他人的责备,殊不知这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可笑。
“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它强调的是,要为成功找理由,不为失败找借口。一个人做任何事,如果出现了差池,只要他愿意,总能找到完美的借口,但借口和成功却不在同一屋檐下。
美国西点军校有一个久远的传统,遇到学长或长官问话,新生只能有四种回答:
“报告长官,是!”
“报告长官,不是!”
“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
“报告长官,不知道。”
除此之外,不能多说一个字。比如长官问:“你认为你的皮鞋这样就算擦亮了吗?”新学员的第一个反应肯定是为自己辩解:“报告长官,刚才排队时有人不小心踩到了我。”
但是这种下意识的辩解并不在四个“标准答案”里,是不能令长官满意的,学员只能回答:“报告长官,不是。”
长官又问:“为什么没有擦亮?”
学员没有任何选择,只能正视着长官的眼睛,回答说:“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然后接受任何形式的惩罚。
一个善于反省的人往往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也明白老老实实认错是最明智的做法,而不是想方设法找理由为自己辩护。借口不过是一个人做错事的挡箭牌,是敷衍别人、原谅自己的护身符,是掩饰弱点,逃避责任的百验灵丹。而这些,只会让一个人越来越糊涂,从而将所有的缺点自我屏蔽,以至于不知不觉间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在星云大师看来,世间众人无法像佛陀一样获得圆满无瑕的德行,每个人都有缺点,这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有了缺点而不肯承认,不肯认错就不能改正,不做改正又怎能进步呢?
所以,一个明智的人,应该把自省当做观照自身的镜子,衣冠不整时要在镜子前整理仪容,愁眉紧锁时要在镜前调整心情。接受别人的指正,改正自己的过失,便能够如无瑕的白璧一般,获得高洁的人格。在我们自以为是、为自己寻遍理由时,自省就像一道清泉,将思想里的浅薄、浮躁、消沉、阴险、自满、狂傲等污垢涤荡干净,重现清新、昂扬、雄浑和高雅的旋律,让生命重放异彩、生气勃勃。
自觉心安就是幸福
世间一切皆可从心而变现,只看我们的心是否由自己做主,是否能静定不迷,是否能包容广大而巨细靡遗,即连一微尘、一芥子也不以为小,纵是大千世界也不以为大。
——星云大师
生活在凡尘俗世中的人,注定逃不脱世俗的牵绊,与其为外境所困,不如用一颗宁静淡泊的心平和对待。
“尽管外在的花花世界是虚虚假假、争权夺名,只要我们内心的世界无风无浪、无花亦无香,自然会有韩愈所说‘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心’的知足与自在。”若能得星云大师的这般智慧,定能够成为驾驭完美生活的熟练舵手,驾驶生命之舟纵情畅游。
有一个弟子打坐之时,总觉得有一只五彩斑斓的蜘蛛在自己身上爬来爬去,他常常被惊吓得无法入定,于是他将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师父。
老禅师递给他一支笔,说:“下次这只蜘蛛再出现时,你把它出现的位置画下来,这样才可以知道它从何而来,才能想办法驱逐。”
当这名弟子再次打坐时,蜘蛛又出现了,他标下蜘蛛的位置,急匆匆地找到禅师。
老禅师指着弟子画的圈,问道:“难道你还不知它从何而来?”
弟子低头一看,只见这个圈正画在自己心的位置。
五色蜘蛛,不在别处,只是源于自己内心的妄念,因而由心所生。心中澄明,则处处是净土,心中有碍,则处处是炼狱。
星云大师曾说过:“我们的心,每天都是上天堂、下地狱,来来回回周游。顺心如意,欢喜得意,便是天堂;恶念纷飞,受挫忧悒,即地狱。”
日本明治时代有一位著名的南隐禅师,他境界很高,常常能用一两句话给人以深刻的点拨,很多人慕名而至,前来问佛参禅。
有一天,有一位官员前来拜访,请南隐禅师为他讲解何谓天堂、何谓地狱,并希望禅师能够带他到天堂和地狱去看一看。
南隐禅师面露鄙夷之色,细细打量了他一番,然后问道:“你是何人?”
官员说:“在下是一员武将。”
南隐禅师哈哈大笑,并用很刻薄的语言嘲笑道:“就你这一副模样,居然也敢称自己是一名将军!真是笑死人了!”
官员大怒,立刻让身边的差役棒打南隐禅师。南隐禅师跑到佛像之后,露出头来对着官员喊:“你不是让我带你参观地狱吗?看,这就是地狱!”
官员顿时明白了南隐禅师所指,心生愧疚,并被南隐禅师的智慧所折服,于是走到禅师面前,恭恭敬敬地低头道歉。
南隐禅师笑着说:“看啊,这不就是天堂了吗?”
在听到南隐禅师的辱骂之后,这名官员尚未思考禅师的用意便勃然大怒,一念之间,便坠入了地狱;反之,当他以坦然平和的心境对待所发生的事情时,天堂也就在眼前了。这正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自觉心安则身处天堂,自觉烦恼就置身地狱。
星云大师关于幸福人生的八大观念流传甚广,从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安定内心、进入心灵天堂的法门: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人生,不是岁月,而是永恒;云水,不是景色,而是襟怀;日出,不是早晨,而是朝气;风雨,不是天象,而是锤炼;沧桑,不是自然,而是经历;幸福,不是状态,而是感受。领悟了这八十余字的个中玄妙,幸福就不再是可望而不即的奢念了。
就像大师在《留一只眼睛看自己》这本书中写道的:“天堂、地狱,唯在一心。可以海阔天空,也可以坐困愁城,可以自在生活,也可以扰攘终日,是天堂,是地狱,完全在于自己的选择。”而这种选择也决定了一个人将成为快乐生活的主人还是烦恼与忧愁的奴隶。
你是选择成为一名智者,还是一个痴人呢?
认识诸世间,还要认识自己
在佛门里,为了找到真心,有的用礼拜,希望有一天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有的用禅坐,反观自性,希望有一天能得到一点消息。
——星云大师
人的一生只和两种人相处:一是自己,二是他人。在星云大师眼中,人生时空本是一个浑融的圆,所以无论自处,还是处人,就像在画圆,以自觉、自度为圆心,以慈悲、利他为半径,所画出来的就是那个人生时空的圆。
要想将这圆画得圆满,除了观察他人,还要认识自己。但认识自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法师说:“有的人花数十年的岁月,在佛经里探讨;有的人花一生的时间,在佛号里寻找。有的人踏破铁鞋无觅处,有的人得来全不费工夫。有的人在生死之间找到了自己的本性;有的人从人我是非烦恼中找到了真如。”
神会禅师前去拜见六祖,六祖问他:“你从哪里来?”
神会答道:“没从哪里来。”
六祖问:“为什么不回去?”
神会答:“没有来,谈什么回去?”
“你把生命带来了吗?”
神会答:“带来了。”
“既有生命,应该知道自己生命中的真相了吧?”
神会答:“只有肉身来来去去,没有灵魂往往返返!”
六祖拾起禅杖,打了他一下。
神会毫不躲避,只是高声问:“和尚坐禅时,是见还是不见?”
六祖又杖打了三下,才说:“我打你,是痛还是不痛?”
神会答:“感觉痛,又不痛。”
“痛或不痛,有什么意义?”
神会答:“只有俗人才会因为痛而有怨恨之心,木头和石头是不会感觉到痛的。”
“这就是了!生命是要超越一切世俗观念,舍弃一切尘想与贪欲的。见与不见,又有什么关系?痛与不痛,又能怎样?无法摆脱躯壳的束缚,还谈什么生命的本原?”
六祖又说:“问路的人是因为不知道去路,如果知道,还用问吗?你生命的本原只有自己能够看到,因为你迷失了,所以你才来问我有没有看见你的生命。生命需要自己把握,何必问我见或不见?”
神会默默礼拜合十。
在神会禅师双手合十的刹那,你是否在一片智慧禅光中看到了自己呢?
如星云大师所言,做人应该做一面镜子,时时刻刻通过对自身的关照来反省,不断加深对自己的认识。而现实中,人们常常“认识诸世间,不能认识自己”,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名僧人问智门禅师:“莲花在尚未出水的时候是什么样呢?”
智门禅师回答说:“还是莲花。”
僧人又问:“那出水之后呢?”
智门禅师:“出水之后就变成了荷叶。”
雪窦禅师恰巧从他们二人身边经过,听到他们二人的对话之后作了一首诗:“莲花荷叶报君知,出水何如未出时,江北江南问王老,一狐疑了一狐疑。”
莲花始终是莲花,正如本来清净的人之本性,但若不能正确认识,一疑才解,一疑又生,不能自己解决,反而事事求助他人,必然在疑惑丛生中迷失自我。
当人迷失在对自我的寻找中时,又怎能以一种坦然与平和的心境迎接生命更多的挑战?
做一个明白人,首先要正确地认识并评价自己,既不可自卑,更不能自傲。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要擦亮眼睛去认识自己、欣赏自己,发现和重用自己,同时又要时刻提醒自己切不可得意忘形,每个人都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不过是偌大宇宙中的沧海一粟。
到底人要认识自己的什么呢?星云大师为困惑中的众生列举了六点:认识自己的环境,认识自己的能力,认识自己的学识,认识自己的因缘,认识自己的家世,认识自己的志趣。当然,这只是每个人需要了解的一部分而已。认识自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好像人必须一步一步攀山越岭,从山中走出来,才能在豁然开阔的视野中看清山的本来面目。
找到自己、认识自己,做一个明白人,才能有一个明朗的未来,到耄耋之年,才不至于悔恨,才不会觉得虚度此生。
看得破才能放得下
出家人所穿的僧鞋,脚面上都有洞,这意思要我们低下头来,要“看得破”,不必太执著。
——星云大师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每天同样拥有二十四小时,有的人活得很惬意,有的人却过得很苦恼。如何随性洒脱生活?星云大师为困惑中的人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对感情要不执不舍,对五欲要不拒不贪,对世间要不厌不求,对生死要不惧不迷。
“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这是百丈怀海禅师曾做的一首禅诗。在乾坤天地之间,有一个清闲自在的人,沐浴阵阵清风,仰观缕缕白云,随性而来,随缘而去,多么潇洒自在!此中情境,令人向往。
什么是真正的自在?
看看呱呱坠地的婴儿,生下来都是两手紧握,仿佛想要抓住些什么;看看垂死的老人,临终前都是两手摊开,撒手而去。命运是何等的弄人?当他双手空空来到人世的时候,偏让他紧攥着手;当他双手满满离开人世的时候,又偏让他撒开手。
既然如此,不如将一切放下。
唐代有一位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他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的声音,他寻声望去,原来是一个稚龄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因为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拾得在国清寺安住下来,渐渐长大以后,上座就让他做行堂(添饭)的工作。时间久了,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其中一个名叫寒山的贫子,相交最为莫逆,因为寒山贫困,拾得就将斋堂里吃剩的饭用一个竹筒装起来,给寒山背回去。
有一天,寒山问拾得说:“如果世间有人无端地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恶厌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再问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处世秘诀,可以躲避别人恶意的纠缠呢?”
拾得回答道:
“弥勒菩萨偈语说——
“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如果能够体会偈中的精神,那就是无上的处世秘诀。”
有人谓寒山、拾得乃文殊、普贤二大士化身。台州牧闾丘胤问丰干禅师,何方有真身菩萨?告以寒山、拾得,胤至礼拜,二人大笑曰:“丰干饶舌,弥陀不识。”
意指丰干乃弥陀化身,惜世人不识。说后,二人隐身岩中,人不复见。胤遣人录其二人散题石壁间诗偈,今行于世。
寒山、拾得二大士不为世事缠缚,洒脱自在,其处世秘诀确实高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