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星云大师开释人生
19776100000004

第4章 修心禅(1)

参透迷悟,留一只眼睛看自己

人在迷惑的时候,往往会有许多心结打不开,这通常都是因为自己钻牛角尖,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逆耳忠言所致。所以当我们遭遇不顺、陷入烦恼的时候,无论迷惑、愚痴或邪见,只要不执著,就有办法化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能够不断寻求解决之道,就会有所觉悟,有了觉悟就会有受用,此即“迷中不执著,悟中有受用” 。

——星云大师

真正的平等是起点的平等

真正的平等是立足点的平等,而非齐头式的平等。

——星云大师

星云大师说,众生平等,所有生命都应该得到无差别的尊重。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佛教之所以提倡吃素,就是因为在佛陀的眼中世间一切生命皆有佛性,理应得到同样的关爱。人不过是众生的一种,一切的动物、生物,乃至细菌、有生命的动物都是众生。有灵性的生命,有感情、有知觉生命的动物,就是众生的正报。所以众生不是光指人。

依照法师的观点,实现真正的平等就要打破种族、阶级、性别差别,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尊重,还要关怀所有的生命,哪怕是一只小小的蚂蚁,或是一株还没有发芽的小草。

有一次,弘一法师到丰子恺家,丰子恺请他坐藤椅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丰子恺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丰子恺就启问。

弘一法师回答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会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

这也正是佛法讲究的“慈悲为怀”。佛曰:“一滴水中有四万八千虫。”佛法中不杀生、尊重生命的观念都极为深刻地体现了佛教中“众生平等”的观念。

但是,我们切不可以偏概全,把上述观点当做“平等”的全部含义。对此,星云大师解释说,真正的平等并不是齐头并进式的平等,而是立足点的平等。这就好像在运动场上,所有运动员蓄势待发,他们脚下的起跑线是同一条,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在跑步过程中始终保持同样的速度,更不能要求所有人同时抵达终点,否则,生命就会失去其跌宕起伏的本色,生活也会因缺少竞争的乐趣而归于暗淡。

“人人皆有佛性”不假,但佛教更讲究“因果差别”,前者乃是本性的平等、生来的平等,后者强调后天的努力。试想,如果一个勤奋刻苦的人和一个好吃懒做的人始终得到生命同样的回馈,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所以,佛教所指的“平等”既是对生命的无差别尊重——这种尊重不附加财富、权势等任何外部条件,同时也是果报的不平等——个人福德因缘不一,后天努力不同,最终就会有凡圣之分。

很久以前,有一个养蚌人,他想培养一颗世上最大最美的珍珠。

他去海边沙滩上挑选沙粒,并且一颗一颗地问那些沙粒,愿不愿意变成珍珠。那些沙粒一颗一颗都摇头说不愿意。养蚌人从清晨问到黄昏,他都快要绝望了。

就在这时,有一颗沙粒答应了他。

旁边的沙粒都嘲笑起那颗沙粒,说它太傻,去蚌壳里住,远离亲人、朋友,见不到阳光、雨露、明月、清风,甚至还缺少空气,只能与黑暗、潮湿、寒冷、孤寂为伍,不值得。

可那颗沙粒还是随着养蚌人去了。

斗转星移,几年过去后,那颗沙粒变成了一颗晶莹剔透、价值连城的珍珠,而曾经嘲笑它傻的那些伙伴们,依然只是一堆沙粒,有的甚至已风化成土,灰飞烟灭了。

最初它们都是沙粒,但其中的佼佼者终会成为珍珠,就像很多年轻人拥有近似的家世、学历、智慧、能力,面对着同样的社会,但最终有的人会成为睿智的政客,有的人会成为精明的商人,有的人会在科学界崭露头角,还有的人则一贫如洗、苦不堪言……这种看似不平等的现象其实是公平的,你付出了多少努力,就会有多少收获,你积累了多少福缘,就会得多大善果。

星云大师曾把人生比作一个拥有众多分岔路的起点,每条路都可以容纳无数人行走,没有人数的限制,所有人都站在这个起点上,都有同样的选择的机会,但最终有人选择了左边那条,有的人选择了右边那道,还有人选择一直站在原点,拒绝出发,所以,拥有同一个起点的众生各地抵达了不同的终点,这就是平等。

92%的烦恼是自己寻来的

人的贪欲,仇恨,忌妒,猜疑都是烦恼的来源,总体上烦恼离不开“我”字,我之,我要,我急,我想,我认为,我以为,烦恼就这样来了。

——星云大师

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人的“烦恼”的来源,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让参加实验的志愿者们在周日的晚上把自己对未来一周的忧虑与烦恼写在一张纸上,并署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将纸条投入“烦恼箱”。

一周之后,心理学家打开了这个箱子,将所有的“烦恼”还给其所属的主人,并让志愿者们逐一核对自己的烦恼是否真得发生了。结果发现,其中90%的“烦恼”并未真正发生。随后,心理学家让他们把过去一周真正发生过的烦恼记录下来,又投入“烦恼箱”。

三周之后,心理学家再次把箱子打开,让志愿者重新核对自己写下的烦恼,这次,绝大多数人都表示,自己已经不再为三周之前的“烦恼”而烦恼了。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都会发现:烦恼这东西原来是预想的很多,出现的却很少;自认为沉重到无法负担,转瞬也便如骤雨急停。人生的烦恼大多是自己寻来的,而且大多数人习惯把琐碎的小事放大。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自然的威力,人生的得失,都没有必要太过计较,太较真了就容易受其影响。星云大师说“人到世间上来,不是为苦恼而来的,所以不能天天地板面孔,伤心,烦恼,失意,这样的人生毫无乐趣而言”,所以,“我们应该为自己的人生创造一个乐观、积极、进取、欢笑、喜悦的个性,快乐地在人间做人,远离忧愁、悲伤、苦恼,如此地活在人间才有禅意,才有价值”。

星云大师将我们的身体比喻为一个村庄,眼、耳、鼻、嘴、舌是其中五室,第六室是心脏,且是正厅。想要保持整个村庄的和谐,六室都得清净才行,其中作为正厅的心脏更是重要。“佛教修行,要掌握住自己的心,要让它升华,给它豁达,清新,慈悲”,这样一来,心脏就会成为眼耳鼻嘴舌的模范,并最终使整个人都沉淀下来,才能品味出佛法里的喜悦和人生中的美感。

还有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

茶几上摆放着十几个水杯,这些杯子材质不同、造型各异、品位悬殊。心理学家对实验者说:“你们如果口渴的话,就自己拿个杯子倒杯水喝吧!”

正值暑天,大家聊了一会就觉得口干舌燥,便纷纷起身去选杯子倒水。等到每个人面前都有了一杯水之后,心理学家突然问:“你们有没有发现你们选杯子时有个共同点?”

众人互相对视了几眼,都摇了摇头。

“你们看看茶几上被挑剩下的杯子,大多是劣质的塑料杯或纸杯。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想拥有更好的东西,你们的心思就这样有意或无意地表露出来了。这样的心思并没有什么对错之分,但是你们当中大多数人在选择杯子去倒水的时候都忘记了,自己需要的是水,而不是水杯。水杯的优劣对水质的好坏影响并不大。”

在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不在少数。我们往往很容易被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牵绊,反而忘记了自己的初衷,难免自生烦恼。这正是“野花不种年年开,烦恼无根日日生”。

作家吴淡如女士曾经在她的文章中提到过这样一组数据:

我们的烦恼中,有40%属于杞人忧天,那些事根本不会发生;30%是无论怎么烦恼也没有用的既定事实;另12%是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幻象;还有10%是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就是说,我们的脑袋有92%的烦恼都是自寻烦恼,活该你烦恼。只有8%的烦恼勉强有些正面意义。

吴淡如问她的读者:“看了这些数据,你要不要删除你92%的烦恼?”是啊,看了这些数据,我们是否应该主动删除自己那92%的烦恼呢?

佛经上说,魔鬼不在心外,魔鬼就在自己的心中。古代的思想家王阳明也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由此,星云大师告诫我们,自己的敌人就在自己心里,贪嗔痴疑慢、消极懈怠、忧愁烦恼,无一不是阻碍我们精进的心魔,能将其降伏者,也只有我们自己。

有人看到殿上佛,有人看到脚下泥

我们只看到佛祖,没有看到水泥。

——星云大师

佛法里智慧的种子既在高僧大德的手中,也在红尘闹市里每个怀有佛心的人身边。也许,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走进庙宇之中烧香拜佛,但只要存着那一瓣心香,佛祖就在身边,心灯自会照亮前程。

“点亮一盏尊敬和谐的心灯,点亮一盏祝福友爱的心灯,点亮一盏互相包容的心灯,点亮一盏勤劳节俭的心灯,点亮一盏忍让和平的心灯,点亮一盏般若智慧的心灯。”生活中的智者理应如星云大师所言,点亮心灯,照亮人生。

从前,有一个小沙弥一心求悟,他在门上写“心”字,在窗上也写“心”字,在墙上还是写“心”字。

一天,文益禅师从他的禅房前经过,看到这般景象,便轻轻地叩开了他的房门。文益禅师笑着说:“门上应该写‘门’字,窗上应该写‘窗’字,墙上应该写‘墙’字。”

你的心上,是否写着“心”字呢?

心中有信仰,佛祖自在身边,正如狮头山法语所言:“一炷清香不如一瓣心香,一束鲜花不如一脸微笑,一杯净水不如一念净信,一串佛珠不如一句好话。”在星云大师眼里,供佛并不一定要上香,心香一瓣,汇聚信仰十方。心中无碍,去染成净,便能自在地徜徉于蓝天白云之间,快乐地聆听风之倾诉、水之潺潺。

心中有佛,即为净土。人生当如行云流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一时耀眼光环而狂傲,不因瞬间挫败打击而低迷。太过在乎必有牵累,太过执著自受羁绊,不如抛却杂念,自求随心。

现代社会中,人们大多都很忙碌,或忙于钩心斗角,或忙于精打细算。有人忙于计算每月的收入与支出,有人忙于计算别人对自己有多少亏欠,有人忙于计算自己又有多少人情债要还,还有人忙于计算谁算计了自己,而自己又要怎样报复……算来算去,人们在兜兜转转中偏偏丢失了自己的清净心。

佛光山上有一座突出的标志性建筑是一座金身接引大佛。这座佛像左手下垂作迎迓状,右手举至肩,掌心向前,手指向上,表示“接引上天”。由于佛像全身贴金,每当阳光或霞彩落在佛身上,就会出现万丈金光。在大佛脚下的台基上,还有一圈与其姿态相似的佛像,除此之外,从大佛一直到山下的放生池,道路两侧也都是佛像雕塑。

置身佛光山便犹如身在佛国,但也有一些游客在参观了佛光山大佛城之后,常常以不屑的口气说:“佛光山都是水泥做的。”

有人将这番话转述给星云大师,大师只是微微一笑,说:“我只看到佛祖,没有看到水泥。”

在喧嚣的世俗生活中,能够保持一颗单纯初心的人已经少之又少。在功名利禄的诱惑与牵绊下,鲜有人能一直心怀美好的理想,用纯净的目光打量世界,对他人充满真诚的感恩和热爱。星云大师相信,佛法能够净化世间的污浊,擦亮世人的眼睛,并启迪众生在一方人间净土中找回自己。

“心净则国土净”,佛教倡导的慈悲心、放下、舍得、包容、上进等观念,不仅是修炼一颗清净心必不可少的元素,更是我们应该深思并奉行的人生准则。唯有如此,才能在浮躁、琐碎、焦虑的现代生活中寻得自己的一间静谧禅房,让心灵得到宁静的休憩。

星云大师主张建设“人间佛教”也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在他看来,人间佛教的含义非常丰富:生活乐趣的人间佛教;财富丰足的人间佛教;慈悲道德的人间佛教;眷属和敬的人间佛教;大乘普济的人间佛教;佛国净土的人间佛教。虽各有侧重,但每一种内涵都直指人心。

星云大师这美好的理想若能实现,红尘俗世中的每个痴人都将得到快乐与幸福,每个人都将站在生命驿站的任意一程,静观日升日落,欣赏云卷云舒,拈一朵盛世莲花,在人群之中、人群之外拈花微笑。

自省如明镜,观照己身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之一,他之所以能成就千秋伟业,主要原因在于他能谦冲自牧,虚心反省。

——星云大师

“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从《贞观政要》中所记载的唐太宗的这句话里,星云大师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伟人之所以成功,确有其为常人所不及的地方。”唐太宗所具有的常人没有的品质,就是善于自省。

每个人都生活在内外两个世界中,也具有向外发现和向内发现的两种能力。向外是一个无比辽阔、精彩绝伦的世界,向内则是一个无比深邃、亟待挖掘的内心。观察外部世界需要一双明亮的眼睛,探究内心则需要清醒的头脑和善于反省的意识。

然而,有一种人的眼睛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嘴巴只讲别人的过失,却从不检讨自己。星云大师说,这一类人不仅不肯反省,甚至会刻意覆藏自己的过失,又何谈知错能改呢?

自省像一面莹澈而光亮的镜子,它可以照见一个人心灵上的污浊。所以,一个明智的人,自然懂得“吾日三省吾身”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