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字海寻趣
19775600000007

第7章 认识你自己(2)

现代汉语中“走”的基本用法是步行,如走路。引申义有离开,移动,走访,变化,趋势,泄漏,打通关节等。“走”字可作偏旁,汉字中凡从“走”的字,大多与跑的动作有关,如趋、赴、赶、超、趣等。

关于“走”字,历史上有很多典故,例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是指在我不如敌的情况下,为保存实力,主动撤退。所谓上计,不是说“走”在三十六计中是上计,而是说,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方撤退,可以保存实力,以图卷土重来,这是最好的选择,因此,“走”为上。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讲的是关羽的神勇故事,“千里走单骑”中的“走”字是其引申义。

细雨洒轻舟——“心”字趣释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健康的心脏是人体青春和活力的标志,古人很早就意识到心脏的重要性,他们还误认为心脏是人的思维器官,把思想、感情等都说成是“心”。那么,“心”字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

“心”是一个古老的象形字,甲骨文的“心”字就是心脏的象形,金文多了一层外包围,小篆的外包围分成左右两个心房。本义是指人的心脏,泛指动物的心脏。

心脏在人体的中央位置,故心还有中央、中心之义。如核心、掌心、江心,等等。

古人造字,凡从心和它的偏旁(忄、)的字,大都与人的思想、意念和感情有关,如:志、忠、性、怕、恭、忝等。

关于“心”字有这样一个典故:相传,一年清明,晚唐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相邀漫步郊游,最后在村头临江小酒店落座。皮日休见细雨霏霏,他临风一酹,指着江中小舟,随口吟出五绝一首:

细雨洒轻舟,一点落舟前,

一点落舟中,一点落舟后。

吟罢,让陆龟蒙猜出一个汉字。

自幼享有盛才之誉的陆龟蒙,顿即领会,但并未直言相答,笑着说:“请仁兄也听我赋一联句:

月伴三里如弯镰,浪花点点过船舷。”

皮日休一听,连连点头抚掌,当即奉菜,敬其一杯。

原来,两人的谜底都是一个“心”字。

认识你的牙——“牙”字趣释

首先来看这样一则谜语:上下两队兵,守在大门口,谁要跑进来,必定碎成粉。(打一人体器官)

相信很多人很容易就能猜到,这则谜语的谜底是:牙齿。的确,牙齿是我们最熟悉的人体器官,牙齿是人体消化系统的第一道关口,而当人们讲话和微笑时,一口整齐而洁白的牙齿,更能彰显人的健康和美丽。那么,从字源分析“牙”字又是如何呢?

甲骨文和金文的“牙”字字形是上下牙咬合的形象。《说文解字》云:“牙,牡齿也。像上下交错之形。”本义是人的牙齿。引申义有动物的牙齿,像牙齿的物品,帮手等。例如,“牙口”是指牲口的年龄,又指老年人牙齿的咀嚼力;“爪牙”比喻随从、差役,等等。旧时还把以介绍人口买卖为业而从中取利的妇女称为牙婆,是三姑六婆其中之一,这种职业是中国古时之等级制度、奴隶制度和婚姻制度的产物,现在早已废弃。

强有力的手臂——“力”字趣释

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等等,这些动作都需要用力,那么,力是什么,“力”字又是如何造型的呢?

甲骨文和金文的“力”字“皆像奋臂下手作力之形。人身之力见于外者,莫如手臂,故古人取象焉。”“力”字的本义是体力,如身强力壮。引申义有能量,劳动,强劲,竭尽,权势等。如能力,自食其力,力作,力争,以力服人。

也有的学者对“力”字的造型有着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甲骨文的力字,是古代一种耕地的农具——耒的象形:上端为长柄,下端弯曲的部分是用来铲土的耒头,中间加一竖杠是用来踏脚的。所以,力字的本义是指一种农具,即耒。用耒来耕地是要使劲、用力的,故力字引申为力量、力气,又引申为能力、威力、权力等。

从“力”的字如助、男、勇等均与力量有关。

上天言好事——“言”字趣释

在我国民间风俗中,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传说这一天家中的灶王爷要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汇报地上人一年间行事的善恶好坏,所以每年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都要敬灶王爷吃糖瓜,还要在灶台上贴一对联:“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搬弄人间是非。对联中的“言”字为何意呢?

甲骨文、金文的“言”字,下面部分是口舌的象形,而在舌头之上加一短横作为指示符号,表示人张口摇舌正在说话的意思,因此言字的本义是说话。

在古代文献里,“言”不仅可以表示说话,还可以表示向人提问,这是比较特殊的用法。“言”字还引申为名词,指说话的内容,例如“言简意赅”,指言语简练而意思完备,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作为名词的“言”,还可以起到一个量词的作用,用来表示口语或文章中的字数或句子数,如“五言诗”、“七言诗”,就是指五个字一句或七个字一句的诗体,“言”指字数。

男性生殖崇拜——“且”、“祖”二字趣释

上古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和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人类在迷信鬼神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自身的重视,最初表现为崇拜妇女,进而才发生对男性和男性生殖器官的膜拜。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仰韶文化后期,男性生殖崇拜渐趋占据主导地位。而“且”、“祖”两字正是这种崇拜的产物。

且:祖: 甲骨文的“且”字像雄性生殖器形,本义为男性生殖器,这是初民生殖崇拜的体现。后代灵牌、墓碑的样子皆是“且”的遗形,“且”是“祖”的本字。人类靠生殖繁衍,故或另加示,表示祭祀祖先。清代王筠在《说文句读》中说:“祖者,且也。钟鼎文凡祖字皆作‘且’。”“祖”字出现后,“且”的本义全由“祖”接替,“且”则专门借作副词、代词以及其他虚词。

“祖”作为男性生殖器,在典籍中也时有所见。如唐代玄应的《一切经音义·六九》引北魏顾野王曰:“裸,脱衣露祖也。”这里的“祖”就是男性生殖器,即“祖”的本义。

古人为了纪念祖先,以石祖或木祖表示故去的先人,并把它置于庙堂里,供人们祭祀,由此“祖”便引申出“祖庙”的意思。《说文解字·示部》:“祖,始庙也。”“始庙”就是为始封之君王所建的庙。

女子生育——“字”字趣释

汉字的历史,从其萌芽状态起,迄今已有六千多年历史了,源远流长。但汉字的“字”,却是很晚才产生的。而且,古人造“字”的初衷,也并非指记录语言的文字。

“字”是会意兼形声字,金文“字”的构形,上部一个宝盖头代表房子,下面一个子字表示婴儿。会意为女子生育,如《易·屯》说:“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字”有生育之义引申为养育、滋生、孳乳等义。如《诗经》中有:“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女子要生育,首先得许配人家、出嫁,所以“字”又引申为许配、出嫁,如“待字闺中”。

那么,作为生育的“字”是如何成为记录语言的文字之“字”呢?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解释说,先民最初创造书写符号,开始是采用“依类象形”的构造法,即依照事物描摹形状。而运用这种方法造出的符号,如同花纹,因此古人称文字为“文”。“文”就是古“纹”字、“花纹”的意思。继而又采取“形声相益”的结合法,即偏旁构件相配增生。而运用这种方法合成的符号,就像人生孩子一样,越来越多,因此便称为“字”。不过汉代人将文字分为“文”和“字”。许慎将自己所著之书命名为《说文解字》,而不叫《说解文字》,就很明显地表明,在他心目中“文”和“字”是有所不同的。所谓“文”,就是许慎说的独体字,即六书中所指的象形字和指事字。所谓“字”,就是许慎所说的合体字,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构成的文字。大约在东汉末年,“文”与“字”就合称为文字了。

除了生育的“字”和记录语言的“字”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字”,即所谓名字的“字”。古人一般都有两个名字,即“名”和“字”。《礼记》云:“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按照传统的习俗,孩子出世3个月后命名,男孩长到20岁时,已到成年,就该举行加冠礼,这时就要另取字。女孩到了15岁时,将要许配人家,必须结发加笄,此时也要取字。

古人的“字”和“名”多有联系,或意义相同,或意义相近,或意义相关,或意义相反。如屈原姓屈,名平,字原,原和平意义相近。由此可以说人的别号“字”是在“名”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也类同于女人生子。因而称人的别号也叫“字”。“字”和“名”互为表里,因此“字”也称为“表字”。

在古代,称“名”或“字”,是有一定规矩的:地位低的人自称“名”,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称“名”,对地位高的人或者是平辈要称“字”,平民百姓只有“名”而没有“字”。 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