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实用保健宝典
19775400000002

第2章 中医养生是人体健康的根本守则(1)

第一节中医缘何如此神奇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中医理论

说起中医养生理论,很多人感觉和自己没什么关系,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人吃中药,因此中医养生理论听起来似乎太深奥了。其实,他们并不知道,中医养生理论在几千年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已经深深的融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和骨髓里,我们对此已经非常熟悉,甚至到了视而不见的地步,就像谁也不会注意自己每天路过的地方,小草正在悄悄的生长一样。

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祖祖辈辈的生活都在受到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大家都知道春天多吃荠菜和香椿芽对身体好,可是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按照中医的观点,阳气乃生命之本,春季正是阳气生发的季节,而荠菜性平温补,能养阳气,又是在春季生长,符合春天的生发之机,所以春天吃荠菜对身体就比较好。另外,按照中医理论,凡是向上的、生发的东西都是阳性的,而香椿芽长在椿树的枝头,又在早春季节就开始生长,这表明它自身有很强的生长力,代表着蓬勃向上的一种状态,也能激发身体中阳气的生发。可见,我们祖辈传承下来的一些生活习惯中都暗含着中医养生的精妙。

从处世风格来说,中国人都奉行中庸之道。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中庸之道能成为一个国家的共同个性?为什么我们骨子里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一种“随大流”的观念呢?当然原因有很多种,地理上的、人情上的、经济文化上的,这里从中医的角度来讲一下。

《黄帝内经》中讲道:“中央生湿,湿生土……其虫倮。”“倮虫”,就是人,即没有毛的动物。人为倮虫,五行属土,而土生于中央,集合了东西南北土的特点,又把土散向东西南北,处于中间又无处不在,这就是土的本性。而人就是五行属土的一种动物,所以人身上同样有这种特点,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中庸。

人体内部同样讲究中庸,人体中的气血分阴阳,血为阴为体,气为阳为用;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只有气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现在,中庸这个词有时候有贬义的色彩,其实这是把中庸之道理解的过于狭隘了。中国人讲究的中庸不是“合事佬”,而是谋求一种平衡与和谐。其实,这正是中医的魅力所在,中医就是讲究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互相制衡,一物降一物,有因必有果,只有身体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时,人才是健康的,如果哪一方的力量占了上风,不受制约,人就会生病。

所以说,中医养生理论是渗透在我们血液和骨髓里的,不管是平时的生活习惯还是更深的精神层面,中医养生理论始终在影响着我们。只是,太多时候我们太过关注身外之物,而忽视了对自身的内视,中医养生理论就是在太多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中被忽略了。

中医的基本思考点——让人根本不生病(详见剪贴稿)

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到中医的整体思维观念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人身体的各器官以及意识状态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治疗疾病方面也要有整体的观念,不能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中国人有句俗语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是来形容医术非常差的医生。当患者出现疾病的症状时,医术高明的中医会仔细观察病人,利用医术和长期积累的经验,找出疾病的真正根源。例如,当我们喝温度低的冰水时。如果喝得很急,常常会造成脸部侧面的一条直到额头太阳穴的线状部位疼痛。从中医的观点来看,那条疼痛的线就是胃的经络。

因此这种疼痛表明喝冰水太急时会伤到胃,也就是说这种额头上的疼痛实际上是胃的疾病,胃的经络分布的位置就是从头部到脚步左右对称的很长的两条线,如果在这条经络的头部出现疼痛,中医会认定是胃的疾病,因而可能在胃经脚部的穴位进行针灸。

中医还强调身心互动。即人的身体和意识也是密切相关的。人患病是身体和心灵的双向选择,人祛病也是人身体和心灵的双向选择,因为身心是互相影响的。

中医是讲生克的。如,木是肝,肝的神明是“魂”,火是心,心的神明是“神”。木生火,木如果强大的话,也就是肝气很旺的话,那么这个人头脑就很清楚,人就很有理智,所以一个人有没有理智跟他的肝好不好有关系。一个人有没有志向和智慧要看他的肾好不好,现有有些人没有远大的志向,差不多就行了,实际上说明他的肾精不足。

在中医里,魄是肺的神,神就是精气足了以后的外在表现。而魄力的力就关系到肾。在中医看来,我们的力量都来源与腰,都来源于肾,所以有魄力指的是肺和肾两个脏器的精气都非常的足,所以做事才能气壮山河,才能出大手笔。而肺和肾这两个脏器在中医里又属于先天的范畴,关涉到我们的本能。

中医是讲究整体的,身体的某处发生病痛,不能简单的就事论事,只关注疼痛的部位,而要对其他部位也要做相应的检查,因为此处的疾病可能是别的部位的病变引起的。一个人有没有魄力有没有精神有没有意志也与他身体素质和身体状况有关,这些都是中医讲究整体的力证。

中医思维的关键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指医生根据病人的症状以及自己对医学的理解和经验,用推理的方法寻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再就病因拟定治疗的方法。它是理解中医思维和方法的一个关键点。

中医治的是病了的人,讲的是“证”,那么什么是证呢?“证”指的是一种综合的状态,阴阳表里,虚实内外,全都包括在内。是人的生理状况所出现的失衡的状态。中医只讲“证”不讲病。例如,在古代有两个病人患的都是头痛、身热,症状也一模一样,但名医华佗却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一个是泻法,一个人汗法。病人很奇怪,问这是为什么。其实在华佗眼里,这两个人恰恰属于不同的“证”,一个外实,一个内实,外实用汗法,内实用泻法,这就是“同病异治”。

有时,虽然病人的病不一样,有的是高血压,有的是失眠,有的是发烧等等,但是他们的“证”却是一样的,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治疗,开同样的药方,这就是“异病同治”。

由此可见,中医的理论的确是博大精深,学好中医真的是不容易,需要一个人的悟性,没有悟性的人是学不会的。

人充分利用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在中医看来,人体是一个完整的小天地,它自成一套系统,有自己的硬件设施、故障诊断系统和自我修复系统等等。自愈力就是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做菜的时候,不小心在手上划破了一个小口,运行到此处的血液就会溢出。由于血液运行出现局部中断,就有更多的血液运行于此,由此促使伤口附近细胞的迅速增生,直至伤口愈合。增生的细胞会在伤口愈合处留下一个疤痕。整个过程不需要任何药物的作用,这就是人体自愈功能的一个最直观的表现。

其实人体的自愈力就恰好体现了中医治病的一个指导思想:三分病、七分养。中医不主张过分的依赖药物,因为药物不过是依赖某一方面的偏性来调动人体的元气,而帮助身体恢复健康。但是人体的元气是有限的,如果总是透支,总有一天就没有了。我们生下来活下去依靠的就是体内的这点元气,元气没有了,再好的药也没用了。所以,生病了不用慌张,人体不是有自愈的能力,那我们就充分的相信它,用自愈力把疾病打败。

当然,这并不是说有人体的自愈力在那守着呢,我们就可以完全放心了,生病了不光不找医生、不吃药、不打针,而且该吃冷饮吃冷饮,该熬夜熬夜,如果这样的话,您怕是永远都好不了。那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配合人体自愈力开展工作。每天按时吃饭,早睡早起,适当的锻炼,保持愉悦的心情,这样才能保证体内的元气充足,只要元气充足,那些病还是问题吗?

当然,自愈功能的作用也不是绝对的,我们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依赖人体自愈力解决问题。自愈力和免疫力有关,当免疫细胞抵挡不住病毒时,就需要借助药物,不过最好的药物依然是食物为主,一般情况下,通过营养素的补充,可以对抗大多数疾病。中医就是通过倡导顺时养生、补养气血、食疗等科学的养生方法来增强人体免疫力,在疾病尚未到来之时就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让疾病无孔可入。面对已经染病的情况,中医也是更多的求助于人体自身的大药——经络和穴位,通过疏通经络、刺激穴位等自然方法调动身体的自愈功能来对抗疾病。

然而,在现代医疗中,人们似乎都对于医药过于信任和依赖。由于人体在自我修复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咳嗽、发热、呕吐等,人们为了消除这些症状带来的不适感,就会用药物粗暴的干涉,这样,人体的自愈能力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人们反而因为症状的消失,认为是这些药物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于是在下一次疾病来袭的时候,他们还是第一时间求助于药物,在这种恶性循环中,身体的自愈力就会越来越懒惰,直到失去作用。

人体内自有“大药”

当我们生病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是到医院里开药或打针,其实有些疾病我们完全可以不用去看医生,因为按照中医的观点,在我们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个“药铺”,当我们感到不适或生病时,我们的身体可以从自身的“药铺”中找到30至40种“药”来对症治疗,也就是说,人体自身完全有能力治愈60%至70%的不适和疾病。

在古代,养生家把唾液称为琼浆玉液,告诫人们要经常吞咽唾液,以灌溉腑脏、滋润肢体。而李时珍也曾指出,唾液有明目退翳、消肿解毒的功效。现代医学经过研究发现,唾液富含水分、微量元素、电解质、激素、抗体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成分。口腔若能分泌丰盈的唾液,不但可以润滑、冲洗及滋润口腔、喉咙,保持它们的清洁,而且还能抗菌,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的机会。此外,唾液还可以帮助消化、促进伤口愈合、抗衰防老及防癌。

当我们感到压抑的时候,通常会通过痛哭来宣泄,人们流出的眼泪其实就是一种药,因为泪水不仅能保护眼睛、排除异物、抵御病菌的感染,还能促进伤口的愈合。更为奇妙的是,一旦我们的身体被不良情绪所控制,泪水就可以帮助我们把体内有害的化学物质排泄出去,从而减轻心理压力,因此,眼泪又被人们称为治疗身心疾病的“解毒剂”。

当婴儿哭闹的时候,母亲通常会把他抱在怀中,让他吮吸自己的乳头,过不了多久,婴儿就会显得睡意朦胧,这主要是因为人乳中有一种类似天然吗啡的催眠物质,可以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不仅如此,人乳中还含有多种抗体,其中的一种抗生素,可以在12小时内将混入食物中的细菌全部“歼灭”掉。

据《食疗本草》记载,用少许酒和乳汁混合灌服几次,可以让中风不语的病人逐渐开口说话。用梨汁、人乳炖服对治疗因痰火上升而引起的病症也很有效,李时珍对人乳治病的功效也非常赞赏,曾写过“清晨能饮一升余,返老还童天地久”的句子。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天然药库外,我们的人体内还有星罗棋布的经络穴位翘首待选,等待着在你感到不适的时候去刺激、按摩它们,从而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人体自身其实就是最值得信赖的天然药铺,无论是一般的头痛脑热,还是让医生为难的疑难杂症,都有对应的按钮等待着你的启动。当疾病猝不及防地降临到你头上,你不必惊慌失措,因为你只需要关注一下自身,找到合适的按钮,咽咽唾液,按按头皮,压压脚心,动动手指,就完全可以将疾病消弥于无形之中。

第二节中医养生真正让人长命百岁

人的实际年龄远不止100岁(详见剪贴稿)

唯有中医养生才能让你长命百岁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们以他们的智慧和实践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而中国传统的养生学说就是其中的瑰宝。

所谓“养生”,重点应该在“养”上,我国医学名著《黄帝内经》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指出:“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东汉“医圣”张仲景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也说过:“饮食滋味,以养于身。”唐代药王孙思邈在他的《千金翼方》中说:“静神灭想,此养生之道备也。”由此可见,历代名医都认为人如果想要健康长寿,就必须在“养”字上下功夫。

据记载,东汉末年的华佗在老年时,面色还像壮年时一样,当时的人都以为他是神仙。这与他平时注重养生,经常练习“五禽戏”是分不开的。

“药王”孙思邈活了102岁,近年还有人考证说他活了135岁,甚至说160岁,可谓是医林寿星中的“状元”。 “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漱玉津……”就是他的长寿秘诀。

出生于中医世家的陈彤云,已有85岁高龄却仍青春永驻、容颜不老,可以说只有在小说中才能找到的人物,却活生生的存在于我们周围。

……

无数名医在缔造了神奇佳话的同时,也向我们证明,一个人能否健康长寿,绝不是“命里注定”,其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个人保健有方、养生有道,就能长命百岁。

中医的养生理论主要包括阴阳平衡,天人合一,协调脏腑、疏通经络、生活有节五大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