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这样评说李清照(1084—1155)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那一年的百脉湖,莲花灼灼的深处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姐妹,她们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这优美怡人的场景让人觉得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在相隔千年之后,我们依然读出了一个时代的妩媚。
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秀发香腮,面如花玉。她躺在闺房中,或者傻傻地看着沉香袅袅,或者与侍女斗一会儿嘴。李清照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并得到文化教育,这在千年封建社会中并不奇怪。令人惊奇的是,李清照并没有按常规初识文字,娴熟针绣,然后等待出嫁。她饱览着父亲的藏书,跟随父亲学作诗,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十六岁那年,《如梦令》出,整个汴京都在争相转述。直至千载之后的今天,我们都不得不为“绿肥红瘦”之绝妙而惊叹不已。
可以喝到酩酊大醉,可以用柔美隽丽的诗词书写美好的人生。不久之后,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她的爱情不似罗密欧与朱丽叶,经历千难万阻之后才享受到甜蜜,而是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才华少年,两人可谓情投意合。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文学的雅兴外,还有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封建时代的父母之意婚姻中,二人能有这样的爱情,真是天赐良缘了。中国文学史上,陆游与表妹唐婉留下爱的悲伤,李清照最初的爱情则为我们留下了爱的甜美。“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赋,此花不与群花同”,清照颇带几分调皮地嬉笑于花枝花簇间与夫君耍玩的缠绵闯入我们的眼帘。
然而,这样的时光在清照漫长的一生中,是极为短暂的。不幸的事件接踵而来,父亲李格非因“元佑党争”远谪边郊,公公赵挺之非但见死不救,甚至还有落井下石之嫌,他对年幼的儿媳的态度,也急转直下。在那个父为子纲的时代里,这自然也连带影响了赵明诚对自己娇妻的态度。赵明诚无意为爱而抛弃一切,甚至要想保住乃至升迁自己的职位,于是清照只有远避娘家。而这样的打击与苦难对于年仅二十的李清照来说,才刚刚是个开始。
张爱玲说,一个城市的沦陷,只是为了成就一场爱情。那么丈夫的离世与北宋王朝的灭亡,是否也只是为了成就一个女词人呢?“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正如南唐的衰亡孕育了男词人李后主,北宋的灭亡也造就了女词人李清照。他们两人向来就是并列的,“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也就成了众所周知的一句话。
正如康震先生在评价李清照时说的,现在留存下来的李清照所有的文学作品加起来也就不过七八十篇,但就是凭着这区区的七八十篇作品,她居然能够和作品上千,甚至上万的李白、杜甫、陆游等大作家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平起平坐,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的创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上天早就发现了李清照的艺术才华,不只让她这样去轻松地写一点闺怨闲愁,感情生活的痛苦与民族的灾难带来的纷繁愁绪令她一步步地迈上了文学圣殿的最高处。
倘若只是像平常的女子,只有愚昧的喜乐,简单地对镜梳妆,插上新鲜的花朵,青铜镜里时时呈现夫君怜爱的容颜,紧紧隐没在男人身后浓深的阴影里,安然驯顺,李清照怎么会感到像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怎么会有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不错,怎一个愁字了得?她处于社会思想的制高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些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宋王朝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处乱世,有众多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岁月,琴棋书画地度过了一生吗?但是李清照却不那样做,她也做不到那样,国难、家难、婚姻之难和学业之难都压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康震说李清照是多么的不容易,她一生经历了众多的苦难和坎坷,但是她用坚强的意志挺住了。
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名家巡礼】
康震, 1970年生于陕西省绥德县,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古典诗词。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下卷)、《唐诗注析》、《宋词注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