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伯赞笔下的文成公主(?—680)
在我国古代,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太阳是一只金鸟,它栖息的地方是一片幸福安宁的乐土,西部雪域——西藏,就是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在西藏有一个宁静而祥和的地方——贝纳沟,这是一条大峡谷,两边的山脉不见边际,矗立在青藏高原的蓝天下,山上松柏如画、山下小河如诗。这里是中国的“三江之源”,是闻名于世的藏族歌舞之乡。
一千三百年前,一位公主从遥远的长安来到这里,播种文明与希望;一千三百年后,这里四季香火不断,酥油灯昼夜常明,前来朝拜的藏汉人民络绎不绝,亲如一家。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番邦国王和亲的事例,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便是和亲的典范。在她的影响下,汉藏两族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翦伯赞从历史的角度认为文成公主是最成功的女外交家。
此时的唐朝,正值“贞观之治”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代。那时,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家富强,是当时的世界强国。世界各地的商人云集长安,和唐人做生意,他们以来到长安为荣。这些商人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为中原地区和各少数民族的交往作出了重要贡献。正是唐朝的强大,使得周围各少数民族首领纷纷表示臣服,为了增加自己和唐朝的亲密关系,都争先恐后地派使者向唐求婚。就像柏杨先生说的,中国史上越是强悍的朝代,如汉唐,就越是喜欢和亲,越是孱弱自卑的朝代,就越是没有和亲的资格。唐朝的和亲与汉朝不同,汉武帝之前,由于战乱而国力孱弱,汉朝是以被动和亲而换得70年边界安宁的。而唐朝的和亲则完全显示了一个大国的强盛之音。
与此同时,松赞干布已经完成了对一些小国的兼并,定都逻娑(今拉萨),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松赞干布非常重视与唐朝的关系,从公元634年开始,他两次派能言善辩、聪明机智的大相禄东赞出使长安,向唐皇求亲。
唐太宗考虑到当时的吐蕃已经击溃了吐谷浑,是西南地区举足轻重的强邦,只有对吐蕃加强笼络,才能保证大唐西南边陲的稳定,因此唐太宗对他们从经济和文化上给予协助,使吐蕃感激和追随大唐,唐太宗并决定将文成公主嫁于松赞干布。就这样,文成公主肩负着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务远嫁吐蕃。
文成公主是唐太宗的一个远亲李姓侯王的女儿,端庄聪慧,自幼饱读诗书,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新奇的向往。带着一份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对家人的眷恋,在贞观十五年的一个冬天,离开了长安。之所以要在隆冬季节出发,是因为由长安经陇南、青海到西藏要走一个多月,沿途要经过几条湍急的大河,隆冬季节河水平缓,才便于送亲的队伍通过。
送亲的这支队伍,除了携带着丰厚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除了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都在送亲的队伍中,就像是一个“文化访问团”和“农技队”。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文成公主及送亲的队伍来到了黄河的发源地——河源。队伍一路从风沙迷茫的荒原走来,突然见到这样一个水草丰茂、牛羊成群的天堂之地,大家都很高兴,心情也格外舒畅。于是送亲队伍决定在这里停留休息一下。
正在这时,松赞干布也率领迎亲的队伍赶到了河源。江夏郡王李道宗请出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相见。文成公主身着华美的盛服,神态端庄,气度文雅。这位驰骋高原的吐蕃王一见到文成公主,顿时为她的雍容和美丽而倾倒。文成公主也被松赞干布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英武之气所打动。二人可谓一见倾心。
翦伯赞老先生认为文成公主的到来,给吐蕃带来了希望。他在《文成公主说了话》和《给文成公主应有的历史地位》两文中,热情地歌颂了文成公主将汉族的先进文化带到吐蕃,促进了吐蕃文化的发展。
当时藏族没有文字,记事时用绳打成结,或在木头上刻一些符号来表示。在文成公主的主张下,松赞干布派人专门研究,创造了20个藏文字母和拼音造句文法,从此,汉文书籍就可以用藏文翻译出来,发展了藏族的文化。
西藏过去没有完整、可靠的历法,以麦收的三月为一年的开始。文成公主入藏后采用了汉族的历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文成公主带去的乐队,丰富了藏族的民间音乐。
还有那些工匠,这时也发挥了作用,他们帮助藏族人民发展手工业,掌握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农业上也采用了新式的农具和汉族的种植方法。文成公主带去的种子也在藏族的土地上生了根,传了代。据说既耐寒又抗旱的藏族芜菁(蔓菁),就是其中的一种。
从此以后,汉藏两族经济和文化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松赞干布将贵族子弟送到长安去学习文化,还邀请汉族文人到西藏为他们缮写汉文的公文。唐高宗初年,文成公主派人再次要求唐朝派工匠传播先进技术,得到了允许。于是汉族的冶金工艺、农具制造以及纺织、建筑、制陶、碾米、酿酒、造纸、制墨等技术都先后传入西藏。同时,西藏的特产犀角、麝香以及马、金器等也流入唐朝。唐人陈陶《陇西行》中有这样的描写“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就充分说明了文成公主对吐蕃吸收汉族文化的影响,她在当地也就成了女神。
现在,在藏民中间流传着一首歌,歌中这样唱道:
今天文成公主来西藏
狮子进了大森林
孔雀落在大平原
不落的太阳高高升起
西藏从此幸福太平
……
【名家巡礼】
陈陶(约812—约885),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其《陇西行》四首之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把残酷现实与少妇美梦交替在一起,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至今仍脍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