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
19770400000022

第22章 境界——心界大,视界就大(1)

把心域拉到无限远

站得越高,看到的世界就越大,同样的道理,要想使自己达到大境界,就必须把自己的心域拉到无限远。

在《秋水》一章中,庄子讲了一个很有趣的寓言:

河伯,也就是黄河的水神,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时候看到“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欣然自得,“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结果等看到大海之后,河伯才知道山外有山,于是,很不好意思地向海神感慨:“我真是见识短浅啊。”

可是,海神却丝毫不认为自己很大,而是对河伯说:

“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呢?

“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的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

“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一个人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

这是何等高远的境界,这是何等的气概。一个人若达到这样高远的生命境界,人间的那些小小的矛盾和俗事,怎么能够羁绊得了他呢?

人生天地之间,若想不被凡尘琐事干扰,达到幸福而圆满的人生境界,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如果眼睛里只有柴米油盐,只有蝇头小利,我们又怎么能够获得内心的幸福呢?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可谓冠绝天下,后世尊他为“书圣”。王羲之的字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他的字帖《兰亭集序》被宋代米芾称为“天下行书第一”。他的字为什么写得那么好?虽然与他平日勤学苦练不无关系,但更在于其人生境界的高远。

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这样写道: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是何等舒畅的情怀,又是何等开阔的生命境界!王羲之秉持这样的生命境界,把周围的山川草木和天、气、惠风、宇宙及品类全部融合在自己那400个字的文章中,如何不能成就人间的珍品呢!

生活在繁华都市中的人,每天为了生计而奔忙,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的物欲迷住眼睛。在他们的眼里只有来往的车流、上司和周围人群的嘴脸、各式各样的楼层,有点时间休息时也只是对着电视或者电脑。他们的心中没有周围的绿色植物,天空中不断游走的流云,夜晚灿烂的星光和月色,他们的心仅仅局限于都市中的那一个个小小的片断。在这种狭窄的空间生活久了,又怎么能获得成功和幸福的感受,怎能不心生疾病呢?

把心域拉到无限远,你就能在繁华之中看见苍凉,在危急之时看见希望,在平凡之中看见伟大,在奔忙之中看见闲适。这时,你就会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感受,你的生命境界就会得到进一步升华,你在现实生活之中就会体验到解脱的大自由。

人生何愁没有路走

在《庄子》一书中,庄子用寓言故事向我们讲述了很多与常人形态迥异的人,比如残疾人、受过刑罚的人等。从外表上看,他们甚至连生活都无法自理,但是这些人却能够受万众瞩目,魅力四射,比如其中一个叫哀骀它的人。

在《德充符》中,庄子提到一个叫哀骀它的相貌丑陋的人,在卫国,他简直是个明星般的人物——但他绝不是个靠卖丑出名的人。

哀骀它是一个面貌十分丑陋的人,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跛脚又驼背的人。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被人厌恶,反而十分受人欢迎。男人跟他相处,常常想念他而舍不得离去;女人见到他便向父母提出请求,说:“与其做别人的妻子,不如做哀骀它先生的妾。”这样的人已经十多个了,而且还在增多。

鲁国的君王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就把哀骀它召到宫里来,跟他相处不到一个月,鲁君便对他的为人有了了解;不到一年时间,鲁君就十分信任他。国家没有主持政务的官员,君王便把国事委托给他。他神情淡漠地回答,漫不经心又好像在加以推辞。没过多久,哀骀它就离开鲁国了,鲁君内心忧虑像丢失了什么,好像整个国家没有谁可以跟他一道共欢乐似的。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在外在的容貌、家世或者财产,只有内在的魅力才是真正永恒的财富。

外在的财富是命运赐予的,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不过幸好,它并不起决定作用。真正衡量我们价值的是内在的财富,而这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获得的。

有些人生下来就身处贫困之家,有些人生在富贵豪门,这是先天的差距。贫困的孩子必须付出双倍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这是每一个被贫困困扰着的心灵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但是,我们必须坚信这样一句话:“你可以贫困,但不能贫困一生。”人处在贫困的环境中,更应该奋发上进,努力追求成功,这样的成功弥足珍贵。

庄子告诉我们,天无绝人之路,一个人的境况无论多么困难,总是会有路走下去。因此,人在贫困的处境当中抱着坚定的信念,努力上进,就能跨越贫困,走向成功。关键还需要身处贫困的你,不要被贫困压倒才行。

在《德充符》里面,庄子还向我们讲了一个被砍了一只脚,却很成功的人。

鲁国有个被砍掉一只脚的人,名叫王骀。虽然他是残疾人,可是跟从他学习的人却跟孔子的门徒一样多。孔子的学生常季向孔子问道:“王骀是个被砍去了一只脚的人,跟从他学习的人在鲁国却和先生的弟子相当。他站着不能给人教诲,坐着不能议论大事;弟子们却空怀而来,学满而归。难道确有不用言表的教导,身残体秽内心世界也能达到成熟的境界吗?这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回答说:“王骀先生是一位圣人,我的学识和品行都落后于他,只是还没有前去请教他罢了。我将把他当做老师,何况学识和品行都不如我的人呢?何止鲁国,我将引领天下的人跟从他学习。”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外在的境遇再困难,只要经过努力,他便可以走出一条成功的路来。

罗勃特·史蒂文森说过:“不论担子有多重,每个人都能支持到夜晚的来临;不论工作多么辛苦,每个人都能做完一天的工作,都能很甜美、很有耐心、很可爱、很纯洁地活到太阳下山,这就是生命的真谛。”确实如此,唯有流着眼泪吞咽面包的人才能理解人生的真谛。因为苦难是孕育智慧的摇篮,它不仅能磨炼意志,而且能净化人的灵魂。如果没有那些坎坷和挫折,人绝不会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苦难能毁掉弱者,同样也能造就强者。

做一个生命的强者,就要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希望,这样我们最终会等到转机来临的那一天。

另辟心径,别有天地

在《逍遥游》中,庄子讲了一个关于“不龟手之药”的寓言:

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防止冻裂的“不龟手之药”,靠着这种药,他的家族冬天就不怕冷水,于是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业。

有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听说有“不龟手之药”的秘方,愿用百金求购。“不龟手之药”的主人集合家族共商转让之事,说:“我们祖祖辈辈以漂洗丝絮为生,收入太少,今天一旦出售药方,可以得到一大笔钱,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全体成员一致同意把药方转让出去。

客人得到秘方后,立即奔赴吴国,对吴王说:“大王,我有能够打败越国人的秘密武器了。”某一年冬天,前线告急,吴王就让这个人统兵去打仗。靠着这“不龟手之药”,此人麾下的将士战斗力大增,在水战中打败了越国的军队,而这个人也因为军功得到了吴王的厚赏。

最后,庄子评论说:同样是这种“不龟手之药”,宋国人世世代代用来漂洗丝絮,结果始终没有得到厚利;而吴国用在战争中却可以战胜敌国,由此可见,同样的东西,有了不同的眼光,其结果和收益也会大不一样。

庄子的话放到现在来看,就是打开思路,用创造性思维去看待问题,另辟心径,别有天地。当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时,往往能收到意外的效果。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可谓俯拾即是。

宋徽宗赵佶,政绩虽然不好,后来做了亡国之君,艺术上却颇有创意。

他曾经创立了一个画院广招画家,而画家进入画院就必须经过宋徽宗的亲自评选。宋徽宗曾经给画家们出了一个主题: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要画好并不容易。

绝大多数人都按照题意画出了第一种境界:古木苍葱的山林中,古寺赫然其中。少数人延展题意画出第二种境界:山林中隐现寺院的局部。还有更少人画出了第三种境界:山林中只露出一节幡杆。唯有一个人洞察题意画出了第四种境界:一个小和尚在山脚下的小溪边上打水。宋徽宗最后挑选了这个人的作品。

那幅画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构思巧妙。那位高明的画家,根本没有画庙。但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烧茶煮饭,洗衣浆衫,这就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庙;庙一定是在深山中,因为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这幅画比起那些画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墙垣的,更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题意。

那些落选的画家并非画技不好,而更多的是因为构思平庸。而那位聪明画家的过人之处未见得是绘画技术,但由于他巧于构思,选择了小和尚挑水的角度,就使画面含蓄,能启发别人的联想。

这就是创新,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周围发生。著名作家茅盾说过:“从创新中得美。”创新是存在于世间的一种美丽的奇迹,它能化腐朽为神奇,变荒漠为绿洲,变沧海为桑田。创新是人类特有的素质,是人生的境界得以提升的一大要素。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其思维会焕发出灿烂的光辉,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说的那样:“一切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此——在于创造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