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习是不需要教的:发现与解放的教育
19769600000018

第18章 挖掘潜能:发现孩子,解放孩子(5)

弱化烦恼。减弱烦恼,不记忆,不思考,不想象。某种刺激作为一个信息,需要经过感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几道闸门才能触动情感。对于那些非原则性的刺激,我们必须学会紧紧地把住闸门,尽可能不听、不看、不感觉,对已经输入的刺激,尽可能不记忆、不想象、不思考。

让孩子学会体谅。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也是让自己得到解脱。要让孩子学会宽容地对待别人,当别人触犯到他的利益的时候,要引导孩子学会原谅。

不要让自己的坏情绪影响孩子。父母每天要和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很难保证自己的心情每天都愉快。当父母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不要让自己的坏情绪影响孩子,更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出气筒。因为父母的坏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也会用这种方法去发泄自己的情绪,这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和孩子共同面对失败和挫折。在挫折面前,父母和孩子是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要互相支持,共同努力,锻炼应对挫折的能力。有父母在身边,孩子不容易因为失败而产生不良的情绪,这对稳定孩子的心态有重要的作用。孩子出现了“失败”,父母应该教孩子学会分析失败原因的方法,让孩子找出问题的所在,避免失败的连锁反应。同时注意不要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无用的感慨上,体会痛苦,只会越体会越痛苦,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贻误时机,带来更可怕的后果。父母应告诫孩子,不要后悔,不要抱怨,要总结教训,把注意力放在现在和将来,集中精力想一件事情——现在怎么办最好。

一定要科学用脑

关心孩子的学习,一定要知道大脑活动的一些特点,这样才能引导孩子科学用脑,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人类大脑皮层的面积很大,研究发现,大脑两个半球沟回完全展开以后,面积有一张《人民日报》那么大,而且它能存储的信息量相当于几亿册图书的。

脑科学研究发现,大脑工作很有规律,整个大脑活动是分区的。现在人们已经知道大脑约有100多个小区,它们指挥着人体不同部位的活动,如说话有言语区,写字有书写区,看东西有视觉区,听声音有听觉区,等等,这在生理学上称为脑功能定位。掌握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预防脑疲劳,也就是说,各种活动都不要持续太长时间,如看书,按孩子的年龄特点规定看多长时间最好,都应有科学依据。研究表明,小学生一天看书时间一般不应超过6小时,所以,教育部规定小学生每天学习6小时。这符合大脑活动的特点,可预防大脑疲劳。

大脑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每一个区的工作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不能太久,各种活动必须不断轮换和交替着进行。这是一种生理特点,只要人的生命没有停止,大脑各个区的细胞就在不断地工作与休息,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都是如此。不同年龄的孩子,大脑各区工作持续时间不同。一般讲,年龄越小,持续时间越短,所以小孩子上课学习时间安排必须考虑动静交替,其原因就是预防大脑某一区的活动时间太长,脑细胞自动休息,这时,如果强行活动,只能使脑细胞受损,难以正常发挥大脑的功能。如果经常用脑过度,就会使脑组织的兴奋与抑制失调,出现各种各样的神经衰弱。大人在安排孩子一天的活动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否则孩子的学习成绩很难达到优秀。父母如果细心观察便可以发现,强迫孩子长时间地学习,他的注意力很难集中,不是出现小动作,就是犯困。这说明孩子大脑中相应的学习部位疲劳了,在进行自动保护。也有些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每天努力学习了很长时间,但是学习成绩在班里仍不突出,而孩子的智商和课上听讲都没有问题。那么,是什么导致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就是因为没有科学地用脑。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掌握孩子大脑的活动特点,合理地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

大脑某一部分处于兴奋时,表明这一部分脑组织指挥的器官正在好好工作。实验表明,通过脑电扫描仪的屏幕,可以看到大脑左右两半球皮质血流量的变化,比如和人谈话时,大脑两半球就有三个皮质中枢(感觉中枢、运动中枢和初级听觉中枢)在活动,这些部位的血流量显著增加。又如在朗读时,就有六个皮质中枢(初级视觉中枢、额叶眼中枢、眼运动中枢、额叶下语言中枢、嘴运动中枢以及听觉中枢)的血流量增加。这些也对应着脑力劳动能量的消耗。所以,一般小学生连续学习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否则脑细胞就会因疲劳而逐渐停止工作。

正如著名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所说的“对大脑两半球的某一区域所进行的孤立的、持久的刺激,必然会使人处于昏迷和睡眠状态”。很多父母不是特别了解大脑的生理特点,常常认为只要严格要求就能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因而命令孩子必须做完作业再吃饭、再睡觉,其实这样不但不能让孩子学习好,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还有的父母,因为孩子写错了一个字,就要求孩子写几十遍甚至上百遍,这样也必然会使孩子的大脑处于疲劳状态,达不到纠正错误的目的。

另外,有的父母为了培养孩子刻苦学习的精神,给孩子买来清凉油,让孩子在疲劳的时候涂抹一些,或是用凉水刺激一下,然后继续学习,这样做只能让孩子暂时清醒,经常这样做会导致孩子生病,严重时还可能导致精神失常,也就是神经失控。

让孩子科学用脑,帮助孩子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盲目地用脑,只会增加脑部的负担,虽然暂时可能会让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但是这种进步绝不会长远,而且将妨碍孩子的成长。我的建议是:

父母要细心观察。孩子在学习的时候,父母不要马上就放心地去做自己的事情,而是要注意观察孩子的一些小动作。当孩子出现一些小动作、注意力开始不集中时,父母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让孩子休息一下,或做一些简单而有趣味的小游戏放松,让学习部位得到恢复,然后再让孩子继续学习。

保证孩子的正常睡眠。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成绩突出,常常让孩子学习到深夜,这也是不会科学用脑的表现。人在睡眠的时候,大脑的很多部位都会得到充足的休息,这就是我们晚上睡一个好觉,第二天觉得精力充沛的一个原因。孩子也是这样,由于孩子的大脑还在发育阶段,它对睡眠的要求更为迫切。一般来说,一个小学生应保证每天有九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初中生要保证每天八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如果过分占用孩子的睡眠时间,就会使孩子的大脑过度疲劳,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十分不利。

娱乐、学习要巧妙结合。大脑的每一个区域长时间地活动,都会觉得疲劳,就是游戏也是一样。很多孩子和父母在游乐场里会相当兴奋,玩这玩那,乐此不疲,但是只要一出游乐场的大门,就显得十分疲劳,这就说明孩子的大脑有些区域出现疲劳了。长时间的游戏和长时间的学习一样,都会对孩子造成不利的影响。孩子玩的时间太长,孩子的神经长期地处于兴奋之中,就不能很快地进入其他状态。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懂得把娱乐和学习巧妙地结合,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在休息的时候,父母就不要让孩子进行刺激性特别强的娱乐活动,否则不仅不利于孩子学习区域的休息,还会让孩子在兴奋过后更加疲劳。

主动学习: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带着孩子去发现和欣赏知识

学习是一个发现知识、欣赏知识的曼妙过程。

智慧的父母,懂得带着孩子去发现和欣赏知识,懂得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动机和注意,懂得引发孩子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追求。

教育家波莉亚指出,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这样得来的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当孩子对新鲜的事物产生兴趣时,父母若能引领孩子深入探究,孩子的兴趣会变得更为浓厚,而学习过程也会变得更有趣味,孩子也更能感受、欣赏到知识的无穷乐趣,自然也就能更牢靠地掌握知识。

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的费曼不仅在物理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且对其他很多科学领域也很着迷。这得益于父亲对他的教育:

当费曼还坐在婴儿椅上时,父亲有一天带回一堆装修浴室用的各种颜色的小瓷片,并把它们叠得像多米诺骨牌似的,费曼推动一边,它们就全倒了。过一会儿,费曼又帮着把小瓷片重新堆起来。然后,父亲让费曼变出些复杂点的花样:两白一蓝,两白一蓝……母亲说让费曼随便玩,父亲却说:“这不行。我正教他什么是序列,并告诉他这是多么有趣呢!这是数学的第一步。”

费曼家有一套《大英百科全书》,父亲常抱他坐在膝上,给他读里边的章节。有一次读到恐龙时,“恐龙身高有25英尺,头有6英尺宽。”父亲对费曼说,“让我们想一下这是什么意思。要是恐龙站在门前的院子里,那么它的身高足以使它的脑袋够着咱们这两层楼的窗户,可它的脑袋伸不进窗户,因为它比窗户还宽呢!”费曼想居然有这么大的动物,而且还由于无人知晓的原因灭绝了,觉得兴奋、新奇极了。他从父亲那儿学会了“翻译”——任何东西都要琢磨出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实际意义是什么。

父亲常带费曼去卡次基山,漫步丛林时,父亲指给他一种鸟,告诉他世界各地的人怎么称呼它,然后告诉费曼只知道名称其实还没有完全了解这种鸟,仔细看它在做什么才最重要。于是费曼很早就学会了“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和“真正了解一个东西”的区别,并开始了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事物。

对于费曼感兴趣的事物,父亲不仅仅告诉费曼一个名词,或者一个道理,而是让费曼自己进行观察,尝试自己得出结论。正是这种方法,使费曼终生保持对众多科学领域的兴趣,并且颇有建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持久的动力,孩子对新鲜事物拥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在保持孩子兴趣的基础上,教给孩子学问,吸引他爱好学习,这才是最重要的。充分调动孩子的兴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孩子研究学问的方法,远远比教给孩子各种知识有价值。

父母的引领,对孩子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无声但最有力的鼓励,这是我们要特别留意的。我们来看看波特的成长故事:

波特的父亲只是个小建筑商,受的教育不多,知识有限,经常被孩子问得张口结舌。但是,他没有因此对儿子显示出任何不耐烦,而是更加细心地呵护儿子的好奇心。

波特从小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各种奇怪的现象都喜欢追根究底,一天到晚有数不清的问题。他还喜欢动手,喜欢做同龄孩子做不到的、具有挑战性的事情。父亲自己回答不了波特的问题,就为波特买许多科普书籍,并和他一起在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后来,波特对纸上谈兵不满足,父亲就为儿子买来一些工具和材料,让他尽情地做科学小试验和科技制作。开始时,波特经常在家里的厨房做实验,一不小心就弄得乱七八糟甚至乌烟瘴气。母亲对此很不高兴,经常责备波特,好在父亲总是出来解围,后来还特意为他在院子里搭建了一个小棚子,作为他的实验室和制作车间。

为了让波特自己主动寻找需要的资料和自己解答心中的问题,父亲还告诉他,图书馆里有很多有趣的书。波特非常高兴,一有空就去图书馆里看书。

后来,波特根据自己的经历总结说,5岁以前的儿童都是天生的科学家。因为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用与大人完全不同的视角看待周围的世界,喜欢刨根问底,并且极富想象力,这些恰恰是真正的科学家必备的素质。波特的父亲正是通过精心的呵护与引导,让“天生的科学家”成长为真正的科学家。

费弗曼的成长经历同样带给人们启示:

1978 年,不满30 岁的费弗曼荣获菲尔兹奖时,谁也没有觉得意外。早在10年前,费弗曼就以“神童”、“天才”、“早熟的数学家”而著称了。查理斯·费弗曼1949 年出生于美国首都华盛顿,他的父亲是位经济学家,在发现自己刚上小学的儿子具有数学才能后,他真是又惊又喜。当时小费弗曼对中学数学已掌握得很好,提出要学微积分。“好吧,微积分爸爸还能教。”父亲这样说。

10岁的费弗曼以惊人的速度学会了大学的微积分,达到一般人数学知识的极限。不久父亲就送他到华盛顿附近的马里兰大学听课。

1963 年,马里兰大学同意他正式入学,可是刚上了3个星期课,洪梅尔教授就发现他对课程内容早已掌握,就说:“你在这里听课简直是浪费时间,到高年级去听课吧!”

3年后,费弗曼正式从马里兰大学毕业,这时他的数学知识早已超过一般大学毕业生。接着,他到美国著名学府普林斯顿大学念研究生,并只用两年就获得博士学位,当时还不满20岁。

费弗曼当了一年讲师之后,1971 年,芝加哥大学聘请他当正教授,1974 年,他又被聘请到普林斯顿大学当正教授。25岁的正教授,在美国大学300 年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孩子们的能力也许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强,可能会不满足于所能学到的东西。这时,父母就应当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有利的条件,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进行自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