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最妙趣横生的社会心理学
19768900000029

第29章 人在事业中强大——职业进化与社会助长(2)

风雨会加速蘑菇的成长,处于“蘑菇”期的年轻人,享受这特别的成长期吧,鼓起勇气,面带笑容,准备迎接风雨后的彩虹。

跳槽:死路还是出路——职业流动

国内一项针对青年人职业流动的研究指出,跳槽对青年白领,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研究发现,没有跳槽的青年白领占研究调查总数的40.8%,换过工作的为59.2%,而有跳槽经历的青年白领,平均工作时间9.75年,换过3.86份工作。在每一个工作单位最长的平均工作时间为3.30年,最短的为6.39个月。其中在单位工作5年以上才换工作的只有10.2%,而工作不到半年就换工作的占23.8%。调查时是第2份工作的占49.6%,第3份工作的占32.3%,第4份及以上的占了24.1%。

提到跳槽,多数人是持反对态度的,认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才会升值,跳来跳去只能永远是个新人,人们戏称跳槽的人为“跳蚤”,可以说,这种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同时,跳槽作为一种正常的职业流动,却也不应该被绝对否定。

从事某种职业是成年人的权利和义务,每一个人除非由于不可抗力失去了劳动的能力或者主观上不愿意,都会在成年以后参与到整个社会分工的体系中,作为社会这台大机器的一个部件来工作。从事某种特定的职业不仅是一种谋生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一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只有在职场中接受洗礼,才能在不断的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但是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并非一成不变,不论是初入职场时为找到合适的工作而进行不断的尝试,还是从业多年后由于新的契机而换工作,我们所从事的职业都会随着自身条件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社会分工追求高效率,这种职业上的流动正是把每个人都放到最适合他、最能发挥他的能力的位置上。职业流动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它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寻求一种平衡,让每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

职业流动通常指的是劳动者在不同职业之间的变动,是劳动者放弃旧的职业角色获得新的职业角色的过程。职业流动是社会流动形式之一。职业流动不同于劳动者的区域流动和职务变动,但又与劳动者的区域流动和职务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往往是相伴发生的。

首先,如果把职业地位和职业声望作为判断的标准,职业流动可以分为水平流动和上下流动。其次,两代人之间从事不同职业,这种变化可表现为代际流动,比如父亲是农民,儿子是工人;父亲是大学教授,儿子是企业经理。这种状况就形成了代际流动。第三,劳动者个人在其退休之前的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他的职业地位的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的总和,可以表现出该劳动者一生的职业流动性。第四,如果我们把个人的职业流动和社会的职业结构性变化相联系,就会发现职业流动表现为宏观的结构性流动和个别流动两大方面。凡是职业流动引起和影响社会职业结构发生大规模变动的流动就是结构性流动。

人们往往把区域流动和职务变动与职业流动等同起来,所以我们应该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样才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职业流动的性质,把握职业流动的行为。

现在跳槽越来越普遍,而人们选择跳槽的原因大都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工资和发展前景。一项调查显示有29.6%的人通过跳槽薪资增长了10%~30%,薪资涨幅30%~50%的也不在少数,约占整个被调查对象的27.18%。值得注意的是,也有13.62%的人跳槽后并未获得薪资的上升,反而是下跌了。显然,薪资尽管很重要,但并不是唯一引发跳槽的因素。

调查的数据还发现,工作一年后,有26.40%的人称薪资小有上升,有23.89%的人称薪资上长了至少50%以上。相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讲,工作一年的人在工作经验上从没有到有,他已不再是白纸,新公司在薪资上会有所考虑。毕业生在工作2~3年后,薪水幅度上升比较平稳,还是以10%~50%这个幅度为主。工作经验5年是一个分界岭,这个年龄段的跳槽者获得大幅加薪的可能性很大。调查数据显示,有38.36%这一年龄段的跳槽者表示此番跳槽薪水加了50%以上。从职业发展角度,大多数人在工作5年后,工作经验已经从“青涩”转为成熟,能在某一领域成为主管或是专业技术资深人士,显然这个时候跳槽正临职业生涯发展小有收获的阶段,薪资增长也是很自然的事。另一方面工作5年也是一个坎,调查显示有28.67%的五年工作者表示此番跳槽薪资没有升反而降了,这部分人跳槽目的不在于薪资而是要找到自己职业发展的突破口。

人们追求“跳槽”或职业流动的根本目的是获得更大的利益,因此职业流动主观上还是向上流动,但是由于引起职业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职业流动的形式也不止一种。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不同形式的职业流动往往具有不同的特点。不过从一般意义上来看,职业流动有着相似的特点,而社会学研究就是要从许多不同的具体的事物中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性认识。

总之职业流动作为社会流动的一种形式,对于提高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优化资源配置都是有利的,同样对于个人来说合理的职业流动都会使职业生涯不断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自我价值能够更好地得到实现。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由于负面原因导致的职业流动,比如职业能力不足、职场人际关系恶劣导致的被迫职业流动,会给我们的职业发展带来危害。所以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职业流动,发掘它积极的一面为我们的职业生涯带来益处。

你能看多远就能走多远——目标规划

汤姆原来只是美国一家软件公司的普通职员。从他大学刚毕业走进公司的第一天起,他就为自己制订了一个目标:用两年的时间当上部门经理。从那天起,“部门经理”就像一面旗帜,他没有一天不按部门经理的标准要求自己。目标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它使汤姆每天都被工作的疯狂激情驱使着,虽然这样工作起来有些累,但劳累过后,看着自己的工作业绩,他便体会到生活的幸福。

不到一年,他就被提拔到了主管的岗位。他工作起来更加努力了,因为有了目标,他感觉不到工作的劳累,相反把它当做一种享受。之后,当上主管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汤姆就被提升为部门经理,成了公司里提拔最快又最年轻的经理。

汤姆为什么能从普通职员迅速升至主管继而又升任为部门经理?这就是他用目标随时鞭策自己的结果,也是目标在一个人身上发挥神奇效力的有力例证。

“跳蚤效应”来源于一个有趣的实验:生物学家曾经将跳蚤随意向地上一抛,它能从地面上跳起一米多高。但是如果在一米高的地方放个盖子,这时跳蚤跳起来会撞到盖子,而且是一再地撞到盖子。过一段时间后,拿掉盖子,生物学家发现,虽然跳蚤继续在跳,但已经不能跳到一米以上了,直至生命结束都是如此。

为什么会这样呢?理由很简单,跳蚤已经调节了自己跳的高度,而且适应了这种情况,不再改变。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很多人也有着类似的“跳蚤式”经历,虽屡屡尝试改变,但往往屡屡受挫。经过几次碰壁以后,便开始抱怨职场的游戏规则过于残酷,有的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以为“盖子”已成为自己无法逾越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是重整旗鼓,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成功,而是一再地降低成功的标准。因此,当“盖子”掀起的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挑战的勇气,不敢再跳,或者已习惯了,不想再跳了,他们往往因为害怕再次失败,而不敢再去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IBM公司的创始人托马斯·约翰·沃森说过:“有两种人永远无法超越别人:一种人是只做别人交代的工作,另一种人是做不好别人交代的工作。哪一种情况更令人丧气,实在很难说。总之,他们会成为第一个被裁员的人,或是在同一个单调而卑微的工作岗位上耗尽终生的精力。

沃森先生所说的那两种人心中都没有十分明确的目标。等待他们的将是卑微的职位和庸碌的人生。阿尔伯特·哈伯德先生说过,如果你并不想从工作中获得什么,那么你只能在漫长的职业道路上漫无目的地前行。只有目标在前方召唤,才会有进取的动力。

在美国企业界,有一个深得众望的奖项——美国国家品质奖。它象征着美国企业界的最高荣誉。赢得此奖的企业,必须是能生产全国最高品质产品的企业。

为赢得该奖项,摩托罗拉公司从1981年就开始了竞争。它派了一个侦察小组,分赴世界各地表现优异的制造机构进行学习,最终使自己的产品错误率降低了90%,但摩托罗拉仍不满意,又设定了新的目标,力求产品合格率达到99.997%。所有摩托罗拉员工,都收到一张皮夹大小的卡片,上面标示着公司的目标。公司还制作了一盒录像带,解释为什么99%的产品无故障仍嫌不足。这盒录像带指出,如果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以99%的品质来工作,那每年就会有20万份错误的医药处方,更别说会有3万名新生儿,被医生或护士失手掉落地上。试问,99%的品质,对于将其性命托付给摩托罗拉无线电话的警察而言,是否足够?

1988年,66家公司开始竞夺美国国家品质奖。大部分参赛单位实际上都是一些像IBM、柯达、惠普等大公司的某一部门,但摩托罗拉以整个公司为单位参加竞赛,并以绝对的优势轻松夺魁。

对于没有航向的船,来自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一个明确的目标,可以指引我们朝着成功的正确方向去努力,目标让人产生活力,目标也能激发效率……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有一个法国人,42岁了仍一事无成,他认为自己简直倒霉透了:离婚、破产、失业……他不知道自己的生存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他对自己非常不满,变得古怪、易怒,同时又十分脆弱。有一天,一个吉普赛人在巴黎街头算命,他随意一试。吉普赛人看过他的手相之后,说:“您是一个伟人,您很了不起!您的过去虽然不完美,不过,五年后,您将是法国最成功的人啊!因为您就是拿破仑的化身!”他装作极不相信的样子离开了,但心里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憧憬。他对拿破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家后,就想方设法找与拿破仑有关的一切书籍来学习。渐渐的,他发现周围的环境开始改变了,朋友、家人、同事、老板都换了另一种眼光、另一种表情对他。后来他才领悟到,其实一切都没有变,是他自己变了:他的胆魄、思维模式都在模仿拿破仑,就连走路说话都像。13年后,也就是在他55岁的时候,他成了亿万富翁、法国赫赫有名的成功人士。

这就是目标的力量,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有目标未必能够成功,但没有目标的人一定不能成功。博恩·崔西说:“成功就是目标的实现,其他都是这句话的注解。”现实中那些顶尖的成功人士不是成功了才设定目标,而是设定了目标才成功。

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没有目标的人在为有目标的人达到目标”。因为没有目标的人就好像没有罗盘的船只,不知道前进的方向,有明确、具体的目标的人就好像有罗盘的船只一样,有明确的方向,在茫茫大海上,没有方向的船只只能跟随着有方向的船只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