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最妙趣横生的社会心理学
19768900000026

第26章 社交,不只是面上活儿——人际关系融合(1)

这样讲话:“老王,你的新鞋子真漂亮”——讨好

一个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讲了他自己的一件事。第一天上班前,父亲把他拉到身边,问他:“你知道在社会上立足的关键是什么吗?”“是学历吗?”“不对。”父亲说。“是知识吗?”“不对。”父亲说。“是能力吗?”“不对。”父亲还是这句话。“那是什么?”年轻人大惑不解地望着父亲。父亲说:“是人际关系!”

而良好人际关系的“马步功夫”恐怕就是“讨好”了。因为和珅会讨好,他才成为一代帝王的宠臣;因为黄蓉会讨好,洪七公才肯把功夫传给傻郭靖。这些都说明,“讨好”能够让人在社交中如鱼得水。

老王对新来的同事小王很不满意,两人也没有什么冲突,就是看他不顺眼,当小王拍着他的肩头告诉他“咱俩都姓王,五百年前是本家”时,老王憋得脸都青了,差点一个拳头抡过去。渐渐的,小王也发现一旦自己犯了什么过错,老王都会毫不留情地指责他,而且处处为难他。小王自己还年轻,还要在公司发展,不能这样和老同事尴尬相处下去。这一天,小王又在电梯里和老王“狭路相逢”了,小王没话找话:“老王,你的新鞋子真漂亮,一定很贵吧。”老王先是一愣,僵硬的脸上慢慢浮现出一丝得意的神情,老王说“哎呀,还是你识货呀,早上碰到的人都不识货呢,我花了八百多呢……”,电梯下到一层的时候,老王甚至说“周日我还要去买西装参加女儿婚礼,小王你和我去挑吧”。

小王也许并不知道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说过“乐道人之善”,但是两千多年后,他因此讨好了老同事,也为自己的美好前程铺了路。

在社会心理学上,讨好是指人们使用策略和方法恭维他人,以得到其他人的喜爱。人际交往是复杂的,对不同人的讨好方式也要因人而异。说话作为重要的讨好方式,说什么重要,怎么说更重要。

有两位司机,同时为领导开车。由于单位精简,必须裁掉一个,于是,领导让两人竞争上岗。

第一个司机说:“我将来要还能开车,一定把车收拾得很干净,遵守交通规则,保证领导安全,还会做到省油……”他足足说了10多分钟。

第二个司机没说3分钟就结束了。他说:“我过去遵守了3条原则,现在我还遵守这3条原则。如果今后用我,我将继续遵守这3条原则:第一,听得,说不得;第二,吃得,喝不得;第三,开得,使不得。我过去这样做,现在这样做,今后还这样做。”

显然第二位司机说得更好,为什么呢?因为领导经常坐在车上研究工作,这些工作在公布之前都是保密的,司机说了就是泄密,所以只能听不能说,这叫“听得,说不得”。司机经常要陪领导到处参观、开会,最后总得吃饭,但是司机不能喝酒,这叫“吃得,喝不得”。另外,领导不喜欢司机公私不分,为了己利私自开车,这叫“开得,使不得”。

这样遵守工作规章、懂得领导心思的司机,哪位领导会不喜欢?结果,领导立刻拍板,留下了第二位司机。

由此可见,讨好是一门攻心的艺术。说别人爱听的话,做别人想让你做的事。比如大学老师在授课时很多同学即使不睡觉也处于一种“死鱼”状态,他们认真地记笔记,认真地听,老师却在死寂的课堂中渐渐失去了讲课的兴趣,讲课变成了按部就班的填鸭。可能这些学生们觉得,自己已经是大学生了,没有必要跟着老师去附和,却不知道老师在枯燥的授课过程中也需要有人来讨好,而这种讨好的方式就是学生适当地附和,来告诉老师“我们听懂了”来表达“我们愿意听”。所以,无论是听课,还是与他人交谈,你若想讨对方欢心,想把交流愉快地延续下去,那么,请不要只是傻傻地倾听,要学着适时地附和。

无论是贫贱还是富有,无论是美丽还是平凡,在人们的内心深处都有着被人尊重的渴望,而讨好针对的就是人们的这个“软肋”。

随着“讨好”不断地发展,延伸,“讨好”也从政治、生活发展到工作等各个领域。

周末员工聚餐,经理在路上指着一个路人的皮包说:“这个包蛮别致的,不知在哪儿买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半个月后,莉莉就把一个同样款式的皮包送到了经理的办公室:“经理,我上周去参加客户的发布会,人家给了个商场的消费卡,到商场一看,正好有这个款式的皮包,我就帮您选了一个,你看喜不喜欢?”

经理站起身说:“不行不行,你留着自己用吧。”莉莉连忙说:“难得您看中一件东西,说真的,您的眼光就是和别人不一样。再说没您的照顾,我哪有机会参加那个发布会啊!”于是经理又拿出一张请柬说:“下周五在国宾饭店有个酒会,我也不喜欢凑热闹,你替我去吧。”莉莉接过请柬,说:“看您说的,好像您真老了似的,上次参加发布会好几个女客户还跟我说,您怎么那么年轻啊!”说得经理面露喜色,其实经理已经50多了。

莉莉通过皮包和赞赏讨得了领导的欢心,为自己换来了一张酒会的门票和更加无限的前程,更增进了自己与领导的情谊。可见,生活中工作中,这种适当地讨好是必要的。

然而,社会交往如此频繁,又如此密切,光靠说几句赞美的话,光靠些物质的给予只能是短时间的讨好,日久见人心还是会将人打回本来面目,正如只懂讨好乾隆却贪得无厌的和珅最后的归宿也只能是被嘉靖收拾。讨好固然重要,与此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在讨好的过程中除了付出美言、美物之外,更要奉上我们美丽而真诚的心灵,这样我们的人际关系才能长久地发展下去。

做交际圈内的“黎叔”——幽默效应

2004年岁末,《天下无贼》让人们记住了憨态可掬的“傻根”王宝强,让人们记住了那首煽情的主题曲《知道不知道》,更让人们记住了一种幽默——“黎叔”式幽默。多年之后,我们仍能对一些黎叔语录津津乐道。

“说了多少次了,要团结,眼睛要看着别人的长处,这次出来,一是通过实战锻炼队伍,二是考察新人。在这里要特别提出表扬的是:小叶和四眼,两位虽然刚刚入道,不但超越了自己,也超越了在坐的前辈,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百尺竿头,更上一步!”

“行啊,跟我玩狸猫换太子,黎叔看得起你才跟你过招,偷奸耍滑啊你这是,想什么啊!肯定是你啊!”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我最烦你们这些打劫的,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黎叔走江湖少不了幽默,我们日常生活中一样少不了幽默。

幽默使生活充满了乐趣,哪里有幽默,哪里就有活跃的氛围。在人际交往中,幽默是心灵与心灵之间快乐的天使,拥有幽默就拥有了爱和友谊。

一个秃头者,当别人称他“理发不花钱,洗头不费水”时,他当场变了脸,使原本比较轻松的环境变得紧张起来。一位演讲的教授,也是一个秃头,他在自我介绍时说:“一位朋友称我聪明透顶,我含笑地回答:‘你小看我了,我早就聪明绝顶了。’”然后他指了指自己的头说:“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外表美是心灵美的反映。”教授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演讲,整个会场充满了活跃的气氛。同样是秃头,同样容易受到别人的揶揄和嘲谑,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其间的缘故就在于有没有幽默感。

幽默感可以化不愉快为愉快,一个具有幽默感的人是智慧的,也是受人喜爱的。

无独有偶,幽默家兼钢琴家波奇,有一次在美国密歇根州的福林特城演奏,发现听众不到一半,他当然很失望也很难堪,但是他走向舞台时却说:“福林特这个城市一定很有钱,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两三个座位的票。”于是整个大厅里充满了欢笑,波奇也以寥寥数语化解了尴尬的场面。

由此可见,幽默不仅反映出一个人随和的个性,还显示了一个人的聪明、智慧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幽默既不是毫无意义的插科打诨,也不是没有分寸的卖关子、耍嘴皮。幽默要在入情入理之中,引人发笑,给人启迪。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曾说:“通过幽默,我们在貌似正常的现象中看不出不正常的现象,在貌似重要的事物中看不出不重要的事物。”

幽默可以让你变成一面光亮的镜子,你轻松别人就跟着轻松,你快乐别人就跟着快乐。有时候,幽默的传递就是爱的传递。

“笑一笑,宝宝,笑一笑。”父亲对孩子说道。

“抱歉,爸爸,我笑不出来。”

“为什么?”

“因为我要拉屎!”

“好,那祝我亲爱的宝宝拉屎愉快!”

孩子紧绷着的脸突然扑哧一笑,父亲抓住这个机会,按下了快门,拍出了他最为得意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后来在他的朋友圈里广为流传,很多人都说这个孩子的笑脸是他们见过的最天真无邪的。

这位幽默的爸爸以他的智慧为孩子留下了童年的宝贵记忆。多年以后,长大的儿子也一定会传递老爸的这份幽默和爱给自己的孩子。

生活中用幽默可缓解矛盾,调节情绪,促使心理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让周围人从紧张的环境中得以放松,那么幽默就是友善的传递。

有一天,哈瑞被三个持枪的歹徒拦住了,并朝他开了枪。幸运的是,事情发现较早,哈瑞被送进了急诊室。有个护士大声问他有没有对什么东西过敏。哈瑞马上答“有的”。这时,所有的医生、护士都停下来等他说下去。哈瑞深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大声吼道:“子弹!”在一片笑声中,哈瑞又说道:“请把我当活人来医,而不是死人。”

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虽然幽默并非天生就有,但是我们可以用心培养。那么,怎样培养幽默感呢?这里有四点建议可供参考。

1.领会幽默的真正含义

幽默不是油腔滑调,也非嘲笑或讽刺。正如有位名人所言:浮躁难以幽默,装腔作势难以幽默,钻牛角尖难以幽默,捉襟见肘难以幽默,迟钝笨拙难以幽默,只有从容、平等待人、超脱、游刃有余、聪明透彻,才能幽默。

2.扩大知识面

幽默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它必须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基础上。一个人只有具有审时度势的能力、广博的知识,才能做到谈资丰富,妙言成趣,从而做出恰当的比喻。因此,要培养幽默感,必须广泛涉猎,充实自我,不断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收集幽默的浪花,从名人趣事的精华中撷取幽默的宝石。

3.陶冶情操

幽默是一种宽容精神的体现,要使自己幽默,就要学会宽容大度,克服斤斤计较,同时保持乐观。乐观与幽默是亲密的朋友,生活中如果多一点趣味和轻松,多一点笑容和游戏,多一份乐观与幽默,那么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也不会出现整天愁眉苦脸、忧心忡忡的痛苦者。

4.培养敏锐的洞察力

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机智、敏捷的能力,是提高幽默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迅速地捕捉事物的本质,以诙谐的语言做出恰当的比喻,才能使人们产生轻松的感觉。

当然,在幽默的同时还应注意把握分寸,对于重大的原则问题不能乱开玩笑,不同问题要不同对待,在处理问题时要具有灵活性,做到幽默而不失分寸,使幽默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真正的养料。

幽默是枯燥生活的润滑剂,也是人际交往的助推器,与其总是板着一张脸,不如幽默一下。在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让别人更喜欢你。

怎样蹬鼻子上脸才能心想事成——登门槛效应

在等公交车时,一个乞丐手里拿着一个很破的碗,在等车的人群中乞讨,但是很少有人给钱。每当那个乞丐走近的时候,人们的反应几乎是一致的,要不就是跟同伴聊天,假装没看见,要不就是转过身去。那个乞丐转了一圈之后,发现没有人给钱,便无趣地走开了。

这是一个并不专业的乞丐,或者说他太不懂得社会心理学。除了因为现在社会上骗子太多让人难辨真假之外,更有一个普遍的社会心理,那就是人们通常会自动地忽视陌生人的请求。不过,对陌生人提出请求时,若能引起对方的兴趣,就很有可能会获得帮助。道理很简单:提要求,要先越过对方的心理“门槛”。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曾做过一个经典而又有趣的实验。他们派了两个大学生去访问加州郊区的家庭主妇。其中一个大学生先登门拜访了一组家庭主妇,请求她们帮一个小忙:在一个呼吁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这是一个社会公益活动,而且非常容易,所以绝大部分家庭主妇都很合作地在请愿书上签了名,只有少数人以“我很忙”为借口拒绝了这个请求。

两周之后,另一个大学生再次挨家挨户地去访问那些家庭主妇。不过,这次他除了拜访第一个大学生拜访过的家庭主妇之外,还拜访了另外一组第一个大学生没有拜访过的家庭主妇。与上一次的任务不同,这个大学生拜访时还背着一个呼吁安全驾驶的大招牌,请求家庭主妇们在两周内把它竖立在她们各自院子的草坪上。

实验结果是:第二组家庭主妇中,只有17%的人答应了该项请求,而第一组家庭主妇中,则有55%的人答应了这项请求,远远超过第二组。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答应了第一个请求的家庭主妇表现出了乐于合作的特点。当她们面对第二个更大的请求时,为了保持自己在他人眼中乐于助人的形象,她们会同意在自家院子里竖一块粗笨难看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