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最妙趣横生的社会心理学
19768900000025

第25章 这样领导最有效——管理双赢(2)

十家公司,九家在评“优秀员工”——鲇鱼效应

挪威人非常爱吃沙丁鱼,渔民们如能将活的沙丁鱼带到市场,不仅能吸引人们竞相购买,而且还可卖出高价,为此,渔民们想尽办法延长沙丁鱼的生存时间,却总不能成功。然而有一艘渔船却让沙丁鱼成功地活了下来,由于该船长对此秘而不宣,外人一直不知其做法。直到他死后,秘密才被揭开,原来他在鱼槽里放了一条大过沙丁鱼几倍的鲇鱼,沙丁鱼放入鱼槽后,发现了鲇鱼,非常紧张,于是左冲右突,跳跃不停,这么一来,沙丁鱼活蹦乱跳地被运到了市场。

在企业管理中,这种“鲇鱼效应”被称为激励效应。对不同的人要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或投其所好,或击其要害,才能激发员工的潜在工作能力,使其为企业的发展更加努力地工作。

组织招进了能干的人才,有的员工就会感到紧张,一紧张,他自然会积极进取,如此一来,整个团体就会生机勃勃。

日本三洋公司总经理三洋千代的用人之道可谓是“鲇鱼效应”的一个典范。1985年起,三洋公司陆续从丰田、松下、本田等公司引进了一些“鲇鱼”,还聘用了一些精明能干、思维敏捷、富有朝气的年轻人,进而刺激了公司内部人员的危机意识,打破了公司内一潭死水的局面,带来的是人人努力奋进、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种做法主观上培养了员工的竞争意识,进而激发了他们的生存竞争意识、创造潜能,客观上大大地提高了公司员工的办事效率,促进了公司的迅速发展。

人没有压力,就会缺乏前进的动力,这是人性的弱点。人的潜能是很大的,只有合理地开发引导,才能将之逐渐释放出来。因此,不妨在团队中放几条“鲇鱼”,提高员工的生存竞争意识。

作为企业团队的一员,如果想成为一条鲇鱼,这就要掌握在竞争中求生存的四种方法:

1.有清晰的目标。即使在竞争激烈、压力巨大之时,也不能迷失最终目标。

2.评估所有的选择。我们应当意识到一个问题有不止一种解决方案。要评估所有的选择,千万不要将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3.感知能力。对职位在你之上和在你之下的人,给予同样的关注。无论是老板还是车间工人,对他们给出的信息都要很敏感。

4.缓解压力。压力太大的人是不能做出快速反应的。听音乐、做瑜伽、看球赛……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压方法。

“新经济时代,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深谙这个道理的企业宁可花高价也要聘用优秀员工来带动企业的活力。各个企业还制定了不同的方法来评选和奖励“优秀员工”,让更多的员工感到威胁、紧迫进而起到激励的作用。

任用优秀员工不但能促进企业员工的成长,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勇于并善于任用优秀员工同样成就了企业的管理者。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善于用人之长。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一位知道选用比他本人能力更强的人来为他工作的人安息在这里。”

深谙“鲇鱼效应”的卡内基知道寻找杰出人才来激活员工队伍的重要性。

卡内基虽然被称为“钢铁大王”,但他是一个对冶金技术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他的成功完全是因为他卓越的识人和用人才能——总能找到精通冶金工业技术、擅长发明创造的人才为他服务,比如说任用齐瓦勃。齐瓦勃是一名很优秀的人才,他本来只是卡内基钢铁公司下属的布拉德钢铁厂的一名工程师。当卡内基知道齐瓦勃有超人的工作热情和杰出的管理才能后,马上提拔他为布拉德钢铁厂的厂长。正因为有了齐瓦勃管理下的这个工厂,卡内基才敢说:“什么时候我想占领市场,什么时候市场就是我的。因为我能造出又便宜又好的钢材。”

几年后,表现出众的齐瓦勃又被任命为卡内基钢铁公司的董事长,成了卡内基钢铁公司的灵魂人物。

齐瓦勃担任董事长的第七年,当时控制着美国铁路命脉的大财阀摩根提出与卡内基联合经营钢铁,并放出风声说,如果卡内基拒绝,他就找当时位居美国钢铁业第二位的贝斯列赫姆钢铁公司合作。

面对这样的压力,卡内基要求齐瓦勃按一份清单上的条件去与摩根谈联合的事宜。齐瓦勃看过清单后,果断地对卡内基说:“按这些条件去谈,摩根肯定乐于接受,但你将损失一大笔钱,看来你对这件事没我调查得详细。”

经过齐瓦勃的分析,卡内基承认自己过高地估计了摩根,于是全权委托齐瓦勃与摩根谈判,事实证明,这次谈判取得了对卡内基有绝对优势的联合条件。

到20世纪初,卡内基钢铁公司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公司。卡内基是公司最大的股东,但他并不担任董事长、总经理之类的职务。他要做的就是发现并任用一批懂技术、懂管理的杰出人才为他工作。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就要善于寻找人才、善用人才,使人才为企业所用。优秀的人才就如“鲇鱼”,让一个企业充满活力,保持良性竞争。

望梅止渴:曹操教你做治企能臣——暗示效应

盛夏,曹操率领大部队出征,奈何天气酷热,中午的时候,士兵们的衣服都湿透了,还有人中暑晕倒在路边,行军速度明显慢了下来。延误了战机可是要命的大事呀,曹操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向导告诉他要走很远才会有水源,曹操让向导不要声张。他策马跑到军前,指着前方大声喊道:“士兵们,前方不远有一大片梅林,绕过山丘我们就可以吃到又大又好吃的梅子了,我们快点赶路。”士兵们一听,立即像看到梅子吃到梅子一样,连晕乎乎的人都跟着精神了起来,大军加快了行军速度。

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望梅止渴的故事。曹操利用了暗示效应,通过诱导的方式让士兵想到梅子,进而加快了行军的速度,这真是精明的策略。

心理暗示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而且每天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下面,我们来看看哈佛大学一堂非常有趣的心理课:

哈佛大学心理系的一堂课上,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位来宾——比尔博士,教授告诉大家:“比尔博士是世界闻名的化学家,他今天来这里是要做一个实验。”然后,比尔博士从皮包中拿出一个装着液体的玻璃瓶,告诉大家:“这是我正在研究的一种物质,它的挥发性很强,当我拔出瓶塞,它马上就会挥发出来。但它完全无害,气味很小。当你们闻到气味时,请立刻举手示意。”

说完,比尔博士拿出一个秒表,并拔出瓶塞。一会儿工夫,只见学生们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都依次举起了手。

“好,同学们,实验到这里就结束了。”教授告诉学生,“但是,我不得不告诉你们的是,比尔博士并不是化学家,只是我们学校的一位老师,而那个瓶子里装的物质只不过是蒸馏水。”

听了教授的话,哈佛大学的学子们一个个面面相觑:刚才实验的时候,自己明明是闻到了气味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看到学生们一个个满脸疑惑的样子,教授告诉他们:“这是因为你们受到了‘比尔博士’的暗示。他暗示瓶子里装的是一种他正在研究的物质,气味很小,所以你们就相信了,并且似乎闻到了那种特殊物质的气味。”

其实,那些学生并没有闻到什么气味,只是受了教授心理暗示作用的影响,而误认为自己闻到了那种特殊物质的气味。关于心理暗示的强大力量,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做了一个非常惊人的实验。

在监狱里,一个即将被处决的犯人被蒙上眼睛。医生在他旁边说,你将被割开动脉,你的血将慢慢流尽。说着,医生用一个钝器刺了一下犯人的手腕,又悄悄打开身边的一个水龙头,让水慢慢地滴落。

出乎意料的是,过了一段时间,那犯人竟然死了。

那个犯人是被杀害的吗?当然不是,他是被暗示吓死的。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不得不为暗示的强大力量所震撼。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暗示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200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范伟等人表演的小品《卖拐》令人捧腹大笑。其寓意主要是讽刺那些坑人的商人,而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范伟饰演的那位买拐者,他在卖拐者逐步的心理暗示下,产生错觉,认为自己的腿确实有毛病,最后买下了那副拐。其实,这个看起来不可思议的现象,都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

暗示效应,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通过使用一些潜意识能够理解、接受的语言或行为,帮助意识达成愿望的一种行为。一个人若坚持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对获得成功非常有帮助。

与《卖拐》的例子相似,积极的心理暗示能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帮助。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学会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引导员工尤为重要。

在美国夏威夷,某公司聘请了一位与众不同的销售经理。这位经理每天早晨都组织部下进行一次聚会,并在聚会上要求所有员工齐声高叫:“我觉得健康!我觉得愉快!我觉得大有作为!”接着,便是大家一起开怀大笑,互相拍掌捶背,祝贺一天的好运气,然后再各自干自己的活。结果,在公司里,这个部门的每位员工完成的销售额都高得惊人。

暗示效应已经被企业的管理者奉为圣经:小天鹅集团董事长朱德坤对员工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要求:要唱好两首歌。一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首是《国际歌》。他强调,小天鹅的处境就像国歌里唱的那样“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愿工厂破产的人们,请跟他一起拯救小天鹅。唱《国际歌》就是要大家明白“世上没有救世主”、“全靠自己救自己”的道理。朱德坤认为,一个没有忧患意识与危机感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所以他要求员工们天天唱这两首歌,唱出信心,唱出志气,唱出发展小天鹅的新举措。小天鹅的员工通过唱“国歌”和“国际歌”,在内心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我们还处于危机中,我们没有救世主,我们要努力,我们永远充满自信。正如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所说:“无论什么见解、计划、目的,只要以强烈的信念和期待进行多次反复的思考,它必然会置于潜意识中,成为积极行动的源泉。”

因此,无论是管理企业还是自我成长,都需要运用积极的暗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