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贼心虚与破谎之术
人们常说“做贼心虚”,这是有道理的。公元前500年,印度一位王子曾设计出一种测谎方法,就是用“圣猴”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实际上,这是利用心理学进行测谎的一种方法。测试时,被测人被告知:有罪的人拽住“圣猴”的尾巴时它会嘶叫。所以嫌疑人被带入“圣猴”待的黑暗帐篷里后,无辜者不害怕“圣猴”会叫,进到里面就会拉住“圣猴”的尾巴;有罪的人进到里面后由于害怕“圣猴”会叫,不敢碰其尾巴,待一会儿便离去。“圣猴”其实只是尾巴上涂有乌黑涂料的普通猴子。结果可想而知,说谎者由于心虚不敢触摸“圣猴”,而没有说谎的人当然不怕。所以,如果嫌疑人从帐篷出来后,双手是干净的,便断定他就是有罪的人;反之,他就是无罪的人。
由此可知,抓住说谎者内心难以消除的害怕和心虚,让我们就可以成功地识破谎言。
宋宁宗年间,刘宰出任泰兴县令。一次,一个大户人家丢失了一支金钗,四下寻找不见,告到县衙。刘宰调查后,了解到金钗是在室内丢失的,当时只有两个仆妇在场,但谁也不承认拿了金钗。
刘宰将两人带到县衙,关在一间房子里,也不审问。众人都很困惑,刘宰却像没事人一样,饮酒散步,与大家闲谈。
到了天黑以后,刘宰拿着两根芦苇走进关押仆妇的房间,每人给了一根,说道:“你们好好拿着芦苇,明天我要根据芦苇断案,谁偷了金钗,谁的芦苇就会长出2寸来。”说罢关门走了。
第二天,两个仆妇被带到堂上。刘宰取过芦苇审视,果然有一根长出两寸。刘宰嘿嘿一笑,却指着手持短芦苇的仆妇大声喝道:“你如何盗得主人金钗?还不从实招来!”那个仆妇战战兢兢,当即跪倒在地,口中喃喃道:“是我拿了金钗,大人如何知道?”
刘宰答道:“我给你们二人的芦苇是一样长的,你若心中没鬼,为何要偷偷截去一节?”
刘宰知道撒谎的仆妇会恐惧和心虚,用这个测试办法使其自我暴露,辨识出了说谎者。
在一些审讯中,会依照生理、心理学原理通过情绪紧张与否来判断嫌疑人是否说谎。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让嫌疑人吃稻米做的蛋糕,观察他咽下蛋糕的表现。如果嫌疑人被蛋糕噎住,那么他就被认为说谎了。第二种,是“嚼米审判”,即让嫌疑人抓一把炒米放入自己口中,嚼碎后马上吐出来。如果这个人能马上吐出来,则证明是诚实的,反之则在说谎。其原理就是:那些撒了谎且担心被识破的人,心里比较紧张,消化功能受到抑制,唾液分泌会减少,从而吞咽蛋糕和吐出炒米时比较困难;那些诚实的人不会觉得紧张,因而他们的消化系统不会受到抑制,唾液分泌正常,吞咽和吐出食物都较顺利。英国人通过观察嫌疑人吃面包和干奶酪的顺利程度来判断其是否说谎;阿拉伯游牧民族则根据证人作证之前用舌头舔烧烫了的铁棒的表现,来判断其证词的真伪。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想识别与自己交往的人是否说谎,可以通过追问、多角度诱导等方法看对方的情绪反应,从而做出判断。
抛开先入为主的臆断
识人是我们人际交往中必须掌握的一项本领,而我们识人时难免会掺杂一些个人主观因素,先入为主地以自己的尺子去度量他人。这种识人的方法不利于我们对他人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
当我们喜欢一个人时,就会忽略他的缺点而肯定他的一切;当我们讨厌一个人时,就会或忽略他的优点而否定他的一切。例如看到一个人衣着整洁,对他印象不错,则很可能认为他做事细心,有条理,甚至负责任;反之,若对某个人印象欠佳,就往往会全盘否定他。
韩非子曾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卫灵公非常宠爱一个叫弥子瑕的美貌少年。一天夜里,这位少年家中传来他母亲患急病的消息,弥子瑕撒谎说已得到卫灵公的允许,就乘卫灵公的车赶回家探望母亲。按理说,未经允许乘国君的车是要被处以刖刑的,但卫灵公知道这事后却说:“冒刖刑之险,赶赴母亲病床前,是好样的。”有一天,弥子瑕同卫灵公在花园里散步。花园里的桃子看上去甜得很,弥子瑕就尝了一口,果真非常好吃。弥子瑕把咬过的桃子递给卫灵公,卫灵公又大加赞赏说:“有好吃的东西不一个人独吞,而是让给我,真是好样的。”几年过去了,长大了的弥子瑕渐渐失去了少年时代的美貌,卫灵公对他也不再宠爱了。后来有一次,弥子瑕得罪了卫灵公,于是卫灵公想起过去的事来:“你曾经撒谎,说得到我的允许,乘了我的车;另外还让我吃你吃过的桃子,该当何罪?”于是卫灵公处罚了弥子瑕。
对同一个人来说,在他爱的时候,即使是触犯了法律,那个人也能得到赞赏;一旦这种爱没了,爱就变成了恨这就是因感情而产生的对他人认识的偏颇,这种评价和认识带有盲目性,一旦感情不再,他人在我们的眼中就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正如卫灵公对弥子瑕前后不同的态度。
还有的人喜欢想当然地去判断一个人,没有事实根据,心跟着感觉走。
从前有一个人遗失了一把斧头,他怀疑被隔壁的小孩偷走了。于是,他就暗中观察小孩的行动,不论是言语与动作,或是神态与举止,怎么看都觉得那小孩就是偷斧头的人。因为没有证据,所以也就没有办法揭发。隔了几天,他在后山找到了遗失的斧头,原来是自己弄丢的。从此之后,他再去观察隔壁的小孩,再怎么看也不像是会偷斧头的人。
认识一个人,切忌以自己的主观想象作为衡量别人的标准。主观意识太强,经常会造成识人的错误与偏差。
对于识人,重要的是客观而辩证地看待一个人。仅凭原有的印象或者经验就给他人下结论显然有失公允,也不是一种正确的识人方式。
别被他表面的友善所迷惑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将好人看成坏人,有时会将坏人看成好人。因为在我们的周围,有些人看似和蔼可亲,内心却隐藏着不可告人的企图;表面对人极尽夸赞逢迎,暗地里却耍手段,要么使人前进不得,要么使人船翻人覆。当你直上青云、春风得意的时候,那些逢迎拍马者专捡好听的话讲;而当看到你堕入困境时,他们就幸灾乐祸、趁火打劫。
战国时期,楚王的妃子郑袖长得美貌,又聪慧机敏,楚王十分宠爱。后来魏王赠送楚王一位美女,既年轻漂亮,又活泼热情,把楚王给迷住了。
郑袖眼见自己一天天失宠,心里非常忌妒,但表面上却装得若无其事,不但没有一点怨言,还百般讨好这位新妃。新妃喜欢穿什么衣服,希望用什么东西,郑袖都叫人给她送去;她住处的陈设要怎么布置,郑袖也叫人侍候得顺心如意,可以说处处做到体贴入微、关怀备至。郑袖在楚王面前还经常对新妃表示赞美。
这位新妃对郑袖非常感激,相互来往十分密切,彼此不分,无话不谈。
楚怀王见郑袖和这位新妃相处得这么和谐,心里非常高兴,对郑袖说:“你们女人多半凭着自己的美貌和聪明赢得男人的喜欢,而且差不多都有强烈的忌妒心。我看你就不是这样,你能理解我,你知道我喜欢这位新人,就比孝子侍奉父母、忠臣侍奉君王还尽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