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廊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例举
东廊下胡同(西城区):北起大玉胡同,南至安平巷。门牌1号至39号,2号至36号。
西廊下胡同(西城区):西走福绥境,南至安平巷。门牌1号至65号,2号至50号。
大外廊营胡同(宣武区):北起铁树斜街,南至韩胡同。门牌1号至33号,2号至26号。
小外廊营胡同(宣武区):北起韩家胡同,南至东廊下胡同,西至西廊下胡同。门牌1号至43号,2号至66号。
廊房二条(宣武区):东起前门大街,西至煤市街。门牌3号至87号,2号至106号。
廊房三条(宣武区):西起煤市街,东不通行。门牌1号至63号,2号至50号。
东廊下胡同(西城区):北起大玉胡同,南至安平巷。门牌1号至39号,2号至36号。
西廊下胡同(西城区):西起福绥境,南至安平巷。门牌1号至65号,2号至50号。
大外廊营胡同(宣武区):北起铁树斜街,南至韩家胡同。门牌1号至33号,2号至26号。
小外廊营胡同(宣武区):北起韩家胡同,南至百顺胡同。门牌1号至11号,2号至8号。
中廊下胡同(西城区):东起东廊下胡同,南至东廊下胡同,西至西廊下胡同。门牌1号至43号,2号至66号。
桥与北京街巷地名
自古始,桥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相当密切,所以,全国各地许多地方,不论城市或农村,以桥命名的地名相当多。北京也不例外,也有许多以桥命名的街巷地名。下面就将桥的有关知识说一说,是挺有趣的。
据《访古控幽寻桥踪》等史籍载,以前,人们将桥名曰为“梁”,或“徒杠”,如《孟子·离娄下》载,“岁十一月,徒杠成。”直至三国时期,人们仍把桥名曰为“梁”,如三国魏文学家嵇康在《琴赋》中有:“乃相与登飞梁”之句。
对于古人为什么将桥称之为“梁”,或“徒杠”,许慎在《说文解字》里,作了解释性的说明:“梁,小桥也,徒步行也,杠横木也。”杠,就是架木水上,横亘如梁,仅供人们徒步行走。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又将这种供人们简单行走的桥,称之为“独木桥”。
由于社会生产和生活日益发展,独木桥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需要,所以,就逐渐产生了各种不同的交通桥。古时创造的交通桥,依外观及结构性质分之,有梁式之桥、拱桥、绳桥三种不同的形式。梁式之桥,大体上可分木桥、石桥、木石混合桥、铁柱桥、浮桥、飞桥等;拱桥,大约有五边形拱、圆拱、平拱、尖拱、椭圆形拱等;绳桥,其制有竹索、藤索及铁索之分。
由于材质的不同,古代的木桥、竹索、绳桥几乎很少有完整地保存下来的,留下的大多是石桥,如:
灞桥
灞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石柱墩桥,它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以东10公里处,横跨于灞水之上的灞桥,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春秋初年,秦穆公与东方诸侯争雄,改滋水为灞水,在河上修建了桥梁。秦代时,据《史记·王翦列传》载:王翦伐荆,“始皇自送至灞上。”汉代时,高祖刘邦亦曾到过灞上。隋开皇三年(583年),在秦汉桥南修了南桥,后经历代重修,就是现在的灞桥。
古灞桥,是人们往来于长安与潼关以东广大地区的必经之路,由于人们常常在灞桥送往迎来,所以,留下了许多引人入胜的诗句和古画。南北朝时的《三辅黄图》里,就有在灞水“跨水作桥,都人送客至此,折柳为别”的记载。
这种“折柳相送”的生活风俗逐渐形成并被沿袭下来。每当初夏之交,灞桥沿岸,翠柳低垂,与碧绿的灞水相映,其景显得格外绮丽动人。唐古都长安城人送客,往往也是送到灞桥,折柳赠别。“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写的就是古人在此依依惜别的情景。
如今,经过整修的古灞桥已焕然一新,它既是交通桥,又是供人游览的文物桥了。
赵州桥
全国著名赵州桥建于隋开皇大业年间(590-608年),此桥在河北赵县,原名安济桥,因赵县又称赵州,所以此桥又称赵州桥。唐中书令张嘉贞《石桥铭序》曰:“赵郡汶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
赵州桥为单孔,圆弧,南北向,全桥长50.82米,宽9.6米,由28道独立石拱纵向并列砌筑,跨度大而弧形平。桥拱肩敞开,大石拱上两端各建两个小拱。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座桥的设计,既能减少水流的阻力,又能减轻大拱券和地脚的载重,这种拱肩加拱的“敞肩拱”形桥,可以说是世界桥梁史上的首创。桥两侧栏板和望柱雕刻精美,跌宕多姿,并且由于桥身巨大空灵,寓秀逸于雄伟之中。
随着园林建筑的日益发展,桥逐渐成为点辍园林吸引游人的美景之一。园林中的观赏桥有的桥形象优美,有的桥自然质朴,极富野趣。
上海豫园和杭州西湖都有九曲桥。这两座九曲桥相隔数百里,却有其共同的特征:桥身曲折宛转,形象优美,蜿蜒水上,石栏低矮,简洁轻快。游人在桥上行走,可俯看水中景物,水中映出盈盈笑脸,尽得“水趣”。尤其是杭州西湖的九曲桥,由于石桥曲折,与小瀛州上的亭、榭、楼、台等建筑和谐统一,游人置身其间,无不有步移景换之感。
北京颐和园中的十七孔桥和西堤六桥,也是颇具代表性的。
十七孔桥
颐和园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为大型拱桥,给人以曲线优美柔和之感。拱洞倒映于水中,呈现出珠链般的圆环,使湖面景物平添无限姿色,将颐和园衬托得格外美丽。
它自东堤通向南湖岛,桥长150米。人们游园时,无论是漫步堤边,还是泛舟湖上,放眼望去,十七孔桥犹如雨过天晴后出现的长虹卧在昆明湖的水波上,十七孔桥也因此被人们誉为“昆明湖上的第一桥”。它兼有苏州金带桥和北京卢沟桥的特点,桥栏望柱上雕有神态不同的石狮544只,石狮威武凶猛,形象生动。其桥上联额,均为乾隆皇帝所书。
十七孔桥题额是“修蛛凌波”。修,长也。蛛,即蝣蛛,就是指“虹”。《尔雅·释天》解:“虹,亦作螮蝀。”其题额意思说,十七孔桥如长虹一般凌架于昆明湖碧波之上。
十七孔桥还有一个题额是:“灵鼍偃月”。鼍,又叫鼍龙,即扬子鳄,古人迷信,故将灵鼍视为一种“神兽”。偃,意为卧。该题额意为:十七孔桥犹如鼍龙横卧在昆明湖上,如偃月一样美丽好看。
西堤六桥
颐和园里的西堤,是清乾隆年间修清漪园时仿著名的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而建的。
颐和园,每年一到早春时节,这里的景色格外美丽,柳条吐绿,桃花放红,一条色彩缤纷的长堤,浮现在昆明湖的岸边上。人们行走在长堤上,宛如漫步在江南三月的西子湖畔,
有关西堤六桥,《日下旧闻考·国朝苑囿》载:颐和园内“西堤之北为柳桥,为桑苎(后改为豳风桥),中为玉带桥,稍南为镜桥,为练桥,再南为界湖桥,桥之北为景明楼……西堤六桥并直亘昆明湖。”
豳风桥
它是一座平面长方形的屋桥,但从它的造型来看,基本上与练桥相近似,亦为亭式桥,或曰亭桥。其桥西,则有耕织图、水村等彩画,颇具江南水乡特色。
据《日下旧闻考·国朝苑囿》载:豳风桥原名“桑苎桥”。那么为什么被改名为豳风桥呢?
传说原因是“桑苎”发音相近似“丧主”,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伫)中的“伫”与“苎”同音,尽管奕伫已驾崩多年了,但仍然是要讲究避讳,所以桑苎桥就被改名为“豳风桥”了。取这个名,是取《诗经·豳风·七月》篇的男耕女织,一派田园之乐的意境。因桥西有仿江南乡村的景点,又照顾到原桑苎的含义,这样,就两全其美了。
练桥
这座精美的古桥,在镜桥之南,为清代的清漪园的旧名。这座桥为四角重檐攒尖顶,供观景与休憩之用。
这座桥,其名的由来,可以说是取意于南朝诗人谢胱《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佘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杜甫在《画鹰》诗里云:“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练,其本意为把丝麻或布帛煮得柔软洁白。然而,这里是指水流之势的特点如练,即,昆明湖之水,南流之势似如匹练。
柳桥
此桥据说是清漪园被改名为颐和园时,才被改名为“柳桥”的。这座桥的取名,据考证是出自大诗人杜甫的诗句:“柳桥晴有絮”。对柳桥,乾隆皇帝还有诗云:
著个轻舠弄拍浮,漾沿直到柳桥头。
漫漫晴落谢家雪,却似山阴访戴游。
玉带桥
西堤第四座桥,名为玉带桥。其最明显的特征是桥拱高而薄,造型轮廓为流畅挺拔的曲线,其桥身、桥栏,皆选用青白石和汉白玉石雕砌,洁白如玉,宛如玉带,故被命名为“玉带桥”。其桥的题额、对联,均为乾隆皇帝所书。
玉带桥东面的对联:
螺黛一痕平铺明月镜
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
意思是:湖中的玉带桥好比一弯黛眉平放在明镜之上,又如百尺虹光横照在水晶帘中。
玉带桥西面的对联:
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
景分蓬岛宫阅水边多
意思是:过了此桥就仿佛到了海外仙洲,接近了天上星河;景色如同蓬莱仙境,瑶台琼阁在湖畔分外秀丽。
镜桥
镜桥是西堤第五座桥,有人考证,认为这座桥的桥名是取自李白的《秋登宜城谢朓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诗句。
乾隆皇帝对此桥作诗云:
匪拖虹影讵拖绅,何处空间可著尘。
若道湖光宛是镜,阿谁不是镜中人?
界湖桥
西堤第六桥,名为界湖桥。它的位置处于西堤最南端,界于两湖之间。乾隆皇帝因为此桥以前没有人写过诗,在雨后兴致十足地作了一首诗:
水周堂畔舣轻舻,便可登舟畅浦娱。
既以清闲揽景绘,亦因余兴补吟觚。
堤长横亘东西界,桥六首分内外湖。
而我农桑为要务,先从耕织阅佳图。
以桥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例举
天桥南大街(崇文区):北起天坛路,南至南纬路。门牌1号至113号,2号至156号。
天桥市场(崇文区):东起天桥南大街,西至天桥市场西街,北接天桥市场后街,南到北纬路。门牌(顺)1号至116号。
天桥市场东街(宣武区):北起永安路,南至天桥市场后街。门牌7号至43号,4号至42号。
天桥市场西街(宣武区):北起永安路,南至北纬路。门牌7号至99号,42号至90号。
天桥市场北街(宣武区):东起天桥南大街,西至天桥市场斜街。门牌1号至163号,8号至54号。楼1号至4号。
天桥市场后街(宣武区):东起天桥南大街,西至天桥市场西街。门牌3号至35号,2号至36号。
天桥市场斜街(宣武区):北起永安路,南至北纬路。门牌1号至67号,2号至88号。
天桥市场中街(宣武区):北起永安路,南至天桥市场后街。门牌1号至33号,2号至8号。
天桥市场东街一巷(宣武区):西起天桥市场东街,东不通行。(顺)1号至5号。
天桥市场东街二巷(宣武区):西起天桥市场东街,东不通行。门牌1号至11号,2号至10号。
天桥市场东街三巷(宣武区):东起天桥南大街,西至三桥市场东街。门牌1号至13号,2号至12号。
天桥市场东街四巷(宣武区):东起天桥南大街,西至天桥市场东街。门牌1号至17号,2号至18号。
北新桥头条(东城区):东起草园胡同,西至雍和宫大街。门牌1号至67号,2号至68号。
北新桥二条(东城区):西起雍和宫大街,北至北新桥三条,南至北新桥头条。门牌1号至57号,2号至24号。
北新桥三条(东城区):东起东直门北小街,西至雍和宫大街。门牌1号至73号,2号至70号。
大桥胡同(崇文区):东起翟家口胡同,西至细米胡同。门牌1号至9号。
大桥南巷(崇文区):北起大桥胡同,南至东兴隆街。门牌1号至5号,2号至4号。
小桥北河沿(西城区):北起百代胡同。东至南长街。门牌1号至6号。
太平桥大街(西城区):北起阜成门内大街,南至复兴门内大街。门牌1号至295号,2号至244号。
太平桥东街(西城区):南起二龙路西街,西至太平桥大街。门牌1号至21号,2号至14号。
东大桥斜街(朝阳区):北起工人体育场北路,南至工人体育场东路。门牌1号至3号,2号至10号。
东大桥路(朝阳区):北起朝阳门外大街,南至建国门外大街。门牌(混)14号至19号;楼1号至63号,2号至20号。
园与北京街巷地名
古典园林,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宝库中一颗珍贵的艺术明珠。我国造园艺术与其他艺术,如绘画、诗歌等,虽然形式不同,却有许多相同和相通之处。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古典园林有它独有的特点,古朴典雅,景象优美,意境深邃,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尽管许多历史名园早已不见形迹,我们却仍然可以从各地现今保存较好的园林一窥它们的规模、结构和风格。中国古典园林高度的造园艺术成就,无不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见证。
我国古典园林的出现和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我国古代很早就出现有“圃”、“囿”、“园”的概念,至夏商周三代时,圃、囿、园三者已有不同区别,如《周礼·天官·大宰》中载:“园圃,毓(育)草木。”东汉经学家郑玄注释曰:“树果蓏曰圃,园其樊也。”(“园”,泛指园地)《地官囿人》中载:“掌囿游之兽禁。牧百兽。”(“囿”,即为帝王育养禽兽之园林。)《诗·大雅·灵台》中载:“王在灵囿,扈鹿攸伏。”对囿、圃、园三者的区别,许慎在他《说文解字》里,作了比较透彻的解释:“囿,苑有垣也。一日禽兽有囿。圃,种菜日圃。园,所以种果也。苑,所以养禽兽也。”
秦汉时,造园艺术比之先秦有很大的发展,已显示出穷极侈丽、雕饰既盛的倾向。汉时,不仅是将囿又名为“苑”(《汉制考》和《说文》中均有记载),或“苑囿”并称,而且逐渐发展演变成为帝王专用之词;民间的造园,只能称“圃”或“园”,而不允许名为“苑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