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细说北京街巷地名
19762700000014

第14章 古迹名胜与北京街巷地名(6)

“银山不仅以山林泉涧幽美著称,而且旧日为‘燕京八景’之首。特别是经明清时期的朝廷重臣、文人墨客、游人信徒常来此地,景物也随之增辟,如:茶亭、濠泉、大虎石、花果山、水帘洞、天清桥、朝阳洞、白银洞及三峰拥翠、东山晚照、寒泉浸月等。此地山峰奇峙,古树参天,群塔林立,古建宏伟,景物繁多,实为京师一绝妙胜地。”

早在唐朝初年,北京的银山就建造有佛严寺,有佛殿僧合70余间,是当时北京(幽州)最大的寺院之一,同时,亦是名僧宣扬佛教的道场。传说,佛严寺,是唐朝名将尉迟恭督修的。

辽代时,北京银山在佛严寺的基础上,扩建了72座寺庙、72眼井、72盘碾子、72盘磨。主寺为大延圣寺,其他较为著名的寺庙有老爷庙、铁壁寺、松棚庵、清净庵等,并增建了僧尼合。同时兴寿村的崇寿寺、桃林村的法林寺、秦城村的龙泉寺都为银山的附属寺院,史称“下庙”。

到金代,北京铁壁银山出现了塔林。据金大定年间(1161-1189年)的碑文记载,铁壁银山常住僧人达500多人。不仅如此,当时北方最负盛名的高僧佛觉、晦堂、懿行、虚静、圆通5位禅师,都先后到此讲经说法。因5位禅师学识渊博,又符合封建王朝统治的需要,所以皆被封为“国师”,受到人们的敬仰,从全国各地来北京铁壁银山拜他们为师的人与日俱增。

来银山的高僧、和尚等圆寂后,就在银山修造灵塔,火化入葬。墓塔,最高者数丈,最小者径尺。经过数百年的积累,整个银山脚下,山岭沟涧之间,墓塔林立错落,数不胜数。因此,在银山附近的百姓中逐渐出现了“银山宝塔数不清”的说法。

但是,今日北京市昌平区的银山塔林,绝大多数都已不复存在,只残存下辽金时期5座大塔,以及元、明时期的十几座小塔。

‘转腰塔·

邓隐峰是唐宪宗元和年间的一位高僧,他曾到银山讲经说法。据说,他当年讲经说法的地方,名为“说法台”。而他圆寂后,众僧为了表示敬仰之意,在铁壁银山上为他修建了一座塔以示纪念,称为“转腰塔”,至今尚存。

不仅如此,因为邓隐峰德高望重,追随而来的僧人越聚越多,使北京的银山名震天下,与南方镇江的金山寺齐名,此后逐渐出现了“南金北银”之说。

·懿行塔·

懿行塔为银山现存的5座大塔中最精美的一座古塔。懿行为当时北方最享有盛名的5位禅师之一,与另外4位禅师一样,他圆寂后,僧侣们在铁壁银山塔,并将其在此埋葬,以示纪念。塔座高为1.7米,每边长2.2米,基座周围嵌着青砖雕刻的花纹,每面4个,转角配卷云雕刻,束腰部分青砖叠砌。承托上盘,盘周围雕刻精美的缠枝花纹,托盘上层雕刻莲花承托塔身。塔身为八角形砖砌仿木结构,高约17米。塔身八面皆设仿木砖雕门窗,门券上各雕飞天。八隅为砖雕圆柱,顶端为阑额普柏枋,每面旋施单抄四铺作斗拱一朵以承塔檐。檐13层,上用筒瓦、勾头滴水,各角置垂脊、垂兽和小兽,每层均以叠涩手法向外展砌5层以代檐椽,檐角系以铜铎(又称“铜铃”)。塔檐向上逐层收减,形成丰满有力的卷刹。塔顶为宝月承珠塔刹。

银山塔林现存的5座塔,其细部雕刻虽有不同,但大体上是相同的。5座大塔中,仅虚静禅师塔有纪年塔铭,为金代卫绍王(完颜永济)大安元年(1209年)九月二十三日功毕。

从研究角度来看,银山现存的5座古塔,对于研究我国北方地区佛教发展史和佛塔建筑艺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北京其他地区现存的古塔,除以上所述外,还有许多,例如云居寺塔、下寺石塔、燃灯塔、灵光寺佛牙合利塔、镇岗塔、圆正法师塔、万松行秀禅师塔、无碍禅师塔,姚广孝墓塔、永安万寿塔等等。

北京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保存下来的古塔很多,其种类亦比较齐全。北京的古塔,堪称北京古建筑之一绝。

我国各地许多城市,皆有以塔命名的街巷地名。北京城也不例外,亦有以塔命名的街巷地名。

以塔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例举

砖塔胡同(西城区):东起西四南大街,西至太平桥大街。门牌5号至115号,2号至94号。

青塔胡同(西城区):北起西弓匠胡同,南至宫门二条。门牌1号至71号,2号至14号。

三塔村(西城区):东起中共北京市委党校,西至展览馆路,北接展览馆路20号楼,南到西汽二场。门牌(顺)27号至33号,楼(顺)1号至4号。

白塔巷(西城区):北起安平巷,南不通行。门牌1号至17号。

白塔寺东夹道(西城区):北起安平巷,南至阜成门内大街,门牌9号至21号,2号至72号。

白塔寺西夹道(西城区):双东口均在宫门口东岔。门牌1号至13号。

黑塔胡同(西城区):东起东光胡同,南至鼓楼西大街。门牌1号至31号,2号至18号。

廊与北京街巷地名

廊,最初是屋檐下的过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即人们习惯称的走廊。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正月崇让宅》诗里,有描写长廊诗句:“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廊这种建筑形式,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随着造园装景艺术不断向前发展的,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相当讲究的点缀性的精美建筑。有两边种花的,称花廊;廊外植芭蕉的,称蕉廊;植树为柳廊,植竹为竹廊;廊中悬画,称画廊等,不一而足。

明代著名的造园大师计成和清朝李斗,都对廊在园林艺术中的作用有独到的见解。计成在《园冶》里说:造园装景,其“廊宜曲宜长则胜。”李斗在《工程营造录》里亦云:造园装景,其廊“随势曲折谓之游廊,愈折愈曲谓之曲廊,不曲者修廊,相对者对廊,通往来者走廊,容徘徊者步廊,入竹者竹廊,近水者水廊。”

从廊的建筑形式来说,虽然有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大体上可分为直廊、曲廊、波形廊、复廊等。尽管在全国各地许多园林里,都有各种各样精美的廊,但最长、最精美、最具有代表性,则属颐和园著名的长廊。

颐和园长廊

颐和园长廊始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是乾隆专为其母孝圣皇太后沿廊漫步、观景和观雨赏雪之用。

颐和园长廊,在全国园林建筑中是最长的一条廊,所以人们将这座长廊还俗称“千步廊”。它依山面湖,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在乐寿堂西,门前的一株白玉兰是百年老树,在月光下,皎洁的花朵晶莹似玉。因此,人们给它取名为“邀月门”。“邀月”之意,取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长廊蜿蜒于万寿山南麓、昆明湖北岸,将如画的景区、景点串联一线。颐和园长廊,虽然没有什么中轴线,但它却保持了中国古建筑讲究“左右对称”的特征:长廊中排云门的东西两侧,各有两座亭子,东侧的两座亭子,名为“留佳”和“寄澜”;西侧的两座亭子,名为“秋水”和“清遥”。长廊中的这四座重檐八角亭,象征着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游人置身于长廊漫步时,不仅可移步换景、观赏美丽的湖光山色,而且还可欣赏到一幅幅精美的彩画艺术。

长廊西部的止点,为何名曰“石丈亭”呢?

这是因为此处有玲珑湖石,高丈余,人们以石奇高大为石丈,于是将该石之旁的亭子命名为“石丈亭”了。

颐和园长廊,依山势而曲折变化,游人行其间,可凭栏远眺,移步换景,欣赏湖光山色。例如,观览雨中景色时,天连水,水连天,特别是暴风骤雨中,平静的湖面一下子变得波涛汹涌,观赏雪景时,漫天皆白,湖面上雪花如柳絮飞扬。在养云轩钟院门额上镌刻的“川泳云起”,以及两侧镌刻的“天外是银河烟波宛转,云中开翠幄香雨霏微”,恰到好处地概括了这里烟波浩渺、雨雾迷离的自然美丽的景致。长廊为颐和园旖旎的风光镶上了画框,把昆明湖和万寿山之间美丽的景色,给衬托得更加层次分明。

长廊彩画

彩画原是用于木结构建筑的防腐之用,后逐渐形成一种装饰艺术,即在木建筑上施以鲜明的色彩,使之显得更加豪华高丽。

从我国历史上来看,在木结构的建筑上施彩的情形,早在春秋时代就出现了。彩画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

在古代彩画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清代彩画可分为三个等级: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1.和玺彩画。这是等级最高的彩画,其主要特点是: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画面两边用半菱形框框住,并且沥粉贴金,金碧辉煌,十分壮丽。

清代在继承此前传统彩画的基础上,在取材和制作方面,又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集历代彩画的精华,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和玺彩画。

和玺彩画是清代宫殿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彩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建筑宫殿的艺术大师们,根据其细部图案的变化,又将和玺彩画分为:金龙和玺、金凤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龙凤蕃莲和玺等。

封建朝廷对于建筑上的彩画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例如:“金龙和玺”彩画为最高等级,只能用于“真龙天子”——皇帝登基、理政的场所,如金銮殿和内廷的乾清宫、养心殿等精美的宫殿建筑上。在皇家苑囿或曰皇家禁苑里的重要建筑中,亦可使用,例如北京颐和园里的主体建筑佛香阁等。

“龙风和玺”彩画为第二等级,只能用于帝后妃嫔居住的宫殿,如坤宁宫和东西六宫等。在祭祀天地的坛庙,例如天坛的祈年殿、皇穹宇等,也可以使用。

“龙草和玺”彩画,可用于皇城的重要城门、官门、楼阁,如端门、雨花阁,及重要的庙宇,如雍和宫等。

“龙凤蕃莲和玺”彩画,人们在紫禁城的承乾宫的建筑上,还可以看到。

“金凤和玺”彩画,人们在坤宁宫的东西暖殿的建筑上,仍可以看到。

2.旋子彩画。等级次于和玺彩画。画面用简化形式的涡卷瓣旋花,有时也可画龙凤,两边用半菱形框框住,可以贴金粉,也可以不贴金粉。一般用于宫殿或寺庙中。

旋子彩画出现于元代,根据其用金量使用的多少,可细分为金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烟琢墨石碾玉、墨线大点金等。

在这几种彩画当中,以“金琢墨石碾玉”为最高等级,一般的宫殿是不允许使用这种旋彩的。现在人们能够看到的,只有紫禁城内的“慈宁门”上方尚有存在。

“金线大点金”为第二等级,与“金琢墨石碾玉”一样,一般的建筑是不允许采用的。今天在紫禁城四座角楼上,人们还能够看到“金线大点金”的旋子彩画。而紫禁城的北门——玄武门上方,采用的则是“墨线大点金”的旋子彩画。

3.苏式彩画。等级低于前两种,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鱼虫等,两边用半菱形框或半圆形的云型框框住。这种半圆形的云型框被建筑家们称做“包袱”。苏式彩画,便是从江南的包袱彩画演变而来的。

清代,“苏式彩画”亦出现在宫廷的建筑上,但多用于皇家园林中。

苏式彩画因起源于苏州而得名。当宋朝南迁,金中都定鼎之后,苏式彩画形成两种流派,分别发展。在北京的称为北方苏式彩画,其特征是以山水、人物、花鸟等为主。在苏州的称为南方苏式彩画,其特征是以锦纹为主。不论是北方的还是南方的苏式彩画,都有别于旋子彩画、和玺彩画,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枋心和包袱”。所谓枋心和包袱,就是在房屋檩枋的中部绘出一个下垂的半圆形的云形边框,在其中绘画山水、人物、花鸟等。例如,颐和园长廊的彩绘,紫禁城东西六官及其外东路的宁寿宫区域内的彩绘就是苏式彩画。

颐和园长廊枋梁上绘制的八千多幅彩画,丰富多彩,无一雷同,彩画题材广泛,山林花岛、人物皆入画。彩绘中的人物故事画,大多取材于古典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戏剧等。例如人物画《武松打虎》,取材于古典名著小说《水浒传》;故事画《大闹天宫》,取材于古典名著《西游记》,刻画孙悟空英勇无畏地奋战天兵天将;故事画《张飞夜战马超》,则是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描绘两员大将挑灯夜战的情景。

总而言之,不论是紫禁城还是中南海、北海、颐和园内的许多精美的古建筑上辉煌绚丽的彩画,流传到今天,使人们得到一种精神上的美的享受。

随着各种各样廊的出现,全国各地,不论城市或农村,也就随之不断出现了以“廊”命名的各种各样的地名,所以北京城亦不例外,亦有以廊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