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社区资源利用对保护区影响评估研究
19761200000015

第15章 社区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评价(3)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的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尽管生物多样性指数有专门的模型与方法,但其对数据要求较高,白水江现有数据无法满足影响评价需要,所以我们用另外一种方法即专家评估法来测量生物多样性。

经与白水江保护区商议,我们选取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物量、森林覆盖率、生境完整性、稀有度这六个指标,确定一定的参考标准,以0~10分作为打分标准,给这六个指标打分,最高分为10,最低分为0。用分数来衡量物种数量的多少,遗传信息的多少,生物量的多少,森林覆盖率的高低,生境被破坏的程度,生物物种的稀有程度,分数越高代表物种多样性越多,遗传多样性越多,生物量越多,森林覆盖率越高,生境被破坏程度越小和物种稀有度越高,反之亦然。然后根据自身关注程度的不同,我们可以给这六个指标赋予不同的权数,权数总和为1,且权数在0~1之间,然后加总,得到生物多样性的综合测量值(最终值大于0,小于1),并与其他年份的数值进行比较,从中可以看出所研究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的高低及变化情况。

(三)保护敏感度

保护敏感度是一个针对个体的指标,衡量管理局日常保护影响下社区成员的个体发展,如在自然保护的意识、态度、行为方面的转变。从社区成员的参与角度,该指标可以明确地体现生态保护取得的效果,因此既可作为社会经济指标,又可作为生态指标。

调查数据显示,发现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保护区敏感度较高,如李子坝为0.58(该指标的取值介于0~1之间);经济较落后地区保护敏感度较低,如阳尕山为0.25。从整体来看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敏感度大约为0.34,处于较低水平。保护敏感度主要体现了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和行为,同时从侧面也体现了当地居民对保护区内资源的保护程度。另外,随着保护区各种保护项目的开展,保护区内的居民逐步认识到了社区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性,保护意识也正在提高,保护敏感度有上升趋势。

(四)能源结构系数

能源结构系数是对现实的家庭能源结构与“标准能源结构”之间的差距的度量。针对具体的林缘社区,“标准能源结构”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上最适宜的一种理论结构,意味着能源利用的一种理想模式,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测定。

能源结构系数既是社会经济指标,又是生态指标,作用在于揭示现实能源结构相对于理想能源结构的差距,可用于横向与纵向对比及趋势分析,并能够从社会、经济和生态方面给出项目效果的评价。

根据调查资料测算,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能源结构系数为0.70。由于该系数的最大取值为1,因此0.73是一个很高的水平,表明能源利用的现实结构基本上仍以传统模式为主,与理想模式之间还有很大差距。

另外我们还测量了薪柴需求强度。薪柴需求强度是用来定量描述薪柴需求对个体、家庭及生态环境的压力。该指标需要考虑薪柴的绝对需求、获取强度及累积影响效应,不仅可以描述个体和家庭发展面临的压力,也反映了薪柴需求及相伴的人类行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既具有社会经济意义,又具有生态意义。

通过分析,我们测量出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薪柴需求强度为55.69。将能源结构系数和薪柴需求强度结合起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能源需求结构还有待改善,其主要能源来源为木材,这种传统的能源结构对森林资源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造成了大量林木的砍伐,减少了保护区内的生物生存空间,破坏了生境。

(五)人类活动影响指数

人类活动影响指数主要从社区家庭及成员从事各项活动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强度两方面来度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在大部分林缘社区,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人类活动包括薪柴/木料的获取、林间采集、放牧与捕猎等类型。一般情形下,这些活动会具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范围,并对相应区域导致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影响。

该指标具有明显的生态含义,可作为生态指标用于不同社区之间的比较,也适用于进行同一社区不同时期的比较及趋势分析。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该指标还体现了明显的社会含义,即作为人类活动的主体的个体的意识及行为特征,因此也适用于描述个体发展。

另外我们通过测量发现,离核心区较近的村社其影响指数相对较大,离核心区较远的村社其影响指数相对较小。近年来由于管理局的有效管理,保护区内核心区无居民,缓冲区内的人员也逐步搬至外围较远处,这有利于保护工作的开展,同时减少了社区居民对当地生物的影响。但是由于社区居民对资源的依赖依然很大,其人类活动影响指数依然在3.0的位置上徘徊。

(六)生境破碎化

虽然保护区内的社区居民在逐步向外搬迁,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道路的修建、水电站的修建、灾后重建的需要、开矿行为等,保护区的生境还是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水电站的修建造成水生动物的生境破坏,河流的人为截流造成回流鱼无法回游,保护区内近几年新修水电站已超过20座,仅白马河流域保护站至秋家坝不到20公里的范围内,就修建了6座水电站。同时,水电站在修建时缺少统一规划,公私一起上,大小同时做,不利用自然落差;引水渠的使用因截流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对保护区生态系统完整性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不良影响。

以前的崎岖的小路如今已变成了大道,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这并无不妥,但由于没有长远的统筹规划,保护区内的公路修建反复进行,还有更大的修建计划正在酝酿,完全没有考虑生态系统的损益情况。

通过上面6个指标,我们可以了解社区资源利用对保护区生态的一些具体影响,而本文试图构建一个指标来评估社区资源利用对保护区生态的综合影响。

在建立指标时,我们首先要考虑保护区建立的目的和此次评估的目的。其次考虑我们评估的范围,再次是指标的说明和建立。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建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而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分析社区资源利用对保护区的生态影响。

本次评估的范围确定为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非生物部分指环境。为了方便评估,我们选取白水江自然保护区重要的生态因子,作为此次评估的对象。这些因子包括:气候、林木、野生动物、林下产品、水资源、林地、生境。

而受影响范围是参照背景值,通过专家评估综合分析出受影响的范围,这里的范围包括受影响的面积或者受影响的数量等概念,是一个相对总体面积或者数量所占的比例。而受影响的程度是通过专家按照如下标准评分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