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稀见地方志提要
19550000000047

第47章

宝应县志略四卷明嘉靖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闻人铨纂修。铨纂《南畿志》已著录。按此志于嘉靖九年铨令宝应时所纂,将脱稿,铨奉命入朝,遂废。十七年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杨瞻命宝应令刻成。考宝应原无志书,此志凡六篇,而邑之故实略具焉。六篇者,天文志第一、地理志第二、田赋志第三、祠祀志第四、官师志第五、人物志第六,书后附录诗文。天文志首星野,以定宝应位置,按魏陈卓言所定入宿度,广陵八牛八度。铨谓宝应广陵北鄙,亦八牛八度。地理志建置沿革,汉置平安县属广陵郡,又名安平。王莽改为杜乡,东汉又改为安宜县,隋开皇初又省石鳖县入焉,属江都郡。唐武德四年立仓州,领安宜县,寻废州,以县属楚州。上元三年获定国宝,遂更为宝应县。宋初因之,宝庆三年升为宝应州,又升为军。元初为宝应军,后为路,又改为安宜府,寻罢府为县,属高邮府,明以高邮为州,宝应仍属之。县境以云山最著,以云出即雨故名,山上有龙潭水不竭,山侧有仙人洞,长十二丈,广八丈。又若箕山,褚庙冈、双女冈,亦皆有名。湖有清水湖在县南,范光湖在县东南,与丽火湖、津湖、白马湖、广详湖,均为县境之水泽,颇饶灌溉之利。河有运河、济河、成子河、泾河、衡阳河、蚬河、潼河等,航运之便,甲于他邑。

宝应县志十二卷明万历刊本(南京图书馆藏)

明陈煃修,吴敏道纂。煃浙江山阴县人,万历十七年进士,二十年任宝应知县。敏遭字日南,号南华,宝应县人。万历三年贡生,才名籍甚,终身不得志。筑室曰清院草堂,读书其间,所著有《南华集》。时与王世贞论交,世贞称其诗有声有色,不落蹊径;文则翩翩班、马之步,追古作者。宝应在南朝,为阳平郡之安宜县;唐上元三年获十三宝于县境,遂更名宝应。按本志所引唐刺史郑辂《宝应录》载:“唐天宝间,有尼曰真如,先后得宝玉十三,如楚州往谒刺史崔侁以进献。”《唐书·五行志》载此事,《太平寰宇记》《酉阳杂俎》诸书亦皆有所述也。十三宝名,止称十二,缺其一,按《宝应录》所称宝玉之名,及其故事,皆乖谲,史书虽记,非可作史实观之。宝应自陈则起射阳,而闻天下,唐、宋时号为名区殷富之地。自明嘉靖二年大水,迄本志纂成前,其间四十余年,遭大水患者十七次,以致民贫次骨,户口日耗。邑乘自嘉靖九年知县闻人铨始修《志略》四卷,隆庆三年汤一贤重纂县志十卷,多简略。此志则较前志为备,敏道甫成稿,未经厘次而逝,煃为之标次讐校以梓。书凡十二门,各门皆有小序,出于煃手。水利志记运河特详,运河流经宝应八十里,上承淮流,下达高邮,为漕艘所必经。又记射阳湖为淮河入海尾闾,治淮河水利者,若合全局而定策划,则宝应洵要津也。

泰州志十二卷明崇祯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李自滋修,刘万春纂。自滋北直隶博野县人,崇祯元年进士,二年任泰州知州,官至户部云南司郎中。万春如臯县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至浙江右参政。晋安帝时始置海陵郡海陵县,南唐升为泰州,领海陵、泰兴、如臯三县,宋、元因之。明仍为泰州属扬州府,仅领如臯一县。按此志万春所订凡例谓:“州志始纂于天启甲子,今已将十周,其间官师霞灿,科第云蒸,而不可以不传,故增补之。”考此志创修于天启四年,知州翁延寿聘万春纂成志稿而止。至崇祯六年,自滋复延万春依前志增辑刻成。其书体例,颇具统次,分职方、建置、赋役、官师、选举、人物、方外、艺文八志,子目凡五十有三。以所领县如臯事,分属于各志之末,皆有统贯。州志以此编法,能妥贴无遗。

续纂泰州志三十五卷首一卷誊清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按此志一名《宣统泰州志》,所续自咸丰迄宣统,附及民国。全编凡三十五卷,卷首序、职名、目录、舆图,则仅存舆图,已刻,缺职名表,纂修人无从调查考见。卷一建置沿革、卷二河渠、卷三城池、卷四风俗、卷五公署、卷六学校、卷七赋役、卷八军政、卷九商会、卷十盐法、卷十一祠祀、卷十二至十三秩官表上下、卷十四至十五选举表上下、卷十六封荫、卷十七引年、卷十八寺观、卷十九事略、卷二十古迹、卷二十一名宦、卷二十二至二十九人物、卷三十至三十一列女、卷三十二至三十三艺文、卷三十四金石、卷三十五杂志。按此志体裁,则新旧贯通,虽曰续纂,间亦附入咸丰以前之事,则抵依道光旧志原文,而所增续事物,其议例颇为新颖。如卷一建置沿革附晷度谓:“历学昌明于今,为星野一说,不攻自破。”此篇附泰州星差、节气、日出入时刻诸表,洵有识建也。卷二河渠附水利谓:“泰州自咸丰五年黄河决,铜瓦崩,河流北徙,湖泊积淤,于是岁患涝灾重。”其所议策治水,必达于导淮故道,所附光绪、宣统间港堤工程与收支总册,及宣统元年治洋河上游开坝之众议章程十则,皆颇有资水利参考。卷六学校,学堂创始于同治十年,自后又有义学,教育会,劝学会之设。卷九商会附农会,此篇旧志所无,自光绪二十九年商部请立商会,是年颁行《钦定大清商律》,商会设立省会者,名商务总会,设立府厅州县者,名商务分会,分会举总理一人,一年一任,又州县商务繁盛市镇,设立分所。泰州州城商会于光绪三十二年成立,海安于三十三年成立,姜堰于三十四年成立。农会发起于直隶保定府,光绪三十三年由《农工商部奏定简明章程》二十三条,以开通智识,改良种植,联合社会为宗旨。是年十月泰州设农会附入商会办理,嗣以事务殷繁,不克兼顾,呈部批准立案,农会即设于塘湾镇,宣统间海安农会亦设立。卷九交通,首述盐运,电报、邮政、轮船,均于光绪三十年前后成立。卷十九事略,所纪自咸丰二年十二月知州张之杲厉行保甲始,此志记太平军时事甚多。例如纪副都御史雷以諴用钱江议捐收厘金助饷之策,即令江往里下河索饷,夜至泰州呼开城,将激民变各坊乡义勇群呼奸细,聚数千人欲擒之,江乘间遁,以诚察其有异志置之法。又记泰州义勇有娘子军,为寡妇组成。诸皆琐细事实,但史传皆所未载。以上所摘录诸端,均旧志所无之新政时事,此志能一一纳入无遗,以开方志新旧合一之例。

小海场新志十卷清乾隆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林正青纂修。正青字苍岩,福建人,小海场场司。此志发凡起例,多言场为河海扼要,民生利病,实与书例无关。前有广西乡试主考尹会一序,谓:“盐场从无专志,林子创始。”此志既为创始,而何又名《新志》耶?其例分地理、秩官、公署、庙祀、户役、国课、人物、风俗、土产、灾异,首列盐场入海图一幅,纯为地志体裁。地理所载:“小海之方仅八十里,东际大海,西界兴化,通盐城,接长、淮。古城基在场南一里许,其废时日无考。”又载:“盐课则属使司,田粮隶泰州。”按明、清制度,盐课司称提举,官同于州县,而小海盐场设官称场司,无领土守城之责,与盐井官制不同。

古海陵志六卷清咸丰五年修。抄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清王业衢纂。业衢事迹未详。是编业衢搜罗海陵轶事,考之于艺文,访遗闻于父老,纪凡数百余条。辞询精详,且注明见之于某书,皆有本可稽,颇合志例。书分为建置、职官、官署、疆域、水利、祠祀、寺观、古迹、人物、列女、艺文、碑记、撰述十三门,卷首有天文图一、四境图二、舆地图四、景图十六,为徐怀玉所绘。图则信而有征,可与书中纪载,同相符立。按海陵即海安县,在如臯、泰州之间,此志名盖用古称,此书未见有刻本,又未见著录于藏家书目。

徐州志十二卷明嘉靖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何莘修,梅守德、任子龙纂。莘广西桂林人,举人,嘉靖二十六年任徐州知州。守德字纯甫,号宛溪,宣城人,官地官主事。子龙字跃之,号雨川,象山县人。徐州在明为直隶州,辖萧、沛、砀、丰四县。州志创修于成化时,早佚,传者有正统《彭城志》(见《学部方志目》是为写本),是时尚未立彭城县,彭城为徐州古名。弘治七年马暾又修州志十卷,亦有传本,诸志皆修于嘉靖以前。按是编为守德、子龙二人执笔,采集者有朱金、徐暠、宋琚、毕集、周中立、庄重诸人。其编例:州总图一、州境图一、州治图一、县境图四、县治图四,二、沿革表、职官表、选举表,三、天文志、地理志、人事志,分子目凡十二,四、封建传、宦迹传、人物传。按其志例排列大纲,先图表,而后志,而后传,此种编例虽符史法,然均须断限尽善,区分显明,方符体要。若用之不善,反足为全体之累。按是编则地理与沿革不能相应,人事志主以叙事,但与宦迹、人物二传有淆混。沿革表不宜与地理志分,既表志分立大纲,则沿革可不要表。人事志叙述政略,不宜与治绩混。按是编所列子目,有繁错淆混,区分断限,未足明确,故有错置全书体例也。

丰县志二卷明隆庆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尹梓修,崔勋纂。梓南宫人,举人,隆庆二年任丰县知县。勋丰县人,贡生,仕襄阳府典宝。丰在秦时为沛县地,汉高祖以邑人起为帝皇,乃置丰县;自隋、唐以来,均属徐州。明正德中,知县裴爵始创志稿,隆庆初梓仕丰时,得其存稿,遂延勋及邑士刘存义、曹可教、刘光久诸人,研精旁搜,增辑而成。其书前有梓及彭城御史万宗德二序。书中纪载简略,人物列高祖祖先,及萧何、周勃等从高祖并起乡里诸臣;占全书文字居多,余篇则寥寥数页矣。此志为丰县刻本志书之始,今存者仅此孤本耳。

邳州志十卷清乾隆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邬承显修,吴从信纂。承显奉天铁岭人,监生,乾隆十四年任邳州知州。从信河南人,贡生。邳于汉、晋之际为国治所,领属邑多则十余城,少则七八城。自六朝迄唐、宋、金、元之时,多兵事,受河患,遂成凋敝之区,考其古今名称,更变迭多,曰安州,曰东徐、曰良城、曰开远、曰艾山、曰武原、曰下邳,皆其别号也。永嘉南渡后,又侨置江南,有南沛、南下邳、南徐、南兖,皆邳州侨置邑名。明清为邳州,属淮安府,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领宿迁、雎宁二县。考其州志创自明嘉靖中者,曰《陈志》,为知州陈宠所修。修于清康熙十二年者,曰《蒋志》,为知州蒋瓆所修。修于康熙三十三年者,曰《孙志》,为知州孙居湜所修。按是编踵修于《孙志》后,其编例首列天章,以下分分野、疆域、建置、沿革、城池、山、河渠、官署、学校、民事、坛庙、职官、兵制、驿递、选举、名宦、人物、列女、古迹、封建、兵事、艺文、别录二十三门,体裁臻备。建置分叙旧城、新城,盖旧城毁于康熙七年之大水,新城则成于康熙二十八年。而仍叙旧城,后世俾有可考,此不泯古迹之意。而独立河渠一门,以运道、河防、水利附,主重于河防,以御水患,用意亦佳。又民事、兵事二门,取编年记事,中多缺漏,有详古而略今。其他诸门,详则记其始终,略则檃括大义,无划一之例,此志体例,未臻尽善。其后咸丰间鲁一同继纂州志,仍依是编体例,约之为十二类,悉改其旧文,又系以褒贬之辞,时号名志。一同善古文辞者,专润饰辞采,实非修志良法。

宿迁县志八卷明万历五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喻文伟修,何仪纂。文伟字同宇,江西南昌人,举人,万历二年任宿迁知县,官至北道监察御史。仪字吉斋,四川西充县人,贡生,于万历四年任宿迁县教谕。宿迁为春秋时宿地,庄公十年宋人迁宿,故曰宿迁。秦汉为下相县,晋曰宿豫,唐宝应元年始改名宿迁县。是编为县志创始,仪及训导刘算,邑人何九洲、罗允贵、吴希孟等编次之,刻成于万历五年。书凡八类,日舆地志、曰建置志、曰田赋志、曰典礼志、曰秩官志、曰人物志、曰词翰志、曰杂志。观其体例,颇率略,风俗物产概不载。惟记万历四年建城于马陵山,迁县治于此。并记旧治在新沟,北临黄河为洪涛啮决之事,为使不致湮没无传。按此志同治间李德溥修《宿迁县志》时谓已散佚,而不知范氏天一阁藏有此本。

宿迁县志十二卷据清康熙三十九年《学量堂私志》本抄(上海图书馆藏)

清张尚元纂。尚元字渫庵,邑人。此志为尚元手纂私志,叙事至康熙三十九年,后其门人王道为之参校,又经邑人蔡日劲编次。分地舆志、建置志、学校志、典礼志、田赋志、河防志、兵戎志、秩官志、人物志、选举志、女德志、艺文志、丛纪志,志类凡十三。丛纪志按年以纪杂事焉,日劲为补,增至康熙四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