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稀见地方志提要
19550000000046

第46章

淮南中十场志十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汪兆璋修,杨大经纂。兆璋字芾斯,任盐运道泰州分司。大经字石袍,别号庐阜逸史。此志首列图经,有中场总图一幅,十场之场境、场治图各一幅,分司公署图一幅。盐场之场图,而称图经者,此志首创。十场者,为富安、东台、安丰、何垛、梁垛、丁溪、拼茶、草堰、角斜、小海。次分建置、星野、风俗、食货、灾眚、疆域、古迹、秩官、选举、公署、赋役、学校、武备、坛庙、循良、人物、艺文诸门,全仿地志体例。此志以记盐务归于赋役,卷前序云:“寓内产盐之省会凡八,而两淮为最,两淮产盐之区凡三十,而中十场为最。是中十场者,东南之臬府,而朝廷委轮积贮之薮也。其职盐之官,最上有御史,其次有运道;运道之属有同(同知)、有副(府贰)、有判(州判),皆主于综理盐政,而城守民社封疆之责不及焉。”此序述两淮产盐甲天下,及盐官官制之繁,而无守城理民领土之职,则不同于盐井制度。

南兖州记一卷辑稿本,囗〈擊,去手〉淡庐丛稿之一(上海图书馆藏)

宋阮叙之纂,近人叶昌炽辑佚。《旧唐书·艺文志》著录宋阮叙之《南兖州记》一卷,久佚。昌炽录自《草堂诗笺》卷八辑佚一条:“瓜步山东五里,江有赤岸,山南临中江,涛水自海入江,冲激六七百里,至此岸则势始衰。”仅此一条与《汉唐地理书钞》辑本合观,仍不能窥此志全书体例。自晋南渡后,侨置兖州洽于广陵,为今江苏镇江东北地。南朝宋改曰南兖,而移治于盱眙,后又并入南徐州,旋复置还治广陵,又移治于淮阴。

扬州赋一卷附续扬州赋一卷清扬州阮氏传抄天一阁藏本(上海图书馆藏)

宋王观纂,续赋宋陈洪范纂。观字通叟,如臯人,嘉祐二年进士,官司封员外郎,出知江都,卒于官。著有《鬻予府元集》及《芍药谱》。其在江都撰《扬州赋》,自为之注,上诸朝,大蒙褒异;咸谓文丽而雅,有裨益规讽也。洪范江都人,淳熙间扬州学正。时郡守郑典有政绩,洪范作《续扬州赋》褒扬之。此篇观仿王十朋《会稽三赋》而作,绍休干后。其赋首自陶、唐建署,迄宋嘉祐乙巳止,扬州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谀辞奥义,于稽其类,真是嗣响汉、晋,先驱宋贤。且附注详明,令读者不无阙文之憾。其后洪范作《续赋》,则亲见盛事,以嗣其响。述扬州名园、粮银、民刑、盐政、药局,颂郑典德政也。

嘉靖惟扬志三十八卷明嘉靖二十一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三、卷七至十二、卷十八至二十二、卷三十二至三十三、卷兰十七至三十八)

明朱怀干修,盛仪纂。怀干字守正,湖州府归安县人,嘉靖十一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以议皇亲张延龄狱,谪泰州同知,升知扬州府。又以事诏谪韶州同知,晋思南知府,复以直忤罢官归。仪字德章,江都县人,弘治十一年进士,官至太仆寺卿。古扬州为九州之一,唐时置扬州节度,其域兼彭蠡、震泽、会稽之隅,岡不统属。明永乐十八年改扬州为淮海府,二十年又改曰维扬府,宣德元年复为扬州府。明初直隶京师,领高邮、泰、通三州,及江都、泰兴、仪真、六合、兴化、宝应、如臯、海门、崇明九县。洪武八年以崇明拨属苏州,二十一年以六合拨属应天,领三州七县。郡志宋代有《绍熙广陵志》《嘉泰广陵续志》《宝祐惟扬志》,皆久散佚。此志创纂于嘉靖二十年,怀干请于巡抚御史胡植,属仪辑成,纂次颇有体例。其凡例云:“志名为《嘉靖惟扬志》,以《禹贡》海惟扬州。《宝祐志》惟扬惟字本此,今从之,作维扬者讹。”按其书编次,首列郡邑古今图,有古扬州图一、春秋地理附,隋唐扬州图一、宋江都县图一、宋三城图一、宋大城图一、南北朝仪真图一、宋真州图一、宋扬子县图一、今扬州府并所属州县总图一、今扬州府城隍图一、今江都、仪真、泰兴、高邮、兴化、宝应、泰州、如阜、通州州县图各一、海门县新旧总图一。次分建革志、疆里志、历代志、分野志、五行志、山川志、形胜志、物产志、公署志、户口志、盐政志、军政志、礼乐志、经籍志、秩官志、秩官列传、人物列传、诗文志、杂志十九类。《四库全书》收此志,《提要》云:“纂次颇有端绪,在明代地志中差为完善,惟以古今关涉扬州事迹,仿《纲目》编年纪载,别为历代一志,则体例殊嫌创见。”按历代志一篇,备载扬州一郡史事,尤以纪宋、元为详,例如宣和间宋江袭击东京诸郡邑之事,史传均所未载,如此轶闻掌故,足资参考,且又开后世志书大事纪之例。

扬州府志二十七卷首一卷明万厉二十九年刊本(上海亚洲文会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明杨洵修,徐銮纂。洵山东济宁州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二十三年任扬州知府。銮福建尤溪县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二十四年任扬州府推官。扬州故广陵地,为古名区。自永嘉南渡以还,为控御三齐之地,尝使青兖二州刺史镇此。元嘉中始定为南兖州治所,隋初置扬州大总管府于此。炀帝时,制江都太守,与京尹同之,駸駸乎有置为陪都之意矣。唐代江南财赋以此为转输枢纽,士女镃货之盛,甲于宇内。宋元以来迭遭兵革,稍多萧条,然犹为淮左名府。考其郡志,《隋书·经籍志》有诸葛颖《巡抚扬州记》,是为志乘之始。其后有《宝祐志》及郑少魏《广陵志》等。明初改扬州为淮海府,寻改名维扬,后又复名扬州。弘治间赵鹤修《维扬郡志》,嘉靖二十一年朱怀干又修《惟扬志》,明修志书此志始称《扬州府志》。其书编次分郡县志、赋役志、河渠志、秩官志、盐法志、兵防志、人物志、风物志、古迹志、历代志、方外志、文苑志十二门,子目六十有八。卷首有扬州府图、各州县舆图、城池图。扬州郡志修纂频繁,修于明代者,今犹可通考。是编之纂,因以改易郡名而复修,采撷虽繁,而大抵辑录旧志,少有所增益,然语语必有来历,作为传信之史观焉。此书为前上海亚洲文会旧藏,今传本极稀见。

扬州鼓吹词序一卷扬州陈恒和书林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吴绮纂。绮字薗次,号丰南,江都县人;顺治间由选贡生荐授秘书院中书舍人,历官至湖州知府。致仕后专工于诗,文尚四六,著有《林惠堂诗文集》。是编为《扬州鼓吹词》之小序,有《文选楼》《争春馆》《东阁》《蕃厘观》《谢安宅》《董井》《石塔寺》《斗鸭池》《重城》《康山》《芜城》《蜀冈》《隋宫》《迷楼》《月观》《萤苑》《鸡台》《隋堤》《玉钩斜》《小金山》《平山堂》《明月楼》《竹西亭》《芍药厅》《九曲池》《二十四桥》《雷塘》《叶公坟》《云山阁》《红桥》《广陵涛》《梅花岭》《淳于棼宅》《茱萸湾》诸篇,皆扬州之名胜古迹焉;各为之序说,据事直书,一无考证,当为鼓吹词之小序,而无其词也。

江都县志十六卷清康熙五十六年刊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清李苏纂修。苏荆门人,康熙四十二年进士,五十三年任江都知县。江都为扬州府郭县,县事早载郡志,至明嘉靖壬戌,知县赵讷始延邑人万洞,别为一邑之专志。万历丁酉,知县张宁又延邑贡生陆弼重纂,于明有此二志。是编因康熙初邑人叶弥广所辑《志稿》,苏重加增益而成。卷前有宋三城图,系据旧志摹录,意味甚古。按古迹志宋大城条谓:“扬州旧有大城,又有子城,亦曰牙城。”引《宋名臣言行录》载:“建炎三年知州郭棣筑宝祐二城,一名堡城,城周迥一千七百丈,即隋迷楼故址。宋宝祐四年贾似道筑焉,始于宝祐二年七月,翌年初告成;后又筑新宝城,二城相连一名夹城。”稽考甚详。又风俗志有冠服宴会二条,所记皆琐屑事,大致采于宋、明杂记小说诸书。后修县志以其无关典要,删而勿载,不知志乘于民间习尚最宜详叙也。

仪真县志十四卷明隆庆元年刊本,钤有浙东藏书第一家印(天一阁藏)

明申嘉瑞修,李文纂。嘉瑞字叔献,河南叶县人,举人,嘉靖四十三年任仪真知县。文仪真县人,以承德郎任湖州府通判。按沿革县为唐扬子县之白河镇,五代为迎銮镇,宋初为建安军,大中祥符中改为真州。其地善铸造像,建有仪贞观。由是政和中赐名仪真郡,后降为县。志乘有宋绍熙间蒋佑《真州志》七卷,嘉定间薛洪、刘云《真州志》二十二卷。明永乐间胡彦成纂《仪真县志》七卷,正德间黄瓒纂《銮志》二十四卷,嘉靖间张榘纂《仪真县志》六十四卷。是编继张榘县志而纂,据嘉瑞自序谓:“永乐、嘉靖二志体裁各别,而续可纪载者更多,乃延李文、陈国光、刘鼎辈共载笔。”按此志为众手分纂,而出李文笔者居多。书凡二十一类,曰疆域考、曰沿革考、曰山川考、曰形胜考、曰名迹考、曰建置考、曰官师考、曰户口考、曰田赋考、曰马政考、曰食货考、曰水利考、曰学校考、曰选举考、曰人物考、曰风俗考、曰祠祀考、曰武备考、曰祥异考、曰艺文考、曰杂识,各篇均有小序。按其书中转辗引证唐、宋词人纪述至富,故史料甚丰。如建置考、祠祀考所述古建筑始于唐扬子巡院,及仪贞观建造,详稽博考,纤悉无遗。名迹考搜采唐、宋诗文,用以引证。户口考述明代户籍之制,有民户、军户、匠户、寄籍官户、校尉户、力士户、渔户、船户、红船户、僧道户、医户之别。风俗考述明时风尚,非世家不架高堂,若小民咸以茅为屋,裙布钗荆,嫁娶止以银为饰,外衣亦止用绢,至嘉靖中,庶人之妻,多用命服,富民之室,亦缀兽头。其所掇拾,多有可观也。

真州竹枝词一卷清咸丰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题惕斋主人著。首歌真州佳节、风俗,次河山、寺庙、游艺、灯火,又次花木、虫鱼、楼阁、饮食、婚丧、俗礼等;书后有著者自跋,而隐其真名,称跋于董氏寄园,时年六十七,后有男寅官校字字样。跋有云:“吾邑路接竹西洋,通扬子,俗尚繁华。消遣旅愁,此竹枝词所由作也。”按真州为今江苏仪征县,南唐之迎銮镇也;宋升为真州,赐仪真郡,治扬子。元为路,明改州为仪征,省扬子县入之。

高邮州志十卷清康熙二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李培茂修,余恭纂。培茂河南人,康熙间高邮知州。恭徽州人,举人,康熙间高邮儒学学正。按沿革汉始置高邮县,迄六朝、隋、唐、五代未改,宋初为高邮军,后改置承州,元置高邮路,寻升为府。明为州属扬州府,领县二,曰兴化、曰宝应,清因之。州志始修于宋鲁颖秀,其后则无可考,于明有成化、隆庆二志。是编乃依康熙十一年孙宗彝所纂原稿增纂,书分为图志、建置、职司、星野、疆域、城池、署舍、田赋、徭役、漕渠、水利、学校、礼乐、军政、风俗、山川、古迹、祠祀、物产、食货、灾祥、秩官、宦迹、寓贤、人物、列女、方技、仙释、艺文二十九类。卷前有高邮漕渠水利诸图,绘极精细,图说亦详明。漕渠、水利二篇,叙高邮漕渠,自汉吴王濞开邗沟,迄清康熙前开拓疏浚之事,靡有遗漏。邗沟即运河,亦名官河,春秋时哀公九年开邗通江、淮,为有运河之始。又纪高邮境沿河堤防长一百二十里,设闸凡若干座,水大则开闸以泄水,水小则闭闸以济运。水利篇则叙录历来议论按捞浅平水设闸等策论。因高邮往多水患,故是编以漕渠水利为特重之处。

兴化县志十卷明万历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欧阳东凤修,严錡纂。东凤字千仞,湖广潜江县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任兴化知县,官至常州知府,著有《晋陵先哲传》二卷。锜事迹未详。按沿革兴化故为海陵地,战国属楚,为楚将昭阳食邑。两汉迄唐,或属临淮,或属广陵,或属江都,至五代分海陵地置兴化县。明嘉靖三十八年,知县胡顺华始修县志四卷,颇简约。此志继《胡志》重纂,增补事物逾倍,书中门类,曰天文之记,曰地理之记,曰人事之记,曰秩官、曰名宦、曰列传,分门殊有混淆。人事之记有水利一条,叙南北设闸囗〈石達〉甚详,兴化号称泽国水云之乡,历代多水患,筑闸囗〈石達〉防泛,由来久远。闸创建于宋建炎间,《宋史》载之,所谓绍兴闸焉,构结之巨,著于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