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下)
1948300000099

第99章 西部卷(43)

现在,经过兵团广大水利工作者的努力,膜下滴灌技术以每年百万亩以上的速度在推进,它不仅服务于棉花、瓜果、蔬菜等农业生产,还广泛运用于沙漠、戈壁、荒滩的改造。

截至去年年底,兵团已发展节水灌溉工程570万亩,以膜下滴灌为主打的微灌技术创造了农田大面积应用的世界第一。连同由兵团农工自主发明的180万亩自压微水头软管灌溉,兵团的节水灌溉面积目前已达到750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41%。兵团的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00年的0 .40提高到目前的0 .45,年节水量达7 .5亿立方米。

有了以膜下滴灌为主的节水技术做支撑,石河子耕地已达到300万亩,成为全国重要的棉花、粮食、蔬菜、瓜果基地,名扬海内外的“彩棉之乡”、“番茄酱之乡”。节水不仅惠及农业,也让城市景观绿化、城市周边及垦区的生态与环境得到修复和改善。

兵团大多数灌区地处沙漠边缘,河流下游,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随着上游灌区的开发建设,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造成灌区周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通过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后,有效地控制了灌区沙漠化,增大了绿洲的面积,另外还减少了水土流失,防渗改造减少了渠道的渗漏,有效地降低了渠道两侧的地下水位,减轻了土壤次生盐渍化程度,同时,节约的水量一部分用于改善生态环境,使灌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也使因次生盐渍化造成的中低产田得以恢复。

石河子垦区的玛纳斯湖是玛纳斯河下游的一个调节性湖泊。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用水过度而干涸。近5年来,随着农业用水的减少,玛纳斯湖以每年5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目前湖区面积已达120多平方公里。胡杨树、芦苇等植物重吐嫩芽,再现湖泊周边,焕发出新的生机。使用这一技术的生态效益也非常突出。农八师石河子垦区并没有把通过实行膜下滴灌节约下来的水资源简单用于扩耕,而是用来种植芨芨草、苜蓿草和灌木丛、防风林等,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节约的水也输向玛纳斯河下游,使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玛纳斯湖水域面积不断扩大。一些几乎灭绝的植被又得到了重新恢复,许多野鸟和野生动物因为有了水,又返回家园栖息。

石河子市虽是个年降雨量只有140毫米的戈壁城市,但兵团人精心铺设的微喷灌系统,使其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整个城市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林草当中。如今石河子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1%,人均占有公共绿地7 .6平方米,成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四季绿洲,并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城市”、“中国首届人居环境奖”、“国家级园林城市”等荣誉。可以说,节水让兵团人在荒漠戈壁中扩大了生存空间,有了创造更多奇迹的机会和能力。

团场职工刘富春就是这项新技术的受益者。他告诉记者,4年前他从河南农村来到兵团,和爱人一起承包了65亩枣园。由于使用了新的灌溉技术,他家的收入是年年增加。现在已由刚来时的一万多元增到了10万元。位于南疆阿克苏地区的农一师3团自2003年开始推广节水技术,目前全团13 .6万亩棉花全部实现了滴灌。与常规灌溉相比,采用滴灌技术后,每亩可节水近30%,化肥利用率平均提高12 .5%,棉花单产增加20%以上,每个职工承包面积由过去的30亩增加到80亩至100亩,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位于大漠深处、水资源总量只有7400万立方米的农八师一五○团,一直处于缺水的环境中,自发展节水农业后,18万亩棉花,不但由于水分充足,连年丰产丰收,还可以满足生态用水。有了水的浇灌,沙漠边缘植被得到了恢复。起名为“驼铃梦坡”的沙漠生态公园,正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十五”期间,兵团提出建设400万亩现代化节水农业,并将此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到2006年,以“膜下滴灌”为标志的兵团高新节水技术已推广面积800万亩,占兵团播种面积的53%,开创了中国大田作物大面积精准灌溉的先例,而目前仍以每年80万亩的速度在增加着。

虽然已经取得的成就足以让每一个兵团人荣耀一生,但兵团人从来没有骄傲自满过,更没有停止过向前迈进的步伐。

居安思危,兵团人充分意识到无论是发展现代化农业,还是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无论是经济社会建设,还是改善人民生活,水都是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可见水资源之短缺。而兵团大部分师团分布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周边,属风头水尾之地。水的供需矛盾更是日益严重。

为了确保水利为兵团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构建和谐兵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兵团已经制定完成了今后兵团水利工作的总体目标。那就是建设完善四大水利发展服务体系,即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防洪减灾体系、水环境保护体系和水利发展服务体系。

总目标确定后,兵团人这几年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把兵团的水利事业又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一是以科学规划和科学技术为龙头,加快了骨干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充分发挥骨干水利工程在促进兵团经济社会发展、解决贫困、改善生态与环境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重点实施了塔里木河和玛纳斯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

二是进一步加大了节水灌溉建设力度,加快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步伐。以建设现代化节水型灌区为重点,加快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逐步从水量分配、定额管理、水价核定、水权转让等方面探索出一条适合兵团灌区和城镇用水管理的有效途径和制度。实现了在“十一五”期间新增400万亩灌溉面积的目标。

三是加大了农田水利建设力度。继续大力实施灌区改造、农村安全饮水、牧区水利、水土保持与农村水电建设等工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兵团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除了继续抓紧对大、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等工程建设,还把盐碱地改良作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了改良步伐。

四是要进一步提高防汛抗旱工作水平,增强处置突发灾害事件的应急能力。抓好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和安全运行管理,确保重要河流、重要城市、重点水库、重点地区和重要设施的防洪安全。加快兵团城市,特别是新建城市水务一体化建设,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及时调解水事矛盾,保障兵团水利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这就是兵团的水利事业,已经是兴旺发达,还要再攀新的高峰。

自古以来,人类都是依水而居。流水的声响,永远是这个世界动听的歌谣。流水的姿态,永远是天地间最优美的舞蹈。

只要有兵团人在的地方,就能永远听到水的歌唱,看到水的舞蹈。

同样,在新疆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只要有水的地方,就能看到兵团人在为祖国战斗和工作。

这就是兵团:58个边境团场,沿着2019公里长的边界线一字儿排开,与边防部队一起构筑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曾多次出色地完成了保卫神圣领土的光荣使命。

这就是兵团:在与民族分裂主义的斗争中,兵团始终将平息暴乱及突发事件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成为稳定新疆的核心力量。20世纪70年代以后,兵团的武装民兵先后协助部队平息了一些暴乱,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也让三股势力一听到“兵团”两个字,就胆战心惊。

这就是兵团:成立的50多年中,先后看押改造了内地遣送的12万名犯人。1983年“严打”后,又承担了对18个省市重刑犯的看押改造任务,并出动民兵4万余人次,协助公安部门抓捕犯罪分子500余人,追捕越狱犯70余人。

这就是兵团:20世纪80年代以来,兵团先后实施了“西部边境造林工程”、“准噶尔盆地南缘防沙基干林建设工程”以及“塔里木盆地东部绿色走廊建设工程”等一批工程,在戈壁荒漠建成绿色生态经济网络,形成了106 .4万公顷的新绿洲。

这就是兵团:在国家支持下,新建喷、滴灌30万公顷,使喷、滴灌总面积达36 .67万公顷,占兵团总灌溉面积的1/3,成为改善绿洲生态环境、保持绿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设施。其中,高新技术节水面积24万公顷,成为全国最大的节水灌溉区。

这就是兵团:一支由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组成的百万大军,既是一支生产队,又是一支战斗队,还是一支宣传队。在党中央的直接指挥领导下,为祖国边疆的社会稳定和建设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新疆兵团是一部壮美的史诗,已经写进中华民族的当代历史。

流水是那么轻,那么柔,可又是那么有力量。当它流过无边的荒漠时,黄色的沙丘上就会生长出绿色的树和草,坚硬的石头间就会开出美丽的鲜花。

不过,如果要说是流水让大片的荒漠变成了一片片的绿洲,不如说,是兵团人让荒漠改换了容颜。因为是兵团人把流水引进了荒漠。

还因为兵团人引进荒漠的流水里,有着不一样的成分。兵团人引来的流水里,有着太多的热汗和热血,有着对祖国太浓的爱和忠诚。

屯垦戍边的大业,正是在这奔流不息的流水中,像一只起锚扬帆的大船,穿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驶上了不断创造辉煌的伟大航程。

新疆兵团的山山水水,犹如一幅巨大的国画,铺开在西部的天地间……



【董立勃:新疆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