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下)
1948300000098

第98章 西部卷(42)

水库继续在修,大渠继续在挖,但那种红旗遍野号子震天响的人海会战的场面,已经见不到了。一台或几台伸着长臂的挖掘机,在轰隆隆的声响中,一天之内,就比过去几百人几千人几天干的活还要多。再也不会出现一个水库修几年,一条水渠挖几个月的情况了。

大片条田里的麦穗更长了,籽粒更饱满了。棉花结出的桃子也更大了,开出的棉朵也更白了。可很少看到扛着坎土曼在田垄间东跑西忙挖堵缺口的农工了。看到庄稼渴了,想喝水了,只要用手轻轻按一下电钮,水就像雨一样在无边的田野上喷洒开来。

水资源的开发,不再一味强调多和快了,而是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古老的浇灌方式引入了现代化的理念,以高新节水技术装备水利、最大限度提高水的利用率为中心,建立起越来越多的节水型灌区。

鱼儿离不开水,庄稼也离不开水,人要活着也离不开水。从古到今,水的事,都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兵团人不但认识到了这一点,更做到了花大力气去做这件事。

在进入新世纪后,无论走到新疆大地上哪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兵团人修建的以防洪、灌溉、调蓄为主的水利工程体系,正在为边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只要看看“十五”期间兵团人在治水方面做的事情,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兵团的水利事业取得了怎样辉煌的成就。

水利水利,水字当先。首先是得有水。水在哪里?天上的雨和雪是水,山上的冰是水,地底下的泉是水。可要用上这些水,就得把它们集中起来。集中到河里去,集中到湖里去,集中到水库里去。要做到这一点,就得搞基础建设。明白了这个重要性,“十五”期间,兵团就拿出了110 .01亿元干这个事。

为了塔里木河两岸恢复往昔的生机,7次打开了大西海子水库的闸门,向塔里木河下游应急输水;累计完成除险加固病险水库55座;建设护岸102公里;新打机井3573眼,改造机井1749眼;建成田间高新节水灌溉面积440万亩;新修灌溉渠道5916公里,修建水利工程建筑物35715座;建成人畜饮水工程606处,解决了百万人的饮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3平方公里;新建改建水电站16座,新增水电装机容量6776千瓦等。

边实施,边规划,永远都有一幅理想的蓝图,激励鼓舞着大家,保证不会迷失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是兵团人的工作风格。“十五”期间,兵团加大了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力度,积极开展各项水利规划、设计方案的编制及审核工作,先后完成了《兵团防洪规划》《兵团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规划》《兵团400万亩现代化节水灌溉规划》和《兵团农村饮水安全规划》等规划工作;积极参与自治区奎屯河流域规划等工作,同时完成了大量重点水利单项工程的前期工作,从而为水利规划目标的实现,争取国家对兵团水利不断加大投资规模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力地促进了兵团水利建设。

有了水,还要用好水,管好水。兵团水利行业的干部职工克服各种困难,常年战斗在引水、蓄水工作一线,每年为兵团农业、工业、生活引供水上百亿立方米左右,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增节水,水资源实施优化调度,提高了用水效率,“十五”比“九五”期间灌溉水利用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建设高新节水灌溉面积440万亩,约占总灌溉面积的三分之一;新修防渗渠9834公里。1998年以来,兵团把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作为工作重点,取得了显著成效。自实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以来,一直以“两改一提高”作为灌区工作的主线,改造灌区现有水利基础设施,改革现行管理体制,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灌区服务功能,大力推行灌区节水改造工作。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近些年来,兵团水库除险加固工作进入前所未有的高潮时期。兵团现有113座水库,进入全国第一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的水库达54座,还有49座水库获得国家投资,2004年又有18座水库进入第二批规划。随着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的实施,目前兵团已有13座病险水库经过除险加固,面貌焕然一新。以农八师蘑菇湖水库为代表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后,防浪护坡坚固美观,渠道畅通,坝后渗漏减少,水库的引水率、保证率、安全性提高,水库的调蓄能力大大增强,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兵团利用国债资金共建成饮水工程339处,其中有270处工程实现供水到户,解决了70万人的饮水困难,受益连队达848个。农六师北塔山牧场地处中蒙边境,饮用水条件差,牧工长期饮用不符合标准的涝坝水。从1996年起,兵团投巨资从源头上彻底解决了牧工饮水问题,如今牧场家家户户用上洁净卫生的自来水。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水利事业的发展同样要依靠科学技术。

近些年,兵团引进了世界上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在对此进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组织各学科科研人员深入进行试验攻关,结合本地实际,开创了干旱区棉花膜下滴灌这一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新技术。这项成果获得了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就是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作物用水全部采用膜下滴灌的节水灌溉方式。”指着眼前一望无际的棉田,兵团水利局的负责人介绍说,“膜下滴灌大幅度降低了灌溉用水,亩均田间用水量只要200多立方米,比常规地面灌大约少了一半。”

汽车开出市区,来到了附近农场,在一个长着棉花的条田旁停下。于是,在这里我们听到了兵团人节水的故事,感受到了因为节水而给屯垦事业带来的可喜变化。

兵团垦区所在的地方,大多地处沙漠边缘、盐碱腹地及边境沿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气候干旱,降雨稀少,土地贫瘠。而社会在不断发展,人口在不断增加,需要的土地越来越多,需要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水资源的多少,几乎就成了决定兵团人生存的关键,也成了兵团人能过上什么样日子的关键。正是在这种压力下,兵团人才不得不在如何提高用水效率方面花大力气下足功夫。

兵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水利发展史,而这部水利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技术含量不断升级的节水用水配水管水史。

兵团开发之初,主要采用砌石和混凝土板对纵坡较大的渠道实施衬砌,以解决防冲问题,同时也可减少渠道渗漏。20世纪70年代中期,兵团的灌溉面积有了较大发展,但由于输水渠系以及田间工程标准太低,田间灌溉粗放落后,造成毛灌溉定额过高,不仅水资源紧张局面未能得到缓解,同时由于大量地表水渗入地下,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上升,加重了土壤的次生盐渍化,使农田减产甚至弃耕。

扭转这一不利局面,不但需要实施渠道防渗,还要改进田间灌水方式,要在通过节水灌溉提高水利用率的同时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长期的实践,使兵团人明白了这个道理,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膜下滴灌技术就是兵团人探索路上取得的重大收获,它使用水效率和效益大幅度提高成为现实。

膜下滴灌技术是兵团人结合起源于以色列的滴灌技术、日本发明的地膜覆盖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根据西北干旱地区的实际创造出来的。谈起膜下滴灌,兵团人掩不住内心的骄傲和自豪。因为他们创造的这个产品,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费用只是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生产成本的降低,自然就大幅度提升了农田的产出。并且这项技术已经从兵团范围推广到了全疆各地,许多农民包括少数民族农民都争着采用这个技术灌溉庄稼。

站在采用膜下滴灌技术的棉田现场,我们看见白色透明的塑料薄膜下边有根拇指般粗细的黑色管线,管线上均匀地分布着针眼,植物灌溉时,随着微灌设备首部控制阀的开启,灌溉水源便通过管线、透过针眼均匀地注入植物的根部,完成灌水环节,并且,在灌水的同时还可同步实现施肥、施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等。

膜下滴灌技术,减少了耕作程序,通过干播湿出、滴水出苗措施,原本需要在播前进行的田间机械作业可以减少,甚至取消。同时还引发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田间取消了渠道,可节约耕地5%到7%;膜下滴灌为局部灌溉,按作物需要供水,无深层渗漏,无水肥的无效消耗,同时地表有地膜覆盖,蒸发量减少,消耗的水肥基本是作物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水肥;膜下滴灌还可保持土壤疏松,基本不长杂草,大大减少中耕次数,滴灌浸润区将土壤盐分向外推出,改善了作物生长环境,作物抗御天气等灾害的能力增强,推动了产品整体质量的提高。膜滴技术可确保作物增产15%以上。就棉花而言,每亩可增加皮棉单产15公斤以上,每亩增收240到280元。

兵团人创造和推广的膜下滴灌技术,正在给农业生产、节水灌溉带来一场深刻的变化。它在实现节水的同时,不仅改变了原有的一些耕作方式,还可增产增收,使原来以节水为主要目标的节水灌溉,变成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新亮点,实现了节水灌溉、发展经济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