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下)
1948300000094

第94章 西部卷(38)

拉萨河流域的人们,对唐拉雅秀山神也最为敬畏。风调雨顺、水草丰茂,都被看做是唐拉雅秀山神保佑的结果;雪灾风灾、雹灾瘟疫,都被认为是唐拉雅秀山神对人们的惩罚和报复。所以拉萨河沿岸的许多地方,有不少巫师和神汉,常常自称是唐拉雅秀山神附体,宣示他的预言和旨意。而冰雹咒师们,在夏末秋初、庄稼黄熟的季节,都要登上山头屋顶,不停地顶礼唐拉雅秀山神,恳求他不要降下可怕的冰雹。当雄草原的人们,每年秋季都要聚集在念青唐古拉雪山脚下,煨桑、诵经、歌舞、赛马等,愉悦唐拉雅秀山神和他的伴侣纳木错,形成一年一度的隆重的草原赛马会。

五、结语:“高原上留下美好的向往”

拉萨河不愧为西藏腹心之地最耀眼的一条“蓝色哈达”。它自古流到今,纵横上千里,穿起了青藏高原所独有的各色自然风光和奇异的历史传奇,诠释了人类与河流斗争、共存、互利的曲折故事和精彩华章。

这一故事与华章还将延续。从本世纪初开始,拉萨市就特邀内地专家,对拉萨河流域进行全面考察论证,2000年8月,首次编制完成了《拉萨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提出“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天然林、天然草地及野生动物保护,兴修水利,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野生植被、草地的封育,防治沙漠化,建设生态农业,改善生态环境,坚决遏制土地沙化的进一步扩大,加强整治力度,完成一批对流域生态、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基础设施工程,再造一个山秀水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新拉萨河”的指导思想。2002年,拉萨市再次邀请水利部、天津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自治区水利规划勘测设计院等专业部门与机构,共同编制《拉萨河流域综合规划修订报告》,就防洪规划、灌溉规划、水力发电规划、水质保护规划等提出具体指标。为加强对拉萨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自治区、拉萨市环境保护部门还专门制定了《拉萨河源头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规划【2006—2010】》。

圣城拉萨附近河段的规划更为具体。根据2008年11月28日通过的《拉萨河城市设计》,未来12年中,西起乃琼大桥、东到纳金大桥,拉萨河南北两侧沿岸及河谷部分总长度20公里的范围,将被打造成一个节庆活动和市民休闲旅游、富有特色的滨水公共空间,拉萨河将成为展示雪域高原自然山水生态风貌的“画廊”。这里将营造出12个主题景区,打造出一条“滨河游憩走廊”。具体规划是,北岸西段拉贡公路【去往机场的公路】与柳梧大桥【去往拉萨火车站的横跨拉萨河大桥】之间,以办公、旅游服务功能为主;北岸中段柳梧大桥与藏热大桥之间,以旅游服务、民族风情体验功能为主;北岸东段藏热大桥与纳金大桥之间,以文化休闲、教育功能为主;南岸西段拉贡公路与柳梧大桥之间,以商贸、旅游服务功能为主;南岸中段柳梧大桥至香嘎村【原拉萨河渡口所在地】,以旅游度假、民族风情体验功能为主;南岸东段香嘎村至纳金大桥,以乡村、田园风情体验功能为主;拉萨河北岸堆龙河口、流沙河口,为湿地公园;乃琼大桥至纳金大桥,两岸防洪堤之间的河谷地带,为河谷生态功能区,主导功能为生态修复和保障,适当增加亲水体验活动,让游客在特有的“高原河谷景观”中,体验圣城拉萨“母亲河”的魅力。而在民族风情体验中,将融入郭孜【牛皮船舞】、朗玛【一种藏族歌舞】、林卡【藏族游园活动】、藏药园等地方文化元素,令来到圣城拉萨的人,在拉萨河边就能充分感受到浓浓的雪域风情。

雪域风情不仅在拉萨一地能够感受。从目前已闻名世界的念青唐古拉山脚下的麦地卡湿地,到白蓝相间、江河相融的雅鲁藏布江与拉萨河汇合口,从“神山”嘉黎,到“挑选的草场”当雄;从“天然形成的地方”林周,到“墨竹色青龙王居住的中间白地”墨竹工卡;从“虎峰”达孜,到“圣地”拉萨;从“极乐上谷”堆龙德庆,到“流水沟”曲水,

嘉黎:藏语的意思是“神山”;“当雄”意为“挑选的草场”;“林周”意为“天然形成的地方”;“墨竹工卡”意为“墨竹色青龙王居住的中间白地”;“达孜”意为“虎峰”;“堆龙”意为“上谷”,“德庆”意为“极乐”。

自然风光秀美,历史人文深邃。醉人的风景、奇特的民俗、神秘的文化、沧桑的历史、迷离的传说,肯定会令那些想实地感受拉萨河魅力的人们,流连忘返,从此有了割不断的“拉萨河情丝”。



【崔士鑫:《西藏日报》副总编辑】

《英雄多壮志荒漠变绿洲——新疆兵团人屯垦治水纪实》

董立勃

一、屯垦,吹响新号角

新疆位于祖国西北,面积很大,有16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六分之一。

新疆有许多大山。一座主要的大山叫天山。天山最高处,有7000多米高。从东向西伸展,把新疆分成了南北两部分。南疆有一个大盆地,叫塔里木盆地,面积50多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盆地。盆地中间有一个大沙漠,叫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一个沙漠。天山北边的北疆,也有个盆地,叫准噶尔盆地,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也有个沙漠,叫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远离海洋,暖湿气流很难进入。两个盆地雨量都很少。准噶尔盆地稍多一些,年均降雨量也不过150至300毫米,塔里木盆地更少,一般只有30至50毫米。由于雨量稀少,大片土地没有植被生长,就成了荒漠。

不过,新疆盆地的雨水少,但位于盆地四周的高山上,降水量却较多,一年可降水600至800毫米。山上终年覆盖着深厚的冰雪。炎热的季节,在太阳的照晒下,这些冰雪会融化成水,顺着山谷流下来,或汇成河流,或渗入地下,滋润着新疆大地的生命万物。

作为一块博大辽阔的疆土,从西汉开始,新疆就纳入了大中华的版图。历代统治者,为了管理它保卫它和开发利用它,一直是采取了各种手段和措施。

其中一个手段和措施就是屯垦戍边。

要保证领土不被侵略,不被占领,不被割裂,必须要派军队去守卫。大军或出行或驻扎,需要大批粮草和装备。远离内地,路途太远,运输困难,成本太高,不可能长期靠此法维持军队的需要。面向当地征收粮草,也很难办,新疆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财富不够充裕。要征集到足够的粮草同样很难。粮草不足,戍边大业就难以实现。既然从内地运送路太远,当地百姓又负担不起,只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于是就有了屯垦戍边的国策。

屯垦戍边,说明白点,就是守卫边关的军队,为了不给政府和百姓增加困难和负担,平常也像老百姓一样手拿镢锄,开垦荒地,种植粮棉。等到出现突发情况,如有外敌侵入,或有叛匪动乱,需要打仗,就放下农具拿起刀枪,负起保卫边疆安宁和平的责任。

新疆的屯垦戍边开始的历史较早,根据现有的资料记载,应开始于西汉。当时匈奴不断地进犯骚扰,让国家不得安宁,汉武帝很生气,派大军西征,公元前102年,汉军打败了位于巴尔喀什湖一带匈奴控制下的大宛,汉朝的疆土终于扩展到西域的最西端。

西域国土太辽阔了,汉军的后勤往往无法保障。没有办法,只能是在击退匈奴的军队后,扶植一个亲汉朝的政权,就急忙收兵。而过一阵子,当匈奴再次来犯,扶起来的政权,不能抵挡匈奴,只能向匈奴投降。这时,有一个大臣叫桑弘羊。他上书汉武帝,建议在轮台屯田,就地解决军事行动所需的粮草和其他物资。轮台当时是西域的城邦之一,靠近塔里木河,有着充足的灌溉水源。此后不久,这位皇帝发布了一道诏书。在诏书中汉武帝主动检讨了自己连年征战,导致国力不济的错误,诏书上说:“方今之务,在于励农”,要求边疆的军队从此开始休养生息,屯垦戍边。这一纸诏书就是下给当时轮台守军的,因此,历史上又称作“轮台诏书”。“轮台诏书”是一份伟大的诏书,不仅显示出了汉武帝的勇于承认错误的伟大,重要的是这个诏书,使屯垦戍边真正地第一次成为了国策。

此后,来自中原的戍边官吏士卒就在轮台、若羌、楼兰等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进行了大规模的屯垦,最多时天山南北的垦区多达10多处,屯戍官兵累计25000多人。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在与匈奴的对决中,汉王朝兵强马壮,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匈奴的一支主要力量日逐王率领部下12000人投降汉朝。

这一年,汉朝在轮台东边的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天山南北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从此,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

要屯田生产,就要有水。天不下雨,水不能从天下来。只能用山上的水,用地下的水。要用山上的水,就得修河修渠。要用地下的水,就得挖井。可以说,一部屯田史,就是一部水利史。每开一亩地,每种一亩谷粮,都与兴修水利有关。

《史记》和《汉书》都记载,汉武帝时,在天山南麓的轮台,“有溉田五千顷以上”。这么多的土地,要灌溉起来,需要相当大的水利设施才行。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境内,有一段水渠的残迹,在荒草间若隐若现,有200里长。经考古学者考证,认定它是个古渠,修筑于汉代。当代人叫它“黑太也拉克”,翻译成汉语,是“汉人渠”的意思。离古渠不远,有一个古城遗址,当地人称为“黑太沁”,意思是“汉人城”。由此可见,那个时候,就有汉人在这里屯垦了。

1965年,在若羌县东面,大沙漠的边缘,发现了一个灌溉网,规模不但很大,还相当完整。一条总干渠,把米兰河引下来后,又分成了七条支渠。干渠和支渠上都有闸门。整个渠系,环抱着米兰古城。整个渠系,只要稍稍地进行清理,就可以引水灌溉了。根据出土文物分析,学者们断定这个渠系,是修筑于汉代。而要修筑这样大的水利工程,非一般百姓可以完成。只有屯田的大军才具有这样的实力。

所有的文献记载和遗迹的发现,都表明汉朝南疆的地面灌渠建设,已经很有成就。从此以后,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再到元明清,不管历史的风云如何变幻,屯垦戍边的国策一直没有改变过。水利建设的步伐,也一直没有停顿过。

唐朝时的高昌城,位于吐鲁番东南,是安西都护府驻地。在这个都护府里,设有专门的水官,负责水利建设和管理,可见唐朝对水利的重视。负责水利建设的,不但有汉人,还有突厥等少数民族。从后来出土的文书上看,当时,在高昌城南有一条渠道,长有20多里,有16处堤堰,每一堤堰都连着一条支渠。可以说,整个城市,渠道密布,到处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

轮台在唐朝的边塞诗中常常被提起,“戍守轮台”后来作为一个象征,已经成为“屯垦戍边”的代名词。直到宋代,诗人陆游在晚年时还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盛唐时期,西域屯田达到极盛。从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开始,就借鉴汉代经验,经营西域大兴屯戍。大到城镇守军,小至烽燧驿站,有军就有屯。唐朝对屯田的管理非常严密,按照开垦的土地,每5000亩设一屯,屯兵500人。不用军官担任管理者,而是从士兵中选拔“善农者”为屯官和屯副。屯田范围遍布天山南北。

到了清朝,在新疆各处屯垦戍边的将士,人数更多范围更广,发挥的作用更大。民族大英雄林则徐、左宗棠,都在不同的年代,为了新疆的屯垦事业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清政府从东北地区,调了一支军队到伊犁。这支军队全部由锡伯人组成,包括家属,共3000人。他们在伊犁一带,一边驻防,一边屯垦。从屯垦的需要出发,他们以伊犁河为水源,修建了一条长约180里的干渠,称察布查尔。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锡伯营总管图伯特,又率领本族军民,用8年的时间,在旧渠北面凿了一条新渠。新渠长200多里、宽10尺。两渠共可灌溉田地10多万亩,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1842年,伊犁的惠远城迎来了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林则徐没有因为自己的遭遇而消沉。他经常到各处去考察,并意识到沙俄边疆的威胁。此时伊犁的屯田收益显著。但林则徐经过实地考察后,认为农田规模还远远不够,他积极协助伊犁将军筹划开垦了多块荒地,在惠远城东的红柳湾、三棵树垦地3万亩,在阿勒卜斯垦地16万多亩。但他还嫌少,于是又与伊犁将军布彦泰商量,在阿齐乌苏开垦荒地。要开荒地,就得引水来。不但要把原有的喀什河引水渠道展宽加深,还要继续开挖新渠。正是在林则徐的主持下,经过各族军民的努力,不知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终于在一年后,完成了大渠的挖掘,让滚滚的喀什河水沿着这条被称为皇渠的渠道,穿越今天的伊宁县、伊宁市、霍城县,行程100多公里,注入伊犁河,河北岸150多万亩农田得到它的滋润,成为当时新疆最大的产粮区。

皇渠的修建,促进了伊犁近代农业的发展,也增强了抵御侵略的战备实力,伊犁人为纪念林则徐的功绩,也把这条皇渠称为“林公渠”。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新疆建省。左宗棠和刘锦棠先后在新疆担任军政要职。两人都把恢复和发展南北疆的农田水利,作为善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组织士兵和各族人民,在各地修建成许多渠道,开垦出大量的农田。据史料记载,当时全区已有干渠900多条,灌区面积达1100多万亩。

新疆在很早以前不叫新疆。中国历史上称新疆和它西边的部分地区为西域,意为西部的疆域。在西域屯垦戍边是自汉武帝开始历代政权治国安邦的国策,历史上,经营西域卓有成效的当属两汉、盛唐和清代。

建省之前的新疆地区,直到清朝初期都一直沿用汉朝以来“西域”的称谓,乾隆年间又曾称南疆地区为“新疆回部”,称北疆为“西域新疆”,而把这里正式由“西域”改称为“新疆”,则是道光元年,也就是公元1821年的事了。

1949年的金秋,对于中国来说是个划时代的日子,新疆也不例外。中华民族在这一年的10月有了一个新国号,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号换成了一个崭新的名字,可新疆屯垦戍边的事业的脚步却没有停下来,而是继续沿着先祖开辟的道路向前迈进。

1949年9月25日,在国民党败局已定,共产党将夺取江山的情况下,一个叫陶峙岳的国民党将军,率领国民党驻新疆10万官兵宣布起义。

紧接着,共产党的将军王震率10万大军开进新疆,部队由酒泉出发,西出嘉峪关,北穿星星峡,经哈密后分兵两路:一路进驻天山以南各地,直至帕米尔高原;另一路进驻北疆各地。新疆和平解放。

由此,10万人的起义部队和10万人的进疆解放军,在中国最辽阔的一片疆土上会合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铁流,担负起了保卫边疆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