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下)
1948300000088

第88章 西部卷(32)

拉萨河海拔落差大。河源地区的海拔为5200米,汇入口的海拔为3580米,总落差达1620米,平均坡降2 .9‰。所以拉萨河流域水能资源也极为丰富。全流域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256万千瓦,其中干流水能蕴藏量即达172万千瓦,在雅鲁藏布江各支流中位居第三位。全流域每平方公里水能蕴藏量28 .84千瓦,人均占有7 .76千瓦。拉萨河不但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条件也好,其水能集中于中游的干支流,离用能中心较近,只要合理开发,完全能满足流域及其毗邻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用能需求。西藏河川径流多是由雨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三种补给形式组成的。这种特殊的径流形成条件,使得河流的径流年际变化较小,年变差系数不大,这也有利于水资源的更好利用。因此,即使从现代开发水资源的角度看,将拉萨河称为“幸福河”、“快乐河”,也是实至名归。

念青唐古拉山脚下的源头。作为藏地极为有名的神山,念青唐古拉山在西藏地理方面的地位也十分重要。“念青唐古拉”按藏文的严格读音,应是“念青唐拉”;而位于它的北面、与它名字相近的“唐古拉”山,实际上也应读作“唐拉”山,它曾被汉译为“当拉岭”,可为佐证。不知道这二者名字中的“古”,是从何而来。比较可能的原因是,藏文“唐”【拉丁转写为念青唐古拉的“thang”或是唐古拉的“gdang”】的后鼻音比较重,

“唐拉”山的“唐”,虽然与“念青唐拉”的“唐”在汉语中译成了一个字,但在藏语中却是不同的两个字,只是读音相近。“唐拉”之“唐”本义为“牛脚索”,就是拴住牛马不让它跑开的那个绳子,也指“衣架”;而“唐拉”的“拉”,与“念青唐拉”的“拉”,在藏文中也是读音相同的两个字。“唐拉”的“拉”意思是“上坡路”,也指“山口”,所以西藏许多有上坡路通往山口的地方,多数叫“某某拉”,如拉萨通往林芝的“米拉”山口,通过纳木错的“那根拉”山口等;而“念青唐拉”的“拉”,是指“帝王、天人、佛”等。

在不懂藏文的汉族人听起来,“唐拉”的发音,更接近于“唐古拉”。

“念青唐拉”的名字对译为汉语,应是“大神草原之王”。其中的“念”,本意是指“盘羊”,这种动物被藏人看做有一定魔力,至今人们仍喜欢把它的角挂起来,作为辟邪之物。所以从“盘羊”很自然地引申为一种“妖厉”或是“土地神”。“青”意思是“大的、多的”。“唐”指“平坝、广场、草原”。“拉”本意是“帝王、佛、天人”,引申为“神圣的”,拉萨的“拉”与此是同一个字。所以合译起来,可以称之为“神圣草原之大神”。它是西藏中部地区的四大山神之一,而且是拉萨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的保护神。

念青唐古拉山脉在西藏地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样举足轻重。它横亘于西藏东部的腹心地带,西面与冈底斯山相连接——两者通常被看做是同一山系,即“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两者合成的山系东西长约1500公里——中段略向北凸出,东南面与横断山脉的“伯舒拉岭”相接。由此,它与冈底斯山脉一起,将西藏划分成了藏北、藏南、藏东南三大区域。它也是雅鲁藏布江水系与藏东的怒江水系的分水岭,在拉萨河的源头,就是把拉萨河与怒江隔开。念青唐古拉山脉的主峰在拉萨市所属的当雄县境内,海拔7111米。在从拉萨去往圣湖纳木错途中,可以看到这一主峰,附近还有3座海拔均在7000米以上的山峰,并肩而立,巍峨耸峙,是一处有名的景点。

拉萨河的源头,就在念青唐古拉山脉向北部凸出部分的顶端地带。在那曲地区嘉黎县

嘉黎:西藏那曲地区的一个县,“嘉黎”的意思是“神山”。

措拉乡东部,有一片称为“麦地卡”的湿地,是一片广阔平缓的沼泽,属于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寒牧场。通常,这里就被看做是拉萨河的发源地。但准确的源头,是在湿地东部一个叫做“澎错孔玛朵”的山峰下,那里有一条源出念青唐古拉雪山的小山沟,沟中之水出山后流向西北,先后流经两个分别称为“澎错帕尔玛”和“澎错卧玛”的小湖,最终流入距山口约15公里处的“澎错”。“澎错”的意思是“沟脑湖”。虽然湖周围是天然牧场,但这里的海拔高达5000多米,六月飞雪都不稀奇。澎错所在的麦地卡有一首苍凉的民歌,间接地反映出这里的高寒环境和生存的艰难:“没有好马是不能到达的/没有好猎枪是不能到达的/没有好皮袄是不能到达的/没有好脑袋是不能到达的。”

高居雪山之麓的澎错属于外泄湖,河水向西流出澎错后,便称为“麦地藏布”。

两大藏布“盘踞”在上游。“流淌不尽的麦地藏布,它源自上方的湖,拉萨是归宿”。

马丽华:《曾经的麦地卡》,转自http://www .chamagudaochina .cn。

从源头一直到位于嘉黎县、林周县和当雄县的三县交界处附近的桑曲汇入口,是拉萨河的上游。实际上,拉萨河上游基本上是在嘉黎县境内。上游河段,以麦曲在措多乡附近汇入干流的汇入口为分界点,又分为两部分。上端靠近源头的部分,称为“麦地藏布”;下端靠近中游的部分,称为“色荣藏布”。

麦地藏布与色荣藏布大部分蜿蜒于丘陵宽丘和盆地间,山体高大但多不陡峭,偶尔有峡谷地段。麦地藏布得名于“麦地卡”

麦地卡:关于“麦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源于梵语,亦译为“弥底”,译成汉语的意思是“念智称”。这是一位藏传佛教后弘期入藏传教的印度佛教大师,在康区影响很大。一说是一神名的简称,全称为“麦地觉俄拉嘎”。“卡”的藏文意思是“嘴、口、前面、上面、附近”等义。麦地卡,在此实指“麦地”平坝,或“麦地”附近。

,即今嘉黎县措拉乡所在地。那里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是嘉黎县、甚至也是藏北海拔最高的居民点。1959年,藏北的叛匪5000余人就聚集在麦地卡一带,试图利用这里的高海拔给进藏部队造成的高原反应,进行负隅顽抗,最终发生了该年8月的“麦地卡战役”,是1959年平叛的五大战役之一。至今麦地卡还有牺牲的战士墓地。这里属于藏北的强降雨中心,一年四季基本上都是雪的季节。强降雪常常带来“白色恐怖”和残酷劫难,造成牲畜冻死,房屋倒塌,素有“十年九灾”之说。但雨雪也在这片神山脚下的土地上形成了一片广阔的沼泽。麦地卡就处于这片广阔的沼泽地的西部,因此这片沼泽被称为“麦地卡湿地”。

麦地卡湿地面积达43496公顷,平均海拔4900米,属于高原湖泊沼泽草甸湿地,是西藏高原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湖泊湿地。湿地内冰碛丘陵起伏,鼓丘群和羊背石广布,小型湖泊星罗棋布,是黑颈鹤、赤麻鸭【黄鸭】等多种珍稀鸟类的迁徙走廊和繁殖地——每年3月,是黑颈鹤来到这片高原湿地繁殖的“黄金季节”。这里还有丰富的高原鱼类,是高原鱼类洄游、产卵育幼的“家园”。这片广袤的湿地,对当地水土保持、防止季节泛滥的洪水、阻截上游沉积物,并形成生产力很高的草甸,都有重要作用。因此,麦地卡湿地虽然处于高寒区,风雪灾害多,严格说来,其海拔之高已不适合于人居。但是由于有大片的高原牧场,千百年来这里仍然存在着比较发达的牧业。2009的2月2日,在第九个“世界湿地日”的时候,麦地卡湿地与西藏“第一神湖”玛旁雍错附近的湿地,一同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单”,从此名声大噪。2008年麦地卡湿地被列为西藏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嘉黎县第一大河麦地藏布,就在这湿地中缓缓流过。由于麦地藏布的主要水源来自于高山融雪和降雪的融化,所以水质清澈,含沙量少。麦地藏布水体的主要功能是牧业用水。

麦地藏布由发源地流向西南,之后几乎向正西方向流去。但在靠近那曲县的地方,突然转了一个大弯,复向东南奔流,在措多乡附近与东来的麦曲汇合。有一种划分方法,是把嘉黎境内的拉萨河上游河段,全部称为“麦多藏布”。但当地人多数是把与麦曲汇合后、到嘉黎和林周交界处的这一段,称为“色荣藏布”。建在色荣藏布中段、绒多乡附近的水电站,就被称为“色荣水电站”。色荣藏布这一段,不像麦地藏布的流向那么蜿蜒曲折,而是接近于由东向西的一条直线。

转了一个大弯的中游。发源于那曲县和当雄县境内念青唐古拉山“桑丹岗桑峰”【6590米】的桑曲,在林周、嘉黎和当雄三县交界处,汇入色荣藏布。由此往下、进入林周境内,就开始称为“热振藏布”。热振藏布流向西南,在林周县的旁多乡附近,与西北方向的“乌鲁龙曲”和西南方向来的“帕曲”汇合,而后转了一个大弯,流向东南。这是“S”形的拉萨河最明显的“S”的上半部分。从这一汇合点开始,直到在拉萨的墨竹工卡县尼玛江热乡附近与东来的“血弄藏布”汇合,这一段被称为“直贡藏布”。热振藏布与直贡藏布,是拉萨河的中游。

拉萨河中游的最大特点,就是在“S”形的两大拐弯处,都有水势较大的支流相向而来,使水系形状犹如网格一般,这也相应加大了中游的水势。热振藏布之所以在旁多乡附近转了一个大弯,是因为面前横亘着一条属于念青唐古拉山支脉的“恰拉山”。近乎东西向的恰拉山,从西边的当雄县,一直延伸到东边的墨竹工卡县。受阻的拉萨河【直贡藏布】只好折向东流,沿着恰拉山北麓向东寻找通道,终于在墨竹工卡的尼玛加热乡附近,穿过恰拉山缺口,掉头向西,直奔拉萨而去。恰拉山也迫使热振藏布的最大支流“乌鲁龙曲”只能由西向东流,在旁多乡与热振藏布“会师”后共同寻找“穿山之路”。乌鲁龙曲同样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它的上游叫“拉曲”,意为“圣河”,源头靠近念青唐古拉山主峰。当你从拉萨沿青藏公路北上纳木错,过了羊八井之后,会一路沿着一条近乎沼泽的长河行驶,这条河,就是乌鲁龙曲的上游“拉曲”。在旁多与热振藏布汇合的另一条较小的支流帕曲,就来源于恰拉山中。由于恰拉山也是念青唐古拉的支脉,所以帕曲也算是一条发源于神山的河流。就在这三条河流汇合处,目前正在兴建一个西藏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旁多水利枢纽工程。它也是拉萨河流域的骨干性控制工程,是拉萨河干流水电梯级开发的龙头水库。

从三河汇合处向下,就是“直贡藏布”了。如上所述,它走的实际上是一条“沿山寻路之旅”,就是沿着恰拉山寻找通往拉萨的路。所以直贡藏布是一条近乎由西向东流的河流,沿途有一些小的支流进入。直到河流奔驰到尼玛江热乡【宗雪】附近,才遇到了从东面同样疾驰而至的强大的“同盟军”——血弄藏布。血弄藏布发源于墨竹工卡东部的群山之中,水势浩大。仿佛是集两者之力,将恰拉山在其汇合处冲开了一个缺口,直奔拉萨。从这一汇合点开始,拉萨河才正式被称为“拉萨河”,由此也进入了下游河段。就在中下游的交界处,号称“西藏三峡”、西藏单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直贡水电站”,于2007年9月正式投产发电。

高耸连绵的恰拉山——最高峰海拔5200米、由拉萨向北的必经之路恰拉山口海拔4800米,像矗立在林周县中部的一堵高墙,不但迫使直贡藏布沿山寻路,它也将林周南北分为两个不同的世界。恰拉山南,靠近拉萨河下游一带,是一马平川的澎波河谷地——澎波河是拉萨河下游的一条支流。那里大部分是农区,约有1000多平方公里,平畴沃野,阡陌纵横。而恰拉山以北,也就是热振藏布与直贡藏布所在的拉萨河中游地区,却是林周的牧区,约有3000多平方公里。这里既不像下游的河流平缓、一马平川,也不像上游地区沼泽处处、时见丘陵,触目多是连绵起伏的山川和山间谷地交错,河流多在峡谷间流动。与上游的小山多数是“童山濯濯”不同,这里的高山多有植被,盛产红景天、冬虫夏草等名贵藏药材。

下游才称为“拉萨河”。从墨竹工卡的尼玛江热乡开始,拉萨河进入下游,这时它才是真正名实相符的“拉萨河”了。拉萨河在下游,河流流向又由东南改向西南,直到在曲水县的曲水镇附近

曲水:藏语的意思是“流水沟”。,注入雅鲁藏布江。

拉萨河在下游河段,纳入了几条大的支流。首先是在墨竹工卡县所在地工卡镇附近,汇入了由东而来的“墨竹曲”。然后前行到达孜县与林周县交界处的章多乡附近,又纳入了支系遍布林周县南部地区的澎波河——两河汇合处对面的山上,就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祖寺“甘丹寺”。再向前,在拉萨市区西面的堆龙德庆县,又接纳了整个拉萨河最大的支流“堆龙曲”。堆龙曲同样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其源头在羊八井附近,所以堆龙曲又称为“羊八井河”。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许多人以讹传讹,居然认为拉萨河发源于拉萨东部与林芝地区交界处的“米拉山”。确实,自拉萨到林芝,从出拉萨城开始,一路都有拉萨河伴随。经达孜到墨竹工卡,地势越来越高,路边的“拉萨河”也渐行渐细,直到米拉山口附近,大河变成了小溪。这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认为拉萨河就发源于米拉山。翻过米拉山口,另一条雅鲁藏布江的著名支流“尼洋曲”,确实发源于米拉山。一路下行,只见碧绿如玉的尼洋曲,由潺潺小溪变成哗哗流淌的大河,最后汇入雅鲁藏布江。这更增加了人们的错觉,认为拉萨河与尼洋曲一样,源头就在米拉山。然而实际上,那发源于米拉山的只是拉萨河的一条支流“墨竹曲”。拉萨河的干流,在墨竹工卡县的工卡镇早已与墨竹曲“分道扬镳”。如果你要去血弄藏布所在的直贡寺,就会发现这条路正是溯拉萨河干流而上。当然,到了尼玛江热乡,你会发现面前又出现了两条河:一条是向西的干流,一条是拉萨河的支流血弄藏布。

不过,把墨竹曲当成了拉萨河干流,也不很奇怪。因为拉萨河从墨竹工卡以下,河道迂回曲折,多汊流、沙滩,河谷一般宽达3至5公里,拉萨附近更宽达7至8公里,为最典型的宽谷河段。在这仿佛是四处漫流的众多河汊中,要辨认出哪是主流,哪是支流,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河道大大增宽,所以拉萨河下游的流水比较平缓。尽管如此,拉萨河的水质依然很纯净、清澈。这一方面是因为下游沿岸工业不多,污染少,另一方面,河道宽阔、水流缓慢,也有利于泥沙等沉积物的沉淀。拉萨河是我国水质最好的两条河流之一【另一条是漓江】。

三、西藏文明的“摇篮”

拉萨河也是西藏文明的“摇篮”。一提起拉萨河,人们就会想到拉萨;一想到拉萨的历史,人们就会想到松赞干布。在许多人印象中,从松赞干布时代,拉萨才成为人类的活动之地,才有了立宫建城的历史。此前,拉萨河谷的这片土地,好像只是一片不毛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