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下)
1948300000008

第8章 海河卷(8)

“拒马河”名称的由来还有这样一段传说:相传晋朝时,羌族首领石乐率领百万雄师来犯,守护将军刘坤只领十万精兵在拒马河岸阻拦。夜黑风高,拒马河水流湍急,地势险要,加之双方兵力悬殊,刘坤一看无法硬战,于是便命人连夜砍来树桩,将树桩钉进河里,桩与桩之间缠上绊马索,使其全部隐藏水中,静待来犯之敌。次日,当石乐百万军队冲至河水当中时,只见那马匹纷纷被树桩马索绊倒,滔滔河水之中敌军人仰马翻,淹死无数,到处哭喊声一片。石乐自己也被困在了河水中央,奔突无门,愤怒绝望之际,一口鲜血喷出,径自落水身亡。是役,守护将军刘坤大获全胜,演绎了一段以少胜多的古代战争传奇。“拒马河”也从此而得名。

4 .北运河水系

北运河是我国著名的南北大运河的北端,它的上游温榆河,是源于北京境内的唯一河系。温榆河古名湿余水、温余水、榆河等。发源于燕山南麓昌平县居庸关,全长47 .5公里,流域面积2478平方公里。温榆河的上游由东沙河北沙河及南沙河组成。东沙河上有德胜口沟、锥石口沟、老君堂沟;北沙河,元代称“双塔河”,古代曾为漕运河道,上有虎峪沟、关沟、兴隆口沟、白羊沟、柏峪沟及高崖口沟;南沙河上有周家巷沟。三条沙河于沙河镇汇合后称温榆河,又纳蔺沟河、清河、坝河,流向通州界,通州北关闸以下始称北运河,在牛牧屯出北京市入天津境内,在屈家店汇入永定河最后入海。北运河是北京五大水系中惟一常年有水的河流。

5 .蓟运河水系

蓟运河上源有两支,一为州河、一为泃河。泃河在北京市最东部,河道横穿平谷境内。泃河发源于河北兴隆县跑马场乡和茅山乡,向南流经天津蓟县北部罗庄子,在泥河村附近入平谷县境,先后纳入错河和金鸡河,再折向南,流出北京市,在河北省九江口附近与州河汇合,始称蓟运河。蓟运河全长206公里,流域面积1712平方公里,在北京市境内总长66公里,流域面积952平方公里。

蓟运河在北京市的流域面积非常小,而且此地旧时并不属于京城治地,此流域的皇家建筑十分稀少。战国时期为水运渠道,民国初年加深后在平谷县内设寺渠、芮营、英城三个大渡口,直到1939年以前是平谷地区与外地交通的的唯一航道。1958年平谷县划归北京市后,在泃河修建了城下水闸、海子水库和三河分水闸。海子水库现在是风景秀丽的金海湖公园。

除了以上介绍的北京五大水系外,还有许多水系以外的较小河道,对北京市的土壤、气候、皇家园林建设以及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发生着重要的影响。如发源于大兴区团河的风河,发源于延庆县东北部山区的妫水河,发源于顺义木林乡的箭杆河,发源于海淀香山一带的清河及支流小月河,发源于卢沟桥乡水头庄的凉水河及支流莲花河,发源于海淀万泉庄的万泉河,发源于朝阳区左家庄的坝河及支流亮马河等等。

二、北京古代的水利工程

北京古代的治水用水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灌溉,漕运,宫廷用水【包括打造皇家林苑】,以及河流的防洪治理。

在北京未成为建都之地以前,作为诸侯国都邑的北京的水利工程,多限于引水开发、利用水资源进行农业灌溉方面。辽代将北京作为陪都、尤其是金定都北京建中都以后,提供清洁甘冽的皇城的饮用水和开辟水路运输通道就成了首要任务。为了将全国各地物质贡赋运往首都满足城市需要,开凿运河进行漕运进行得轰轰烈烈。金水河、通惠河、积水潭、京杭大运河的修建,都是皇城尤其是元大都修建之后的功绩。清廷在北京西山脚下大规模打造皇家林苑,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京城水系。而对永定河的筑堤修坝疏浚改造,也是历朝历代要做的一件水利大事。经过辽、金、元、明、清几个朝代的治理,北京形成了以通惠河为主线串联城区河湖,涵闸节制、河湖连通环绕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北京城市水系格局。

1 .古代北京的水利状况

北京历史上被称过蓟、幽州、燕都、幽都、燕京、南京、燕山、中都、大兴、大都汗八里、北平、宛平、北京。“北京”这个称呼,源自明永乐十八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当皇帝后,从南京【应天府】迁都于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在“龙兴之地”这里建北京都城。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按照中国古代相学的说法,“大凡都邑城郭,总要依江河湖泊而建,或引水穿城而过,或左近临水而建,正所谓水旺而气脉足。”公元3000多年前,武王伐纣、殷商灭亡后,封立了大功的弟弟召公奭于此,召公奭遂在这里建立起燕国,并在永定河的渡口之畔开始建城。北京城建城的历史就伴随着水利改造开始了。幽州重地,为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必经地带,彼时沼泽遍地,河汊湖淀交错,永定河及高粱河之水肆意纵横,交通运输乏路可行,只有沿西山山前地带过永定河,才成为陆行通道。燕国的选址便择在了渡口之畔以利生存。百多年后,燕国势力强大,吞并了毗邻的蓟国,并将自己的都邑转移到原蓟城的中心今宣武门广安门一带,自此古蓟城就成了燕国的首都,燕在此立都近800年。

燕国时期对于水资源的利用和治理都非常有成效,他们不再像古人一样被动地依水而居,服膺于水,而是主动出击,变害为利,利用河流灌渠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人们认识到对于那些时常泛滥的河流来说,像过去那样一味在上游拦截堵塞是不行的,那样就会造成下游河流的枯竭,田地荒芜,饮水失源。如果能够有效地将河水引流,开发利用,则会细水长流,百川流旺。“引之则长津委注,遏制则微川辍流”,拦截堵塞和引、输水控制技术应该相辅相成,“水德含和,变通在我”,将主动权牢牢控制在人的手中。根据这个理念,那时候的北京人,就能够有效地利用拒马河、大清河开凿了督亢灌渠,引水灌田。督亢灌渠的水流灌溉今天的北京房山、良乡及河北省涿县、涞水县一带的农田,使这一地区土地肥美,良田千顷。战国末秦王嬴政雄心勃勃欲灭六国,不断向北进犯,已经俘虏了赵王,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派荆柯去刺秦王以解除亡国威胁。英雄刺客荆轲在勇士秦舞阳陪同下,就是从这里出发,除了带上秦王一直想杀死的樊姓仇人的人头外,另外带上的就是秦王垂涎已久的燕地督亢灌区千亩良田地图。刺杀秦王的匕首正藏于此图内,刀锋上还淬过了烈性毒药。结果秦王赏图时,“图穷匕首见”,荆轲动作稍慢了点,使秦王脱身并反剑来砍,最后荆轲自己葬身于大臣侍卫乱刀之下。荆轲献图行刺的计划虽未得成功,但留下了历史上一段“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故事。秦国最后还是灭了六国统一中原。燕国灭而督亢灌区却留存。千百年来历经朝代变迁,这项水利工程仍在不断地修复中继续发挥着灌溉效益。今天北京房山区的部分灌区,依然是在古渠道干线上结出新实。

东汉时期,北京地区已经能够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开始栽种水稻。渔阳太守张堪,在狐奴县【今顺义】利用沽水【今白河】和鲍丘水【今潮河】,开稻田8000顷,使周围民众致富。老百姓传诵歌谣说:“桑无附枝,麦秀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三国时期北京地区水利工程最大的功绩是沟通了蓟城东西两大水系,将高粱河与潮白河接通。三国时期,当时魏国的守官刘靖为了解决蓟城北部的灌溉问题,于三国魏嘉平二年【250年】在梁山【今石景山】附近的永定河上建造了北京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戾陵堰拦水大坝,又在这座拦水坝东部建了车厢渠。“戾陵”是汉武帝的儿子刘旦的陵墓,因其生前暴戾成性,后人称他的坟墓叫“戾陵”。拦河大坝正位于刘旦陵附近,故称戾陵堰。车厢渠是位于拦水坝前的人工引水河道,从戾陵堰前分出的河水沿着今天八宝山北侧东注,在蓟城北部导入北高粱河。十几年后,公元262年【魏景元三年】,由樊晨扩建重修了戾陵堰,使车厢渠水的流量加大,同时在高粱河上游增开一条水道,向东入温榆河,再东注潞水与潮白河接通,从而使蓟城东西两大水系相通相接互通有无,创建出北京水利史上网状连接的城市水系构造分布。戾陵堰和车厢渠引水灌溉蓟城周围一万余顷农田,以后经晋元康五年【公元295年】刘靖之子骁骑将军刘弘以及北魏神龟二年【公元519年】幽州刺史裴延倦不断修治和加固改造,这一灌溉工程一直发挥效益使用到唐代,前后延续使用达400余年之久。

隋唐时代,北京城对水的利用除了农田灌溉外,城市外围已经开始大规模漕运,开启水上运输通道。隋朝时,涿郡蓟城为重要边关要塞,是北上征辽的大本营。隋统一后,于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开永济渠,南接沁水通黄河,北连卫河通桑干【今永定河】,沿着这条运河可到达涿郡蓟城南部,大约在今天北京城南凉水河附近。这也是当时隋朝大运河到达的最北端港口。三年之后,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大运河首航,征伐辽东的物资,从江准以南地带及首都洛口运至涿郡,载满米粮货物的运输船只樯帆遮日,绵延千里,场面蔚为壮观。

到了唐朝,唐太宗东征高丽,以幽州为集结地,委韦挺为馈运使,八百里水路自桑干水抵卢思台作漕舻转粮。唐代泃河水运十分繁忙,边关戍守的大量军需物资,通过鲍丘水从泉州口入泃河,直达檀州【今密云】,“漕运辎饷供应,舣泊舳舻蔽水”,每天都有数十艘帆船往来。唐李清云《泃河渡》诗云:泃河流古今,云帆漫水来。鸟冲鱼儿遁,波涌堤岸拍。军粮积如山,车马运征埃。边关用武地,供给亦劳哉。可见其渡口码头漕运的繁忙景象。

2 .北京城建为帝都以后的水利状况

从辽代开始,北京开始了作为陪都和都城的历史。辽会同元年【公元938年】升幽州为南京,作为辽代的陪都。南京城中心在今宣武门一代,引城西的西湖【莲花池】水供皇宫之需和建护城濠。城里大小湖泊密布,城东通州的张家湾以南过去是方圆百里的延芳淀,与城北瑶屿岛【今北海】的山水琼景,都是君王巡幸休闲胜地。

陪都南京城里与水有关的大事一是修成“萧太后运粮河”,另一件是辽与宋军的“高粱河大战”。辽代时,与北宋连年征战,陪都南京战事连连,所需军辎粮草均从东北海上运来,经北运河水运到通州,再从通州运到南京城里。旱路交通,所费数日,不及供给。辽圣宗时期在萧太后的指挥下,开始开通水路航道,把从通州到旧蓟城的一条旧河道加宽加深,然后与护城濠接通,货运船只从此从通州直达城下。后来人们把这条河叫做萧太后运粮河。

辽保宁十一年【公元979年】,辽军在萧太后的指挥下,与北宋在幽州西北的高粱河一带打过一次“高粱河大战”。据考证,大战的主战场当在今德胜门沿高粱河至铁家坟一带,旧时是高粱河河道北支,上源来自石景山附近的古永定河段,由今凉水河入通州的潞水。双方都投入兵力几十万,宋军大败而归。宋朝为防止辽军南侵,还在蓟城南部的白沟河【拒马河】以南挖掘坑塘拒马,设置防隘。诸多坑塘渠道连成水乡泽国,不仅成为安全屏障,同时也减少了水患的发生,为白沟河以南的农业生产灌溉提供便利条件。

金代于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将今北京西南部宣武区一带的辽南京城扩建为中都城。金定都中都以后,依然依莲花河水系而建,首先要扩大皇城规模,凸显帝王威仪。金代将原先在城外流淌的莲花河【也称洗屿沟】圈入城中,将莲花河上游莲花池水加以改造,使莲花河水充盈贯穿都城流淌,改名称为“金水河”。皇家御花园、皇家太液池、及护城河用水均来自金水河。这种引水入皇城的传统建筑布局,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北京紫禁城内外均有一条金水河,河上均有白色石桥,一座在故宫太和殿前,一座是天安门前金水桥,符合中国封建传统中皇宫应“引水贯都,以成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之皇宫建筑模式。

金代定都燕京城建中都后,也曾开凿过运河。当时中都城所需要的日常用品及军需物资,从南方及东北运到通州后,主要是从张家湾通过辽代的萧太后河运进中都城里,但是旧时的萧太后运粮河河水日益枯竭,已经很难满足运输所需。于是金世宗皇帝于公元1171年就下令开凿金口河,引永定河水以济漕运。金口河西接永定河东岸,上游利用高粱河西段旧道,至八宝山北侧又沿三国时挖掘的车厢渠旧道东行,到西郊半壁店附近离开车厢渠转西南,经今玉渊潭向南进入中都城北护城河,后出东郊,与萧太后河相连。

因运河引永定河之水,河道经常淤塞影响通航,据《金史》载:“积滓成浅,不能胜舟”,于是在公元1187年废置不用,只留下了一条储水的沟。当时还在金口河下游开凿了闸河,它便是通惠河的前身。1205年改从白莲潭【今天什刹海一带】通过高粱河引水,白莲潭上接玉泉山及西山一带泉水,下入中都北护城河东入闸河,粮船可直抵中都城下。但是上游泉水水源有限,水位浅,托不起大船,船从通州进来,要十天半个月才能到城里,每年只能航运春秋两个季节,一到冬季结冰和夏季暴雨就得停航,这条河道运行时间不长,金迁都开封后即遭废弃。

金代城内运河航运的功能虽不久即废,中心区域白莲潭即今什刹海一带却繁荣起来,金代在这片宽阔的水域上大兴土木修建水上林苑岛屿,即今天北海公园的前身,其中有琼华岛【今北海公园白塔所在处】、瑶光台、瑶光楼【今北海团城】,建造了大宁离宫【万宁宫】,成为世宗、章宗休闲游幸之地,也给后世留下宝贵的皇家宫苑建筑遗产。

蒙古人占领燕京城后,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选定在白莲潭【今什刹海】一带,以金代留下的万宁宫为中心新建了一座大都城。宫廷用水采取专用渠道,直接从京西玉泉山引水入京城为金水河,特供皇家御用。并下禁令,严禁在玉泉山砍柴狩猎,河水亦不许垂钓泛舟,金水河严禁洗手等等,严格保持皇家用水的清洁。

据《元史·河渠志》载:“金水河其源出宛平县玉泉山,流至和义门之南水关入京城,故得金水河名。”元朝政府命令将这玉泉山和香山一带的诸泉水汇集起来,接入专门修砌的一条水道,经和义门【西直门】南水关进城后,在今赵登禹路北口南折,顺赵登禹路和太平桥大街南流,到了后泥洼沿西斜街东流,又经甘石桥继续东流,到了灵境胡同中部河水分成两支,一支沿皇城墙西侧北流,过了厂桥继续东流,在今北海公园的万佛楼之北、九龙壁之西南处入太液池【今北海】;另一支继续东流直接入太液池。从太液池南部开口将水引出,过承天门【明清天安门】的周桥【明清金水桥】下东流,在今南池子南口与通惠河接通,然后南流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