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下)
1948300000006

第6章 海河卷(6)

调水,中国古已有之。早在2400年前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而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

2200年前修建的都江堰引水工程,灌溉成都平原,成就了四川“天府之国”的美誉。新中国成立后,这个有着悠久水文化传统的民族正创造着一个个新的调水神话……

孙中山早在《建国方略》中的“水力之发展”篇里,就大胆地提出了开发长江三峡的宏伟构想,开启了中国人南水北调的梦想。

从引滦入津到南水北调,见证了中国调水工程的技术创新能力正在实现质的跨越。

河川径流是人类最早利用的水资源,也是上、中、下游地区重新分配水资源的必由之路。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仅凭流域内调水已难以满足经济发达地区的用水需求,迫切需要跨流域调水。

于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跨流域调水规划便应运而生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已建、在建和拟建的大规模、长距离、跨流域调水工程已达160多项,分布在24个国家。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没有水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存在。

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排在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尼之后。

幸好,中国还有长江,为世界第三大河,每年入海的流量达到1万亿立方米,横贯南半个中国,中下游正好与最缺水的华北平原相邻。

也正因为有长江,这就使“南水北调”的伟大构想成为可能。自上个世纪50年代起,国家组织了阵容强大专家队伍,吸纳了来自生态环保、经济、地质、农业、物价、建设、文物保护等各个部门数千专家学者的意见,反反复复地论证了近50年。

2000年,朱镕基主持召开国务院南水北调工作座谈会,确定了“三先三后”原则,即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

2002年10月,曾任水利部副部长,后到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当主任的张基尧,就国务院审查意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政协作了汇报。当年12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30

2002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了专家组的方案,举世瞩目的中国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启动。

从那一天开始,除东北以外,中国的水系将重新规划,由江河单一地自西向东、南湿北旱,变为相对均衡的“四横三纵”,呈网状水系。

“四横”——是珠江、长江、淮河、黄河。

“三纵”——就是从长江调水北上的三条主动脉,分西、中、东三条线。

西线——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取水引入黄河,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西、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以及华北部分地区的干旱。但黄河上游和长江上游相隔巴颜喀拉山,河床高于长江80—450米,若让江水入河,需修建至少200米高的拦水大坝,开挖长达100公里以上的隧洞。

31

中线——从位于长江中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供应京、津、冀、豫四省市。丹江口有“小太平洋”之称,水质优良,正常蓄水高170米,总库容为290亿立方米,每年可平均调水120亿至140亿立方米,枯水年也可保证调出62亿立方米。

要调水则还要使丹江口水库增大容量,抬高水位,必须让旧坝“长高”、“增肥”,保证新老混凝土连接、联合受力,以便一库清水一路自流北上。要使渠道经过数百公里膨胀土【岩】地段,必须制伏其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的无常特性,始终保持健全“体形”和良好“身段”。

像这种国内外尚无类似工程实践经验的技术难题,在南水北调施工中数以百千计。

这样一来丹江口的地势就变得极为有利,其海拔高于天安门100米,高于天津150米,居高临下,水一出闸便自流到京津。沿太行山东侧山脚,没有污染,易于保护水质,源源不断地浸润中原心腹之地。这条输水线的设计,堪称神来之笔,以它为主才形成了“四横三纵”的黄金网络。

32

东线——从长江下游引水,水源丰沛,有现成的湖泊、河流与水利设施可资利用,江水一越过黄河,便注入早已干涸多年的南运河,顺顺畅畅地向山东、河北和天津供水。我对东线最感兴趣的有两点:一是“江过河”。黄河的地势高于引水口37米,如何让长江水跨过黄河北上呢?可供选择的无非是两个办法:“上天”和“入地”。

前者是把江水打上天,从上面翻过黄河。这也不是办不到,上个世纪美国断断续续也用了近50年时间搞了个“北水南调”,从北部奥维罗尔湖南端引水,翻越海拔很高的蒂哈查皮山,先要把水抽上山,送入8 .5英里长的隧洞。抽水机一次性抽水高度达到了1926英尺,美国人当时创造了世界第一。

后者则是从地下穿过黄河。中国水利专家最终就采取了这种“入地”的办法让长江过黄河,在黄河底下70米深处,打了一条直径10米、长8公里的隧洞,使长江水在地下静悄悄地穿过黄河。这样做更易于保护水质,同时也是向孕育了中华文明的黄河表达敬意。倘若从黄河上空跨过,工程过于张扬,且不雅观。

穿黄工程,要从黄河底下复杂的地层中开凿数千米的隧洞,承载内外水压,克服以往盾构施工尚未遇到的顽石、枯树等,并保证隧洞不漏水;北京段PCCP管道工程是国内首次大规模使用直径4米、双排、埋深高达20米的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的项目,在国际上也绝无仅有,加之工程沿线地形复杂,从生产、运输到安装,攻克多个技术难关,管道制作就获得两项国际专利……

东线还有一个特点让我感动,那就是“江救河”。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中段,古称“御河”。上个世纪的50年代,还是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白帆昼夜往来不绝,两岸是茂密的森林。“大跃进”砍光了两岸的树,“根治海河”后运河断水,渐渐变成一条死河。到9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拍摄《话说运河》的时候,邀我撰写河北段的解说词,我随摄制组沿着古运河走下去,发现有的地方在运河河道里种了庄稼,还有的地段在运河里放羊,更有甚者将运河的河床改成一条道,在运河里跑拖拉机……这次长江水北上,无疑是救活了古运河。我渴望着再看到明人李东阳描述的情景:“漕卒啸风前后应,篙师乘月往来频。”

33

以往国内的调水项目如引滦入津等,绝大多是单一目标,有的以农业灌溉为目标,有的以生活用水为目标。但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是多目标的,不仅是水资源配置工程,更是一个造福人民的综合性生态工程。工程实施后,将极大地提高受水区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的能力,向沿线城市供水,同时把城市侵占的一部分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偿还给农业和生态。在某种意义上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

同时,还涉及社会层面的征地移民、水污染治理、生态环境及文物保护等。这些都是科学发展观在南水北调领域的生动实践。东线治污线路要经过山东南四湖,由于周边水质差,国内专家把南四湖的治理称为“世界第一难”。

当初曾有人建议,干脆就是修个渠道绕过去,不从湖里走。绕过去能解决南水北调本身的问题,但不能解决全国水污染治理的问题。南水北调就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解决治污,如果我们都解决不了,大家何来信心?东线为满足调水水质要求,安排治污项目426项,投入140亿元,通过坚持“治、用、保”并举,综合治理流域污染,目前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张基尧笑称自己有了底气和信心。

调水与治污,正是对综合国力的检验。南水北调工程在规划阶段的投资额近5000亿元,国家批复的可研阶段东、中线一期工程的投资达2546亿元。如果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或者十年前,我国经济和技术实力难以支撑这么浩大的工程。但现在可以说,全世界水利工程的科技前沿都在中国。国外同行都羡慕中国,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羡慕南水北调等水利工程推动了世界水利科技的进步,而中国的科学家更是受益其中。

——南水北调东中线渠道,它们就像两串美丽的项链,串联起沿线连绵分布如同珍珠般的数百工程建筑物,构建成一个巨大水网,在广阔的神州大地上铺展开来——渠道蜿蜒而驰,水闸栉比鳞次,桥梁凌空飞架,低压暗涵隐身前行……而支撑这一切的都是技术创新!

34

迄今为止,全世界40多个国家有400多项调水工程,南水北调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远距离、跨流域、跨省市调水工程。

综观国内外调水工程,真正跨流域调水的很少。南水北调横跨四大流域,不仅仅是解决水资源补给的问题,而且是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

除此之外,南水北调东、中线加起来长度近3000公里,长距离调水工程受气候的变化影响很大,工程建设和运行的要求非常高。

南水北调三条线共调水448亿立方米,相当于一条黄河的水量。

仅中线跨渠桥梁就有1800多座,跨越公路、铁路、油气管道一共几千处。除了规模不同,南水北调的工程目标、涉及领域和技术管理都面临巨大挑战。

还一个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不能不给出答案,如此大规模地分东、西、中三条输水干线调用长江水,长江吃得消吗?对中国的自然生态环境会发生什么样的影响?国务院集各门类的专家、精英,之所以反复论证了50年,就是要回答这些问题:三条线加在一起的总调水量,只相当正常年份长江自然流量的7%,对长江本身影响甚微。

“四横三纵”的水脉布成之后,对中国的自然环境会有很大影响,但不是负面的,而是积极的。有水才有灵气,有水才有生机,对一个城市、一个省是如此,对整个国家也是如此。南水北调功成之日,长江之水便开始滋润中国南北,赶上丰水的年份,还可以将黄河的水也调过来一部分,增加城市和工业用水,将挤占的农业用水置换出来,遏制地下水的过度开采。那将大有利于环境,希望能逐渐恢复以前中国大陆的最佳自然状态。

那是怎样一番情趣呢?

野旷天低,清水悠悠;彩霞映日,水光浮天。

35

南水北调既是救急、救命的工程,又是人类水利史上功在千秋的壮举。

建成后,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直接受益人群将达到两至三亿人。

长江因此也将进入她最辉煌的时期,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命运,并以其雄浑大势给生命注入力量。

长江,是中国的骄傲!

【蒋子龙: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

《北京的水》

徐坤

引言:北京与水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最初的活动都离不开水。原始人类基本上都是择水而居,依水而兴,古代人类文明的孕育更是依靠水的滋养。古代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伟大的尼罗河孕育出古埃及文明,神秘久远的恒河则孕育出古老的印度文化。北京城孕育在古老的永定河的波峰浪谷和湿气氤氲里,在一片辽阔丰饶的永定河冲击扇平原上,原始时期的北京人类就开始了他们的进化活动。

远古的北京,曾经是一个河流纵横,坑塘洼地遍布的地区。亿万年前东部地区的火山喷发和强烈的地壳运动,造成大面积山体断层和地貌的改变,环绕北京西北和北部的太行山以及燕山山脉就是这次地壳运动中被抬高隆起的,而在地壳断层下降的那些低地里,则淤积了众多河塘湖泊、坑洼沟淀。北京地势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且西北高、东南低的走势,给河道的流向创造了天然条件,河流起于山区高地,流经低洼平原地区,最后通过海河流入渤海。有五大水系流经北京城郭:永定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大清河水系、蓟运河水系和北运河水系,它们慷慨喂养两岸人民,造就了北京人的子嗣后代。发源于内蒙古和山西,大约起于第四纪更新世晚期的永定河,则是最早滋养孕育北京的一条母亲河。

古代的北京,能够成为五朝帝都【辽、金、元、明、清】,跟它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它三面环山,一面是平原,往外延伸出去就是大海,踞之可守,战之能攻。《朱子语类》在论述北京“龙脉”风水时这样形容:“冀都山脉从云中发来,前则黄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山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案,江南五岭诸山为第三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过于冀,所谓无风以散之,有水以界之。”这种描述是以北京城为中心,以全国山脉为整体坐标,几乎就是从战略要务高度,来考察说明北京地理环境之优越。

从地图上来看,北京地处平原和山脉的交接部位,苍山环绕,平原宽展,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缓缓倾斜的大平原,向东150公里就是辽阔的渤海。整个北京平原为山脉所环抱,留下东南一面气口向海面敞开,外貌形似海湾,自古有“北京湾”之称。这个位于北纬39°56′、东经116°20′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城市,雄踞华北大平原北端,它的西部山地为太行山脉的东北余脉,北和东北为燕山山脉的西段支脉,境内有永定河、潮白河、蓟运河、大清河、北运河水系五大河流贯穿,土质肥沃,物产富饶,风光奇秀。早在战国后期,燕都蓟城所在的北京小平原便与秦都咸阳所在的关中盆地一起被称为“天府”。范镇的《幽州赋》里说:“虎踞龙盘,形势雄伟。以今考之,是邦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天府之国也。”《元史》记载:“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驻跸之所,非此不可。”此语亦描述了北京优越的军事地理环境。它地处蒙古高原、东北平原与中原联系的交接点,西北、正北、东北三面环山,关隘众多,易守难攻。南面、东南面平原交通便利,能够迅速提供有效供给。盘踞燕关之地,向北可抵御外族侵扰,有效控制管理东北和西北边疆大片土地,向南可扼制整个江南经济命脉,此风水宝地,可谓统御天下之要隘也!

怀揣“龙脉”、“天府之国”这些美誉,沿着那些江河山海源头不断上溯,我们可以看到,在北京城的历史沿革中,水起着何等至关重要的作用!北京不但依水而生,也是靠水发展起来的一座城市。奔腾之水维系着整个城市发展的命脉,城市的发展兴衰与河湖改道变动相互影响彼此牵联。遥想远古时候的北京,那是怎样一个群山环抱、草木丰茂、水波浩淼的宜居之地!几十万年前的北京人,在这片广袤的永定河冲击扇平原里择水而居,繁衍生息。他们农耕渔猎,钻木取火,将人类活动进化的足迹,遍布这片沃野。水流到哪里,人类的栖息地就会迁移到哪里。人类逐水而居,城廓封邑依河湖淀泊而建。人与水须臾不可离。水乃人类生命之所依,水乃文明进化发展之所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