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下)
1948300000039

第39章 松辽卷(8)

在抗洪抢险过程中到处都可以看到解放军的身影,解放军几乎成了保障安全的代名词。在他们的穿的救护衣上写着这样的口号:“爱我中华,固堤为家。”他们真的是太艰苦了。我在一篇日记中这样写道:

“……知道早秋时节,五更也寒。想来,在大江护堤的文士们个个已如抖叶之状,冷之瑟瑟。故同内人一道彻夜煮热豆粥一锅,兼制佐粥之小菜两种,端于街上。独立空街满袖风。万籁俱寂的五更,出租车也是不好打的,其焦急自不待说……夏秋交替时节,嫩江、松花江日夜暴涨,至极之时,大江之水已是悬出两岸平地两米多高,涛成名副其实的‘悬河’,威胁无数民众安危。洪水当前,抗洪乃是乾坤大事,唯有尽其民之良心,及全部气力抗洪才是人间正道……卑下在江边护堤虽寥寥几日,但见刚从锦州赶来的子弟兵,在两夜一天无水可饮、无食可餐的条件下,仍然个个溅水背袋,呼号鼓励,奔跑往返,筑坝抢险。其中一个娃娃小兵,年仅15岁,背袋筑堤至后半夜时,两条纤细的腿一步一打颤,已气竭力尽。蒙蒙夜色,浮浮江流,间杂在抢险的人影中,无人注意他的坚持,乃至他眼中的泪水。我冲过去帮他。我问他‘小兄弟,怎么样?’他用泪眼看了我一下说,‘叔,我是兵!’大诗人白居易说‘一声肠一断,能有几多肠’。在下哽咽了。我站在新夯实的大堤上,于沉沉夜色、浑浑江流中,放眼望去,百里新筑的防洪大堤上都是一个个看不清楚面孔的兵!长江一线如此,松花江一线也如此——这就是了不起的中国,了不起的兵啊!卑下的一锅热粥又算得了什么呢?驱车至江边,才惭愧起来,一锅粥太少了,100多个饥寒交迫的兵呢!及至凌晨兵们才开始休息,一人拽一个编织袋子,躺在人行道上——沿江一线,静悄悄的晨曦中,横七竖八,全是沉睡在湿地上的兵!”

当时,哈尔滨全国知名的企业也纷纷为抗洪救灾慷慨解囊。哈尔滨的一个制药企业捐款捐物的总价值就达3122万元。一个“哈工大”的学子在网上发起了简短的祝福:

记得,98抗洪那年,哈尔滨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政府指挥有力,市民空前团结,解放军成为最可爱的人,犯罪率达到历史最低。南方受灾的朋友们,坚强些,中国人是不可战胜的,坚持!2008中国年属于勇敢的中国人,“哈工大”人的心和你们在一起!



另一位不知名的哈尔滨市民这样写道,我还清晰地记得1998年大洪水,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住了不可能挡住的天灾,也是他们给了人民希望,我更了解了他们对于国家的意义!

的确,1998年洪水来时之大、之猛,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洪涝灾害之严重,是1932年和1957年都无法相比的,全国共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据各省统计,农田受灾面积2229万公顷【3 .34亿亩】,成灾面积1378万公顷【2 .07亿亩】……。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省【区】受灾最重。但是,在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之下,在各省市自治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之下,发挥了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英勇抗洪,筑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抗洪大堤,击退了这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大大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极大地保护了人民群众财产的安全,保卫了自己的家园,保卫了自己的城市,铸就了中华文明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大灾之后,为了保障灾区人民生活,党中央、国务院和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对救灾和卫生防疫工作高度重视,各级民政和卫生部门全力以赴做好工作,受灾群众得到了妥善安置,其吃、穿、住、医等基本生活条件都得到了保障。灾区群众的过冬生活也得到了妥善安排。卫生防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大灾之后没有出现大疫。受灾地区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各级水利部门及时掌握并认真分析研究汛情,及时指挥协调水利、气象等方面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对雨情、江河水情、大堤险情和防守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及时提出建议和意见。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先后派出30多个工作组和专家组,奔赴抗洪第一线进行指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规定,相继宣布进入紧急防汛期。黑龙江省宣布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等沿江市县进入紧急防汛期。各级防汛指挥部依法征用物料、交通工具等防汛抢险急需物资,清除江河行洪障碍,严肃惩处失职的防汛责任人。依法防洪在1998年抗洪斗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1998年松花江、嫩江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也为城市的公共安全和防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了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黑龙江气象人提出了建设新一代天气雷达的设想。这一设想很快得到中国气象局以及中共黑龙江省省委和省政府的支持。按照计划,“十五”期间中国气象局在嫩江和松花江流域联网布点新一代天气雷达,在黑龙江省有五部建设任务,分布定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和加格达奇市。

98特大洪水之后,有关部门对这次特大洪水的斗争实践进行了总结,并制定了相关的措施。认为,江河堤防标准要适应社会和经济条件。嫩江、松花江系我国大河之一,其干流堤防在黑龙江省境内总长1899公里,达到百年一遇标准的仅26公里,50年一遇标准的仅80公里,20年一遇标准的693公里,20年以下标准的1100公里。这样,由于高水位持续时间长,堤防临水和挡水时间也长,导致堤防滑坡现象大增。而且江道两岸多丘陵且支流多,使堤防形成众多不连贯的堤段,山丘与堤防衔接处易出险情。另外大多堤段是堵塞山口的短堤段,决口漫堤易发生。且一旦出险,危害性较大。松花江干流两岸多岗地,独立堤段也多,防洪重点是哈尔滨、佳木斯等重要大中城市和粮食主产区三江平原。按松花江规划选定的防洪标准,到2000年,嫩江干流堤防达到50年一遇,松花江干流大于50年,哈尔滨市城防大于100年,齐齐哈尔市为100年,大庆市大于100年,松花江下游城市佳木斯市大于50年。而现在嫩江干流防洪标准仅为20年,松花江干流小于50年,哈尔滨市区已达100年,齐齐哈尔、大庆均为50年。由此可见,现在的堤防标准都低于规划的标准,98洪水过后,沿江各地政府已经开始着手建立防范超大洪水的设计计划,哈尔滨市在2010年要达到防30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

大洪水终于被击退了,我们终于赢得了这次抗洪的伟大胜利。抗洪战士们要走了,在走之前,战士们精心地打扫好自己防区的卫生,清理了所有的淤泥杂物,把十里长堤打扫得干干净净。旭日东升,子弟兵终于登上了回程的卡车,数不清的人民群众夹道欢送他们,人民群众饱含着热泪向他们挥手告别。有人在防洪纪念塔广场展开了一幅百米的巨幅横标,上面写着“向解放军学习”。一个小女孩儿在运送抗洪士兵的军车后面,跳舞欢送。这感人的场面一直到一辆辆兵车远去,欢送的人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松花江又恢复了往日的美丽,经过洪水的洗礼她变得更加朝气蓬勃,更迷人。晨练的巷人、唱歌的妇女、滑轮滑的孩子、锻炼身体的青年又出现在妖娆的松花江畔,出现在防洪胜利纪念塔下,出现在“战洪水,缚苍龙”的雕塑旁。一切是那样平静,那样的祥和。经过98大洪水的洗礼,许多人灵魂中的尘垢也被冲洗得干干净净。大洪水,不仅增强了人们的爱国之情,爱党之情,也迸发出圣洁的人性光辉。一个和谐、进步、昌盛的哈尔滨,正在洪水过后茁壮地成长起来。美丽的松花江,千百万龙江儿女的母亲江啊,正滚滚东去,讲述着98抗洪的光辉事迹。



【阿成: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作协主席】

《红色之岸看碧涛》

——关于嫩江的故事

程树榛

楔子

1957年我从天津大学机械系毕业,分配到黑龙江的北满大草原上一个新建的工厂——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从事技术工作。那时的富拉尔基是一个达斡尔族人聚居的小渔村,居民不过2000余人。我从天津乘坐火车,转了几次车,走了好几天,才来到这个地图上找不到名字的地方。出了火车站放眼一看,到处是一片荒漠,一时间,我不知所从。经过再三询问,好不容易才找到我要去报到的工厂。当时,它还在一所简易的房舍里办公,属于“干打垒”一类的建筑。不用说,我这个从现代化大城市来的大学生是感到很失望的,觉得来到这样荒凉的地方太委屈自己了。可是,过不多久,我就转忧为喜了。因为我听了先到的同志介绍说,这个地方是块“风水宝地”,是经过许多专家多方论证才把工厂的厂址选择在这里的。他们告诉我:“富拉尔基”是达斡尔语“呼兰额日格”的转音,意为“红色的江岸”。因此,富拉尔基别称“红岸”。关于“红岸”名称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野狼、狍子、獾猪出没的地方,荒烟漫地,荆棘丛生,人迹罕至。有那么一天,一位达斡尔族青年猎手,为追赶猎物来到这里,因为好久没有饮水了,使他感到非常口渴。而这里却没有一点水源可以饮用,直至渴得他奄奄一息。此时,恰巧有一位身着红衣的仙女从空中经过,看见青年的模样,顿生怜悯之情。于是,她用手一挥,随即伴着她手上的银手链,一条大江,便立即生成,江水滔滔而下,清甜的江水,滋润了青年,使他起死回生。醒转后的达斡尔族青年,一眼便看到面前的这位红衣少女,心里又敬又爱。于是,彼此一见钟情,并相约缔结良缘。成婚那天,仙女将一枚红宝石镶嵌在他们相见的大江之岸上,十里江岸,红光映照,璀璨夺目,映红了岸边。此后,他们生儿育女,子孙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依傍着身边的那条大江,以渔猎为生,并给他们居住的地方冠了一个美妙的名字——富拉尔基。

这条由仙女用银链营造的大江便是现在的嫩江。富拉尔基位于嫩江的西岸,面向云蒸霞蔚的旭日,滔滔江水在这里拐个弯儿,然后流向远方。

斗转星移,不知过了多少年,荒凉的小渔村,忽然插上了勘探队的红旗,各路人马从四面八方开到这里,富拉尔基发生了巨变。原来是天地变了,新中国成立了,大建设开始了,这里不仅要建设一座我国最大的重型机器厂,而且还要建设东北地区最大的发电厂和最大的特种钢厂,它们都属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企业。一个如此人烟稀少的小地方,建设这样三个规模庞大的大型企业,在世界都是少见的。听说以后接着还要兴建大型的化工厂、纺织厂、水泥厂等一系列工厂企业;兴建两所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并将在其不远的地方开发油气田。国家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寻常的决策?如此重视这个地方?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它们将来都紧挨着嫩江,用嫩江永不枯竭的流水,养育这些需要耗费巨大水源的大用户。

另外,这里的土质经过嫩江水浸泡后特别结实。随便找个地方挖几十米的深坑,四周齐整而不会塌陷,特别适宜工厂的各种沉箱工程和地下工程,并且可以同时楔入千万颗钢桩,承载万钧重负。这里的自然资源无比丰富,地下储藏着无数稀有金属和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气;此地的农副业更是富饶,到处流传的一个民谣足以为证: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在饭锅里。那肥沃的黑土上随便插上一棵树枝,过不多久,就会长成参天大树。一粒下地,万籽归仓,是我们国家最有发展前途的粮食基地之一。

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幅远景图画!我的心立即被它吸引住了。

出于好奇,随后不久我便和同事们来到了嫩江的岸边,观赏这座将要养育我们和我们工厂的在人们心里具有无比神圣和传奇色彩的大江。放眼一看,果然非比寻常。一条宽阔的大江从北向南流去,浩浩荡荡,绿如碧玉,浪花翻卷,银光闪耀,红霞掩映,金翅金鳞;两岸参天古木,迤逦成行,江上偶有巨艟驰过,孤帆远影,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啊,嫩江,多么壮丽、神奇,富于传奇、充满想象的河流!

在嫩江身边的富拉尔基,我生活工作了几十年,比我出生的江苏生活的时间还长,我在这里成家立业,历经风雨。“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夏天,在滔滔大江的浪涛里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冬季,在晶莹如镜的江面上,乘坐着冰橇和伙伴们进行滑游角逐;兴高采烈时还会砸开冰窟窿做冬泳的戏耍,其乐无穷。所以,我把它看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出于对嫩江的热爱,经过多方寻访,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加上道听途说,使我对嫩江的来龙去脉、对那片黑土地的影响、于人间的祸与福,从古至今,总算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把它粗略地记述下来,作为远方游子的一点怀念之情吧……

一、滔滔嫩江,源远流长

原来,这嫩江乃是流经中国吉林和黑龙江两省那条大江松花江最大的支流。在黑龙江省,嫩江古名难水,亦称难河,元代称作孛苦江,到了明代,又改称脑温江,清初改名为诺尼江,最后才正式称作“嫩江”。据《黑龙江志稿》载:“嫩江译为妹江,嫩于满州语译为姐妹之妹”,是“碧绿”的意思,江水碧绿,因而得名。

嫩江源出大兴安岭北麓支脉伊勒呼里山,南流在嫩江县以上接纳大兴安岭东坡和小兴安岭西坡流出的许多支流,汇聚而成,河水清澈、湍急。出山之后,进入松嫩平原,与第二松花江汇合后东流入松花江。全长1300余公里,流域面积283000平方公里。因气候寒冷,嫩江上游分布着多年的冻土带。江流一般有4个月的冰冻期,冰冻融化之后,江轮可从大兴安岭航行至齐齐哈尔市。4、5月间,冰河解冻,排山倒海的冰排顺流而下,气势宏伟而壮观,为一大奇景,闻名海内外,常常有许多游客不远万里前来观赏这个奇观。

嫩江流经坡度很缓的松嫩平原,河道曲折,形成许多湖泊、沼泽。春季开始冰融雪化,夏秋多雨时节,许多河渠的流水汇聚于大江之中,冲决堤坝,时常有水灾发生,因而对其流域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很大的威胁,是人们的心腹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