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下)
1948300000030

第30章 海河卷(30)

这时,正是太行山披红挂绿桃杏花开的季节,景色万千,但最引人注目的是战斗在太行山上修渠健儿们劈山导河的壮观场面。工地上,红旗招展,人忙如潮,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耸入云端的悬崖峭壁上,架起一条条空运线;工地旁建起一座座石灰窑;山腰间生起一盘盘铁匠炉;爆破队爬崖攀壁,在鸟雀筑巢立足之处,凌空飞荡;垒砌工匠挥舞着锤、撬、泥刀,渠基一日日清晰,男女石匠锻石叮当作响,运输队担水运沙,抬石运料,来往如同穿梭。人声、车声、锤声在浊漳河的峡谷回荡。各营连驻地还办起钉鞋组、理发组、生活用品流动供应组。工地抬筐不够用,任村、石板岩等公社的民工谁都会自己编筐打篓,上山割来荆条,在他们灵巧的手里变成筐子。没有抬筐绳,各公社办起纺绳组,把一捆捆的麻丝变成麻绳,送到工地。这真是不靠天地靠双手,自力更生样样有。在谷堆寺东老虎岩上有一座古庙,门两旁刻着一副对联:“庙小神通大,威名震山岗。”一伙青年看后说笑一阵,用石灰抹掉,接着挥笔写上“人民力量大,逼水高山流”两行大字,道出林县数万名修渠健儿的豪情壮志。

4月28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导演、编辑郝玉生和姜永川、赵化、陈中义、韩浩然、巴思光、方记等来到红旗渠工地,开始拍《红旗渠》新闻纪录片,民工们奔走相告:“咱这平民百姓,也要上电影了,一定要干出成绩来,让全国人民看看。”电影制片厂的编导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跑遍红旗渠工地的沟沟岭岭。摄影师赵化穿的布鞋磨透了,脚上起了血泡,却仍不停止工作。他们说:“看到林县人修红旗渠那个吃苦劲头,我们被感化了。”

渠首截流任村公社民工奋战在奔腾不羁的浊漳河中,承担修筑拦河溢流坝,要把浊漳河拦腰斩断,使河水乖乖地爬上太行山峦。这一工程,如果不能在汛前完成,一到汛期,上游洪水暴涨,上千个流量,汹涌而下,截流不成,必然要影响全线工程进展,这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攻坚战。河水分布在整个河床看着不算大,这时两边让大坝堵住,挤在仅有10米宽的低谷中,奔腾咆哮,合龙截流成为一大难关。计划先向激流中投掷沙袋、石头,把水挡住。结果,喊着号令把一块块石头,一筐筐石砟,一个个沙袋同时投下激流,都被河水冲跑,100至200公斤重的石头抛下急流。最后是由40多名青年带头脱衣跳进冰凉的急流,臂挽臂,肩并肩,手拉手,负责垒堰的民工们手疾眼快,大步流星地抬石头、背沙袋,在人墙下游垒起一块块巨石,贴上一个个沙袋,填下一筐筐石砟,截住了急流。1960年5月1日,拦河大坝及渠首枢纽工程胜利竣工,浊漳河水按照人们的意志,流进红旗渠渠源隧洞。

架通林英渡槽该渡槽位于石城公社克昌村附近。这里是一道顺山而下的干河沟,红旗渠要通过去,必须在此处建一座长15米、高21 .3米的渡槽,仅垒砌石方就需2000余立方米。这在山西境内的总干渠上是“首屈一指”的渡槽。建设者兵分三路,有备石料的,有推煤打煤饼的,有选烧石灰场地的,人人忙得不亦乐乎。又过了五天,石料备得似小山。开始点火装窑,几十个人放煤饼的放煤饼,上石料的上石料。最后,用麦秸泥把大石堆封住。烧好后,揭掉麦秸泥封皮后,洁白的石灰足有30万公斤。有了大批石灰,垒砌时需要大量的水,他们用450米长的油布缝成管筒,从400米开外将泉水引入渠线,解决了建渠和泥、灌浆用水问题。林英渡槽垒砌速度很快,仅用50天时间,于1960年8月1日就建成了。

征服石子山这是红旗渠总干渠要通过的又一个险要地段,下部是20至30米的石英岩层,上部是130多米高的鹅卵石堆积层,石缝间夹有细沙,胶结度很差,缺树少草,孤独阴森地坐落在浊漳河南岸。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别处微风抖动,这里就狂风猛起,卷着沙土刷刷作响,山坡上鸡蛋大的石头像冰雹一样乒乒乓乓落下来,浊漳河水被溅起阵阵水花。这里山势陡,石质松,人要上去,连个脚踩手攀的地方也没有,若是滑下悬崖,摔死连尸首都不能保全。于是,建设者们从山峰旁绕到山腰,在这里戳出一个窟窿,用炮打开前进的道路。他们从民工中找了几个胆大心细的青年当突击队员、共青团员原文才把鸡蛋粗的麻绳十字捆在身上,带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挪,接着第二个、第三个……,都学着他的动作,来到打炮眼的地方,抡锤打钎,坚持轮班苦战10个昼夜,打成一个药室直径3 .5米、纵深18米、往下直拐6米的大炮眼,装进炸药2125公斤,安放260个雷管,一声巨响,山崩地裂,石子山开肠破肚,倒进深谷。

强攻红石崭石子山的东面,是187米长、160多米高的红石崭,它背靠太岁峰,前临漳河水,高高地矗立在浊漳河畔,越往上越向外临空倾斜。崖间是蜂窝般的大大小小恶檐,从远处望去,每个洞口像卧着一只羊,所以当地群众又叫这里为“羊檐崭”。渠底往上90多米高的石崭,硬要劈下来,放一两个大炮,根本不解决问题,故采用“连环大炮”强攻。东岗公社分指挥部抽出70多名强壮劳力,分成两班,腰系绳索,吊在半空,凌空打钎,日夜不停地战斗,一齐打出12个大炮口。这里的石质坚硬,打一锤,钢钎在石头上蹦一蹦,钎头打不下去,有的还被折断。两盘烘炉配6名铁匠,从早到晚捻钎头,才勉强能供上。石头再硬也硬不过修渠民工的决心和智慧,为减少钢钎磨损,有的蘸上水打,有的先打成一个小眼,然后在炮眼中放小炮,打打烧烧,烧烧打打,俗称“烧炮”。12个大炮眼都打成直径1米多、13米深。每个炮眼装药1000公斤,布成连环炮一齐爆发,轰的一声,半个山头应声而倒。民工们高兴地唱道:“连环炮,不简单,一炮崩掉半架山,再有一组连环炮,定叫高崭下河滩。”紧接着民工们又打了15个连环炮,再加上许许多多的小炮,攻克了一道道险阻,使大渠顺利地通过悬崖峭壁的红石崭。东岗公社分指挥部民工由于征服石子山,攻下红石崭,打出威风,屡屡夺得工地优胜战旗,被总指挥部评为“无坚不摧模范营”。

闯过老虎嘴红旗渠总干渠通过的仙女峰,壁立万仞,石质坚硬,河顺公社承担这段修建任务。分指挥部指挥长刘银良和施工员郭维仓攀到山腰实地考察,发现这里的石质好,有几道平缝,决定用炮崩出个大哈檐,让渠穿过去。于是,他让民工腰系绳索,一连打了37个深炮眼,在半山腰炸出渠基。

鹦鹉崖大会战鹦鹉崖工段,位于林县与平顺县交界处的山西境内渠段,地势险恶,这里有谷堆寺、鸡冠山、鹦鹉崖三个险峰耸立于浊漳河南岸,是红旗渠要通过的又一段天险。城关公社分指挥部接受这一渠段任务后,在山顶打上3根钢钎组成的绳桩,人系绳索,在上无寸物可攀、下无立足之地的峭壁上,凌空施工,抡锤打钎。为了提高大家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县委领导杨贵、李贵、秦太生等深入工地,和民工一起参加劳动,促膝交谈。还让县豫剧团和电影队到工地演出、放映,鼓舞民工士气。炮声隆隆,山石被炸酥松,浮石不停地坠落,嘎嘎作响,大家眼巴巴地看着,急得直跺脚,上不去人,不能动工。为了保证安全,总指挥部抽调12名爬山能手,组成一支除险队。他们身系大绳,手拿锤、钎、钩撬等工具,一个个溜着大绳飞下悬崖,凌空飞荡,直扑崖壁,犹如一只只雄鹰,翱翔在险石丛中。随着除险队员的飞荡,一块块浮石被钩撬掀落下来。经过50多天的大会战,一条雄伟的大渠通过了鹦鹉崖半山腰。

1960年8月30日,林县县委、县人委和红旗渠总指挥部在总干渠渠首举行第一期工程首次试放渠水典礼大会。红旗渠第一期工程从1960年2月11日动工到10月1日基本竣工,勤劳勇敢的林县人民,斩断45道山崖,搬掉13座山垴,填平58道沟壑,拦住奔腾不羁的浊漳河水,凿通王家庄安全洞,炸翻飞沙走石的石子山,斩断登山要比上天难的太岁峰,制服横空而立戳破苍穹的鹦鹉崖,闯过峭壁凌空的狼脸崖、老崖峰、红石崭、风沙崭等艰难险阻,凿透总长600余米的隧洞7个,建筑渡槽、路桥、防洪桥等大小建筑物65座,共完成挖土石445 .65万立方米,砌石42 .86万立方米,投工448万个,在太行山的悬崖陡壁上,修成了19公里长、8米宽的盘山渠。

4 .第二期工程

1960年10月17日,红旗渠总干渠第二期工程【河口—木家庄段】全线开工。这时,正处于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红旗渠工地经济和粮食更加短缺,每人每天的口粮仅6两至1市斤【各生产队农民口粮标准高低不等】。

1961年,我国自然灾害严重,帝国主义实行经济封锁,苏联赫鲁晓夫乘机逼债,是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的第三个年头,红旗渠建设经受着严峻考验,资金、物资供应紧张,基于对红旗渠建设的不同认识,出现的议论甚至指责越来越多,给林县县委带来很大压力。7月初,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参加中共新乡地委在豫北宾馆召开的会议,纠正农村“左”的错误,有人夸大了当时林县存在的暂时困难,向领导反映:“林县群众没有饭吃,把树皮都剥光了,县委为了高举红旗,不顾群众死活,还在大搞红旗渠建设”;“群众生活这么苦,说还让劈山修渠,比秦始皇修长城、隋炀帝挖运河还苛刻”。甚至嫉妒林县工作先进,是“‘左’的阴魂不散,碰到南墙也不知回头”。领导同志听后,误认为林县情况严重,批评林县县委“左”的阴魂不散,死抱着红旗不放,生活这样困难,还在继续修建红旗渠,县委书记杨贵是个死官僚,要撤销他的职务。小组讨论时,参加会议的县委组织部长路加林【小店公社三井大队人】说:“领导同志批评林县,所谈的情况不符合实际。”领导同志听了此话,认为这个组织部长不认识错误,不让人说话,是违犯“三不主义”【即不戴帽子、不抓辫子、不打棍子】,决定撤销路的职务,调离林县工作。当即会议宣布对路加林的撤职处分,并通知各县县委书记于7月14日到地委开会。一时泰山压顶,气氛十分紧张。杨贵到会后,一些同志不敢和他握手,当地委书记给他谈了会议进展情况时,他提出3条意见:第一,组织部长路加林的意见是对的,如果把实事求是讲真话说成是违犯“三不主义”而撤销职务,这才真是违犯“三不主义”;第二,我不同意撤销路加林的职务,如果修建红旗渠是错误的,责任在我,由我承担;第三,请地委将我的意见报告省委和党中央。7月15日召开会议,让各县县委书记发言。杨贵也做好了被撤职的思想准备,他在发言中说:“农村现在出现的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一下原因,只责备下边,这也纠正不了错误。事实上这些问题和责任也不只是在下边。修建红旗渠是林县人民的迫切要求,如果说修红旗渠有错误,撤我的职可以,撤组织部长路加林的职务,我不同意。”接着杨贵谈了林县干旱缺水,16万人翻山越岭取水吃,以及大部分建渠民工已回队搞农业生产,只留少部分人在凿青年洞;林县县、社、队三级还有一定数量的储备粮,绝不是有些人所说的情况;尽快建渠引水,正是为干渴的林县人民群众着想。他的意见申述后,得到了与会同志的理解,领导又派人到林县作了调查,认为杨贵和县委反映的情况真实,提出的意见正确。之后,恢复了路加林的组织部长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