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下)
1948300000029

第29章 海河卷(29)

这项治水的重大工程是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并且经过认真报批各级领导机关,并且河南与山西省领导协商沟通共同支持下,才得以开工实施。1959年5月31日,杨贵和县委书记处书记兼县长李贵、县委书记处书记秦太生向省委书记处书记杨蔚屏汇报工作,谈到林县严重干旱缺水情况,提出到县境外寻找新的水源。6月11日,县委书记处举行全体会议,对林县干旱缺水情况和水利建设远景规划作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大家一致认为,全县已建成的几条主要引水渠道,正续建的三座中型水库,还不能彻底解决工、农业用水,缺水仍是林县的主要矛盾。要彻底摆脱干旱缺水的威胁,必须打破县域界限去外县寻找水源。于是,组织三个调查组,到相邻县考察新水源。县委第一书记杨贵、县委书记处书记周绍先率领一个组赴山西省平顺县,县委书记处书记兼县长李贵率一个组赴山西省陵川县,县委书记处书记李运保率一个组赴山西省壶关县。从调查考察的情况看,在淇河、淅河上游的壶关、陵川两县引水希望不大,有潜在能力的还是流经平顺县并绕林【县】涉【河北省涉县】两县边界的浊漳河。

杨贵率领的县委调查组,从河顺公社步行出发,路过东岗、任村两个公社向平顺县进发。途中,考察了天桥渠从浊漳河引水情况,认为扩建天桥渠,引漳入林,北水南调,渠首海拔高程与分水岭470米的海拔高度相差太大,渠水通不过分水岭,效益太小,还访问了天桥断水文站。到达平顺县,他看了浊漳河流量,6月14日晚到石城公社,与公社党委书记及石城大队支书、大队长进行了座谈。在详细了解浊漳河发源地、枯水季节流量和汛期时的最大流量以及常年平均流量后得知,浊漳河发源于山西省,有榆次、沁县、屯留与长子三条支流,经潞城县、平顺县汇合为浊漳河,水源充足,常年流量为25立方米/秒左右,最枯季节流量也在10立方米/秒以上,汛期流量则更大。杨贵通过这次调查研究,获得了第一手材料,心情十分激动,认为解决林县缺水问题已有了指望。6月15日返回县委机关,他深谋远虑地设想,要解决水的问题,还是引浊漳河水入林县。他越想越高兴,就在地图上把几个设想“引漳入林”的源头:辛安村、赤壁断、侯壁断等引水地点用红铅笔重重地划了符号,表明要横下一条心,率领群众大干苦干几年,让漳河水流遍全林县。

杨贵把自己到浊漳河考察的情况和引漳入林的想法,同县委常委中的郭晓棠【县委第二书记】、李运保、李贵、周绍先、秦太生等多次交谈议论,并在一般干部中征求意见。省委、省人委、新乡地委、专署的领导来林县,县委就抓住机会,汇报关于引漳入林的打算。

1959年8月22日,杨贵到郑州开会见到毛泽东主席,在专列上与主席的一番对话,使他受到极大的鼓舞,决心搞好水利建设,把群众生活安排好。在会议期间,他向分管农水工作的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汇报了引漳入林的设想,还迅速让郭新太【县委办公室干事】回林县向李运保传达,着手做筹备工作。

9月27日,县委书记处举行会议,除了部署其他工作外,还研究了引漳入林问题,决定让周绍先【分管农林水的书记】、申锡让【分管水利的副县长】同水利局研究,组织技术人员对引漳入林工程进行实地勘测,拟出几个方案,提供县委研究。

10月10日夜,由杨贵主持召开县委全体【扩大】会议,对兴建引漳入林工程作专门研究。杨贵在讨论中说:“有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有人民公社集体力量的无穷威力,有全县人民的巨大力量和支持,有几年来治山治水的经验,我们一定能够实现‘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愿望。这就是我们主宰大自然的主动权,我们就是要利用这些大主动,克服水源奇缺的小被动。要彻底改变林县干旱缺水的面貌,我看有三条:一是把天上的水蓄起来;二是把地下的水挖出来;三是把外地的水引进来。这三条咱们做了两条,但很不够,第三条从外地引水还没有开始。要在这一条上下大功夫。现在需要我们打出去,到山西境内把漳河水引来。”会后,县委立即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引漳入林引水地点及渠线进行测量,连测数次,草拟了工程方案。

10月29日,县委再次举行全体【扩大】会议,认真讨论关于引漳入林工程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大家一致认为,干旱缺水的灾难,把林县人折腾得够苦了,直到现在还紧紧地扼住咱们的脖子。当前,虽然财力紧张,粮食储存有限,但是咱们有55万勤劳勇敢的人民,每人都有一双手,穷则思变,大家都省吃俭用,各方面筹集资金,引漳入林工程还是能办成的。县委的几位主要领导看到大家信心这么足,就解释说:“人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这么大的工程未动工以前,咱们需要慎重研究,宁肯把困难和问题分析得全面一点,也不要办无把握的过头事。”根据大家讨论的意见,最后决定,深入基层,充分发动群众,做好引漳入林的一切准备,把工作抓扎实,待请示上级党委批准后,立即上马。

11月6日,中共林县县委正式向中共新乡地委、河南省委报送《关于“引漳入林”工程施工的请示》。

1月16日,林县人民委员会向新乡专署和河南省人民委员会报送《关于兴建引漳入林工程请示报告》。

1月24日,杨贵给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写信,请省委、省人委帮助给山西省委、省人委去函,协商从山西省境内兴建引漳入林工程问题,并委派中共林县县委农村工作部部长王才书等持信找省委领导。

从中共林县县委、县人委关于引漳入林工程的请示、上级的批复以及豫、晋两省领导人之间的协商信件,可以看出,林县人民大兴水利,开山引水,太行筑渠的大胆而富于创造性的方案,自始至终得到了各级政府以及河南、山西两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而为红旗渠的建设提供了思想上组织上及各方面的保证。中共河南省委和省人委对兴建引漳入林工程非常关注,向中共山西省委、省人委致函,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和省委秘书长戴苏理,以个人名义给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书记处书记王谦写信。这时已是1960年1月27日,正值己亥年腊月二十九,第二天就要过春节了,王才书和县人委山区建设部秘书石玉杰将过年与家人团聚的事置之度外,坐火车速赴山西省会太原市,找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转达中共河南省委对兴建引漳入林工程的意见。山西省委顾全大局,2月1日陶鲁笳召集王谦、副省长刘开基等领导开会,林县的王才书、石玉杰列席参加,就林县要求从山西省境内引浊漳水入林县一事进行研究,并及时与中共晋东南地委、平顺县委联系,指示协助林县选好引漳入林工程的引水地点。

如果没有山西省委、省政府这种着眼全局的共产主义大协作精神,红旗渠的兴建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

擒龙记

2004年金秋,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了“红旗渠精神展”,引起了极大轰动,有22万观众参观了这一展览。红旗渠建成40年后,再次呈现在首都人民面前,重新提起了“红旗渠精神”。

什么是红旗渠精神?这一年的《人民日报》在同月发表了系列文章,宣扬和鼓吹“红旗渠精神”。“人民论坛”发表的署名文章《感受红旗渠精神》,对此做了很好的解说:“……展览大厅陈列着当年修渠民工用过的铁锤、铁钻、提灯和食用的野菜。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幅幅感人的照片,记载着4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其中特别让人震撼的,是那幅当年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带领群众扛着铁镐走在修渠大军前列的照片。红旗渠是人工开凿的一项巨大工程,也正是在兴建这个工程中培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了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林县人民风餐露宿,开山劈路,跨壑架桥,凭着自己的双手,靠那一锤一钎,历经10年寒暑,硬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条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精神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建设红旗渠的奋斗中,县委书记、县长与人民群众吃住在现场,奋斗在前线,干部们抡锤打钎,党员们专挑重担。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同甘共苦的精神,看到了各级干部无私奉献、埋头苦干的作风。

“40年过去,中国人民走过了艰苦的岁月。在现实的繁荣和富庶之中,回望那一渠清水、招展的红旗和沸腾的人群,不由感慨万端,似乎有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我们,凝聚着我们,感召着我们。红旗渠精神以其雄浑博大、荡气回肠的魅力,融入我们的民族精神,也给予我们深刻启示。

“创业时期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条件好了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艰苦奋斗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并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改善物质文化生活对立起来,也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贫穷落后等同起来,而是提倡积极向上,坚持与时俱进。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需要我们继续做好长期创业的准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需要教育我们的后代不懈奋斗。

“红旗渠是一座不朽的丰碑,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今天,我们举办‘红旗渠精神展’,就是要使更多的人懂得: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时代需要有时代精神。新的历史时期,虽然条件好了,但前进道路上还有高山险阻,还有激流险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建设任务还十分繁重;实现现代化的理想,还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新世纪新阶段,我们仍需呼唤红旗渠精神,弘扬红旗渠精神,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让红旗渠精神转化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1日第四版】

我记得,最早是在学校组织的观看《红旗渠》纪录片,感受到林县人民那种气概和精神风貌。那是黑白纪录片,高耸的危崖,悬空的吊绳,抡铁锤的,扶钢钎的,都在半空的绝壁上,挥汗如雨,风雪无阻!许多年过去了,一说到红旗渠,眼前就会浮现银幕上那些凌空的身影。我还记得,在文化大革命中,最早读到的一本长诗,就是诗人王绶青与李洪程合写的《斗天图》。长诗写的是红旗渠的故事。在“文革”背景下,读到这样的长诗,终生都忘不了。上世纪90年代,在遵义娄山关与王绶青同游合影,还提起他在1990年《诗刊》上发表的《重访红旗渠》,这首诗写得很生动,又有文采,把我们带回那个不平凡的岁月:

一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哪曾想,重访红旗渠?

四轮生风不扬尘,万树杏花扑早春。

千杯春雨醉入怀,红旗渠,可还是当年的风采?

蜂勤蝶忙牛耕耘,又见当年修渠人。

一把握着英雄手,话未出唇口先抖!

天老地老水不老,你黑发变成了断茎草;

云流水流山不流,你嫩脸变成了渠沟沟…

对着渠水照一照脸,渠啊渠,可还认得俺?

对着大山喊几声,问一问,大山应不应?

感情交流心交流,泪点稀来笑声稠。

人老骨瘦有精神,脸上一片火烧云。

山水含情情脉脉,怎能忘,荒年旱季那苦岁月……

二

自古林县旱霸山,吃水难于上青天!

羊犄角冒烟石冒火,山草刷碗泪刷锅。

热身子烫得一河冰冰化;

捧起坑水洗把脸,蛤蟆蝌蚪钻进眼;

捧起窖水喝一口,羊屎蛋蛋卡住喉。

羊屎蛋蛋卡住喉,吓得苍鹰眼不睁;

坑水窖水活命水,雨水雪水点种水。

庄稼从根旱到梢,旱得那,云彩擦火能点粉!

十年九早九绝收,旱魔一口吞了秋!

树蔫禾蔫人也蔫,年年过不了水字关!

家家被逼逃水荒,愁得那,座座青山结旱霜!

三

金子买不来的肝与胆,红旗渠动工在六○年。

吃的野菜糠窝窝,十万愚公肩膀膀上扛漳河;

姹紫嫣红百花鲜,一水演活了万重山!

蜂蝶恋花花恋阳,睡梦里也在品水花香…

一条麻绳系在腰,搂着大山摔个跤;

悬崖绝壁荡飞绳,吓得苍鹰眼不睁;

排哑炮,顶塌方,阎王殿几进几出杀过回马枪…

一个炮眼一朵花,炸,炸,一幅幅壁毯云中挂。

千仞高山一寸寸凿,凿,凿,钢钎锻成掏耳眼勺

钢钎铁锤——绣花针,巧手给太行织云锦。

十年修渠功告成……



诗人王绶青的诗句把我们带回到当年红旗渠总干渠战天斗地的施工现场,让我们再次从有关的资料和历史记载中,还原那场“擒龙”之战,红旗渠当年施工的主要战役,再次让我们领略这一治水工程的丰采,领略红旗渠精神的魅力!

1 .初上战场

1960年2月,总干渠全线开工,一场男女老少齐上阵,千军万马战太行的战斗打响了。修渠大军在太行山峦、浊漳河畔,摆开劈山引水“长蛇阵”,这是林县盘古治世开天辟地头一次,是林县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一场大决战。由于山路狭窄,崎岖不平,甭说走车,有些地方连人都难行走,建渠大军每天吃的粮食、蔬菜,烧的煤就需15万公斤,各种工具、建筑材料也得及时供应,交通运输成为修渠工程的首要问题。针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杨贵和县委常委研究,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前进中发生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决不能因此而畏难退缩,束手无策,必须坚定信心,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全线铺开的“长蛇阵”施工办法,缩短战线,干一段,成一段,通水一段,让群众看到成效,增强胜利的信心。

2 .盘阳会议

1960年3月6日至7日,中共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在盘阳村召开。这次会议,是红旗渠总干渠开凿中的一次重要会议,是一次战略性会议。县委主要领导杨贵、李运保、周绍先、秦太生等出席会议,由周绍先主持,杨贵作《要多快好省地完成引漳入林任务》的报告。会上,杨贵“建议把引漳入林这道渠,叫做‘红旗渠’,高举红旗前进!”

3 .第一期工程

1960年3月13日,根据红旗渠总指挥部的布置,及时组织第一期【渠首到河口】施工转移,总指挥部由任村公社盘阳村移师山西省平顺县石城公社王家庄大队浊漳河北崖下【当时阳高、石城、王家庄为一个公社】,靠崖搭棚安营扎寨,15个公社分指挥部及其连队也随着移师山西省境内渠段,并开始了紧张的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