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九月,阳明弟子陈大伦建明经书院于广东曲江(古称"韶")。据《王阳明全集·年谱》载:"书院在府城,先是同门知府郑骝作明经馆,与诸生课业,倡明师学。至是大伦守韶,因更建书院,立师位,与陈白沙先生并祀。"同年,阳明高弟钱德洪与诸生邓鲁、张昂等六十三人共阐师说。隆庆三年(1569)知府李渭(字湜之,别号同野,1513-1588)大修祠宇,由是王学得以复振。
(五)惠州王文成公祠与王新建伯祠
广东惠州有两个奉祀王阳明的专祠:其一在白鹤□,名为王文成公祠,据光绪《惠州府志》载云:"王文成公祠在白鹤□,祀明新建侯王守仁,咸丰六年敕封康济。"其二在县城治北,名为王新建伯祠,为知县刘掞于明嘉靖五年(1326)所建以奉祀阳明。据《府志》载云:"王新建伯祠在县治(和平县)北,明嘉靖五年知县刘掞建,祀王守仁。"
(六)潮州宗山书院牌坊
宗山书院牌坊在广东潮州潮安县金石镇塔下村中离溪畔。明正德十二年(1517),薛侃得闻王阳明讲学于赣州,遂率其兄及群子侄往师事之,据《潮州府志》卷六载称:"(阳明)及班师五羊,讲学南赣,潮行人薛侃、司谏薛宗铠、孝廉杨骥、杨鸾皆从之游,立祀于宗山。"自此王学盛行于岭东。嘉靖三年(1524)薛氏因母殁乞归,聚徒讲学于桑浦山中。十一年(1532)为其师建祠立坊,坊高约六米,宽七米,三开间二层全石结构,古朴壮观,坊额刻"宗山书院",背镌"仰止"二字。考宗山书院旧称中离书院,因薛氏号中离而得名,今遗址仅存三门四柱二重楼之石牌坊一座,以供后人凭吊。
(七)广东潮州怀惠祠
怀惠祠在广东潮州府城西南四十里处。所谓"怀惠"者乃潮州官民有感于阳明之风教广披天下,其学说震撼人心,因而怀其德泽而立祠追祀。前有阳明高弟薛侃首倡其议,后有王门中坚邹守益撰记以志其事。
(八)和平县阳明镇
和平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上游,与江西省赣南地区接壤。下辖十七镇,即阳明、彭寨、东水、林寨、热水、大坝、上陵、下车、长塘、贝墩、古寨、礼士、公白、合水、青州、浰源、优胜。县城则设在阳明镇,今属广东河源市辖县。明正德十三年(1518),都御史王阳明率兵镇平浰头、上陵诸寇,并上奏朝廷,以龙川(属和平、仁义,广三图)河源县(属惠化图)及江西龙南县邻界以内地域设置和平县治。明正德十五年庚辰(1520)始立学塾,选贤设治,始定为和平县。
有关和平县的历史地理沿革,《王阳明年谱》载之甚详:"和平县治,本和平峒羊子地,为三省贼冲要路,其中山水环抱,土地坦平,人烟辏集,千有余家,东去兴宁、安远,西抵河源。南界龙川,北际龙南,各有数日程,其山水阻隔,道路辽远,人迹既稀,奸宄多萃,相传原非循州龙川雷乡一州二县之地,后为贼据,止存龙川一县。"明正德十三年(1518),阳明自奉命率帐下官军,通计两个月内,从龙南冷水径捣破浰头贼寇巢穴三十八处,斩杀贼首无数,地方乃靖。阳明上疏奏捷,并手撰《添设和平县治疏》请于和平峒添设县治(案:该疏今收入《王阳明全集》卷九别录内,另同治《赣州府志》卷六十六《明文》及光绪《惠州府志》卷二十三《艺文》亦有录入),以扼三省之冲要。正德十五年庚辰(1520)始立学塾,正式选贤设治,始定名为和平县。
二、闽省
(一)武夷山王文成公祠
王文成公祠故址在福建武夷山大王峰下,武夷宫左侧的幔亭山房前。武夷山曾有两处王文成公祠:一在一曲,一在五曲。明正德元年(1506)阉官刘瑾(1451-?)弄权,矫旨罢斥辅相刘健(字希贤,别号晦庵,1433-1526)、逮捕谢迁(字于乔,别号木斋,1449-1531)下狱。南京科给事中戴铣、十三道御史薄彦徽(字舜美)奏留刘、谢二人,并疏劾刘瑾及其"八党"擅权。刘氏大怒,遣缇骑拘拿戴、薄等赴京勘问。时王阳明在兵部,闻讯上疏乞宥,亦被拘拿下狱,廷杖四十,死而复苏,贬贵州龙场驿驿丞。在贬谪途中,阳明附□船至舟山,不幸遇大风浪,漂泊至福建沿海,于是潜入武夷山(今福建崇安县南)中,避不赴谪。在这段期间,阳明遍访名胜,未几尽兴而去。这是阳明首次踏足武夷山。正德十五年(1520),阳明奉旨巡抚江西,再访武夷,并于武夷佑观进行讲学活动。阳明辞世后,崇安邑人为其建祠,旧址原在溪南"一□天",然岁久倾,唯赖门人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在幔亭峰下冲佑观西禅岩东麓原金山寺旧址上重建王文成公祠,并置田五十石以供祀事,又于一曲水光石上摩刻为纪文,文曰:
阳明先生祠旧在一□天,岁久倾,建二守董君燧锐意修举,乃白于太守吾南刘君佃,谋改新之。命崇安知县载瑞,主簿□祉经略其事,爰拓基于幔亭峰下改建焉,适庐贺君泾调官过武夷,乐赞成,获睹其盛,乃为首倡,有"幔亭峰下桃千树,化雨年年依旧香"之句,遂刻于石,时春元杨嶷,□□嘉宾,挥使王子章、监生黄湖俱同游,因纪之以志岁月云。嘉靖戊午春正月吉旦,吾南书。
建郡太守刘佃亦有《王文成公祠》诗记其事云:
洙泗源流道脉长,先贤继起振颓荒。
钟奇东浙才猷状,树绩西江德业芳。
遗像堂堂临碧水,新祠奕奕向青阳。
经营幸赖诸君力,舞拜先陈一瓣香。
时至康熙四十八年(1709)因祠址渐趋荒颓,阳明六世孙王复礼倡议重建,于是移祠于□佑观前,以便士宦游山仰止。而王氏更在岩前结庐,以备后人祭祀之用。崇安县令王梓题《重建祠成兼呈草堂先生》诗歌颂建祠盛事云:
名山夙藉大儒传,回首沧桑几变迁。
祠宇久倾风雨后,勋庸长共日星悬。
丞赏再见隆禋祀,理学由来启象贤。
小吏尊崇成盛事,渊源曲水永涓涓。
王文成公祠在七十年代尚遗留有一栋建筑,可惜后来由于祠屋荒废而遭拆除,今仅存遗址以供垂思,此为武夷山一曲之王文成公祠。明天启六年(1626),崇安士子在武夷山五曲云窝原宋代著名女真人刘妙清构筑的"棘稳庵"旧址上,欲为当时督学葛寅亮(字水鉴,号圯瞻)建祠。因葛氏婉拒,遂尊其意改祀王阳明,此为五曲的王文成公祠。诸生又为祠堂置田十五亩,以供祀事之需。自此,武夷山便有两座同时并存的王文成公祠了。
(二)上杭阳明书院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巡抚王时槐(字子植,别号塘南,1522-1605)于阳明察院行台旧居构建王文成公祠以纪念其为当地居民祈雨求福事迹。至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知县段献生改建王文成公祠为阳明书院。其后察院行台毁废,书院独存;复由观察使周昌捐俸修葺,改为义学。后被大水湮没,堂房坍塌崩坏,书院全毁。
(三)平和县王阳明祠
明正德年间,江西南安、赣州地方与福建汀、漳二府;广东南、韶、潮、惠四府及湖广郴州、桂阳等县,壤地相连,无处不隘,其间盗贼如麻,相率为祸地方。时南中盗贼蜂起,谢志山据横水(今江西崇义县治)、左溪(在崇义县南)、桶冈(在崇义县西);池仲容据浰头(今广东和平县西北)与大庾(今江西大庾县)贼首陈曰能、乐昌(今广东乐昌县)高快马、郴州(今湖南郴县)龚福全等攻剽府县。而福建南靖贼首詹师富、温火烧等则恃险为逆,三省骚然,前巡抚文森(字宗严,1462-1525)托疾避去。
正德十二年(1517)五月,阳明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奏改提督军务,受命剿贼。至翌年三月,先后剿平闽、粤、赣三股山贼势力。阳明认为只凭武力镇压非长治久安之策,必须设立县治以倡明政教,化凶狡为良善,才可达致正本清源之目的。为此,向朝廷建议设县治以控贼巢,立学校以易风俗,先后奏设了福建的平和县、江西的崇义县及广东九连山区的和平县。而其中平和县地处福建漳州之西南部,阳明在敉平南靖诸寇后,在新安、清宁两处建立新县,定名为"平和县"(案:切勿与广东之和平县混淆)。邑人为了纪念阳明创设平和县之功绩,嘉靖三十三年(1554)知县赵进构建王阳明祠于儒学西南隅,至清康熙五十年(1712)知县郭廷彩重修。
(作者单位:香港国际学术文化资讯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