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汀州府志
19389400000003

第3章 山川(1)

大块之气,凝之而山,融之而川。山川,天地之窍也。丘陵为牡,川谷为牝,则阴阳之所孕育焉。山为积德,川为积刑,则人事之所征应焉。南方称泽国,汀独在万山中,水四驰而下,幽岩纡溪,论功用则不及泰岱、黄河,而其兴云雨,毓菁英,亦闽一奥区也。夫拳石蹄涔,尚彰彰于山经水志,况其为炳灵合精之地乎哉?志山川。

长汀县

卧龙山在府治后,郡之主山也,环城四面平畴中,突峙此山,偃卧如龙,故名,又名九龙山,亦名无境山。按旧志云,山脉分于赣之宁都虎头山,历石城,过瑞金界石含渡脉,由长龙温地翠峰狮岩,直渡横溪而来。

东山在城东县学左,为卧龙山之首,又名龙首山。山麓有东山堂,宋有鄞江台、五显庙,俱废。山顶竖亭为状元峰,中祀李少师、文丞相。明崇祯间,郡守唐世涵重修。国朝邑令张其岱即祠建书院。

南山在府治南三里。府治前山也,屹然如屏,青葱可爱。宋时建文殊院、同庆寺。左翼军驻扎,寨在其下,故下名南寨。后同庆寺迁衣锦乡,寨院俱废。又里许,秀峙者,亦曰南山,今建玄帝宫。

拜相山一名笏山,与南山联,俯挹卧龙,宛如人拜。

圆珠山在府治南,与南山相连,形圆如珠,俗呼宝珠峰。

马鞍山县东五里。

展旗山县西七里,俗呼祭旗山。

莲花山县东十里。

笔山县东十五里。

玉女山县西古贵里。旧传王氏女修真处,月明籁寂,隐隐有仙乐音,下有通仙桥。

赖溪障山县西三十里。

翠峰山县东北四十里。壁立千仞,绀碧可爱,云烟出没,惟天霁卓午,方见其顶。

鸡笼山县西成上里。旧经云,高十五里。《九域志》载为古迹,王中正修道于此。曹学佺《名胜志》作宋邑人王捷,字平叔,修道于此。

峰障山县南五十里。

灵蛇山县南百八十里。山旧多蛇,下有佛庐及蛇山庙,《九域志》载为胜迹。

七宝山县东南二百里。传说出七宝。下有上宝场,今废。

鹫峰在府南,山有院,见《天下舆图志》,址久废。宁邑志载,在新村十里,当是同名。

双峰县东南三十里。峰峦双耸,高入云汉。

西峰郡西广储门外,卧龙山右支,上有西峰、法林、罗汉三刹,今惟罗汉寺存,寺形如燕窠,林密泉清,为郡胜地。

二老峰县东五里。双石峭立如人。

佛祖峰县西三十里。土名九磜,转北二里许,树木阴蓊,石径崎岖,中有禅寺,虽盛夏不暑。

横岗岭城内东北,卧龙山左支。

佛岭县东南五里。今名通济岩,壁间有佛像,悬泉曲折,依岩壁而下。宋邓长史建庵于此。

戒愿岭县东南三里,土中有珠,牧儿锄地得之,见风即碎,俗呼为珍珠岭。

东庄岭县东五里,下有民田百顷,旧多种梅。

构木岭县东二十里。

牛岭县西二十里。

白头岭县西二十五里,接牛岭。

白叶岭县南二十里。

枣木岭县南二十里。

湘溪岭县南三十里。

流源大岭县东西四十里。

分水岭县南五十里。

虎忙岭青岩里。

新路岭县西古贵里,为汀、赣分界。宋嘉定间,郡守邹非熊修隘备寇,名罗坑隘。明知府邵有道修砌道路。

大息岭县东北归阳里,岭顶有铺。

龟岭县东南五十里。

蘘荷岭县南百里,地产蘘荷。

桑溪岭县南百五十里。

霹雳岩县东拜相山隈。宋元祐间,白昼迅雷,岩洞划开,中有丹灶、丹井,建祐圣道院于岩前。

朝斗岩县南南山崦,缘石扪萝而上,俯视城市,尽在目中,夙称胜概。

云谷岩南山下,驻扎寨旁。

宣岩县南五里。宋崇、观间,宣明隐居于此。

狮子岩县东东青泰里,双石为门。

八仙岩府城东南宣河一百二十里,岩内有棋盘石迹,旧传有八仙聚其上。

石燕岩县西古贵里,昔有飞燕颉颃,值骤雨集石上,雨止化为石。

通济岩县东南五里,即佛岭。

苍玉洞县东南禅寺下,道旁两石奇怪万状;有数石对峙如门,中有烟屿、仙掌、鹤巢、抱云、二老、狮子、马鞍等石。郡守王廷抡创潄玉观澜亭。

龙门峡县东北四十里,地名含前,石洞盘屈深窣,中间一峡,顶镌龙门二字,峡底汇潭,水色沉碧,峡内有溪。乡人贸竹木者俱从峡出。

湘洪峡新桥下流,溪中最险,舟人惮之。峡上有湘洪庙。

乌鼻石霹雳岩边。

石壁县南二十里,下有庵。

白面石县西五十里。

鄞江在府东南,一名正溪,发源宁化县,历湘洪峡,至东庄潭分为二派,一自惠政桥入,一自太平桥入,至高滩角复合为一,南流至杭,达潮以入于海。宋蒋之奇有“鄞江一丈水,清可照人心”之句。按天下水皆东,惟汀独南。南,丁位也,郡名汀州取此。

东溪源发翠峰,合鄞坑水,流高洋桥至张家陂,与正溪合。

梓步溪源出大息岭左,至南田大溪合。

小湘溪源出南原,至湘洪庙前。三溪俱在县东。

西溪在县西,源出大原,过杉岭即七里桥,至南拔桥。宋治平五年,筑款堑濠,官砌石陂于桥下,引水注濠,至崇善坊兴云桥与正溪合,一派入西山,过高阜坊与正溪合后,西流奔冲。万历壬子,推官吴明昌沿河筑堤,引水抱城至马屋墈下,出合大溪,形家以为截破官星,郡守王廷抡开浚故道,引溪水会于游绳云。

南溪县南二十五里,其源不一,侧桥合流,经普济桥至南口,与正溪合。

北溪在县北,源出横坑,过攀桂桥而下,与正溪合。

龙潭在县东云骧阁下,东岸建龙王庙,遇旱,筑坛而雩,则雨。今潭塞庙废。

东庄潭在县东,旧在东庄岭下,今水仍复故道。

麻潭县南十里,众流所会,山势蟠互,过此流折为九曲。

白步潭县东十里。

曲潭县南十五里。

大潭县南六十四里。

寅湖县东北二里许,周围百步居郡寅位,湖中一小阜,虽水溢不没,春满冬涸。

子地湖县东十三里,其地入东禅寺,今垦为田。

辛湖县西一里许,周围七十步。三湖俱以方位名。

青草湖县东归阳五十里象牙林,深不盈尺,广不逾丈,其中草四时长青。

磜角古贵里,高岩怒滩,溉田甚广。

磜头归阳里,峭壁数十仞,瀑声如雷。

鱼梁滩县东二十里。

鸬鹚滩县东一里许,滩边居民多养鸬鹚。

蛇王滩县南三十里,滩边有蛇王石炉。

九曲滩蛇王滩下,河水湍急,曲屈九折。

纱帽滩王屋滩上一里许,滩边有石如纱帽。

王屋滩县南三十五里,有王姓者居此。

磜滩县南一百里,其上甚险。知府陈洪范辟平。

放生池因龙潭为之,勒大字于石。

金乳泉府宅堂东。嘉靖间,知府邵有道辟为池,今塞。

法林袈裟泉县西法林院有泉出于石缝,缝裂如袈裟状。郡守陈轩、倅郭祥正烹茗泉上,联韵,命名新泉。

汤泉县南青太里河田市,周围四十丈,能熟生物。邑人李兆蕡有记。又一在县南安仁保,由石窦涌出,溉田甚多。

玉泉县东八十里,流为瀑布。旧有佛庵,前后植茶,号为玉泉茶。

魁星井在府署前。

弼星井府兵房后,今废。

禄星井在推官署。

文曲井廉星井武曲井俱府治东南。

开星井在府治东北塔院前。旧传,白鹤仙人于迁郡初,谓地形如斗,掘地为七井,以应七星。

老古井在府城内东北。

邓长史井在福寿楼南街城下。郡人邓正己开凿至丈馀,遇盘石,闻其下有泉声,以铁杆撞穿,泉涌出,四时不竭。

开元井在县学左原开元寺,井阔丈许,深十三丈。旧传,与云骧阁下河通,昔年井水忽涌高数丈,众传有龙穴其中。嘉靖三年,井随寺属学,取名八卦龙泉。

南泉亭井在富文坊,阔丈许,引手可掬。

鄞江井在县东金花坊,深三尺许,溉田甚多。

万户井在青岩里,井泉甘美,四时不竭。

方伯井在登俊坊十字街口,俗呼大井头。

宁化县

翠华山在县北二里许,邑主山也。四时山色苍翠,故名。

南山在县南兴善里,一邑之望山。中耸一峰,旁峰低小如笔架,下有流水环绕如带。

东山在县东五里。

牛头山在县西北兴善里。

五灵山在县南,旧名五家山,有普惠王祠。昔尝产灵芝五茎,闻于朝,勅改今名。

宝山在县北四十里。旧传山有五色石,璀灿如宝。

凤凰山在县北五十里,崇岗邃岭,蜿蜒起伏,其形如凤。乡人张震读书于此。

陶峰山在县北八十里,峦峰峻耸。旧有陶姓者结茅其上。

牙梳山在县北招得里,险峻阨塞,为啸聚地。

龙须山在县东招得一百二十里,高峰繁阴,草生岩石间如龙须。

罗平山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山明水秀。处士罗平隐居于此。

伍家笔山在县北招得里,山尖耸如笔,山下居者皆姓伍。

紫云山在县北,通邵武界,立隘。

凌云峰在泉下里,峰高拂云霄。

登高岭在县北门内。

狐棲岭在县西龙上上里,其状如屏,相传有白狐栖此。

金船岭在县东永丰里。旧传山有金船,其光夜现。

狮子岭在县南三十里。岭有石形如狮。

罗汉岭在县南新村。

苦竹岭在县北永丰里,产苦竹。其岭甚高,四时常有云气。

神王岭在县北七十里。上有神王庙,乡人有旱潦疾疫祷此。

南桥岭在县北九十里,岭势高拱,跨山如桥。

赖畬岭在县西南赖畬铺之西。迤逦二三里,峻处有利济亭,上立隘。

竹篙岭在县西南,险峻斗绝,小路通长汀,上建有亭。

黄柏岭在县南新村里,上设铺。

城门障山在县东北泉上里。山势壁立如障。元末寇乱,乡人避兵于此。

瑞花岭在灵隐洞东北十里,旁有僧舍谓之下岩,其地生奇花,则岁多丰,因名。

龙池岩在县南四十里。旧经云:“昔有龙蟠于此。”宋运使蒋之奇诗:“苍龙蜕骨去已久,山根一穴如天开。寄言俗客不可入,往往白昼生风雷。”

西岩在县东北五十里。登石梯而上,石笋屹立如门,上有石乳涓涓下垂,又有石如龙蟠门上,其中空洞如砥,可坐千人。有数石室,一曰宝陀,状若龙屋,内供大士像;一曰乳穴,爇炬始可入,旁有泉,遇旱祷之,取水出岩即雨,谓之圣水;一曰丹室,有小穴,匍匐而入,其中宽朗,丹灶俨然;一曰方丈,初入颇暗,坐久忽明,又其一如堂奥,寒气逼人,不容久立,旁有龙井,深不可测。

东岩在西岩侧,其中亦有数石室,洞旁有石莲数朵,大如车轮。左有石龛藏经;谓之经龛;又有石如壶,高可二丈,寒泉涌出壶口,皆成钟乳;下有芝田数区,上有响石,撞之如钟;西有石柱,峻削如青瑯玕;南有泉潺湲迅急,自石罅流出;又南最高处,有石鹤若奋飞状,亦有丹室。

弥勒岩在县招得里。高峻玲珑,窟中多巢鸟雀。

朝光岩在温泉侧。玲珑曲折,天光射入,竹筏沿溯,其中难穷。曹学佺有诗。

连城洞县东五里。地名黄莲,唐置县封,治于此。

灵隐洞在县北五十里。旧号洞源岩,宋僧祖庆结庵于此。重冈叠巘,小涧横绝,岩石奇怪,如窗如龛,如几席,如钟磬,如虎斗鸟翔;又一石拔起,上有洼樽,乳泉滴沥,能愈病,乡人祷雨亦应。

狂波石在县东七里赤冈潭中。旧传见二龙蟠石上,忽水涨波涌,故名。

狮子石在县北登云乡。

危石在县北六十里。一峰突然,四壁斗绝,人迹不到。宋绍兴间,僧祖月结庵其下。

宝池石在县北七十里,旧宝池寺侧。

石龙在县北灵隐洞下。

大溪在县南。溪源有六,正西自赣之石城堑头发源,九十里至县,与大溪合;西南自长汀狐棲岭发源,一百二十里至小吴,与大溪合;又四十里至县西北亦抵石城界,自长坊一百里至李田与大溪合;又二十里至县东北自台田岭发源,一百四十里会大溪;正北自苦竹岭发源六十里,至马家渡会大溪;又三十里至县正东热水窑头发源,一百里至侧潭会大溪;又四十里至县东渡溪上二里许,与上流三派合而为一,东至清流,又东会剑江水,抵福州以入于海。

龙潭在县东一里。旧有龙神庙,今废。

龙门潭在县南二里,其深莫测。自龙门桥出大溪后,大水涌沙堙塞。

院子坑潭县西二里。

神头潭在县南五里神头岭下,水极清澈。

斑竹潭在县南七里。潭侧多斑竹。

赤岗潭在县东北七里。

蛟湖在县北。龙上下六十里,深不可测。昔有僧结庵于上,尝见白龙卧湖面。乡人遇旱以败铁投湖,辄作暴雨怒涛,涌出其铁而后已。

石湖一名拓湖,近蛟湖,水四时不涸,溉田甚多。

羊鸦湖在县北拓湖侧。旧传鸦噪于木,羊跪于地,忽成此湖。

雷鸣磜在县南五里,声如雷轰。

潭飞磜在县南乡。重岗复岭,其中宽坦,山环水合,草茂林深,易于啸聚。宋绍定间,有寇作乱于此,后陈、刘纯讨平之,因置南平寨。

龙潭磜在县北泉下里。旧传:有龟浮水面溪水即涨。岁旱,乡人取其水祷雨多应。

乌路峡在县南十五里。两岸壁立,水势潆回,深不可测。

七孤龙在县南新村乌路峡下十五里。石峻路险,怒涛奔湍,反折七曲,舟师惮之。

蓝布池在县北二十里,旧名永丰。

放生池在县南。

洁溪泉在县北四里,清澈甘冽,一名滴龙泉。

甘泉在县南鹫峰院前,味甘而冽。

万斛泉在县北五十里。石洞中喷出流为小涧,溉田数十亩。

温泉俗名热水,上有朝光岩。

光严井在县治后严寺前。

周家井在县东百步。

太平井在县东太平巷口。三井水极清冽,虽旱不竭。

古井在县西五里,清澈甘冽,病者饮之多愈。

龙家井在县南五里。

大成井在儒学戟门东。

清流县

龙山在县南坊郭里。自长汀平原山分脉,群峰高耸,起伏如龙。

南极山在县南五里。

屏山在县北坊郭里。屹然屏立,环拥县治。元陈有定屯兵于此,名北寨,又名纱帽山,上有七星石。宋邑令刘叙建亭其上,曰清高,今废。

东华山在县东三里许。千仞峭壁,前有斗台,高耸入云。邑胜景也。

国母在县东北三里。宋杨太后过此,故名。

马家山在县左。昔姓马者居其下。山顶有万寿亭。

西灵山县右山也,临溪,岩洞玲珑,古木苍翠。

塔山在县东南,即龙山之枝。旧建塔于岭,故名。

拜相山在县西南四里。与南极龙山相对,状若人拜。又名拜龙山。

铜锣山在县四里龙山左腋。上有诸葛行祠。其顶平圆如铜锣。